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4篇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全部进入学前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少数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因为学前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
二、目的要求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5. 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6.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7.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1. 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 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 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 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 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 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9. 体现数学方法的开放性 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6—10的加减法。
2、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1、10以内数的组成
2、凑10法。这是学生学习20以内仅为加法的计算方法之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计栓产生积极影响。
五、主要教学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增强操作、观察、时间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的家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知识的迁移作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减小教学步子
5、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6、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8、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现状分析
今学期我主要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年级共有学生58人。绝大部分同学都进入过幼儿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学生的数学成绩比较差。因为读幼儿园时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养成不太好,因此影响了学习。今后一定要加大力度培养他们的养成教育。但总体上来看,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年级。
二、目标要求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
3、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
4、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地口算和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
6、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4、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5、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5、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
6、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学会所要学的知识。
7、分层布置作业,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8、规范好作业格式,重点抓好养成教育。
六、 教学安排
一、 生活中的数…………………………7课时
二、 比较……………………………… 5课时
三、 加减法(一)………………………16课时
四、 分类……………………………… 2课时
五、 位置与顺序…………………………4课时
六、 认识物体……………………………2课时
七、 加减法(二)………………………15课时
八、 认识钟表……………………………2课时
九、 统计…………………………………2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1、能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20各数;能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3、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5、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6、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五、教学难点。
1、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3、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 日 期 | 教 学 内 容 | 课 时 |
第01周 | 9.1 | 可爱的校园 | 1 |
第02周-第03周 | 9.3-9.14 | 一、生活中的数 | 8 |
第04周-第05周 | 9.17-9.28 | 二、比较 | 4 |
第06周 | 10.1-10.7 | 国庆放假 | |
第07周-第10周 | 10.8-11.2 | 三、加与减(一) | 17 |
第11周 | 11.5-11.9 | 整理与复习 | 3 |
第12周 | 11.12-11.16 | 四、分类 | 3 |
第13周 | 11.19-11.23 | 五、位置与顺序 | 4 |
第14周 | 11.26-11.30 | 六、认识图形 | 2 |
第15周-第16周 | 12.3-12.14 | 七、加与减(二) | 8 |
第17周 | 12.17-12.21 | 数学好玩 | 3 |
第18周 | 12.24-12.28 | 八、认识钟表 | 1 |
第19周 | 12.31-1.4 | 总复习 | 5 |
第20周 | 1.7-1.11 | 期末工作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32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教学进度安排
月份周次单元教学内容页码
课时数
9
1一准备课2~5222二位置6~1333
3~4
三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4~31
10
1、1~5的认识3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4~6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10~11
7~13
五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42~83
20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整理和复习2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
11~12
14~15
六
11~20各数的认识
84~90
4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16七认识钟表91~9522
17~19
八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2
1、9加几2、8、7、6加几3、5、4、3、2加几整理和复习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20九总复习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2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12-2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8-17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5-25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08-29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总结06-3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2-23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5-29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2-0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