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求学问答>中小学辅导>语文>-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2022-03-28 14:17:05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1

  一、选择题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煤屑(xuè) 当轴(zhóu) 颤(chàn)动 旁稽(jī)博采

  B. 处(chǔ)决 夹(jiá)袄 造诣(yì) 蓊蓊(wěng)郁郁

  C. 斑驳(bó) 漫溯(sù) 劲(jìng)敌 混混(hún)沌沌

  D. 扫(sào)帚 肄(yì)业 袅娜(nuó) 束(sù)之高阁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里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敬重态度。教养的获得是不 可的,它是长期规训和自我修炼的结果。

  ②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疯疯癫癫,说了这些 ,也没人理他。

  ③这种精密工程出不得错,当要 ,岂能随便?

  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的 ,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A. 一挥而就 不经之谈 锱铢必较 扬汤止沸

  B. 一蹴而就 不经之谈 锱铢必较 沸反盈天

  C. 一挥而就 无稽之谈 斤斤计较 沸反盈天

  D. 一蹴而就 无稽之谈 斤斤计较 扬汤止沸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B.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与《敕勒歌》并称为“乐府双璧”。

  C.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著作是《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D.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一一《家》《春》《秋》等。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一项是( )

  A.央视综艺主持人纷纷出走,多数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由于央视纪律太严;二是由于主持人工资收入太少;三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发展空间小。

  B.屠呦呦表示,希望诺贝尔奖的到来能激励新机制的产生,让年轻人有一个更好的科研环境,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C.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D.另一家旅行社桂林精华一日游,同样包括4个景点,但这家的报价只有每人260元,比天鹅宾馆内旅行社的最低报价还低了近一倍!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 ⑥③④①②⑤ B. ②⑤①④⑥③ C. ②④⑥③①⑤ D. ⑥④②⑤③①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

  (节选)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迀!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下列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恨恨那可论 恨恨:愤恨到极点

  B. 作计乃尔立 乃尔:就这样

  C. 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D. 多谢后世人 多谢:十分感谢

  2.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因求假暂归 ②于今无会因

  B. ①蹑履相逢迎 ②怅然遥相望

  C. ①以我应他人 ②足以荣汝身

  D. ①黄泉下相见 ②渐见愁煎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①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其父惟最,有材略。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乡里子弟,得义兵千人,南攻巢于咸阳,兴平州将壮其所为,益以州兵二千。与破贼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朱玫乱京师,僖宗幸兴元,惟最率兵击贼。累迁鄜州节度使,留京师宿卫。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是时,京师乱,民皆赖以为保。

  ②德昭以父任为神策军指挥使。光化三年,刘季述废昭宗,幽之东宫。宰相崔胤谋反正①,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天复元年正月朔,未旦,季述将朝,德昭伏甲士道旁,邀其舆斩之,承诲等分索余党皆尽。昭宗闻外喧哗,大恐。德昭驰至,扣门曰:“季述诛矣,皇帝当反正!”何皇后呼曰:“汝可进逆首!”德昭掷其首入。已而承诲等悉取馀党首以献,昭宗信之。德昭破锁出昭宗,御丹凤楼反正,以功拜静海军节度使,赐姓李,号“扶倾济难忠烈功臣”,与承诲等皆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图形凌烟阁,俱留京师,号“三使相”,恩宠无比。

  ③是时,崔胤方欲诛唐宦官,外交梁以为恃,而宦官亦倚李茂贞为捍蔽,梁、岐交争。冬十月,宦者韩全诲劫昭宗幸凤翔,承诲、从实皆从,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以龙凤剑、斗鸡纱遗之。太祖至华州,德昭以军礼迎谒道旁。太祖至京师,表同州留后,将行,京师民复请留,遂为两街制置使。梁兵围凤翔,德昭以其兵八千属太祖,太祖益德之,使先之洛阳,赐甲第一区。昭宗东迁,拜左威卫上将军,以疾免。太祖即位,以乌银带、袍、笏、名马赐之。疾少间,以为左卫大将军。末帝立,拜左金吾大将军以卒。承诲、从实至凤翔,与宦者俱见杀。

