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求学问答>中小学辅导>语文>-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时间:2022-03-29 10:12:55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1

  一、选择题

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生活的艰难困苦没有动摇他考研的决心,他在逆境中 苦学,终于在40岁时考上了中文系的研究生。

  ②中国历来多陋儒、腐儒,然而也有例外,虽是 ,却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③新来的教官怕我们这群毛头小伙儿不服他管教,一上来就给了我们一个 。

  A. 勉励 凤毛麟角 马后炮 B. 勉励 沧海一粟 下马威

  C. 勉力 凤毛麟角 下马威 D. 勉力 沧海一粟 马后炮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B. 我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

  C.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D.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下列对联中,对应的历史人物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王安石

  B.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诸葛亮

  C.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下,挂弓扶桑 ——李白

  D. 报国精忠,三字狱冤千古白;仰天长啸,一曲词唱满江红 ——岳飞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我国文学史上,南北朝是继《诗经》、汉乐府之后,民间诗歌收集、保存、流传最多的一个时期。南北朝的乐府民歌虽然产生于同一时代,但由于南北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至风俗习尚的不同,民歌产生的具体条件也不同, 。

  ①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诗中描写的妇女形象是多么的不同寻常、光彩照人啊!②北朝民歌则内容较为丰富,形式也较为多样。

  ③《西洲曲》可以作为它的代表。

  ④南朝民歌多写儿女情怀,风格柔媚。

  ⑤因而南朝与北朝的民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⑥它的杰出代表,就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A. ④③①⑤②⑥ B. ④⑥①②③⑤ C. ⑤④⑥①②③ D. ⑤④③②⑥①

  下列诗句中,不是表现作者隐逸情怀的一项是

  A. 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D.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洛中豪士

  康軿

  乾符中,洛中有豪贵子弟,承藉勋荫,物用优足,恣陈锦衣玉食,不以充诎为戒。饮馔华鲜,极口腹之欲。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止亦在东洛。深感其家恩旧,欲召诸子从容。有寺僧圣刚者,常所来往,李因以具.宴为说。僧曰:“每见其饮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李曰:“若朱象髓、白猩唇,恐不可致,止于精洁修办小筵,未为难事。”于是广求珍异,俾妻孥亲为调鼎, 备陈绮席雕盘,选日邀致。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下箸。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及至水餐,俱致一匙于口,然相眄良久,咸若餐茶食蘖。李莫究其由,但以失饪为谢。

  明日,复睹圣刚,备述诸子情貌。僧曰:“某前者所说,岂谬哉!”因造其门,以问之曰:“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为丰洁,何不略领其意?”诸子曰:“燔、炙、煎、和,未得其法。”僧曰:“他物纵不可食,炭炊之饭,又嫌何事?”曰:“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火,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于餐啖。”僧抚掌大笑曰:“此则非贫道所知也。”

  及.大寇陷洛,财产剽掠俱尽。昆仲数人与圣刚同时窜避,潜伏山谷,不食者三日。 贼锋稍远,徒.步将往河桥。道中小店始开,以脱粟为餐而卖。僧囊中有钱数文,买于土 杯同食。腹枵既甚,粱肉之美不如。僧笑而谓曰:“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可与诸郎君吃否?” 但低首惭靦,无复词对。

  古人云:“膏粱之性难正。”其此之谓乎?是以圣人量.腹而食,贤者戒于奢逸。

  (选自《剧谈录》,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李因以具宴为说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 及大寇陷洛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徒步将往河桥 / 日与其徒上高山

  D. 是以圣人量腹而食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勋荫:凭自己立功得到官爵。古代官吏选拔有世袭、纳赀、荐举、勋荫等方式。

  B. 昆仲:称人兄弟的敬词。昆为兄,仲为弟。另古代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C. 粱肉: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如“食必粱肉,衣必文绣”。

  D. 失饪:烹调生熟失宜。《论语·乡党》有“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的记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复睹圣刚,备述诸子情貌。

  (2)古人云:“膏粱之性难正。”其此之谓乎?

  4.简要概括李使君之宴中,豪贵子弟“难于餐啖”的原因。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除夜寄微之

  白居易①

  鬓毛不觉白毵毵②,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注释】①因朝中倾轧,白居易外任杭州刺史。时年52岁。②毵毵(sān sān):细长散乱的样子。

  1.微之是唐朝的__(填写诗人姓名),他与白居易并称“元白”。

  2.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3.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________?(韩愈《师说》)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复道行空,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7)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李白的“______,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的“露从今夜白,_______ ”(《月夜忆舍弟》)。

  五、选择题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宝玉在太虚幻境听到的《红楼梦》十二支曲,暗寓了书中各人的身世结局。如《世难容》曲中“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句,说的就是妙玉后来的遭遇。

  B. 宝玉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金玉良缘”的'谶言,暗示两人终成眷属、长相厮守的美好结局。

  C. 《边城》中的老船工质朴厚道,顺顺豪爽慷慨,天保豁达大度。沈从文通过描写边城人民正直、淳朴、善良的品格,启发读者思考什么是真善美的人性。

  D. 《狂人日记》采用的是日记体的行文格式,《药》是从事件的中途来起笔叙事, 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依次展开情节的常用格式。

  E. 孔乙己深受科举考试制度毒害,满脑子都是“学而优则仕”的念头,以一生未捞到“半个秀才”为耻,掘藏寻宝,利欲熏心,满怀获得功名富贵的狂想。

  六、名著阅读

  下列诗句都是为大观园中的建筑所题,请依次写出后来各处入住者的姓名。

  (1)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2)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3)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4)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花脸雀

  李娟

  (1)我实在看不出那种鸟的脸花在哪里。甚至连它们的脸长得什么样子都看不清楚——它们在沼泽上左跳右跃,上突下闪,急匆匆地来,慌忙忙地去。

  (2)外婆一看到这种鸟就像小孩子一样又惊又喜:“花脸雀!花脸雀──我们放生铺的花脸雀怎么飞到这里来了?”

  (3)放生铺——她的故乡,她九十年的时光里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地方。

  (4)我去过放生铺几次。也知道那个四季长青、松柏满坡的地方的确有很多鸟,但实在想不起其中还有一种鸟叫什么“花脸雀”……

  (5)在那个地方,每天早上鸟叫跟吵架似的热闹非凡。

  (6)沙依横布拉克的鸟也多,但啾叫声却寥寥的。没办法,山野太广阔了,发生其间的任何声响都会被拉得一声与一声远离,显得惊惊乍乍而稀稀落落。

  (7)外婆整天“花脸雀,花脸雀”地念叨,真搞不清楚她在说哪一种,是体态稍显修长清秀,翅膀上有白斑的那种黑鸟,还是灰不溜秋,腹部白色,带抹轻红的那种?

  (8)她每天洗了碗就把洗碗水倒在固定的地方,水渗进大地,饭粒残渣留了下来。

  那些鸟每天去那里努力啄啊啄啊。双方都养成了习惯。

  (9)“花脸雀又来了。”

  (10)或者──“今天怎么只有灰山雀雀来?”

  (11)“灰山雀雀”又是什么?

  (12)我妈干活时也爱往那边瞅。她观察得更详细,详细得让人无法相信。她说上

  午来的那批鸟和下午来的那批不一样,午后和黄昏的也各有讲究,毫不乱来。她还说有一公一母两只鸟──实在想不通她是怎么辨别公母的──每天下午四点都要来那么一阵子。公的叼到食了,就赶紧去喂母的,等母的吃饱了,他自己才吃一点。吃完了互相叫唤一阵便双双飞去。她每天都在等那两只鸟。

  (13)我整天啥活不干瞪大了眼睛也没本事发现这种事情。鸟儿们真的都长得差不多啊。

  (14)又想起一件事。在内地上学时,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校园里散步,走进花园里覆盖着葡萄藤的读书廊时,她在绿荫碧盖间停住,惊异地叫出声:

  (15)“看!那么多鸟!”

  (16)“哪儿?哪儿?”我东张西望。

  (17)“那!那──就是那儿──”

  (18)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鸟影子也没有一只。干脆拉上她要走:“鸟有什么好看的!”

  (19)“不是,那鸟很奇特……”她沉默了,站那儿不走,看出了神。我只好跟着徒劳无功地努力往那边瞅:“怎么样奇特啊?”

  (20)“特小……顶多只有手指头肚儿那么大点儿……到处都是……五只,六只……十一,十二……天啦,居然有那么多!不留神还看不出来……”

  (21)“哪儿呢?哪儿呢?”

  (22)“……你看,到处都是,恐怕上百只不止……静静地,全都不吭声……看──飞起一只……”

  (23)我还是什么也看不到,瞎着急。她指向的地方是一排低矮的红砖花墙,隔着花墙有一大蓬乱糟糟的冬青,没有修剪,旁边是一个喷泉。

  (24)“……真是鸟的天堂……”

  (25)我放弃。静静地听她的描述,好像真的看到了一样……我渴望它们一下子全

  飞起来,闹翻天,让我能一下子看见。可是,那里真的始终只是一蓬冬青。最后我只好装作看到了的样子,拉着妈妈离开了。后来她经常一个人去看那些鸟,有时还带别人去看。我只好相信那个世界的门只能被我妈妈的眼睛打开。

  (26)那么“花脸雀”呢?开始我妈也不知道何为“花脸雀”。后来我外婆指了一回给她看,她就知道了。可我外婆给我指了一百回我都搞不清。这只看着像,那只看着也像,过一会儿又全不像。再过一会便懒得理它们了,跑去干别的事情。──真是的,认下一只鸟儿对我有什么用呢?它会从此属于我吗?

  (27)外婆有三十年的时光在稠密浓黏的鸟叫声中度过,是不是鸟已经用翅膀载走了她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整天坐在沼泽边的一根倒木上,笑眯眯地看着啄食的鸟儿们, 好像在看她养的一群小鸡。

  (28)外婆多么寂寞。我们之间遥远陌生的七十年人生距离让这种寂寞更为孤独,令旁人也不可忍受。她生命中的鸟永远不会飞进我的生命,哪怕只有一只。毕竟有七十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在一起。

  (29)还有我妈,她是否真的就知道外婆所说的“花脸雀”?如果她认错了,这个误会将永远存在于剩下的时间里吧,并且再没有任何机会与必要来进行澄清。尤其是她们永远不会意识这个。

  (30)那么我和我妈之间呢?我们之间的那些鸟儿,到底有没有?

