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求学问答>中小学辅导>语文>湖北省-学年八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学年八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2022-04-02 11:00:30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湖北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湖北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卷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瑟索 萧索 诙谐(xié)后裔(yì)

  B.恣(zì)睢?鄙夷(yí) 诧异 衽(rèn)席

  C.稽(jī)考 猖獗 亵渎 瑰宝

  D.新成代谢?忍俊不禁(jìn)气宇轩昂?义无返顾

  依次填在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 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 ?

  (2)额尔齐斯河有着令人 的风采,它水量的充沛和纯净近乎 ?,它的浪涛如同众多大块的碧玉倾斜翻滚。

  A.舒适 境地 惊艳 神话

  B.舒适 境界 惊奇 奇迹

  C.安适 情境 惊诧 神迹

  D.安适 境地 惊异 神话

  (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至于河流,这养育文明和生命的保姆,除了近百年来遭受破坏和污染,过去在历史上可是一直受到歌颂和热爱的。

  B.她同时提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切忌不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以免孩子在两种态度中钻空子。

  C.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去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

  D.在他看来,“共享”是现今时代的潮流,完美地利用了各种闲置资源,共享经济日后也会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B.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

  C.芯片通常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芯片,比如我们常说的CPU(中央处理器),就是带有计算功能的芯片;另一种就是存储芯片,比如电脑里的内存条,是一种能储存信息的芯片。

  D.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身处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青灯黄卷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二、现代文阅读

  苏轼的故乡观

  ①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②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③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1.下列对于苏轼“浓厚怀乡情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乡遇到来自故乡的人和去故乡做官的人,最易牵起苏轼怀思故乡的心肠。

  C.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D.苏轼虽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长期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反认他乡是故乡了。

  2.下列对于“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将故乡具化,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异乡与他的对立,和对他的排斥。

  B.苏轼将故乡泛化,只用“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来代表故乡,使它成为一种寄托,用来抗衡漂泊的现实。

  C.苏轼将故乡意念化,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D.苏轼实现了故乡的异乡化,甚至与异乡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

  3.下列对于“异乡的故乡化”产生的原因,分析不符合原文表意的一项是( )

  A.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会认为“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于是会“贬低”故乡,进而将异乡认作故乡。

  B.深受佛教思维的影响,苏轼会认为“前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于是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

  C.受命运驱策打击,苏轼颠沛异乡,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寄寓在异乡之物上,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了身心栖息的故乡。

  D.长期的贬谪流放,苏轼以一种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

  三、文言文阅读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节选自《新唐书·孟浩然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隐鹿门山隐:隐居

  B.一座嗟伏,无敢抗 ?抗:抗衡

  C.会故人至会:聚会

  D.辟置于府辟:辟召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

  A.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

  B.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

  C.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

  D.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孟浩然少年时喜好气节、义气,喜欢救济有困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

  B.孟浩然四十岁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作诗,满座的人都瞧不起他。

  C.孟浩然吟到“不才明主弃”一句时,唐玄宗很不高兴,于是没有起用孟浩然。

  D.孟浩然宁愿跟老朋友一起饮酒作乐,也不愿接受韩朝宗引荐,可见他有耿介不随的性格。

  4.将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四、句子默写

  古诗词填写。

  (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_______________?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五、现代文阅读

  让文化活着

  (作者:郁喆隽)

  ①穿过一段喧哗的回廊,又穿过一段幽静的回廊。亚平宁冬日的阳光早已褪去,灯光给整齐的廊柱投下了昏黄的放射状身影。博洛尼亚①市中心有四十多公里的回廊。行走在其中,人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权争到妥协,一切在这里上演又谢幕。街道慢慢变窄,人也稀疏了起来。石板路上,脚步声从一个墙面跳跃到另一个墙面……终于找到了那个不起眼的入口——古代乐器博物馆。