  (节选自《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一》)

  【注】①反正:复归正道,此指帝王复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B. 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C. 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D. 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宫。

  B. 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既望,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C. 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D.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德昭为人刚毅正直。在昭宗被刘季述废掉并幽禁起来后,孙德昭为了大义,接受了崔胤的意见,参与了实施解救昭宗的计划。

  B. 孙德昭强悍勇武。在截杀刘季述的时候,孙德昭带领士兵埋伏在刘季述上朝的路上,拦击他的马车并杀了他;后来孙德昭又骑马冲到昭宗处,请昭宗出来复位。

  C. 孙德昭父子都深受百姓爱戴。当年惟最曾因京师百姓的挽留,终未能到地方去赴任;后来孙德昭将要去同州赴任时,也因被百姓挽留而未能成行。且父子俩都因此被任命为两街制置使。

  D. 孙德昭甚得恩宠,且得善终。他不仅因解救昭宗有功,被绘制了图像挂在凌烟阁,享受无上荣宠,而且又因他当初结交梁太祖,从而得到梁朝两任国君的重用,最后死在任上,得以善终。

  6.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

  (2)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喊魂

  徐建英

  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

  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那天你爹的运气特别好,岸上摆了白花花一大片。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水盆,盆中放了一个漂亮的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抱回了家。

  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湖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但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作势找扫帚要打大丫,大丫吓得赶紧往外钻。随后娘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片子做甚你是我亲生的呢。”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受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晒在太阳下的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同大胖娟子他们躲在屋后吃冰棒,叽叽喳喳笑得不亦乐乎。

  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赶紧和大胖娟子他们一起从后院门溜了。

  大胖说:“你娘逮上了,准揍扁你! ”

  娟子说:“二丫你别难过,我悄悄听到我娘跟人唠话时说,你爹把你从潘河捡来时,你娘哭了很久!捡了你,她就不能再生儿子了。”

  我很难过。整个下午,我就躲在潘河的河湾里,玩水、摸鱼、捉虾……到娘找到我时,天都黑透了。

  晚上娘还没来得及揍我,我就头痛,发烧,说胡话。连着几天在卫生站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每晚高烧说胡话得厉害。娘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哭,最后在奶奶的劝说下,娘提了一大堆礼物背着我去村头找神婆“三相公”。

  娘从前不信“三相公”,一向都绕着她家走。

  “三相公”把我放在椅子上,又翻开我的眼皮细看,随后手指头在指节上点点掐掐,最后说我被潘河中的淹水鬼缠了身,丢了魂。

  娘信以为真,返家就把鸡蛋煮熟,剥开蛋壳绕在我脸上来回滚圈。又把油灯剔亮,在我枕头底下放把剪刀,然后和“三相公” 一起去潘河,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娘的声音从潘河传来:“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

  迷糊中我也听到“三相公”的声音:“回来了呀!”

  听见娘又叫:“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了呀…… ”

  “三相公”又答:“二丫回来了呀!”

  唤声越来越近,娘走近我的床头,轻轻地把怀中的什么东西放在我的心口,掖紧被窝,轻拍 着:“我的二丫在这,我的二丫回来了喽!”

  我在迷迷糊糊中眼泪却淌湿一大片枕头。早听别人说:细伢子在野外失了魂,只有亲娘唤才能把魂魄招回来,别人喊,会把魂魄吓跑,而细讶子也就没命活了。而我,是爹从潘河上抢来的野讶子!

