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求学问答>中小学辅导>语文>天津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天津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2022-03-29 20:13:00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天津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天津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岑寂胳肢窝gā博闻强志qiáng口慧而实不至。

  B、喧阗撒手锏sā度德量力liáng一年之际在于春。

  C、籼米押轴戏zhòu既往不究jiū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D、畏葸梵婀玲fàn逸兴遄飞chuán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将古诗词元素融入于现代生活中,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但在日常文字表达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起来。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月光、蝉鸣、蛙声与稻香,都是夏夜田间的景物,遭遇罢官的辛弃疾在此一住十几年,心性渐渐,词句变得安详平实。

  A、有目共睹;或许;雍容;寻常;淡然;

  B、家喻户晓;必将;充实;平凡;索然;

  C、立竿见影;必定;丰盈;平常;安然;

  D、显而易见;也许;从容;常见;了然;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引起了世人的目光。

  B、去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票选出了心目中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中国高铁高居榜首,成了外国青年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

  C、《昆曲艺术大典》的编辑出版不仅对昆曲的传承、抢救、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会带动古典戏曲甚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D、总之,90后不是“不靠谱”的一代,他们中的大多数理想信念坚定,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一代;他们爱国情怀浓厚、民族自豪感强烈,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应该是西方。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

  229年的历史。此书的作者班固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并称“班马”。文学史上像这样的并称还有很多,比如《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司马迁与西汉司马相如有“文章两汉两司马”之称。

  C、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采用“纪实”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成长史,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D、《孔雀东南飞》中有诗句“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一天晚上用针线做各种游戏乞巧;“下九”指农历的每月二十九,每月的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儒家《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西汉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立论不同,但也有彼此相通的方面。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由此可见,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这从《吕氏春秋》一书可以看出端倪。该书亦称《吕览》,为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主,兼论名、法、墨、农、阴阳各家。此书肯定了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实行仁政,也赞成道家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观点,体现了儒、道的会通。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与门客编撰《淮南子》一书。其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儒家、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劳作不息的论述。

  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及魏晋时期,其间贯串着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由此产生了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以《周易》《道德经》《庄子》为基础,称为“三玄”。它既讲自然变化,也谈社会人事变迁;既鄙视世俗,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又主张保持“名教”(身份等级的象征)传统和对自身既得利益的重视,用以论证“名教”与自然的一致性,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

  中国思想文化的再次会通,起于唐代“三教并立”,至两宋,由南宋理学完成。唐代,中国佛学吸取了儒学和道家老子学说的某些方面,有些僧人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解释佛性,并出现了专讲孝道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有些僧人以忠孝思想为内涵、以家族组织为形式编写禅律《百丈清规》,使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这样佛教才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居庙堂之上讲修齐治平、道德教化,处江湖之远则“栖心释梵,浪迹老庄”。时至两宋时期,儒学吸取了佛学哲学的某些论证方法,使自身的哲学思辨特别是在本体论上有了新的理论创造。

  “会通”,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他在诗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称为“新儒学”。

  与朱熹理学有别,南宋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理”,只要“发明本心”,即可“穷理尽性”。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学传统,论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反映了人们要求独立思考的理性要求。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思想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公识”,要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在他看来,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有助于打破学术上的门户之见,综合各家之长,开辟出一条新路。

  (节选自张岂之《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诸子百家虽立论、学说不同,但都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都具有会通精神。

  B、《吕氏春秋》不仅会通儒、道两家的思想,还论及了名、法、墨、农、阴阳各家的学说和主张。

  C、从《淮南子》有关道家、儒家、墨家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在思想学术上也具有会通精神。

  D、魏晋玄学以“三玄”为基础,其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儒家与道家学说从战国末期到魏晋时期的长期会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中国佛学也吸取了儒学思想,令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使当时的佛教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

  B、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也会通道家的学说和思想;两宋儒学会通佛学,在理论创新上颇有成就。

  C、南宋朱熹所代表的“新儒学”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会通了“三教”,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

  D、黄宗羲认为思想学术应该是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的“公器”“公识”,因而学术思想上的会通尤为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战国末期到南宋末年,中国思想文化至少经历两次大的会通,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B、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

  C、思想文化史上的会通,既体现在学说和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一些研究和论证方法的彼此借鉴和吸收。

  D、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不仅有助于构建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流派,还可以丰富传统的思想学术。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物:人。

  B、宫中卑湿卑:地势低下。

  C、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秩:品级身份。

  D、每节己以顺人节:节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B、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固请至于再三。

  C、请营一阁以居之每节己以顺人。

  D、竞为无限,遂至灭亡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3、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③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③⑤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王禹偁(chēng):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作者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五、句子默写

  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相》)

  (3)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李凭箜篌引》)

  (4)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飞羽觞而醉月。(《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5)登高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能开阔视野,容易产生诗情。杜甫登高,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气势;王勃登高,俯瞰到“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轴”的富庶繁荣。李白登高,体验到

  “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的艰险,荀子更是从登高中细细品味到人生的哲理:“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龙应台

  (1)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2)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3)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4)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5)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6)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7)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8)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9)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认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10)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11)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12)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13)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14)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15)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16)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你为四郎哭泣》因事见理,借看戏之事谈论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化玄远为浅近,形象具体,易于读者理解,使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B、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这里的“只好”从侧面表现出了父亲受感染至深,也传达了我既理解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C、文章第13—15几个自然段从个人到社区再到同类,由小到大、逐层深入,逻辑严密。

  D、从《四郎探母》,我懂得了《伊底帕斯》《李尔王》这些作品能经久不衰是因为优秀的文艺作品都令人感动。

  2、这篇文章的标题颇具特色,请试加分析。

  3、赏析第16段画线句子。

  4、龙应台曾说,文学的一种“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一文能看见哪些感动?

  5、这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七、语言应用

  下列文字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依文意将中间四句排列顺序。

  “始吾幼且少,①②③④,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甲、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乙、及长,丙、为文章以辞为工,丁、乃知文者以明道,空格处依次填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材料,仿照上面内容,续写一段话,并写出整个故事带给你的启示。

  (1)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请放弃你的无效社交!

  (2)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砍柴人陪放羊人聊了一天,表面上他一无所获,但是砍柴人通过放羊人聊天,知道了哪个山的柴多,哪个山的路好走,哪个山布满荆棘,第二天收获多多回家了。——沟通很重要。找对人聊天,少走弯路更重要!

  (3)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决定把他的羊跟你的柴交换,于是你有了羊,他也有了柴。——等价交换,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天生我才必有用!

  (4)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_____ 所以,我们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xx年元旦,“我的18岁”几乎刷爆朋友圈。一时间,人们在迎接新年的同时,也陷入了对往昔的回忆和反思。

  你是否发现,也许我们忘记了第一次和雨的嬉戏,也许我们失去了对下雨的惊喜,也许,我们失去惊喜的不止是下雨……

【天津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05-24

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7篇01-15

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9-10

高三上学期英语教学计划01-22

高三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05-26

高三上学期生物教学工作总结04-09

新高三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12-18

高三上学期化学教学工作总结12-20

高三上学期英语教学工作总结07-03

语文学期教学总结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