  ②“先生,您来的真巧。”生怕打扰了正在排练的乐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压低嗓音说道:“十五分钟后,免费音乐会就要开始了,您可以先看看博物馆。”说完,递上了一份对折的象牙色乐单。举目望去,大厅似乎是一个室内的回廊,巴洛克大理石柱两侧,摆放了十几台古钢琴。匆匆浏览了展品,据介绍说,其中大部分是由出生于博洛尼亚的管风琴演奏家路易吉·塔利亚维尼捐赠的。令人惊叹的是,该馆中有九十多件展品——管风琴、击弦古钢琴、大键琴和拨弦古钢琴等——都还可以演奏。馆中的图书馆还收藏了音乐研究专家奥斯卡·米奇亚迪收藏的一万五千多件乐谱和音乐书籍。民众也可以通过电话预约来查阅所有资料。

  ③听众慢慢地入场。有人身披皮草,有人穿着跑步外套。待我看完展品,四五十个座位都已经满了。简短的介绍后,演出开始——三把小提琴,两把大提琴,一台大键琴和一台管风琴。曲目是乔瓦尼·马利亚·博农奇尼②和他两个儿子的作品。演奏中使用的大键琴制造于公元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

  ④乐声悠扬,回绕在大厅中。穹顶上的天使注视着,倾听着,看过了太多世事,不怒不喜。后查阅资料得知,这个位置最早是始建于公元七世纪的教堂。前几年整修时偶然发现了一座十三世纪教堂的地基,里面有一面同时代的耶稣受难浮雕。

  ⑤不得不说,有些民族并不长于创造,但兢兢业业地收藏点滴,终也可以有一段绵延的历史;有些民族虽从不缺乏伟大的天才,但时常挥霍自戕,难免落得徒有悠久之声名。文化并不需要高屋建瓴的纲领,也不需要被高高供奉于展架之上;文化只需要在每一次凝视、惦念、阅读、演奏中活着。

  ⑥一个半小时的音乐会结束后,独自去吃了著名的博洛尼亚千层面。肉酱、面条和奶酪似乎是历史的脉络和断层,虽不尽相同,却相得益彰。配方延续千年,食材务必新鲜。

  注:①博洛尼亚:意大利北部城市。②乔瓦尼·马利亚·博农奇尼:十七世纪意大利作曲家。

  1.“行走在其中,人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请概括作者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

  2.作者介绍了馆中的展品和图书馆,除了大量的个人捐赠外,还各有什么特色呢?

  3.“让文化活着”,请概括在这场音乐会中,“活着”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4.通读全文,概括作者叙述的主要内容与表达的主要观点。

  六、综合性学习

  在历史长河中,无数风流人物博览群书,而“漫游”山川大河,是他们所读的又一部书。漫游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使诗人的胸怀变得更加开阔。杜甫在《昔游》中写道:“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这首诗写得荡气回肠,气势磅礴。孟浩然也有壮阔浩然之笔,他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班级以“唐代诗人的山川情结”为主题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为小组设计两个选题。

  2.暑假里,爸爸决定让你和同学结伴出门旅游,而对于你的出行,妈妈总是忧心忡忡。爸爸认为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无需父母的陪伴,去感受山川大河之美。请你结合爸爸的观点对妈妈说几句话,使她能够安心下来。(字数100~120字)

  七、材料作文

  著名诗人多萝西·劳·诺尔蒂曾写过一首小诗:《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将学会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们将学会正直;

  如果孩子被公平对待,他们将学会正义;

  如果孩子被关心和体谅,他们将学会尊重;

  孩子的未来,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

  请你根据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姓名,请以化名代替。

【湖北省-学年八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语文学年的教学计划01-22

语文教师学年教学总结07-03

语文教研组学年工作计划01-08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19

语文八年级教学总结03-18

语文教学年终总结03-10

八年级语文工作总结11-28

八年级语文教学总结05-26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7-07

八年级语文工作计划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