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求学问答>中小学辅导>语文>江西省-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2022-03-28 10:08:40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江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江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思乡的基础是离乡,在乡的人不会思乡,“乡”作为价值形态无疑只对无乡者或离乡者才有意义。只有当一个人在实际的存在状态中陷入了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困境,“乡”才会作为一种补偿价值而成为流浪儿的精神支柱,成为思的对象。

  这样,思乡就常常与作客相联系。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完全掌握思乡的基础是离乡,在乡的人不会思乡,“乡”作为价值形态无疑只对无乡者或离乡者才有意义。只有当一个人在实际的存在状态中陷入了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困境,“乡”才会作为一种补偿价值而成为流浪儿的精神支柱,成为思的对象。 这样,思乡就常常与作客相联系。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京城一批统治者(尤其是皇帝)的手中。知识分子,尤其是中下层知识分子要想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就必须离乡漫游天下,尤其是游历京城。在科举制度和异地为官制度的制约下,他们如果想要让统治者知道自己的才能,就必须离乡;而一旦做了官,或留在京城,或充任各地的地方官,又基本上很少能回到家乡做官。然而,中小地主出身的士大夫都有浓厚的宗法乡土观念,不以他乡作故乡,因而家乡总是为他们难以忘怀。林语堂指出:“关于中国社会所宗奉的五大人伦,其中四伦是与‘家’有关的。此五大人伦即君臣之关系,父子之关系,夫妇之关系,以及兄弟和朋友之关系。其最后一伦朋友之关系可为之合并于家庭,因为朋友乃为那些可以包括进家的范围内的人——他们是家族间的朋友。”家的这种核心地位使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其仕进阶段总有一种流落他乡之感,时时体验到自己的作客身份和流浪状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作此诗时正当年少气盛,壮志满怀之时,本不应有思乡病。但在王维的眼中,任何别的地方都是异己的,都无法取家乡而代之。“异”字突出表明了诗人所处的是一个陌生的、异己的世界。对于客子而言,异乡与家乡是敌对的,因而是“异乡”;而反过来,异乡中的游子,对于这个异乡而言,也是异己的、敌对的,因而是“异客”。两个“异”字充分揭示了“异客”与“异乡”的敌对与距离,“异乡”不认同“异客”,“异客”更不认同“异乡”。在异乡的人只能是客,永远是客,“客”这个个词在表面的尊敬后隐藏着内在的疏远和距离:客人不是自家人,更何况是“异客”。“客”的身份永远是流浪者,是不能介入这个世界的“局外人”,是飘泊天涯的游子。

  (摘编自陶东风《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中的异乡与异客》,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离乡是思乡的前提,因此只要一个人远离了家乡,他就必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

  B. 在中国古代,由于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都集中在京城,所以知识分子必须离乡进京。

  C. 科举制度和异地为官制度造成的“作客”现象是士大夫知识分子思念故乡的主因。

  D. 漂泊的游子对其流浪者身份的认同让他们无法融入进异乡,永远是异乡的“局外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阐明了离乡与思乡的联系以及故乡的价值,从而引出了下面的论述。

  B. 第二段分别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分析了知识分子产生作客之感的原因。

  C. 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引用都是为了证明对于客子而言,异乡与家乡是敌对的。

  D. 第三段中对“异”字的分析推导出了“异乡”与“异客”互不认同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人而言,故乡既是思念的对象,也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B. 在林语堂看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这几大人伦关系都是与“家”有关的。

  C. 家在人伦关系中核心地位使士大夫知识分子在仕进阶段总有一种流落他乡之感。

  D. 在“客”这个貌似尊敬的称呼背后,隐藏着异乡对外来游子内在的疏远和排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开头描写了冬天室外昏暗的天色和寒风凌冽的景象,与后文室内的温馨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B. 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透过“我”和“妻子”的对话,使读者对小说主人公有了了解,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 小说描写“我”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巡夜老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先扬后抑,表达了“我”对巡夜老人的理解、同情。

  D. 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一方面丰富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小说主旨。

  2.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我对老人吆喝声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上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1980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行,违者将受到惩处。

  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在此背景之下,20xx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xx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从20xx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策进入全面二孩时代。

  材料二: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婴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2.0,低于更替水平。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1.8个孩子。再加上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2.5%)而不能生,因此,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媒体调查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的。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最担心二孩的教育问题,21%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生育二孩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不能提供充分的保障,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和就业难问题表示了担心……

  但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67%)认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中,“两个孩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公众为不生二孩所选择的理由经过了“斤斤计较”的计算,但从人性和情感角度,他们大多数仍然认可二孩的价值;只是在现实面前,人性被迫让位于计算。因此,如何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让“想生”变成“敢生”,全面二孩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另外,从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生育政策来看,政府补贴鼓励生育也扭转不了人口数量减少的大趋势。因此,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国家资源来进行管理,效率确实不高。要使人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即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干预,而是使生孩子成为“家庭”的自主权利。