  (31)我们祖孙三人共同生活在沙依横布拉克那片沼泽上的一个小帐篷里。却只因一只鸟儿,彼此分离得那么远。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1.文章开头先写自己看不出花脸雀,有什么作用?

  2.简要赏析文章第(6)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3.文中画线句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根据全文,探究结尾段的意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间万物皆有温度。大地山川,鸟兽虫鱼,一种手势、一个眼神,……甚至文字也是有温度的。温度让人感知冷暖,体验百态,领悟人生的况味。

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2

  一、选择题

  下列各组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虐(nüè)杀 肄(yì)业 颤(zhàn)动 岌岌(jí)可危

  B. 喋(dié)血 愀(qiǎo)然 游说(shuō) 否(pǐ)极泰来

  C. 叱(chì)骂 袅娜(nuó) 戮(lù) 揠(yǎn)苗助长

  D. 桀骜(ào) 租赁(lìn) 诽(fěi)谤 管窥蠡(lí)测

  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商榷 踯躅 耸峙 陨身不恤

  B. 荒诞 噩梦 落漠 挥斥方遒

  C. 荫庇 编辑 切磋 没精打彩

  D. 訾詈 累赘 气馁 安之若素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望,指望日的次日,就是农历十六日,“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

  B. 总角,古代少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女时代。

  C. 参乘,亦作“骖乘”或“车右”,一般地位比较低下。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担任警卫。

  D. 变徵,我国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红红火火合唱团在天坛公园举办建团八周年团庆,全体成员欢聚一堂,长歌当哭,用歌声庆祝这美好的时刻。

  B. 这所大学近年所授予的硕土和博士学位已大大贬值,不仅自己觉得不地道,在国际上也被人刮目相看。

  C. 日本投降后,留给中国的是满目的疮痍和无法估量的损失,而日本军队对我中华人民的残害手段之毒之狠更是令人义愤填膺。

  D. 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任何时候都不能气馁,也不应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的报刊、杂志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全社会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B. 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C. 经过新乡人民一个冬天的苦战,使一道4米高、20米宽、1000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黄河边。

  D.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市的3000多名消防官兵,已准备好210辆消防车,决定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下列几句话,排序恰当的一组是

  ①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③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

  ④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⑤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⑥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A. ⑤④①⑥②③ B. ④⑤⑥②③①

  C. ⑤③⑥②④① D. ④⑤①③⑥②

  二、情景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和《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述的画面相似的一句是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正面塑造了曹操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和征服天下的豪情壮志。

  (3)《氓》中描写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表达作者为坚持心中的信念,万死不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举酒属客 属,嘱托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B.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C.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物 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回头看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此亡秦之续耳 死生亦大矣

  B. 见燕使者咸阳宫 有碑仆道

  C.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

  B.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 西望夏口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列坐其次 次:次序

  B.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C. 虽趣舍万殊 趣:兴趣

  D. 夫人之相与 与:一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永和,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B. 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一个字和“地支”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C.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澡,嬉游,以祈福消灾。

  D. 流觞,古人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诗的一、二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2.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凤,字子仪,安平人。父益,官给事中。凤登宣德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谳江西叛狱,平反数百人。正统三年十二月,法司坐事尽系狱,遂擢凤本部右侍郎。以主事擢侍郎,前时未有也。明年命提督京仓。六年改户部,寻调南京。适尚书久阙,凤遂掌部事。贵州奏军卫乏粮,乞运龙江仓及两淮盐于镇远府易米。凤以龙江盐杂泥沙,不堪易米给军,尽以淮盐予之,然后以闻。帝嘉赏。又言留都①重地,宜岁储二百万石,为根本计。从之,遂为令。南京粮储,旧督以都御史,十二年冬命凤兼理。廉谨善执法,号“板张”。景泰二年进尚书。四年改兵部,参赞军务。户部尚书金濂卒,召凤代之。时四方兵息,而灾伤特甚。帝屡诏宽恤。凤偕廷臣议上十事,明年复先后议上八事,咸报可。凤以灾伤蠲赋多,国用益诎,乃奏言:“国初天下田八百四十九万余顷,今数既减半,加以水旱停征,国用何以取给。京畿及河南、山东无额田,甲方垦辟,乙即讦其漏赋。请准轻则征租,不惟永绝争端,亦且少助军国。”报可。给事中成章等劾凤擅更祖制,杨穟等复争之。帝曰:“国初都江南,转输易。今居极北,可守常制耶?”四方报凶荒者,凤请令御史勘实。议者非之。英宗复辟,调南京户部,仍兼督粮储。五年二月卒。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闻其贫即赒给之。

  注:留都,这里指南京。

  《明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凤有老/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

  B. 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

  C. 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

  D. 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凤公平公正。他曾审理江西反叛案,为数百人平了反,又因为廉洁谨慎,善于执法,被人们称为“板张”。

  B. 张凤实事求是。在处理贵州上奏军卫缺粮事件时,没有用掺有泥沙的龙江盐换米,全部用淮盐来换米,上报朝廷后,皇上因此嘉奖他。

  C. 张凤远见卓识。面对四方战事平息、灾荒特别严重的情况,张凤与廷臣商议,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回报都说可行。

  D. 张凤敢于更改祖制。认为国家减免的租税多,导致国家用度不足,便上奏请求批准全国减轻征税,这样可以永绝争端,而且有助军国之用。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又言留都重地,宜岁储百万石,为根本计。

  七、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群山连绵起伏,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B. 人在“千山”中行走,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

  C. 山径幽深、独行无伴、千山高低,都容易“迷”。迷字更见野景之幽、野情之浓。

  D. “熊升树”“鹿饮溪”破坏了山中的寂静,使诗歌的意境显得热闹、欢快。

  2.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记念刘和珍君》)

  1.文中两处“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分别指什么?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和“幸福”两个词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柴达木看山

  马卡丹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这些年随俗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是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耶!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么?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么?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吗?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程,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了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成就了不凡,成就了壮观。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作愣小子胖妞,比作举重选手,比作……多么的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令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为文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没有了心灵与自然的交流,怎么可能心有灵犀,又怎么可能发现独特的美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迭木的山!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将柴达木山比作“愣小子胖妞”,“愣小子胖姐后来成了硕士、博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柴达木山虽矮,但海拔高,却又不是高不可近的特点。

  B. “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将柴达木山与泰山华山相比,表现“柴达木山”的壮实、威力无比。

  C. 文章结尾说“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志忑”,这是因为李白的这首诗太有名了,随意更改是对作品的亵渎,是对诗人的不敬。

  D. 文章写柴达木山与众不同的特点,作者对柴达木山的态度从最初的没放到眼中到多了几分敬意,直至无以言传的震撼,并由此得到审美感悟。

  2.文章开头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九、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瑞卡斯

  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些使你成长的瞬间?请以“成长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3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又见池塘风起

  孙守名

  ①我再次对池塘蛙鸣产生浓厚的兴趣,大约始于五年前的某个夏夜。

  ②去江南采风,碰巧寓居于一户农家小院。月白风轻,忽闻远处蛙鸣阵阵。借着月光,循声寻踪,自然就找到了那半亩方塘。荷叶平铺,苇草层层叠叠,柔和如梦的轻风中,那清脆悦耳、富有江南神韵的蛙鸣正是从那神秘的荷塘中传出。

  ③这让我到底惦着故乡的池塘了。

  ④池塘对于一座村庄来说,它的意义和价值颇为深远。记忆中的村庄有三方形态各异的池塘,分处于东、西、北不同的方向。每座池塘的背后似乎都有着某些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故事,令人无比的憧憬和神往。

  ⑤村西的池塘曲折蜿蜒,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将其东西隔开。盛夏时节,大雨一过,塘深路没,乘一叶扁舟,飘行其间,看苇草摇曳,水鸟上下翻飞,自有一番别样的情趣。将小舟摇至苇草丛深处,幽静阒寂,野鱼时时跃出水面,泼剌剌又游向远方,那种神秘而又慌悚的心情自会让你流连忘返。

  ⑥村北的池塘呈椭圆形,西北部与一小圆池相连,东南部又拖曳出一条长长的尾巴。站在高处俯瞰,活脱脱一只缓缓爬行的乌龟儿。冬季一到,寒风凛冽,大雪飘过,池塘便结下厚厚的冰层。冰层越结越厚,待到数九寒天,人已能在池塘的冰面自由自在地行走。那时节,村庄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便鱼贯而出,穿行在坚厚的冰层上,做着各式各样的游戏。你看,一只小小的陀螺,半米细长的绳子,拽住绳头,用力摆臂,那陀螺便“嗖”的一声旋转开来。四五个孩子同时放出,排列一行,煞是壮观。

  ⑦另一边,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将四条腿的板凳反放冰面,一人坐于其间,其他的孩子猛地向前推去,只听“刷”的一声,飘移出七八米以外。还有,三五成群的孩子,拿出自制的钢圈,在木棒上绕上一截稍粗的铁丝,略作弯曲,便在冰面上推起钢圈来。

  一圈又一圈,其乐也无穷

  ⑧在池塘东南方拖曳出的那条长长的尾巴上,几个半大小伙子正用坚实的木棒敲击着厚厚的冰层。破裂处,十数条早已憋闷了许久的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惊喜声、赞叹声此起彼伏,与远处传来的欢呼声、吆喝声相应,整个冰面也便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⑨村东的池塘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据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已是傍晚时分,饥渴难耐,便让弟子向农家借口水喝。一白发老翁顺手拿出个水瓢,就门前池塘舀了半下,递送到孔子面前。众弟子面面相觑,以为老翁的做法有辱师尊。子贡面色一变,将要加以责备。孔子摆摆手,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饮了两口,便觉甘甜清爽,清冽怡人。孔子大惊,刚要展拜,只见那位白发老翁化作一道青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后人据此,为这方池塘取名为“仰圣塘”,沿用至今。

  ⑩秋末冬初,正是枯水时节,池塘消瘦,水落石出。村中多方筹措,每年必引十里外的菜河水补给,沿着长长的河渠,白花花的河水曲曲而行。水头处,几家孩子欢呼雀跃,争相用自家织就的鱼网截水堵鱼,每一网都有丰厚的收获,只一下,就足以在父母兄弟面前出尽风头。

  经历了漫长的爬行,凶猛无比的水头终于冲进池塘。那些久困池中的鱼儿,便飞快地逆水而穿行,跃出跳下,只弄得你眼花缭乱,心花怒放。这时候,也是村庄最为欢腾的时节。到得傍晚,家家炊烟四起,村庄便会飘出阵阵鱼香,氤氳于暮色苍茫中,给古老的乡村增添了无穷无尽的韵致。

  村庄的夏夜是一首情深意长的抒情诗,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夜暮已降,微风飘拂,淡淡的稻香弥散开来,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坐在场院里、溪头旁、柳树下,听树上的蝉鸣和池塘里的蛙鸣,让人似乎有了一种身处仙境的奇妙感触。

  池塘是村庄的眼睛和灵魂,一座村庄如果没有三两处池塘,也就缺少了神韵和灵性。只可惜,时光流逝,岁月不再,那些古老而又散发着古色古香气息的池塘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池塘成为记忆,村庄成为记忆,我们灵魂深处还会有什么呢?

