求学网>求学资讯>中小学辅导>数学>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的听课感悟

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的听课感悟

时间:2021-12-28 18:49:50 数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的听课感悟

  xx月,我们一行xx人有幸到xx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名师专家们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报告讲座,给予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

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的听课感悟

  xx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课程虽然安排得很紧,但大脑却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印象深刻的是xx老师教学的《等量关系》。

  李老师用他精湛的教学,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学生通过短短的四十分钟逐渐学会用数学眼光看生活,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满满的等量关系。从无到多有时就是可以这样在短时间内发生奇妙的变化。

  一、寻找亦或创造:创造中寻找,寻找中创造。

  寻找与创造等式是李老师在课中引领孩子们不断去思考与体验的重要学习活动。

  1、在创造中寻找:整合的任务设计使得等量关系构建更有价值。

  课始,教师让学生们根据“鸡的质量是2千克”和“鹅的质量是6千克”这两个信息来求鸭的质量,显然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从不可能到可能,教师利用天平不断促使学生思考,不平衡的情况下只能知道范围,而只有平衡才能确定具体的数量。

  天平无疑是一个非常直观形象的载体,本节课中李老师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即“平衡”,等量关系的关键就在于“平衡”,通过找平衡去找到相应的等量关系。从天平图到文字表达式,无疑等量关系的必要性与如何进行数学表达已在学生心中悄然构建。

  2、在寻找中创造:开放的创造活动使得等量关系构建更为灵动。

  创造是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思维活动,他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对学习内容有较为深度地认知。当然创造活动本身也是不断丰富学习经验的过程。

  课前李老师要求找出老师和某位同学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学生表达了与数学无关的关系“老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再无其它。结束的时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创造出N种等量关系,相信如有时间,学生表达得会更丰富。这一变化,基于对等量关系的理解,基于学生审视等量关系的多角度。创造,让学生的思维更为发散,创造也让学生更为全面深度地去审视等量关系。

  二、无招还是有招:无招中见招,有招中拆招。

  1、建构基本方法,助力关系构建。

  如李老师所想:等量关系的种类太多了,有没有寻找等量关系的一般方法。无招还是有招,我们该付诸以怎样的教学行为?

  课中李老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将“一只鹅等于2只鸭”调整为“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说明数量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达;从实物图与文字的比较让学生去观察哪种方式更利于找等量关系,感受图更直观,较容易看出关系。课中不断通过比较引领,建构起找等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图与式。

  等量关系的表征方式是多元的,学生运用图、式去表征等量关系的过程,也是整合了基本表征方式的过程。从中可看到李老师在构建招数上的良苦用心,简洁的基本方式内涵却足够丰富。

  2、有招中拆招:重审等量关系,理解核心内涵。

  百米赛跑,淘气比笑笑快4秒。根据这句话,你能列出几个等量关系?

  短短十二个字,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居然可以列出四个等量关系。让学生强烈感受到等量关系是丰富的、灵动的,即便是有招了,每一招中依然无招,但唯一不变的找等量,这便是等量关系的核心所在。就这样李老师引领孩子们在有与无这一对辩证关系中不断深化着对于等量关系的理解。

  “千课万人”的研修主题是“新常态课堂”,它不是那么高高在上,它把课堂还给孩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讨论,分析,不急于将正确的东西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思考和理解之后自己得出结论。要是不理解,那就停下来再思考,再讨论。教师的作用在于穿针引线,在于把握方向,在于适当介入,在于升华学生的思考,而不是任务驱动式地牵着学生的鼻子往前走。这样的课,学生的收获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是值得我学习和不断实践的。

【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的听课感悟】相关文章: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新理念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听课心得06-09

新课堂教学总结06-25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02-2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5-10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08-03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2-23

数学课堂教学总结02-15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4-17

小学课堂教学总结04-08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5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