  材料三: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企业招收女员工,就有‘已婚已育优先考虑’的潜规则。放开二孩政策后,更多女性要生育、抚养两个孩子,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女性在职场中的相对弱势和待遇不公,造成女性就业中断和收入下降。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延长生育假,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生育保险可运行,并给予企业税费减免以补偿其因女员工产假而增加的成本,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就业权和休息权,防止个别企业可能出现的对生育二孩女职工的歧视和差别待遇。针对全面放开二孩后可生育二孩家庭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的状况,除加大对生育二孩的宣传力度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适时出台对新出生孩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励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后,无人看孩儿、入托入学难等也是二孩家庭很快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应提前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规划和配套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3-6岁)纳入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兴办日托(0-2岁),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以缓解二孩家庭的压力。另外,抚育二孩所增加的家庭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之外,政府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实行税前扣除、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税等办法,增加生育二孩家庭的收入。总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

  材料四:

  对全面放开二孩,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就固执地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认为用放开二孩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不可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曾给出数据: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按照70%将生育两孩计算,未来有近一亿的孩子出生,且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四五年之内生二孩。这样的结果是,一年新增约2500万人口,原来还有每年1600万,这就是每年有4000多万人口出生。“这比上世纪60年代出生率最高的时候每年出生2900万还要多。这会导致人口到20xx年后突破15亿,而我国的人口战略目标是不超过15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全面放开二孩虽有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但也必然意味着国家要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财务支出、公共福利体系都将面临挑战。

  而且,人口不足也不一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放眼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基本为负的不在少数,而靠人口去带动国家发展的情况屈指可数。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幼有所养,壮有所用,劳有所得,老有所依”,解除劳动力人群的后顾之忧,以激发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益,可能是比增加人口更有效的途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剩余政策,总体上呈现出的特点是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B. 上个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

  C. 上个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全面严格执行一孩政策。

  D. 进入新世纪,由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20xx年国家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从材料一来看,我国的生育政策一直处在动态调整的“进行时”,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比例的调整,国家还会开放三孩政策。

  B. 材料二第一段列举一系列相关数据,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并不能解决人口实际出生率低的问题。

  C. 从材料三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女性就业方面存在“已婚已育悠闲考虑”的潜规则,致使很多可生育二孩的家庭打消了生育意愿。

  D. 材料四第一段列举一系列相关数据,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全面放开二孩可能导致人口激增,从而让社会不堪承受。

  E. 对于现阶段我国全面实施的二孩政策,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但更多的是肯定的态度。

  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为了保证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落地,政府需采取哪些措施。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①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②。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家丈人,东家,主人 ②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B.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C.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D.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而社稷幸得血食”中的“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用来指国家。

  B. “而社稷幸得血食”中的“血食”是一个词,指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C. “其明年”中的“明年”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明年,在这指“第二年”。

  D. “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中的诸侯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皇帝,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供述职。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之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寄家人

  沈绍姬①

  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②,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记得小园亲手植,一栏红药近何如?

  【注】 ①沈绍姬:浙江钱塘人,长年客游淮左(今江苏扬州一带),垂老未归。②前劫事:前世事。

  1.颈联是如何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尾联写得绝妙。你如何看待?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小石潭周围美丽怡人的环境。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4月7日,论坛开幕前一天,海口机场,博鳌会场,人头攒动,与会代表和媒体记者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

  B. 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牌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C. 她与女儿的关系本来就还算密切,但近来发现和女儿与她的交流越来越少,每到周末女儿才例行公事般给她打了一个不冷不热的电话。

  D. 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 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历久弥坚。

  C. 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D. 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也不会反感。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大家都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B. 前几日钱包不慎丢失,辛亏您及时送回,实在感激不尽。改天我将于百忙之中抽空专程前去向您致谢,烦请在家耐心等待。

  C. 刚才李老师的一番话真可谓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会仔细地领悟其中的道理。

  D. 这次的事情办的很糟糕,经过认真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我错了,还望您能雅量海涵。

  六、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婉曲表达,这一类表现手法,着眼于婉转曲折的表达技巧。诗,“忌直贵曲”。曲,也就是巧,“巧即曲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 ,但又不单是个技巧问题,__________ 。诗是心灵的歌,情感的艺术品,它是诗人心态的写照。诗人的心态是千变万化的,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诗人,在不同的境况下,心态显然是各不相同的,再加上个性、气质、艺术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 。这大概就是婉曲表达的现实基础吧。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君臣相契,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①不是所有宰相都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根据材料要求作文。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xx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7%的受访者曾购买过“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51.0%受访者喜欢“鸡汤文学”,但42.3%受访者认为同类型书籍泛滥,缺乏新鲜感。喜欢者认为:“这些文章中往往有很多生活哲理,很让人受用。”反对者则认为:“励志类书籍就像快餐,吃起来过瘾,却没什么营养。读得多了,会发现许多都是一个‘套路’。”

  对于“心灵鸡汤”类文字的流行,你有什么体验或者想法?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江西省-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语文高一教学总结11-26

语文学年的教学计划01-22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0-12

高一语文教学总结03-11

高一语文教学总结09-19

高一语文学习计划02-22

语文教师学年教学总结07-03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05-20

语文教研组学年工作计划01-08

语文教学年终总结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