  这让我到底惦着江南那方苇草丛生、蛙鸣阵阵的池塘了了。眼前,似乎又有了清风明月,又有了乡村池塘的魂牵梦绕的回味和记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五年前到江南采风的回忆写起,忆写轻风中富有江南神韵的池塘蛙鸣,引起下文对家乡池塘的描写。

  B. 文章在描写村北的池塘时,主要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冬天里孩子们在结冰的池塘上玩陀螺、溜冰、推钢圈、敲冰打鱼的乐趣。

  C. 文章对故乡三处池塘的描写角度各异,突出了池塘的不同特点,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池塘的喜爱。

  D. 在描写枯水时节池塘补水时,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行鱼跃的欢腾场景。

  2.说明第⑨段是如何写村东池塘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划线语句的内涵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借助大幅图片或多幅图片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力,图片往往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们更为真实地感受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印度洋海啸(20xx年),镜头所摄下的是事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瞬间,而且能把人物的神情、事物的态势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现场感。由此,新闻获得了一种独特亲和力和感染力。而且由于其形象生动,所以附着于其上的意义能较好地被受众直观地感受到,这能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施拉姆认为,我们阅读新闻是透过新闻叙事来确认自己与社会之间具有某种心理或文化的联系。新闻叙事的功能可能就是在满足大众某种心理需要,或是帮助大众完成某种心灵仪式。同时摄影图片也能最大限度地制造一种视觉快乐,图片叙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形式美的极致表现,从而给受众留下一种很强的观看体验。

  (摘编自黄丽《新闻图片叙事的特征及效果分析》)

  材料二

  新闻不同于艺术创作,它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记者绝对不能对新闻照片采取任何的修改。任何一个新闻事实,都只是一个最佳的典型瞬间,在这稍纵即逝的一刻,用什么样的角度,多大焦距的镜头,光图与快门的参数组合,不同记者拍出来的效果和画面肯定不一样,所以随机性拍摄也在考验着拍摄者的新闻基本功底。照片的最初编辑在这一刻也就基本确定了下来,而现在的有些新闻图片被摄影记者随意修改,甚至是由两张图片组合而成。随着新闻图片在媒体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需要新闻摄影从业人员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必须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照片的后期制作中,要求图片编辑在处理图片的时候,除了一般性的调整外,不得对新闻照片做影响事实的电脑修改和暗房加工,坚持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客观性,确保摄影报道的公信度。新闻照片的编辑,也要以不破坏基本信息的传播为准绳,确保作者作品的完整性,绝不能断章取义。

  (摘编自吴功胜《新时期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浅议》)

  材料三

  9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冰花”男孩王富满冒冰霜上学的图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团省委、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省志愿者协会作为“青年之家”,面向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倡议启动“青春暖冬行动”。昨日,团省委、云南青基会、昭通团市委的工作人员为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及附近高寒山区学校,送去了“青春暖冬行动”募集的首批10万元爱心捐款。

  (图片引自人民网,文字摘编自20xx年1月11日(《云南日报》)

  1.根据对材料一、二的理解,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片中男孩幼小的身材与满头的冰花构成强烈对比,营造出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感同身受。

  B. 网民的关注与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的积极反应,说明该图片所具有的感染力强化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C. 材料三中的图片具有新闻叙事功能,其传达出的内容唤醒了大众同情他人、关爱他人的怜悯之心。

  D. 材料三中的图片呈现出一个稍纵即逝的最佳典型瞬间,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男孩家庭的贫困与不幸。

  2.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新河图片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来源于其让受众产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们更为真实地感受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B. 要想增加新闻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就只能选用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现场感的图片,以便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

  C. 新闻图片叙事具有真实再现新闻事件、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征,能利用图片最大限度地制造一种视觉快乐,加强叙事的影响力度。

  D. 新闻图片作为一种叙事形式,其承载的基本新闻信息和附着其上的意义在拍摄的'那一刻便已确定,这也考验着拍摄者的新闻基本功底。

  E. 为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客观性,确保摄影报道的公信度,图片编辑在处理新闻图片时绝不能有任何修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廪中有数千斤曲,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救军至,贼乃宵溃。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朝,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

  李希烈陷汴州,人心震恐。时昌以三千人守宁陵,希烈率五万众阵于城下,昌深堑以遏地道,凡四十五日,不解甲胄,躬励士卒,大破希烈。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贞元三年,委昌北出五原。岁余,授泾州①刺史。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旬余而毕。平凉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

  昌初至平凉,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瘗之。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葬于浅水原。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昌盛陈兵设幕次,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

  昌守西边十五年。及婴疾,约以不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刘昌传》,有删改)

  【注】①泾州:地名。辖区在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北。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救军至,贼乃宵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B. 希烈率五万众阵于城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C. 以扼弹筝峡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

  D. 旬余而毕 余固笑而不信也(苏轼《石钟山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B.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C.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D.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未及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昌有勇有谋,临危主动请缨。宋州被围数月,危在旦夕,他提出以酒曲充饥的建议,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援军,并主动要求守卫东南角。

  B. 刘昌御敌有方,率部以少胜多。他率三千人抵御李希烈的五万大军,对外据天堑防守,对内激励士气,军队坚持四十五日,终于打败敌军。

  C. 刘昌尽职尽责,戍边不辱使命。他任泾州刺史时,亲率士兵耕作,保障了军粮的供应;他奉命修筑平凉城,并派兵把守,保障了边地的安定。

  D. 刘昌有情有义,善待阵亡官兵。他初到平凉之时,将收集到的一百多位官兵的骸骨安葬好,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他身穿素服到场祭奠。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①

  辛弃疾

  悠悠万世功,矻矻②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③,我自思量禹。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宁宗泰嘉四年(1204年)作者初到镇江知府任上。郡治,郡府官署所在地。②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③金山,在镇江西北的长江中,唐朝镇江节度使李琦另命名为“金山”。后李琦反叛,被朝廷腰斩。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悠悠”“矻矻”等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富有音韵之美,写出了大禹治水的功业流传千古以及当年治水的辛劳。

  B. 鱼儿自在地游入深渊,人们安稳地定居平原,人间万物各得其所,直接评价了大禹当年治理洪水的功劳。

  C. 红日白浪,交相辉映,景象开阔壮美;西沉东去,无限苍凉,令人感慨万端。隐含岁月如流之意,情调凄惋。

  D. 全词吊古感今,发思古之壮怀,上下阕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E. 该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同,前者整篇都是怀古忆昔,用典较少;后者先怀古后伤今,用典较多。

  2.结尾句“我自思量禹”历来为人称道,被誉为“一语抵千言”,请分析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诗人醒悟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尚可把握。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谴责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苛刻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行健,_____________;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传》)

  五、选择题

  “慎独”是儒家提倡的修身之法,指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时刻注重道德修养。下面的语句与“慎独”无关的一项是

  A.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增广贤文》)

  B.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淮南子·说山训》)

  C.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D.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君子之交人也,欢而不媟,和而不同,好而不佞诈,学而不虚行,易亲而难媚,多恕而寡非,故无绝交,无畔朋。(徐 幹《中论 法象》)

  “友善”是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人与人之间要亲近和睦,要像朋友那样友好相处,但交友要有方法。细读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出3条交友之道,每条不超过8个字。

  ① 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潍坊市积极推进“四个城市”建设,以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

  ②岁末年初是消费旺季,可最近闹得纷纷扬扬的电商平台“二选一”事件,让一些从事网上经营的商家有点闹心。

  ③黄旭华的履历看上去“很简单”,从志在必得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年,他只做了研发核潜艇这一件事。

  ④近日,国家大剧院迎来建院十周年,在一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期间,走进剧院的游客不绝如缕。

  ⑤这家企业一直处于破产的边缘,新厂长上任后内抓生产,外拓市场,经过近一年的惨淡经营,终于使企业扭亏为盈。

  ⑥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很多心宽体胖的人改变饮食结构,加入减肥者的行列。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使剧院的建设也进入加速度。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剧院总数已经超过20xx家。

  B. 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最新版流感诊疗方案,明确推荐一批抗流感病毒药物,这是流感诊疗方案时隔七年的首次更新。

  C. 参加十九大会议的党员代表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宣传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并将其付诸于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伟大实践中。

  D. 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民事务理事会培养、发现、锻炼了一批农村青年干部,激发了村庄自治潜力,强化了乡村治理能力。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因作文竞赛,不能拨冗参加学代会,特此请假,恳请批准。

  B. 诸位远道而来,蓬荜生辉,条件有限,鄙人略备薄酒,聊表寸心。

  C. 李教授,本周我欲惠临府上,献上拙作,不知您何时有空,还烦请告知。

  D. 家中诸事可顺遂?我虽身在海外,却日夜垂念父亲,遥祝您一切安康。

  八、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从保健食品和药品的概念可以看出,①__________。保健食品不能治疗疾病,所以,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保健食品不适宜所有人食用,所以,②__________。如果有了疾病,应该首先就医,由医生进行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切不可③____________,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九、其他题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面临无数次选择,做出自己独特的选择,就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名校毕业本能享受完美安逸的生活,但秦玥飞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却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了后者,扎根于乡野当了大学生村官,也因此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君子通大道,正是对秦玥飞独特人生选择的一种评价。

  ①做出自己独特的选择不一定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语言应用

  请以“守望”为主题,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目,写一段话。

  要求:①从《平凡的世界》或《边城》里自选一个人物,写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基于原著表达自己的感情、体悟或思考。

