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求学问答>中小学辅导>语文>-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5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5月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2022-03-28 19:40:01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5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诗歌鉴赏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5月月考语文试卷

  课内文言阅读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1.孟子,名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

  2.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

  比其反也 比:

  王顾左右而言他?? 顾: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4.本文记录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过程,目的是反映孟子_______的思想。

  二、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阅读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

  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息:呼吸。②哂(shěn):讥笑。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气竭汗雨?????? (2)行者服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此句:甚矣,农之惰也。

  3.“行者服而去”中“服”的原因是:

  4.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农夫耕田的时候,“数息而后一锄”,说明农夫是个懒惰的人。

  B. 行者解衣下田,最后累倒在田里,表现出他劳动非常卖力。

  C. “乃子之术谬矣”中的“术”具体指耕作的方法技术等。

  D.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方法正确,再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

  阅读语段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乾

  ①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的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②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从“五七”干校回北京,读完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三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今北京21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拍了一张。

  ③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十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④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⑤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què__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艺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yàngyàng____花纹。

  ⑥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乎乎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⑦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顾客对象大概都是灯下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菜——剩饭 ——赏我点吃吧。”

  ⑧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憷,在给自己壮胆。

  ⑨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有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⑩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⑾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⑿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在美洲新大陆就见不到。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⒀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què??????????? yàngyàng花纹

  2.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加点的“那个角落”,即位于北京城东北角的东直门一带。

  B. 第②段中关于回北京“寻根”和在羊管胡同拍照的叙述,属于插叙。

  C. 第③段“仲夏夜之梦”借用莎士比亚喜剧之名,比喻内心深处最温柔、最梦幻的地方。

  D. 第④段“我就走南闯北了”,指的是“我”南下广东潮汕和北上北平上大学的生活。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语段

  职业 (有删节)

  汪曾祺

  ①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②“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③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④“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⑤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不过它之出名可能就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是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

  ⑥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卖杨梅——!”“玉麦粑粑——!”她们都是苗家打扮,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下一点盐,蒸熟,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叫卖声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⑦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

  ⑧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像一把老式的木梳。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注:马锅头是马帮的赶马人),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⑨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椒盐饼子西洋糕!”

  ⑩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⑾ “椒盐饼子西洋糕!”

  ⑿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

  ⒀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

  ⒁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⒂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5 5 6— —│5 3 2— —‖

  椒盐 饼子——西洋糕!

  ⒃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

  │#5 5 6— —│5 3 2— —‖

  捏着鼻子——吹洋号!

  ⒄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⒅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⒆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是三十多年前在昆明写过的一篇旧作,这一次是第三次重写了。)

  相关链接:

  汪曾祺曾在《<职业>自赏》中写到,“第四稿我增写了一些别的叫卖,作为这个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叫卖声音的背景……这样是为了注入更多的生活气息。这样,小说的主题就比原来拓宽了,也深化了,从童年的失去,扩展成为:人世多苦辛。”

  1.第⑿节加点词“小大人”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本文对街头叫卖声描写得十分精彩,展示了十足的昆明风情,其中收“破衣烂衫”吆喝声有着___的特点,苗家姑娘“卖杨梅、卖玉麦粑粑”的吆喝声有___的特点。

  3.下面对这篇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观察,是汪曾祺文学创作的一种视角。就像这篇《职业》,作者抓住“街头吆喝声”这一个“点”,生动细致地呈现出城市生活平静而琐碎的一个“面”。

  B. 本文以对多年前昆明街头各种吆喝声的描写开篇,既从听觉角度营造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同时也通过对这些的描写,为后文卖糕饼孩子的出场作铺垫。

  C. 本文描写了街头小贩吆喝卖东西的很多细节,他们整日奔波于大街小巷,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作者对社会贫富巨大差距的猛烈抨击。

  D. 本篇的语言表达平实委婉而又富有弹性,生活气息浓厚,如对小贩所卖食物的具体介绍。同时这种平淡质朴的文风也是他心地淡泊和关心百姓民生的人格写照。

  4.本文和《老北京的小胡同》都有对叫卖声的描写,试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同

  异:写作目的

  异:内容主旨

  《老北京的小胡同》

  都是通过叫卖声来再现民风民俗,表达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怀念之情。

  侧重通过对叫卖声的描写来表现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①___、②___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④____的态度。

  《职业》

  侧重通过对叫卖声的描写来表现从事不同职业的小人物生活③_____的特点。

  既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也体现了作者⑤____的情感。

  5.关于卖糕饼孩子的吆喝声,作者说“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并以音乐简谱的形式将其标注了出来,请说说这一表达形式的好处。

  6.小说以“职业”为题是不是太大了,改为“卖糕饼的孩子”好不好?为什么?

  作文

  题目:总会想起那个场景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记叙文,字迹端正,书面整洁, 有真情实感。

【-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5月月考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制定学习计划07-15

语文学年的教学计划01-22

语文教师学年教学总结07-03

语文教研组学年工作计划01-08

五四青年的名言10-08

五四活动方案08-21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05

语文教学年终总结03-10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3-17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