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后记
教学中有一个小插曲:学生突然提出问题,李大钊在当时为什么不离开北京,保存自己不就可以为革命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吗?这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决不能敷衍了事。我沉思了一会儿,果断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李大钊该不该离开北京”展开辩论。几番唇枪舌剑,学生渐渐明了: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李大钊如果离开北京,我党的对敌工作将如何开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又在何方?李大钊留在北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他要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民众的觉悟,他的大义凛然的精神就像指路明灯引领着华夏儿女向着光明,向着自由浴血奋战,无怨无悔。
教学中,我巧借“生成”,辅之于革命传统教育,学生悟到的不仅仅是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继承先烈遗志,做合格接班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语文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后记】相关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08-0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08-05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12-28
《童年的回忆》教学反思10-14
语文课文观潮教学设计10-22
语文课程教学总结09-18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9-29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总结10-01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11-11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