  ③叙事简明,议论中肯,抒情真挚。

  ④字数在100至120之间。

  十一、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独享一方宁静,专注于自我成长,悟得人生三味;有人乐于分享,与他人共享己有,赢得众人拥戴;有人享受困苦,终渡难关,誉满海内外;有人贪图享乐,沉弱安逸,事业一无所成……

  请以“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叙事详略得当,写人具体鲜明;②中心突出,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4

  一、名著阅读

  (题文)《红楼梦》前80回中出现3次_________节。第一次出现在小说开篇,重点情节是甄士隐痛失爱女;第二次出现的重点情节是元妃归省,赐名省亲别院为__________;第三次出现在53回和54回,同时也是贾家的家宴。

  《红楼梦》第66回,_________在自己的脖子上横抹一剑,于血光中溅出情痴与情耻交织成的勇烈;其姊__________却“忙将衣服穿戴整齐,上炕躺下”,无声死去,反以怯懦展示出另一种悲怆与勇烈。

  (题文)《雷雨》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作家____________精心设置了该剧的“序幕”:十年后_________(地名)变成了教会医院,一位孤寂的老人___________(人名)来到医院看望两位疯了的老妇人——____________(人名)和__________(人名)。这时来医院的年幼的姐弟俩目睹了这一切,又像听“古老的故事”一般听人们讲起了十年前__________两家的往事。

  二、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A、贤惠 珠矶 汗涔涔(cén) 前倨(jū)后恭

  B、吟啸 罗髻 故垒(lěi) 快(kuài)炙人口

  C、莼菜 贿赂 驽(nǔ)马 残羹(gēng)冷灸

  D、帷幄 诡谲 膏腴(yú) 冠冕(miǎn)堂皇

  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别称有“诗余”、“琴趣”和“长短句”,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唐代的部分文人开始作词,晚唐五代时形成了“花间派”。

  B、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的代表有柳永、辛弃疾,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李清照。其中,婉约派是宋词的“当行本色”。

  C、司马迁,字子长,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曾担任太史令。他的《史记》共有130篇,记载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陈寿的《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除了《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其他三部都是编年体断代史。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汉亦留之以相当

  B、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C、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D、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乃使其从者衣褐”的“衣”与“左右欲刃相如”的“刃”都是名词作动词。

  B、“宜皆降之”的“降”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的“奇”都是意动用法。

  C、“求人可使报秦者”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的句式不同。

  D、“未之有也”与“而君幸于赵王”的句式不同。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荼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荼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荼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1、下列对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鳞次栉比: “栉”读作zhì 鳞次栉比的意思是形容房屋等密集。

  B、养气颐神: “颐”读作yí “颐”的第二笔是竖折“∟”。

  C、更迭: “迭”读作diē “迭”的意思是屡次。

  D、棘手: “棘”读作zhé 棘手的意思是形容事情难办。

  2、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和加速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己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四、句子默写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千骑拥高牙,_________________,吟赏烟霞。(《望海潮》)

  (2)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定风波》)

  (6)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7)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

  (8)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洞仙歌

  北宋 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①。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①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先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冬尽春归的季候转换,然后写早春梅柳的独有风姿。

  B、下片“一年”三句,写“小艳疏香”胜过浓芳,体现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独特的审美眼光。

  C、“到清明”四句写清明暮春时节百紫千红,虽一片烂漫,但“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D、词末三句借景抒情,表达伤春之意,赏花不怕春寒,大不了喝酒自暖,也要早占韶光。

  2、诗人提出“探春及早”的观点,下列诗句所写的景致,不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的两项是

  A、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 苏轼《赠刘景文》)

  D、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北宋 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E、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 朱熹《春日》)

  3、作者在序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请对上片中所写的梅柳作简要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窈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文,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 曹彬列传》)

  [注]①:觌,读dí,相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待以宾礼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

  B、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C、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D、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6、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1)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2)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微风起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3)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4)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5)一天,我清早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6)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我用作品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

  (7)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味:深沉的滋味

  B、殷实:充实

  C、器宇轩昂:气质、风度出众

  D、凝神远眺:聚精会神地向远方眺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

  B、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

  C、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

  D、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蕴深长。

  E、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写银杏树?请简要分析。

  4、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迪。

  八、小作文

  《雷雨》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承担者。这些人物中,你最同情哪一个人物?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的你的看法。要求:条理清晰,理由充分。

  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如乱停乱放、恶意破坏、据为己有等不文明现象。请你写一段文字,倡议大家摒弃对共享单车的不文明行为。

  要求:语言精炼得体,理由充分,有号召力。

  九、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古人,看到庭院内越来越多的短墙,不禁伤感:“墙往往而是,老死不相往来,一个大家庭就这么散了。”

  一位诗人,面对一座断壁说:“你的一生,接受了那么多单梯的凭靠:现在你快倒了,你想过那些靠着你的梯子吗?”

  一个囚徒,望着监狱的高墙,泪流满面:“这墙让我失去了自由,此地决不可再来。”

  一名学子,望着北京大学的围墙感动不已:“尽管很多东西都在改变,但这墙没有变,一百年来它挡住了太多的喧嚣,将我们包裹其中,给我们一种可贵的安全。”

  ……

  墙,普通又不普通。我们的身体、思想、情感,无不与一面墙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请围绕“墙”这一意象,展开合理联想,写一篇文章,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要求:

  (1)立意自定,鼓励有创意的思想;

  (2)题目自拟:

  (3)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

  (4)不少于700字。

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5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 “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

  C. “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讲“民本”的落脚点,“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结果是让人“中心悦而诚服”。

  D. 历史上,孟子处于“霸道”的形势下,他认为“霸”的本质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自然结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孟子阐述自己的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方面内容的“仁政”学说的出发点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B. 孟子认为朝代可以改换,但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C. 《孟子》很难成“经”,因而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大。

  D.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元璋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可见以“民本”为基础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不相容的。

  B. 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

  C.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其内容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D. 在崇尚“霸道”的时代,孟子的“仁政”“性善论”是很难有市场的,因而司马迁称孟子的“仁政”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

  熊庆来,1893年9月11日出生在云南弥勒的朋普镇息宰村,1913年考取留学比利时公费生。他先后在比利时、法国的四所大学攻读。他给父亲的信中说:“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留学8载,熊庆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理想与信念。在法国名师的指点下,他发表了一系列数学论文,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1921年秋天,东南大学聘请28岁的熊庆来为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在此任教的5年间,熊庆来讲授了十多门课程,编写了包括《球面三角》等十几种讲义。

  1926年,清华大学聘请熊庆来参与筹办算学系。他在清华算学系增设研究部,这是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他编写的教材《高等算学分析》,被商务印书馆收入第一批“大学丛书”出版,成为全国大学算学系的必用教材。

  1932年,他代表中国出席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数学会议,会后到巴黎的研究所研究函数论,两年间写出《关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论文。1934年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其无穷级定义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级”。这也确立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并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

  1937年,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和教授的熊庆来收到了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聘请他回滇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电报。他与龙云约法三章,龙云允诺后他立即决定放弃清华的优裕条件,回滇服务于桑梓。

  上任伊始,熊庆来便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从全国各地聘请专家充实云大教师队伍。动物学家崔芝兰、数学家赵访熊、社会人类学家吴文藻、文史专家顾颉刚等各学科的专家及一批后起之秀陆续做了云南大学的教授。全民族抗战时期办学经费困难,熊庆来想方设法四处筹集,得到美国罗氏基金的多次资助,昆明富商董澄农先生捐建了澄农馆,龙云的夫人顾映秋捐建了映秋院。在他的努力耕耘下,到1938年,云南大学有了文法、理、工、医、农五个学院,云大正式成为国立大学。自1937年至1949年,熊庆来在云南大学担任了12年的校长。这12年,是“云南大学的黄金时代”。在1946年,熊庆来领导之下的云南大学被《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作为世界著名的中国15所大学之一列入该书。

  熊庆来自早年从事教育工作起直到晚年,几乎把毕生的心血与时间都花在中国教育事业上,只要是人才,他就会毫无保留地帮助他、培养他。1931年的一天,熊庆来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数学论文,论文的作者华罗庚引起了他的注意,此时的华罗庚是金坛中学的一名小庶务员。熊庆来马上写信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又破格让清华算学系招进了华罗庚。在熊庆来的精心培养下,华罗庚写出《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等数十种专著,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熊庆来依然抱病指导两个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年轻人杨乐、张广厚。再加上陈省身、严济慈、钱三强、钱伟长等,熊庆来为我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科学家的典范,被誉为“不仅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更是识千里马的伯乐”。

  在描述父亲的性格时,他的儿子熊秉明用了四个字:平实诚笃。这确是熊庆来性格之写照。他举止言谈缓慢而持重,不善辞令,生活恬淡,与一切娱乐和享受都无缘。在欧学习期间,他励志向学,16岁奉父母之命与妻子结婚后,两人几十年一直相敬如宾。熊庆来治学严谨,他的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即使在任校长之时,他也要每周亲自为学生上几节课。

  熊庆来的平实诚笃中却蕴藏着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熊庆来在1951年因脑溢血而致半身不遂,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在其后的近二十年中,他就是以这种病残之体一直坚持做研究工作。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他开始学习俄文,经过努力,最终他能够借助字典阅读俄文数学文献。

  熊庆来是中外闻名的数学家,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教育家,是将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这颗数学界的明星将永远熠熠生辉。

  (摘编自《弥勒县数学家熊庆来》等资料)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熊庆来留学8载,正如他给父亲的信中说的:“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这为他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熊庆来性格“平实诚笃”。他生活恬淡,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研究,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

  C. 熊庆来治学严谨认真。这表现在他在任云大校长期间,拿出诚意聘请专家提升学校的“软件”,又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学校的“硬件”。

  D. 熊庆来具有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他脑溢血后病情稍有好转,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还开始学习俄文。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文语言质朴简练,从不同方面突出表现了熊庆来一丝不苟的学习工作态度,并大量介绍了他的辉煌丰硕的学术成果。

