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反思>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1 16:40: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

  以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要学,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特点,也是我在低年级数学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解决长颈鹿大叔安排房间的问题,这是一个既富有童话故事色彩,又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从内心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闪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解题策略,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我不否定学生自己的想法,而坚持正面引导和鼓励。我觉得创设了这样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对于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主题图。在学生已能独立解决主题图中的第一个问题时,教师设置“又飞来一些”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计算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领悟到计算的现实意义,从而激发起主动参与计算的.兴趣和愿望。教学中,我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和算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同时注意使用恰当的评导语言,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引导,更是将学生的思维推到**。鼓励不同的解题策略,切实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恰到好处地促进他们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当然,本节课也留有遗憾和不足。

  1、本课中由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限制,导致整节课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动手能力被恶制。通过动手计算提高数学学习水平这一过程被忽视。作为新教师在教学设计,备课上忽略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没有达到《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2、教师专业知识,驾驭课堂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本节课中,教学语言的组织上存在许多问题,重复,罗嗦等。这会给八九岁的孩子们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短短的一节数学课当中提问也是一个环节,打乱顺序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注意力。在这方面也是我没有达到的,应该学习的知识。

  今后教学中,我不应该只停留于课本,而应该多方位的为学生的学习考虑,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实质性的`深刻的理解整节课的知识内容,才能让我的课堂上得不只有温度,还要有深度。我坚信“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归宿。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每组三张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智慧城堡)这节课我们将在智慧城堡里学习,这是为爱动脑筋的、有智慧的小朋友准备的,你爱动脑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课件出现一把锁)这是一把密码锁,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们数。用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指名学生回答。

  密码正确,我们进去吧!欢迎同学们进入智慧城堡!走,我们先去哪好呢?

  (2)自主探究。

  在游乐园里玩是需要游戏卡的,每个游戏都有一张对应的.游戏卡,想知道怎样才能取得游戏卡吗?

  (课件出示:在数字卡片1、2、3中拿其中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同学们大声地读一遍。

  请同学们摆卡片。

  (3)汇报结果。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摆了几个两位数?

  指名回答。

  合作探究排列。

  ①合作讨论。

  不重复,不漏掉。

  ②观察、比较、分析。

  ③总结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3名学生在智慧乐准备合影留念,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几种坐法?(学生操作)

  学生展出回答。

  (2)有3本书,分别是《儿童文学》《数学趣题》《自然奥秘》,送给小丽、小清和小红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指名学生说一两个)

  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送法,究竟一共有多少种送法呢?拿出学习卡,把你的想法摆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排列

  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21212

  231321

  132113

  212331

  313123

  323232

  与顺序有关,有序思考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两位数”,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后选择最佳方案汇报。这就给学生留出了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中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考虑:在本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学生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对事物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同学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又是否可以要求他们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属于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研究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感受事情发生“可能性”。 在教学时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看、玩、想中去学习数学,理解和认识数学。

  一、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可能和不可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现象,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初步感知和体验,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爱玩、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哪只手拿有硬币,学生初步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再设计了抛硬币和摸球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猜测、有效的活动中兴趣盎然,并在实践中经历了验证猜测的过程,感受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从面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实现了对事物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次小组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猜测、记录、交流、发现,学生操作实践空间和思考交流的时间得到充分的保障,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操作、归纳有机结合,学生得到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对事情发生的结果进行恰当的描述是一个难点,由于有了学生的充分的活动,他们对事情发生的结果已经成竹在胸,正确流利的表述就水到渠成!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4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又请教了一些老师,老师们说在考试中会涉及估算并且要写过程,所以我教给学生书写格式和“约等于号”的写法,“四舍五入”法没有讲,因为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P32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想如果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创设一个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有时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不需要了解准确数时,我们就需要估算。在平时计算时判断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以用估算来判断,如43+18=51对吗?