  潘河边又传来娘的声音:“二丫!你在潘河里吓了回呀…… ”

  “三相公”的声音接着又响起……

  那夜,娘的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

  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 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嘁:"大丫,大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爹那天拿着叉在潘河下游叉鱼,那天运气特别好,岸上摆了白花花一片,就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嘻嘻……〃

  娘在院中里听到,边作势找扫帚,边比比划划地打着手语——娘自那晚为我喊魂后,声带就拉坏了!因为娘听“三相公”说,就算不是亲娘,只要娘心在,魂魄都是能喊回来的。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喊魂”故事却被作者讲述得温情动人、清新朴实,原因是“我”确实因“喊魂”捡回了性命。

  B. 小说塑造“娘”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如“娘”用熟鸡蛋在“我”脸上滚圈,还在潘河边为我喊魂。

  C. 神婆“三相公”这人物在文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正是她的法术,使得“我”最后逃过一难,作者借“三相公”表达了对传承民俗文化的希望。

  D. 文中反复出现“大丫”和“我”互称“野伢子”,反映出两个孩子因为凉鞋的事情而心有芥蒂,不能释怀。

  E. 语言清新流畅而富有张力,叙述不急不缓,起承转合自然而圆润。将一个寻常的弃婴题材与极富乡村风情的喊魂故事结合在一起。

  2.请结合文本分析“娘”的形象。

  3.“喊魂”的情节只出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为什么要以“喊魂”为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以桑叶凋落比喻女子年华逝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手法来表现人生苦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修辞,写出自己才能出众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情景默写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五、诗歌鉴赏

  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六、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①________,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②________,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③________,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一是健康。”其实,生活中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又何止于此呢?

  请依据上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自己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2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地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如果仰视山间,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无疑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地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地起来,徐徐地行走,徐徐地轻谈。“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由快而慢而已。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屈原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南朝梁的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一枝之上,一壶之中,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树三两行,梨桃百余树。不过他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清简相尚,往往是最有韵致的。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暂时离了俗务,离了尘嚣。一千多年后,我们每一年都会于三月三日在兰亭纪念这些名士。我去了几次,顺便去看那些竹林,使人神清气爽。恍兮惚兮,有四十一位名士,流觞曲水,恍然不知有身外事,这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暮春啊。欧阳修曾对他们的笔调赞叹不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为人也。”想想也是,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对于俗人、雅士的态度是决然不同的,不会兼收并蓄广交天下朋友而不辨其脾性格调,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诏量镜铭、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择《散文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3.从情感和写作技巧两个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文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注】这两首诗是诗人第二次游秋浦时创作的,诗人此时已进入暮年,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之久。

  1.下列对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其四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之深重;其十以景衬情,从不同角度歌咏秋浦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也流露出诗人到秋浦之后的内心感受。

  B.其四描绘了一位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的形象;其十描绘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形象。其实两首诗中的主人公都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C.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猿声,“猿声催白发”借猿声的凄厉来渲染内心的愁苦,“猿声碎客心”借猿声的凄厉来劝告人们不要到这里来观赏山水。

  D.“猿声催白发”一个“催”字强调自己的头发白的非常快,与“朝如青丝暮成雪”异曲同工。

  E.两首诗在语言上各有特色,其四语言含蓄隽永,语言风格与陶渊明相似;其十运用叠字,如“千千”“山山”等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名句默写。

  (1)《氓》中写女子每天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诗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3)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四、情景默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博观约取,师心自用,在原有对汉隶、明清行草等书法精深研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符合个人气质的艺术形态。

  ②在这个城市疏离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特别是孩子来说很有意义。

  ③他在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尤其是对今年的能源经济形势所作的分析,使媒体记者一目了然,佩服得五体投地。

  ④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家书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家书寄寓着历史、亲情、文学、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而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⑤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五、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B.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润,适宜把玩陈设,被收藏者所喜爱,因此近年来黄杨木雕成为民间收藏的新贵,市场上风头强劲,前景看好。

  C.此次招聘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本部与装备环境工程部等部门共计300余个岗位,主要招收硕士、博士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色、储备人力。