  B. 熊庆来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他以“熊氏无穷级”理论被载入世界数学史册,为中国人争得了光荣的一席之地。

  C. 熊庆来对学术研究一向执着而且才思敏捷,撰写学术论文一挥而就,能达到文不加点的境界。

  D. 作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仍对学生的作业批改仔细,一旦发现错误,就一一圈出,并加以改正。

  E. 熊庆来一生识才爱才惜才,被誉为“识千里马的伯乐”,华罗庚、严济慈、张广厚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大力资助。

  3.熊庆来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爷爷的毡靴

  (俄)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上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爷爷从没闹过病,如今却呻唤不舒服起来,甚至还请了医生。“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渔。”“我全靠打渔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不沾水办不到么,”医士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啦,不光是底子,就连底子往上拐弯儿的地方,全都出现了裂纹。

  我心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人们纷纷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

  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呆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瞅。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象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毡靴”为依托,记述爷爷的生活片断,表现爷爷的优秀品质以及对自己的影响,选材时间跨度较大,却无结构松散之感。

  B. “爷爷”是受到“我”极力赞扬的人物,但是对“爷爷”的一些做法,也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如嫌“爷爷倔”,扔毡靴时“愤愤地”等。

  C. 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次中断叙述,插入“我”的议论、抒情笔墨,给人断断续续的感觉,实属败笔。

  D. 小说写“爷爷的毡靴”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叼去筑了窝儿,在窝里产卵、孵化,雏鸟啁啾的情景,意在表现“爷爷”将温情施与禽类的善良。

  E. 小说以“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作结。集中表达了“我对爷爷的赞扬和思念之情。

  2.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3.小说标题是“爷爷的毡靴”,如果以“我的爷爷”为标题,你觉得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B.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C.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D.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B. “博士”是古代学官名。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

  C.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贬职。

  D. “诔”和“奠”都属于祭文,“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李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李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B. 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C. 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①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远见”“犹是”两词,描写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 颔联中“估客”,即商贾。同船的商贾白天倚窗托枕,竟能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时江面风平浪静。

  C. 颈联诗人即景生情:时逢悲秋,我虽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

  D. 尾联抒写感慨,多年征战业已结束,已能听到江上传来升平的鼓鼙之声。

  E. 本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构思精妙,善于用典,读来饶有兴味。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作者表明自己即使被肢解,受惩罚也不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形象生动的描写歌乐之声的凄冷、幽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伤。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②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④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⑤经过一番重新洗牌之后,20xx年中国足球顶级联赛3月3日粉墨登场。且不论球市如何冷清,从足球本身而言,进入第四个年头的中超联赛的格局变化还是值得关注的。

  ⑥每年“十一”期间,天安门广场都是花如潮,人如海;今年更因国庆彩车的吸引,人们争相前往,趋之若鹜。

  A. 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从政府入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来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

  B. 传统节日清明节,是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不仅这一天是人们祭祀扫墓的日子,也是他们踏青出游的日子。

  C. 财政部紧紧围绕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监督工作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对重大财税政策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监督力度,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D.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请选出下面各情境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A. 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

  B. “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腾讯体育消息)

  D. 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 依照法律规定,应认定无效。(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六、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视眼要戴眼镜,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具体到个人,也有不少想法。有的人听别人说近视眼戴眼镜会越戴度数越深,因此①______________。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眼睛近视了,看不清时就会迫使眼睛加大调节,眼压上升,眼外肌收缩,长期下去可导致眼轴变长,近视加深。同时,②______________,势必离书本、桌面很近,更容易加深近视。所以,③________________。那么,哪些近视要配眼镜?据专家研究,假性近视原则上不配,真性近视要配眼镜,混合性的配镜度数不能超过真性近视的度数。

  简要说明下面漫画的寓意,并为它拟定一个标题。要求:寓意的字数在15至30之间;标题不超过4个字,标题与寓意之间具有相关性。

  (1)标题:

  (2)寓意:

  七、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即是。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同学们,用心捡拾生活中的幸福吧,把它装入行囊,伴你快乐成长!

  请以“捡拾幸福”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实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6

  一、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弄堂(lóng)鸡鸣欲曙一椽破屋(chuán)脉膊

  B.游说(shuì)涸辙之鲋蠢测管窥(lǐ)磐石

  C.腓骨(féi)卷帙浩烦踯躅不前(zhí)庐冢

  D.訾詈(lì)备受压榨呼天抢地(qiǎng)肄业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人喜欢在父母安排的生活中顺其自然,享受着幸福;有些人习惯在不断的挑战中勇往直前,寻找着幸福;更多的人则在平凡的生活中安之若素,品味着幸福。

  B.未来的搜索引擎一定是神通广大、无所不为的,它能听会说、会思考、懂用户,并且能够与后端的服务深度结合。

  C.一线城市近期暴涨的房价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市场对一线楼市调控预期逐渐增强,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D.法国大昆虫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人认为,为实力和战场环境所限,赵国无论如何不可能在长平战胜秦军,即便廉颇不被赵括替代,继续带兵,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B.陆蠡的散文《囚绿记》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的缘故。

  C.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亲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读来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D.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话剧《寒梅自香》,选取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立意,表达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灾祸)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交往)昼夜勤作息(劳作、休息)

  B.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一定)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退出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不得志、走投无路)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对着)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既替余以蕙縷兮(代替)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赋、比、兴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B.“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C.古代男子成人,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有的“名”与“字”词义相近,如屈平,字原;有的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D.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如“壬戌之秋”“岁在癸丑”。

  二、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讷于言,人未奇之奇:认为……奇特

  B.及长,辩赡,以骨鲠称赡:丰富

  C.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就:赴,到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冠世冠:第一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義之幼讷于言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①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①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栽之富有才学。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擅长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人们对其书法笔势的赞誉。

  B.王羲之率真洒脱。太尉郗鉴想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王导要他自己去挑选,结果郗鉴在王氏诸弟子中挑中了在东厢房坦腹进食的王羲之。

  C.王羲之性情淡泊。他不喜欢在京城生活,喜欢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的会稽,并愿终老于此。

  D.王羲之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的书法造诣丝毫不逊色于钟繇、张芝。

  4.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就观。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饮酒二十首(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②敛翮(hé):收起翅膀,即停飞。

  1.这首诗前六句描绘了一只怎样的“失群鸟”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乡村的风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④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⑤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⑥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⑦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作者为什么说“风是乡村的魂”?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五自然段却写到两棵树和自己年迈的父亲,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用意?

  3.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的角度,从文中第二段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4.有人认为本文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出理由。

  六、命题作文

  《华严经》里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就是指做某件事的初衷。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曾经只想把手机当做与父母联系的工具,结果手机变成了不可或缺的玩儿具;曾经想利用假期好好读几本书,结果假期结束时,连书上的塑料包装都没有撕掉;曾经以为自己可以执着于梦想,结果梦想一直在变……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常常忘记了出发的缘由。

  请以“不忘初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真情实感。

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7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重要途径。

  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才能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并彰显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以当代语境下民族传统手艺必然衰落为立论前提,由此引出生态化保护的观点。

  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D.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总领全文,并与末段遥相呼应,形成“总分总”的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因为民族传统手艺对乡土社区的高度依存,所以建设生态化新乡村是未来发展方向。

  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不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重聚

  【美】约翰·契弗

  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纽约中央车站。我写信告诉父亲,因为要在纽约换另一班火车,我会在那儿停留一个半小时,并问他,我们能否一起吃午饭。

  他的秘书回信告诉我说,父亲那天中午将在车站的咨询台和我碰面。12点整,我看见他从人群中走来。他对于我来说是个陌生人——母亲3年前和他离婚了,自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他。但是,我一看到他,就感觉到他是我的父亲,是我的肉和血、我的未来和命运。父亲是个高大、相貌英俊的男人。能够再见到他,我开心极了。他一边拍拍我的后背,一边和我握手。

  “嗨,查利。”他说,“嗨,孩子。我想带你到我的俱乐部去,但它位于第60街。如果你得赶早班火车,我想我们最好在这附近吃些东西。”

  他单臂搂着我,我用母亲闻玫瑰花的方式闻着父亲身上的气味。那是一种成分丰富的气味,混合着威士忌酒、须后水、鞋油、羊毛衣物以及一个成熟男人的味道。我希望有人看见我们在一起。我希望有人拍下我们在一起的照片。我想要一些关于我们在一起的记录。

  我们走出车站,沿着一条小巷往上走到一间餐馆。时候还早,餐馆空空的。有一个穿着一件红大衣的很老的侍者蹲在厨房门边。我们坐下来,父亲大声地召唤侍者过来。

  “伙计!”他又是法文,又是意大利语地吼着,“侍者!酒保!嗨,你!”他的大声喧嚣在空空的餐馆里,显得格格不入。

  “能不能给点儿服务呵!”他嚷道。

  “快点,快点!”说着,他拍了拍手掌。这才引起了侍者的注意,他慢吞吞地朝我们餐桌蹭了过来。“你是朝我拍掌的吗?”他问道。

  “别急,干嘛火气那么大,冷静点,”父亲说,“如果不过分——如果没有太超越你的职责之外,我们想要两杯吉卜森马丁尼酒。”

  “我不喜欢被人拍手示意。”那个侍者说道。

  “我应该把我的口哨带过来。”父亲说,“我有一只口哨,只有老侍者们的耳朵才听得见。现在,拿出你的小便笺簿和小铅笔,看看你能否拿齐这些东西给我们:两杯英国卫兵牌吉布森鸡尾酒。跟着我重复一遍:两杯英国卫兵牌吉布森鸡尾酒。”

  “我想你们最好到别的地方去。”那个侍者轻声说道。

  “是我这辈子听到的最了不起的主意了。走,查理,谁稀罕这个鬼地方。”父亲说。

  我跟着父亲走出那间餐馆,来到了另一间餐馆。我们要的酒送来了。他反复询问我关于棒球赛的点点滴滴。然后,他用餐刀敲打他面前那个空玻璃杯的边缘,又开始大叫起来:“伙计!侍者!嗨,你,能不能麻烦你再给我们两杯同样的。”

  “这个男孩多大了?”侍者问道。

  “关你屁事!”父亲说。

  “对不起,先生,”侍者说:“我不能再卖酒给这个孩子了。”

  “喔?这我倒要告诉你个大新闻,”父亲说,“非常有意思的大新闻。你们这儿可不是纽约唯一的餐馆。街口刚开了一家。无礼的庸人,走,查理。”