  (2)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确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应选用整十数相加减的方法来估算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5

  让更多的儿童快乐地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图形,得到不同的一份量与份数,从而引入交换这一新知识,学生在整堂课上学得比较累,没有牢牢把握交换的本质意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较少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过多地引导,因此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也是较少的,这样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

  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了解教材,只考虑到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首先思考如何把这一知识教授给学生,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行为,不希望自己的教学流被学生打断,也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难易度安排,在出示练习时,没有很好地进行衔接,因此学生的练习情况相对比较混乱。但整堂课教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中,以图形呈现的形式为活动环节,带着学生一起“逛超市”,让学生亲身感受并主动思索“怎样可以更简捷正确地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而在知识的拓展运用过程中,又设计了9×□=2×□,启发学生思考乘法交换的过程只是因数的交换,所以只要知道两个互为交换题的算式中的前一个因数或后一个因数就能完成,使学生及时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于交换意义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发展规律。

  但在教学时,我也发现学生对乘法交换与乘法的意义两部分的结合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几个几的加法算式及乘法算式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对 “5+5+5+5+5+5=□×5=5×□=□+□+□+□+□=□”这个算式,学生还有混淆。所以这部分也是今后要加强训练的内容。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6

  在本课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因此我没有选用例题引入,而是以摆小棒,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13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在黑板上贴出13根,请同学来分。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平均每人分3根,还剩1根。问题:还剩1根,还能不能继续分呢?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说到: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两根,而有4个小朋友。如果把这两根给了其中的两个小朋友,另外两个小朋友就少一根小棒,这样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两根是不能再分了。问题: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回答: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我顺势问学生,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7

  对《倍的认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你认为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在预设与生成之间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倍的认识》其设计是从学生的原始学习状态入手,“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尝试、探究问题,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在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生成。抓住“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8

  抱着让学生乐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愿望,我设计了本节课,《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白板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在学生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在交流中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加深了理解。又如当我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给a、b、c三个字母排列吗?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有的学生都能自己总结出一行三个物体就三行一组循环一次,甚至能推想出一行5个、6个他们的循环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让学生先猜猜再说出自己这么猜的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让自己说出今天学习的规律。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写?”先故意让学生猜错,再讨论:这样有没有规律呢?它的规律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加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我还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拓展得大多,缺少一些最基本的练习。

  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急于求成。

  改进调整: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自己的语言要简练些,尽量让学生多说。

  三、素材的选择少一些,让学生研究得透彻些。

  四、练习的设计面广些,关注到每一位孩子,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9

  (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

  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1、前面已进行“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可喜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欢动脑筋,愿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能力较强,。而且我跟班两年多的互教互学,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探索新知的方法。分东西在前面几节教学中都已经经历多次操作,但由于学生的操作能力、抽象概括和表述能力高低不一,加之操作学具很粗陋,所以主要是借助学校远程教育能起到形象具体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由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

  2、让学生初步体验到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认识除法算式,掌握它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除法算式与等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难点: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解决生活问题,并能区分这种方法和其他三种计算方法的不同之处,能更好的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1

  上了《认识整百数》,课后对此节课作了一个总结。

  本节课的目的是认识并识别整百数;使学生会写、读整百数和一千,并学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本课首先出示一板小方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10个十是一百)来过度到新知。接着借助图形直观的帮助学生建立几板是几个一百,是几百的表象,并抽象出几个百是几百,几百就是几个百,培养学生数感。

  由这一层次看来,如果单纯的'运用说课的形式给学生灌输整百数的定义,效果并不是理想中的状态,图象始终比文字更容易引起大脑的活动,更直接,符合小学生低年级的认知水平,从形象到抽象。水到渠成。

  接着第二层次让学生读、写整百数和一千、,教师借助计算器,使“拨、读、写一体化”。首先让学生回忆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接着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一位数,一个整十数和一个整百数,学生读出这些数,并依次写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不同,同样,所在数位的珠子粒数不同,所表示的数也不同。最后指名上来报一个整百数,拨出相应整百数以及写出相应的整百数。

  从这一层次来看,借助计数器来让学生读写整百数,更具体,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比教师一味的在课上讲来的更丰富,更有意义。学生也能真正的掌握整百数。

  最后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利用整百数来做一些简单的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计算。

  从这一层次看来,在计算时要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探索、交流的能力。在这一层次中,教师可适当的出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比如书上的练习4到练习6。让学生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2

  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涵盖进去了,而且本课内容是重点,更是难点。我想在今后的练习中,一些孩子会找规律似的,找着数字就乘、找着数字就除也能做对,可是对于题目真正的理解却是相当困难的。没有开课,我就开始担心,教学效果会如何。