  D.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要和与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国家进行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互相学习。

  填入下句横线上的语句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_________,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①故有“秋老虎”之说。

  ②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③“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④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A.②①③⑤④ B.①②④③⑤ C.②①⑤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__________________,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__________________,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__________________,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六、语言应用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常怀感激之心,这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当你饥饿难耐,放学回家,一进门发现妈妈已经为你准备了一桌可口的饭菜;当你为一个学习问题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师精妙的启发点拨,让你豁然开朗;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追上一辆公交车,司机把已经关上的车门重新打开……面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你在意过吗,动心过吗?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套作。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3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 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C.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 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2.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部历史。

  B. 姓名文化是最人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者丰富的内容。 C*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

  A. 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 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粲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C. 人名的走肉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降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淸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D. 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颀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带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对奶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表现了“我”对奶奶认识的变化和感情的深化。

  B. 本文③到⑥段写奶奶为了贴补家用而忙于劳作,一刻不闲。尽管得不到儿孙的理解,也一直坚持劳动。

  C. 本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表现了“我”对奶奶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D. 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2.作者为什么写“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3.本文以“老海棠树”为题,你认为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上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笮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二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笫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最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B.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二则材料都谈到了 “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史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火会”的普遍看法。

  E. 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间,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何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3.“中国诗词大会”这--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邦宪,字希尹。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苗龙许保、吴黑苗叛,陷印江、石阡,邦宪坐逮问。总督张岳以铜仁贼巢穴,而邦宪有谋勇,乃奏留之。邦宪遂与川、湖兵进贵州,破苗寨十有五。窜山箐者搜戮殆尽上功邦宪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苗合,欲攻石阡。千户安大朝等邀之,斩获大半,尽夺其辎重,贼不能军。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复以计购乌朗土官田兴邦等斩黑苗,贼尽平。遂进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代沈希仪镇贵州。

  播州宣慰杨烈杀长官王黼,黼党李保等治兵相攻且十年,总督冯岳与邦宪讨平之。真州苗卢阿项为乱,邦宪以兵七千编筏渡江,直抵磨子崖。策贼必夜袭,先设备。贼至,击败之。贼求援于播州吴鲲。诸将惧,邦宪曰:“水西宣慰安万铨,播州所畏也。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纵鲲助逆罪,烈奚暇救人乎?”已,邦宪进逼其巢,乘风纵火,斩关而登,贼大奔溃,擒贼首父子,斩获四百七十余人。进署都督同知。

  寻与巡抚吴维岳招降平州叛酋杨珂,当是时,水西宣慰安国亨恃众跋扈,谒上官,辞色不善,辄鼓众噪而出。邦宪召责之曰:“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尔四十八酋长,吾铸四十八印畀之。朝下令,夕灭尔矣。”国亨叩头谢,为敛戢。隆庆元年剿平镇远苗。已,又破诛白泥土官杨赟及苗酋龙力水等。部内帖然。

  邦宪生长黔土,熟苗情。善用兵,大小数十百战,无不摧破。前后进秩者四,赉银币十有三。所得俸赐,悉以飨士,家无赢资。为总兵官十七年,威镇蛮中。与四川何卿、广西沈希仪并称一时名将。明年卒官。赠左都督。

  (节选自《明史 石邦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窜山箐者/搜戮殆尽/上功/邦宪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

  B. 窜山箐者/搜戮殆尽/上功/邦宪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

  C. 窜山箐者/搜戮殆尽/上功邦宪/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

  D. 窜山箐者/搜戮殆尽/上功/邦宪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湖广: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为明朝15个“布政使司”之一。辖地为今湖北、广东全境。