  “我得赶车了。”我说。

  “对不起,宝贝。”父亲说,“真的很抱歉。”他的手臂紧紧地搂住了我。“如果还有足够的时间带你去我的俱乐部看看就好了……”

  “没关系,爸爸。”我说。

  “我去买份报纸给你。”他说,“我去买份报纸给你带上火车看。”

  “我必须走了,爸爸。”我说,“时间很晚了。”

  “马上,就等一会儿,宝贝。”他说,“就等一会儿。”

  “再见,爸爸。”我说。然后我走下台阶,登上了我乘坐的那班火车。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心理描写生动。因为要和父亲见面,查理“开心极了”。虽然只有短短的90分钟时间,但他希望能和父亲合影,留下父子共度时光的一点记录;他也希望留在父亲身边,因为他对家庭生活充满渴望。

  B.父亲在见面中两次提到想让儿子去他的'俱乐部看看,这一细节也许表现了父亲想向儿子证明自己的身份,由此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C.在父亲第二次准备转换到另一家餐馆时,查理用“我得赶车了”粗暴的打断了父亲,说明他的忍耐到了极限,他看不惯父亲的所作所为但又不想伤害他。

  D.文中的酒是表现人物关系的重要事物,是父子见面后建立父子关系的纽带。查理的父亲通过喝酒凸显了自己的地位,也让他和儿子的关系变得亲密。

  E.小说叙写父子分别三年后90分钟重聚的经历,男孩从父亲的言行中感到父亲的粗暴无礼,孩子渴望亲近父亲,而两人缺乏感情交融,让心唏嘘。

  2.小说以“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路——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用镜头逼打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一种更克制的追求。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20xx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这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节目太煽情,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

  B.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C.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

  E.董卿感叹文化类节目难做,是因为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改善,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所以她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并没有来到。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B.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C.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D.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河”这里特指黄河。

  C.“跋”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前面,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

  D.“投壶”是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将箭投入酒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敌未灭,何以家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些言论,成功地塑造了岳飞高大的形象,体现了岳飞崇高的思想境界。

  B.岳飞不仅治军从严,严格训练,严肃军纪,而且有情有义,非常关心爱护自己的部属,朝廷颁发下的犒劳,也都平均分给部下将士。

  C.岳飞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发挥众人的智慧,有勇有谋,因此有胜无败。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虽然岳飞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但是他性格过于正直刚烈,争论时不给别人留余地,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写了西湖的美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约约身旁跟随着笙歌声。

  B词人认为“西湖好”是因为西湖景色优美,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C没有风的水面如琉璃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在移动,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境界。

  D涟漪微动,惊起的沙鸟飞起,与前文的“无风水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动静结合。

  E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的心情。

  2.词的下片被人们广为流传,请做简要赏析。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也不爽,__________。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其实大家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即便如此,大家的内心还是难掩一丝雀跃。

  B.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剁手节”,老李家在凌晨时分就严阵以待,倾巢而出,铩羽而归,斩获颇丰。

  C.杂志社近日收到的这篇投稿文章虽然略有瑕疵,但我敝帚自珍,力排众议,将它刊登在新一期的刊物上。

  D.你可别小看他年纪轻,面对危急的形势,他总能处之泰然,并及时提出应对的策略,帮助大家度过难关。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人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栩栩如生。

  六、语言应用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两个关键意象,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与示例组成排比句式。

  故乡的山,巍峨峻峭,回荡着故乡悠扬舒心的山歌;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盐是我们日常烹饪时必不可少的调味品,①___________,而且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大家普遍认为,②__________,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凡是叫钠的都是盐,一些吃起来并不是很咸的食物,因为钠含量高,含盐量也很高。③_________,食用这类食物后,会导致“本以为没有摄入过多盐,但其实已经摄入过量”的情况发生。

  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

  请结合上述长辈的建议,请你以长辈的身份和口吻,以给某位大学生写一封信的形式(注意信的开头与落款的格式),谈谈你的看法,给那位困惑的大学生解解惑。

  要求:文体自选,标题自拟(副标题统一为“致某位大学生的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8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购物狂欢”度量治理格局

  盛玉雷

  ①“双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已经热起身来,积极准备。历经数年发展演变,如今的“购物狂欢”更趋有条不紊,社会也多了一份从容自信。

  ②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双11”的滚雪球效应愈加显著。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双11”概念初创之时,参与促销的商户仅有20多家,但活动所迸发的火花,却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就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懂得,线上购物节不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样简单,而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同参与的治理课题。以“双11”为时间节点,梳理这些年来电商等行业的成绩与问题,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治理层面发生的变迁。

  ③当“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成为一次综合大考。这场考试考核电商平台的经营水平,考验物流企业的承载能力,考评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也考查参与者的社会诚信。如今,快递瘫痪等情形也会发生,但应对已不像当初那般无力:物流业装上“预警雷达”,可巧借大数据手段排兵布阵;多部门主动作为,对消费陷阱强化监管……过去8年的“双11”,仅“天猫”平台交易额就实现了从5000万元到1200多亿元的跃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

  ④如果说“双11”发展至今形成的可观影响,有赖于对问题和挑战的及时破解,那么在新时代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携手加强治理,积极主动谋划。从一定意义上讲,“双11”映照着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也度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⑤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度过了廉价促销的早期发展阶段,今天的消费领域,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双11"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可能性。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双11”的发展潜能,就能架起一座沟通生产与消费的稳固桥梁,共同做大市场、完善服务。

  ⑥其实,“双11”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一个缩影。以“双11"为契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就能激发更多增长活力,凝聚更多发展动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双1l”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积极准备,“双11”概念初创之时,各方面就表现得有条不紊。

  B. “双11”初创就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却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主要是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不到位。

  C. “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考验着社会治理水平,成为对经营水平、承载能力、管理绩效、社会诚信的综合大考。

  D. “双11”发展至今形成的可观影响,完全依靠商家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双11”的发展演变,点明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意义。

  B. 文章列举“天猫”平台交易额的增长数据,证明了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对“双11"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 第④段强调新时代要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主动谋划,携手加强社会治理,把论述引向深入。

  D. 文章引用十九大报告,是为了从理论上证明,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是“双11”稳步发展的先决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社会心态转为挑剔和平静,才能产生“双11”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的滚雪球效应。

  B. 虽然快递瘫痪等情形在现在的“双11”期间也会发生,但社会各方面应对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已经有所提升。

  C. 提高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以及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能够使“双11"更加有条不紊。

  D. “双11”表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要激发更多增长活力,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素:向来,本来。

  B.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以:因为。

  C.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文辞

  D.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去:离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C.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D.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3.“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 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 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 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他的《红梅》诗有这样的句子:“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这两句写梅,大意是:认作是桃花吧,却无桃树的绿叶;看成是杏花吧,却有青青的枝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 “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能保持自己的节操。

  2.诗人是用哪些手法来写梅花的?就其中两点做赏析。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是____,___。

  (2)《离骚》中表达作者忧国忧民、叹息流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

  (4)《短歌行》用“朝露”来做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

  (5)《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认为奔波于官场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藏,说不完的梦境

  丁海霞

  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有人说它幽美,有人说它雄伟,有人说它纯净,还有人说它神秘。

  到过西藏的人醉在眼前的梦幻里,没有到过的人醉在心灵的梦幻里。

  如果从太空遥望,你能看到这里是“世界屋脊”;如果从高空俯视,你能看到这里峰岭相连,苍山如海,江河细如丝线,缝缀在山脊深邃的阴影里;如果站在高山之巅往下看,碧蓝如水的晴空下一片冰雪苍茫,黄绿的草原连着天和地,星罗棋布的碧蓝湖泊和点点白云般的藏绵羊群散布其间。

  如果你深情地拥抱着这块神奇得近乎神话的土地,用心去看,还能看到什么

  那是藏东葱郁的原始森林,藏南深切的河床峡谷,藏西广袤无垠的荒漠无人区和藏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那是拉萨河谷的村落农田,那是纳木错畔的玛尼石堆,那是米拉山口的风马旗,那是山南历史的沧桑图卷。

  那是古格王朝的彩画和废墟,那是披着夕阳晚归的牧人,那是雅鲁藏布江的峡谷,那是阿里荒原的狼嚎。

  西藏,这个被渲染着且将继续被渲染、被诠释着且将继续被诠释的地方,我们究竟能看到什么呢 把梦枕上雪域高原,一起开始这个做不完的高原梦吧!

  每每提到西藏,我们总会联想到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喇嘛们静坐于幽暗的酥油灯下,思索佛陀的教诲;朝圣者冒着严寒和风雪,朝着圣域拉萨磕着等身长头;襁褓中的婴儿在诵经中,接受活佛的摸顶赐福;手持转经筒的老人拖着夕阳的余晖,围着神山圣湖转山朝拜……

  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经幡还在山口飘荡,这是藏民精神世界与神灵世界交流的媒介;寒冷的清晨,大昭寺和扎什伦布寺的寺门还没敞开,长跪磕头的藏人已经挤满广场的水泥地。在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一切生灵面前,“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是全部的声音,一种原始的纯粹的声音……

  面对那一张张被高原紫外线雕饰过的脸,面对他们雪山般清澈、纳木错样晶莹的双眼,你只能震惊,直指心灵的宗教为无根的灵魂铸建了风雨中歇脚的小屋。当我们拖着沉重的肉体被痛苦、绝望、悲伤和迷惘困扰在尘世之网时,西藏和西藏的人们正静静地仰望着那圣殿的图腾,诵经祷告。

  在西藏,你应该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诵,用心去嗅,用心去走,你才能看到古老宗教的支流汇聚着释迦牟尼、莲花生、宗喀巴、松赞干布的身影,流入藏传佛教的海洋。这是人与神的世界。

  有人问我:“什么最能代表西藏 ”我一时语塞。

  是布达拉宫,那标志性的耸立山巅的红白相间的雕楼式建筑;是大昭寺和八廓街,这两个西藏人眼中最“拉萨”的地方;还是神山圣湖的美丽景色,那些上苍撒落人间的珠玉翡翠

  西藏,一个匆匆的游客带走的无非是一袋石头、一声鹰的鸣叫、一片西天的落日,留下的却是满山冈、满大路、满寺院的脚印,和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

  是的,有了人的西藏才是西藏,有了藏民族的西藏才是触动灵魂的西藏。八廓街的老阿妈转动着岁月的经轮,青藏线上的朝圣者用身体丈量到圣地的距离,桑耶寺佛学院的年轻僧人露了红袍一角笑着转身而去,羌塘草原帐篷里的孩子奔跑在清晨太阳的光辉里。