  借助一个简单的自制课件,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开始上课了。为将课通过一个主题连接起来,我改变了例题,第一环节:先让孩子们认识单价,我起先没有写出小汽车的价钱,从而引出第一步:12元钱可以买3辆小汽车。那么一辆小汽车的价钱是多少?根据这些条件,不是吹的,孩子们都回答得很好,进而我再问:买5辆车多少钱?大部分孩子想到的',都是先求出一辆车多少钱,再求出5辆车多少钱。第二步,让他们列式解答。第三步,让看书上的主题图和解法。这似乎没有给孩子表现观察和想法的机会。但是我为了避免不让孩子看书上的答案,就自己画了主题图让解决问题。然后让练习例题下面的做一做总反馈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将问题解决。这一目的是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接着让做练习七的1题,由于第一次出现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解决的题,所以这题我还是半扶半放式进行教学的,在做之前请孩子们一起分析了这个图意:每箱有8瓶水,有2箱,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瓶?让孩子们自己读题思考解答。原本以为,课堂效果不赖,孩子们做练习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反馈的结果并不如意,平常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今天还是有很多的拦路虎挡住了他们。话有说回来,这样的习题对于一般的孩子而言,真的是太困难了。希望孩子们能在练习中逐渐积累。

  从练习中看出,对于本知识点,孩子们还是有很多的困难的。不过,这本是一个教学难点。就像一个同事说的:如果孩子们一教就会,那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每个班级中总是存在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摆平心中这架天平,脚踏实地教学,这是最佳策略。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3

  1. 本课应该更放手让学生直接面对“游乐场”的具体情境,用“你问我答”两人合作的形式,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就个体的学习而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完整过程,还是不要把它们分成三个教学阶段为好。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能老是一步一步地牵着扶着学生走。教师教学环节的铺垫多,可能学起来觉得顺利,但把学习任务变得没有挑战性,学习也就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教师不要过细地铺垫,但不能没有示范在上述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提出与乘法或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要描述完整,同时也对“你问我答”活动如何操作做了具体的示范。

  2.练习第1题,用学生抢答的方式是否合适?有一部分思维不敏捷、算得慢、跟不上的学生,会不会没练到什么,走过场?基本练习应确保人人都练到位,练习量也要足。练习第4题是结合“投镖”游戏提出的`数学问题,本意不是做游戏,而是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需要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计算的结果去找对应的算式,才能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一开始,通过请小助手、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时,创设了拍照游戏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这节课中,学生被很多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着,因此学习兴趣一直很浓厚。

  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猜想验证,促进知识形成。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

  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一猜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三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近结论方向的猜想。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一位同学在桌子一个角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时,让学生说出:这三个面的名字。这里忽略了学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学生无从说起。

  2、通过课后测查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区分欢欢的不同方向看到图片的时候,在区分前后两张图片时,100%的同学判断正确,但是在区分左右两张图片时,判断正确的同学占7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在区分左右的时候还有困难,在重新备课时,要在这个地方进行调整。

  3、观察祝福箱、讲台,放得再慢一点,先想象一下,站在什么位置你能看到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5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好玩》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简单的“重复”规律。这节课以主题情境图为载体,放手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去寻找规律,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些规律,实现了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的数学符号的过渡。反思整个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通过比赛游戏——记忆大赛,推选2名学生快速的记住不同的两组数字,引导学生发现重复的规律,接着创设情境——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节,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再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灯笼,发现重复的规律,从而揭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规律表示出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

  “表示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我设计了“语言描述规律——表示规律——交流表达方式”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探究学习。特别是在“表示规律”环节,我先选取了“灯笼的排列规律”,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表示,展示交流,在了解了不同的表示方式后再任选一种进行表示,这样的设计有梯度,降低了探究活动的难度。

  在出示主题图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主题图,渗透有序观察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用语言描述规律时,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发现规律特点的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有规律的信息,总结出规律“一组一组重复”的特点,培养了孩子的概括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当和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6-28

数学教学反思12-04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4-11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04-15

七上数学教学计划01-13

数学中班教学反思01-20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01-22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0-2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