  B. 辎重:在古代是军队一切军用物资、生活物资。包括粮草、衣被、武器、装备等(实际上也包含装载运输军用物资的车辆、工具)。

  C. 巡抚:是官名。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D. 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字面上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邦宪有勇有谋。在张岳的极力推荐下,石邦宪与川、湖兵进入贵州,攻破苗寨十五座,并用计逮捕了龙许保,斩杀了黑苗。

  B. 石邦宪料事如神。在与真州苗人卢阿项的作战中,石邦宪准确地料定敌贼必会乘夜袭击,且杨烈没有时间去救援敌贼。

  C. 石邦宪为人刚直。安国亨专横跋扈,蔑视上官,石邦宪将此事上奏朝廷,最终安国亨认识到了错误,并收敛了跋扈行为。

  D. 石邦宪为官清廉。由于战功卓著,他十三次被赏赐银两锦帛,但他将赏赐全部用来宴飨士兵,以致家中没有多余资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策贼必夜袭,先设备。贼至,击败之。贼求援于播州吴鲲。

  (2)尔欲反耶 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注:①此首或为李清照效法欧阳修《蝶恋花》所作的数阕《临江仙》之一。②别到杏花肥: 别到杏花盛开的时节。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起句效仿欧词,一字不改,以设问的口气连用三个“深”字,表现了庭院的深邃。

  B. “云窗”一句通过描绘云簇窗前,雾绕高阁,描绘出庭院的缥缈清幽的特点。

  C. 上阕第二句中的“迟”字不仅客观交代春来得迟,也表现对春来迟缓的厌恶。

  D. 上阕的第三句和下阕的第三句遥相呼应,均通过对“谁”的质问,借梅花表达了词人的孤傲之情。

  E. 本词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独居的幽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2.本词除了运用设问的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通过“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比兴的手法指出凡事有个度,任何事情都会有终了的时候,同时暗指自己婚后的不幸遭遇似乎没完没了。

  (2)杜甫在《春望》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国愁家忧齐上心头,使自己头发稀疏。

  (3)屈原的《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的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滂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米,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成了20xx 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

  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 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80℃的月球之夜来到之前,“玉兔”能否找到休眠点,决定着它在下一个月球之昼的安全唤醒。

  B.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抬高了乳粉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强调企业要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C. 对新能源车叫好不叫座的状况,业界多归因于电池密度低、续航里程短、安全不过关、充电不方便等技术原因。

  D. 从新年第一天开始,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区范围内正式实施免费公交、15年免费教育、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内心里拥有善, , ,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 。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 ④①②③⑤⑥ B. ②①③④⑥⑤

  C. ②③①⑤⑥④ D. ④②③①⑥⑤

  六、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100 多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该倡议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丝绸之路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中国梦同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米,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容。

  20xx年,很多专家提议以后将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倘若更改,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国庆节、中秋节和教师节三大节日相差不到几天。请你从下面六副对联中选出三副分别给祖国、家人和老师献上,并根据对联知识对这些对联进行微调,修改得更贴切并填写在横线上。(6分)

  ① 甘露广施千株翠,报得春风一寸丹 ② 三月光阴换槐火,二分消息杏花知

  ③ 玉莹盘润乐长安,人寿年丰大吉祥 ④ 盛世腾飞基昨日,神州崛起今朝看

  ⑤ 三径就荒绽菊蕊,一堂大喜燕来宾 ⑥ 激情洋溢,写大千世界;笔走龙蛇,绘自然奇观

  国庆节(献给祖国):选 ,

  中秋节(献给家人):选 ,

  教师节(献给老师):选 ,

  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经历挫折甚至痛苦的过程就像河蚌孕育珍珠!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美丽的珍珠,而正是那些特殊的成长的经历,才铸就了人生的璀璨。

  阿拉伯诗人说:“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5-24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06-27

语文学年的教学计划01-22

高一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06-23

高一上学期化学教学计划3篇10-17

高一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1-28

高一上学期化学教学工作总结09-27

高一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合集六篇11-18

高一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集锦六篇11-08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集合五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