  雪域高原养育的藏民族,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迎着呼呼作响的风马旗,献上洁白的哈达。他们唱着天籁般的牧歌,跳着动人的锅庄舞,喝酸奶过雪顿节……

  什么是西藏 她是镜子里的卓玛①,她是风中的扎西②,她是佛铃下的强巴③。

  (选自《西藏日报》,略有删节)

  注:①卓玛:藏族对女子的称呼,它的意思是“度母”,一个很美丽的女神。是度脱和拯救苦难众生的一族女神,同时也是藏传佛教诸宗派崇奉的`女性本尊群。因此二十一位度母在藏族地区被广大信徒或百姓普遍敬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②扎西:在藏语中为“吉祥”的意思。③强巴:西藏语中佛教中的弥勒佛。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说西藏有说不完的梦境,有各种各样的美,令人神往,既点明题目,又表达出对西藏的无限深情。

  B. 作者让你用心去看,说能看到美丽的自然(包括各种动物)、人们生活的热闹场景和古老王朝的遗迹。

  C. 作者写活佛的摸顶赐福、朝拜、长跪磕头、诵经祷告等,都带有民族特色,是在客观地介绍藏传佛教文化。

  D. “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一句,指的是游客游历过西藏后,认为与想象中古老的西藏不同,所以坚守地远望古老的西藏。

  E. 这篇散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以描写、抒情为主,充溢着个人的情感,仿佛是一曲西藏的颂歌。

  2.“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哪几个方面 试简述。

  3.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对文中画线的段落进行分析。

  六、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群打扮时尚的大妈在火车车厢的过道中互飙广场舞,他们跟着节拍翩翩起舞,而车上的其他乘客也跟随着扭动腰肢,拍手称快,气氛很热烈。

  B. 21世纪的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但是一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却看不到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仍然书生意气,到国外谋求就业。

  C. 在上半年的旅游路线火热程度统计中,“闯关东路线”和曾遭受暴雪侵害的“南方路线”的火热程度有口皆碑。

  D. 每次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这位解放战争时期扛过枪、打过仗的老战士总会显得非常激动。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圣人系列电影”《王羲之》主要展现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作为对象,再现他如何创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故事。

  B. 苏轼所游赤壁并非是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壮举,他无非不是借事写文,抒发他的心怀以求解脱罢了。

  C. 一般游记文章往往寄情山水,娱心悦目,或者抒发羡慕隐逸之情;而《游褒禅山记》则是通过游记形式来谈论生活中的哲理和治学精神,蕴意深刻。

  D. 宜宾筠连县1月28日发生的4.9级地震造成该县18个乡镇的房屋、公路、通信、电力、交通等多项基础设施受损,两万余人受灾。

  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手法?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2)他们是带工老板的机器。

  (3)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A. (1)比喻(2)比喻(3)借代

  B. (1)借代(2)借代(3)双关

  C. (1)借代(2)比喻(3)通感

  D. (1)比喻(2)借代(3)借代

  与下面短文的空缺处最连贯的一项是( )

  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像________,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桃树、杏树、山桂树、花红果子树,墙外是一些杨、柳、榆、槐、梨树,就像是墙上的两道铁箍。

  A. 童年的五彩梦。

  B. 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C. 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D. 密封的四堵墙。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无能为也已

  B. 往而不反者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此亡秦之续耳

  七、语言应用

  下面是某文学社开展“寻访诗仙”文学采风活动的构思框架,请你根据这个构思,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为全体社员介绍本次采风活动的安排情况。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100 字。

  八、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教育孩子信奉严父慈母,今人教育孩子有人主张严,有人主张爱,或二者兼而有之。其实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绝不是一两个词语就能概括的,而且无论哪种看法,都是从父母的角度来考量的。如果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你觉得理想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请结合你的自身经历或见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9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刘巽达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最先“发难”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类的冗词赘句。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才会感染到青少年。毕竟,对语言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1.下列对“语言癌”产生的因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点赞、播放音频和视频代替文字表达,使用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导致“语言癌”生成。

  B.电视记者常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

  C.中文“恶性西化”,大家只顾学英文,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D.大陆电视节目中的“口水”较多;现实中,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2.下面对“语言癌”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生活中表达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不分场合,全都将句子“拉长”。

  B.已扩散并渗透到大众口中、标语、平面媒体、文字语法中的语言表达现象。

  C.常见到的“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等)”之类的冗词赘句。

  D.服务行业中为让人听起来感到委婉、温顺、礼貌,故意使用长一点的句子。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两岸的“语言癌”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但在症状上,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

  B.台湾有关部门的应对方策虽然可喜,但在全社会形成说“雅语”的“雅风”更为重要。

  C.治愈“语言癌”的过程中,既要吸纳流行语中健康生动的词语,也要适时对语言清污。

  D.“语言癌”这一概念能迅速升温,是因为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和热议,击中了命门。

  二、文言文阅读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塑造了一个衣饰鲜艳,散发芳草香气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以此来表明高洁美好的品格。

  (2)苏轼《赤壁赋》中“____ ,_____”写出了“一世之雄”曹操对江斟酒,橫矛吟诗的情景。

  (3)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君王的雄心壮志。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不需要别人来定义

  大约11年前,在《今日美国》报上读到一篇写鲍勃 迪伦①的报道,说迪伦拒读别人写他的传记。现在他又自己来写回忆录,自有一股从公众、媒体和评论界的过度诠释中还原、夺回自己隐藏在巨大名声之下的生命真实的倔强。

  迪伦把书命名为《编年史》,也体现了文体上的追求,有意打破严谨的结构和叙述,迪伦如此解释他的自传文体:“就像把手上的纸牌在桌上摊开,我随意挑哪张就从哪张进去…… 这些纸牌之间未必有多少联系。”正是这种散乱扑克牌式的写法成就了一部散文杰作而不仅 仅是一本名人回忆录或者什么“历史见证”。

  《编年史》重新诱发人们探讨迪伦的文学——而不仅仅是音乐——价值和地位。迪伦的纽约青年时光令人想到海明威《流动的圣节》中写的巴黎青年时光,但有别于海明威淡淡的伤感,迪伦在忆旧时笔触坚韧有力;他天马行空的跳跃也让人想到亨利 米勒;迪伦对人物的精妙刻画,还令人想到马尔科姆 考利的《流放者的归来》。

  《编年史》让人再一次领略迪伦在他的歌词中已一再展示的修辞尤其是用喻的魅力,比如:“五十年代的文化就像是一个再过几天就要退休的老法官。它就要走了,在今后十年的时间里,它会挣扎着起来,然后跌落到地板上。”

  诗人、抗议歌手、美国的良心、60 年代的代言人、民谣教父、摇滚宗师……鲍勃 迪伦的这些头衔早已写进教科书。然而这位老人平静地说:“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迪伦二十出头便能写出众多流传千古的好歌,人们惟有赞叹这是天才的奇迹,但迪伦却毫不隐瞒地披露自己的一个个学习对象,比如范容克、哈里 巴里方蒂、麦克 西格、保罗 德莱顿等等,甚至是当年下等酒吧的无名卖艺者,他们中有的人早已被音乐史淡忘,但迪伦以 近乎赞美的方式让他们复活。迪伦谈论同道音乐家的方式让人一再感受到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公正,诚实,开放。

  人们习惯把迈尔斯 戴维斯称作爵士变色龙,把大卫 鲍伊称作摇滚变色龙,迪伦何尝不是一个民谣摇滚的变色龙?他提及布莱希特的歌谣写法给他的影响,以及布鲁斯天才罗伯特 约翰森给他的启发,越到后来,迪伦越是变来变去,也有点存心推倒外界对他偶像化、模式化的定论,他一会唱得像个牙齿掉光的布鲁斯疯子,一会又像约翰尼 卡什那样字正腔圆地唱起乡村歌曲,甚至偶尔会唱得像个凶巴巴的朋克。

  迪伦一再宣称:“我不是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代言人,我不过是一个音乐家而已。”“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迪伦坦言:“我的命运就是随遇而安,这与代表任何一种文明毫不相干。我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来定义,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后世的愤青很容易批评迪伦守旧。但问题是迪伦从来都更迷恋于历史,以发现“历史的样板”和“人性的全部复杂性”而保持对现实的冷眼旁观。“我喜欢旧新闻,不喜欢新新闻,一个二十四小时都是新闻的世界就是地狱。”他初到纽约曾经在图书馆从微缩胶卷上阅读1855 年到1865 年间的报纸。

  一个愤青也很容易痛感迪伦往往立场不明,他隐喻叠出、话中有话、模棱两可的歌词也令那些把他视为预言家的人找不着北。然而这就是迪伦作为一个艺术家和诗人的可贵之处,那就是绝不自诩为真理的代言人和真相的发现者。“真相是我脑子里所想的最后一件东西,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存在,我也不希望它留在我的家里。俄狄浦斯去寻找真相,当他找到时,真相摧毁了他。这是个非常残酷的笑话。真相不过如此。我打算模棱两可地说话,你从中听到什么完全取决于你的立场。”迪伦说,“当我开始说教的时候,我便成为自己的敌人。”

  迪伦回忆录的最后一段给人很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会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真的有过正确的认识。我径直走进去,它敞开着,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它不仅不受上帝的主宰,也不被魔鬼所控制。”

  (选自《当代》20xx 年 10 月 13 日,有删节)

  注:①美国民谣艺术家,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诗人、抗议歌手、美国的良心、60 年代的代言人、民谣教父、摇滚宗师……迪伦拒 绝这些标签式的荣誉。他说自己不是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代言人,只不过是一个民谣音乐家 而已。

  B. 迪伦的文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因为他在文学风格上博采众长,师承于海明威、亨利·米勒、马尔科姆·考利和伍迪·格思里等文学大师。

  C. 迪伦拒读别人写的他的传记,现在又自己来写回忆录,因为在他看来,他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来定义和过度诠释,只有他自己,才能还原和夺回属于自己的生命真实。

  D. 迪伦绝不自诩为真理的代言人和真相的发现者。他压根就不相信有所谓真相的存在,他认为每个人都会被自己找到的真相彻底摧毁。

  E. 迪伦是一个民谣摇滚“变色龙”,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迪伦音乐上的多变风格,他擅长从前辈大师身上学习,把他们的音乐特质融进自己的演唱,以此存心推倒外界对他偶像化、模式化的定论。

  2.自传回忆录《编年史》重新诱发人们探讨迪伦的文学价值和地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编年史》体现出的文学魅力。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鲍勃·迪伦的性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迪伦坦言:“我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来定义,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四、情景默写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意,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B. 风景这边独好,春节长假来此观光的海内外客人不绝如缕。

  C. 张成不幸被敌人抓获,投入监狱,虽然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D. 著名演员陈道明睿智而沉着,既有一介书生的儒雅书卷气,又有“王侯将相”的英雄霸气,他的风度让观众侧目而视。

  五、现代文阅读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 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C. 在七国集团中,日本农业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目前,日本的粮食自给率在七国集团中最低,仅为39%;而最高的加拿大自给率达258%。

  D. 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六、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什么是官气? , , , , , 。

  ①如果不是头上这顶乌纱帽,他和平民百姓也没有什么两样。

  ②为什么底气不足呢?因为官们自己也知道,官也好,民也好,都是人,都要吃饭穿衣上茅厕。

  ③说到底,官气就是骄虚之气。

  ④比方说,出门时鸣锣开道,打出“肃静回避”的牌子等等。

  ⑤骄,因为是官,高人一等;虚,则多因底气不足。

  ⑥所以,为了表示自己高人一等,就必须摆谱。

  A.③④⑤②①⑥ B.④③⑤②①⑥

  C.④①⑤②③⑥ D.③⑤②①⑥④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⑴________。“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⑵________,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⑶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如果肤浅,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下表是我市某校对校园周边噪音污染进行的调查统计表。阅读这些数据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校园周边噪音污染的调查结果。(不得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50 字)

  七、语言应用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引发我们对“民族文化将何以为继”的思考。但影 片上映之初票房惨淡,63岁的电影制片人方励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这部以师徒情分和唢呐 传承为主题的电影佳作,通过网络直播下跪的方式恳求各地影院给《百鸟朝凤》多一些排片。 此举在引发争议的同时,也收到了效果,随后,《百鸟朝凤》的排片率和票房收入都应声大 涨。

  “老方这一跪”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 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10

  一、选择题

  下面给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低徊(huí) 发轫 (rèn) 奇诡(guǐ) 引吭(háng)高歌

  B. 召(zhào) 唤 翘(qiáo) 首戕(qiāng)害 载(zài)歌载舞

  C. 桑梓(zǐ) 曝(bào)背 物什(shén) 自怜自艾(yì)

  D. 给(jǐ)予 蓦 (mi) 地 炽(zhi)热 疾风劲(jìng) 草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勾销 妥帖 按部就班 返本归元

  B. 碟片 笔竿 一如既往 急待解决

  C. 磕绊 灰烬 远见灼识 坚苦卓绝

  D. 震撼 恢宏 苟延残喘 为人不耻

  依次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⑴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极少为人类所_____。

  ⑵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______,最多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映月”等等。

  ⑶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盘旋。天已经有些______了,头顶甚至隐隐约约有几颗星星。

  A. 领会 陪衬 暗淡 B. 领悟 映衬 黯淡

  C. 领会 映衬 黯淡 D. 领悟 陪衬 暗淡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 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 在刚刚结束的马德里世锦赛上,由于张洁雯不慎扭伤,这对身经百战的“广州双姝”铩羽而归,以卫冕羽毛球冠军身份参赛的她们止步4强。

  C.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息息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D. 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座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下面的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向定调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一辈子附在身上,又像文身的花纹,紧紧地包着自己。

  B. 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C. 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D.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卢新宁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 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成绩考试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1.联系文章,下面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布面让人反思。

  B. 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文字符号的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

  C. 与“全民学英语”热潮想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这说明对于母语的忽视。

  D. 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人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展欢颜。

  2.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B. 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C. 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主单调的状况。

  D. 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就让作者百感交集,忧心不平,看来作者思索这种问题已有时日,显示出作者的文化责任心。

  B. “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产生危机,因此,我们应把对母语对外主事的重视程度颠倒过来。

  C. 由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词藻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D. 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说明汉语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文、拉丁文基本死了,说明活着的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

  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

  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

  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间:(得)机会。

  B. 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 拟:比,比拟。

  C. 若苟僭拟,干时而动 干:冒犯,冲犯。此处可译为“背离”。

  D. 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 逆:迎,迎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且起一朝之谋//不出,火且尽

  B. 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虽大风浪不可鸣也,而况石乎

  D. 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 //赵氏求救于齐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范“忽于荣利”的一组是( )

  ①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②征命无所就 ③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④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 ⑤范以疾留彭城 ⑥救恤穷乏,家无所余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董卓作乱时,张范与张承想要集合徒众与天下豪杰一起讨伐董卓,后在其弟张昭的劝阻下作罢。

  B. 张范让张承去见袁术,由于张承在言谈之中没有曲意逢迎袁术,致使见面不欢而散。从中可以看出张承“方正”的性格。

  C. 张范与张承的儿子同被盗贼劫持,张范前往贼穴营救,最终盗贼被他的仁义之言所感动,把两个孩子都还给了他。

  D. 太祖每当出兵征战,常常让张范和邴原辅助世子曹丕一同留守,并告诫曹丕若有所行动一定要向两人咨询,足见张范深得太祖器重。

  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⑵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

  ⑶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五、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采薇》

  ________________,寒梅着花未?(王维)

  ②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

  蓬生麻中,________________,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

  ④________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

  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师说》

  六、语言应用

  将下列语段压缩为35字以内的一句话。

  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

  将下列语段改写为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个别词语和句子顺序,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以“青春”为主题,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青春是盛开的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巷

  柯 灵

  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雅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jiǎo ài:低洼狭小)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③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折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y n y n:狗叫的声音)的狂吠。

  ④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无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①,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人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休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⑥巷,是茫茫人海中的一道避风港,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⑦爱争名逐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静候你! (选自《柯灵散文选》,略有改动)

  注;①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写六朝兴亡的咏史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文章围绕小巷“优娴贞静”的风度,具体描述了小巷的哪几个特点?

  2.仔细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⑴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

  ⑵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3.第3段说“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市廛红尘”指什么?“乡村风味”指什么?请结合文中实例具体说明。(不超过20个字)

  4.本文第4段,暗用了“乌衣巷”的典故,请结合小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农 家

  【德国】赫·黑塞

  ①当我重新见到阿尔卑斯山南麓这块福地时,我仿佛总觉得自己从流亡中回到了故乡,仿佛终于又站在我理应站的山的那一边。这里,太阳更亲切,群山更红,这里生长栗子、葡萄、杏仁、无花果,人们善良、友好、彬彬有礼,虽说他们都很贫穷。他们所建造的一切,看来是那么好,那么恰当而可爱,仿佛都是自然生成的。房屋、围墙、石级、道路、种植地和梯田,这一切既不新也不旧,这一切仿佛不是靠劳动建造的,不是用脑筋想出来的,不是巧夺天工的,而是像岩石、树木、苔藓一样自然形成的。葡萄山的围墙、房屋、屋顶,这一切都是由同样的褐色片麻岩石砌成的,这一切相辅相成,像弟兄手足一般。没有一样看来是陌生的、怀有敌意的和粗暴无情的,一切都显得亲切、欢畅和睦邻友好。

  ②你愿坐哪里就坐在哪里,围墙上、岩石上、树桩上、草地上或者土地上,全都可以;不论你坐在哪里,你周围都是一幅画和一首诗,你周围的世界汇成优美而幸福的清音。

  ③这里是贫穷农民居住的一个田庄。他们没有牛,只有猪、羊和鸡,他们种植葡萄、玉米、果树和蔬菜。这所房屋全部是石头砌成的,连地板和楼梯也是,两根石柱间一道凿成的石级通往场院。不论在哪里,植物和山头之间,都浮现出蓝色的湖光。

  ④忧虑仿佛已留在雪山那边了。处在受折磨的人和可憎的事情之间,人们的忧虑实在太多了!在那里,要找到生存的理由,是那么困难,又是那么至关重要。不然的话,人该怎么生活呢 面对真正的不幸,人们煞费苦心,郁郁寡欢——在这里,不存在难办的问题,生存无需辩护,思索变成了游戏。人们感觉到: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不是万念皆灭。我想再增一对眼睛,一叶肺。我把双腿伸进草丛里,并希望它们变得更长一些。

  ⑤我愿成为一个巨人,那样,我就可以把头枕在积雪旁一处高山牧场上的羊群中间,我的脚趾则伸进山下深深的湖中去戏水。我就可以这样躺着,永远不站起来,在我的手指间长出灌木丛,在我的头发里开出杜鹃花,我的双膝变成前山,我的躯体上将建起葡萄山、房屋和小教堂。我就这样躺上千万年,对着天空眨眨眼睛,对着湖水眨眨眼睛。我一打喷嚏,便是一阵雷雨。我呵上一口气,积雪融化,瀑布舞蹈。我死了,整个世界也死了。随后我在宇宙中飘洋过海,去取一个新的太阳。

  ⑥这一夜我将睡在哪里反正都一样!世界在做什么创造出了新的神、新的法律、新的自由反正都一样!但是,这儿山上还开着一朵樱草花,叶子上银珠点点,那儿山下的白杨树间,甜蜜的微风在歌唱,在我的眼睛和天空之间,有一只深金色的蜜蜂在嗡嗡乱飞——这可不是一回事。它哼着幸福的歌,它哼着永恒的歌。它的歌是我的世界史。

  (选自《林中水滴》)

  1.作者重新见到阿尔卑斯山南麓这块土地时,为什么感到自己仿佛“从流亡中回到了故乡”?

  2.⑴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想再增一对眼睛,一叶肺”?

  ⑵作者写“雪山那边”有什么作用?

  3.蜜蜂的歌有什么思想内涵?为什么说“它的歌是我的世界”?

  4.作者笔下的“农家”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什么异同?谈谈你的看法。

  八、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角度。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全文不少于800字。

【-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期末教学的工作总结01-15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19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13

语文期末教学总结03-03

语文高一教学总结11-26

语文学年的教学计划01-22

高一学期末工作总结08-06

高一期末复习学习计划09-10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0-12

高一语文教学总结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