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说课稿>历史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5-10-11 09:59: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历史说课稿集合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历史说课稿集合5篇

历史说课稿 篇1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见《课课练》126页)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以上对夏商西周的兴亡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识讲解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同学们努力学习哦。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以上对华夏之祖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加油吧。

历史说课稿 篇2

  说课内容:《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第3课开元盛世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使学生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在隋唐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元盛世》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盛唐民族、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 进行信息加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图片、史料展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本课重点及处理: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利用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归纳盛唐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并利用图片资料直观感受。

  4.本课难点及突破:对曲辕犁、筒车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的理解: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和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而我所讲的内容偏重经济方面,理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三、说教法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导读法、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用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五、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围绕开元年间政治、经济两个中心,设计若干问题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课《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你对上一节内容中哪一个历史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这样可通过复习上一节内容,引发学生兴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与老师产生共鸣,一起进入学习本课内容的氛围中。

  (导入)用杜甫诗《忆昔》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开元时期的特点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社会繁盛到何等景象?导入新课

  一、开元之治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设问: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并穿插: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考核县令、捕蝗图,说明唐玄宗励精图治。

  2、玄宗与太宗统治时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对比,前后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其中补充扩展,增加生动性。通过比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响: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1、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让学生处理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处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课本谈谈唐朝经济盛世景象的`表现?学生讨论时教师依然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与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4、在手工业方面,通过展示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商业的繁荣: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繁盛来体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概括长安城的布局特点。想象体会长安城的繁盛,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通过以上政治、经济情况归纳,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即 “开元盛世”。

  三、指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唐玄宗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认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内容,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对比对唐玄宗进行评价。学生讨论后先请一位学生大胆地说,其他同学补充,培养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小结:

  应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个历史人物——唐玄宗

  二个历史概念——“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三个方面成就——农业“三新”:新工具、新品种、新技术

  手工业“二行”:丝织、陶瓷

  商业“一市”:长安

  四个世界之最——①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华都城长安

  ④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这样就将本课的知识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习题练习:(媒体展示)习题的设计在重视两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顾了一般学生,有兼顾到好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板字设计:

  开元之治 改革措施

  影响——开元之治

  开 修建水利工程

  元 农业 方面 农耕技术提高、蔬菜品种增加

  盛 农业工具的改进与创新::辕犁、筒车

  世 盛世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方面 丝织业

  陶瓷业

  商 业:

  评价唐玄宗

  板书设计为知识树框架,这样使学生有参差,有结构的掌握本课知识框架,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

历史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冷战局面的形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学情,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冷战局面的形成》是冀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四单元的12课,主要介绍二战后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美苏关系。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极具现实意义的政治关系史,对学生今后正确认识、分析复杂的国际关系的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在世界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道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建立的事实

  2、能简述冷战局面的形成过程,知道冷战的表现

  3、能正确认识冷战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这是战后“冷战”的根源,同时也是学习本课乃至本单元的基础。

  难点:对冷战的理解。这是因为九年级学生受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很难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现今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根据“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主要采用:引用法、合作讨论法、图片展示法、问答法。

  (二)学法

  并根据九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巩固与提问(4分钟)

  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利用课前5分钟给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提问重点问题,使学生迅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二)导入新课(5分钟)

  节选纪录片《突破柏林墙》为导入,通过震撼的画面,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一系列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并通过丘吉尔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幽默形象比喻,进一步过渡到本课学习。

  (三)讲授新课(25分钟)

  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按照本课内容,我的新课讲授将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冷战政策(是本课重点)

  1.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一部分脉络框架,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据此再次熟悉课本内容。然后由老师以组为单位抽选学生回答部分框架内容。通过此环节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2.框架补充完整后,我将引用两段文字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原因。采取小组抢答的方法让学生回答,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完善。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用材料,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后自主归纳冷战具体内容,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第一部分具体内容。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参与讨论并个别指导。在学生归纳发言的基础上,着重讲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对美苏争霸意义的分析与启示的升华。

  让学生讨论归纳(PPT)出美苏争霸的影响,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然后我再对美苏冷战的启示进行升华。

  (四)小结巩固(5分钟)

  依据本课的结构,通过知识框架表进行小结。我先把知识框架打出,学生看书。然后要求学生闭卷回答。这主要是考虑到短时记忆的效果比较好,再一次的回忆会让更多同学记住更多知识点。

  (五)随堂检测(5分钟)

  在PPT上依次显示五道选择题,一道材料分析题,根据题目难易层次,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了解他们知识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1分钟)

  通过适当的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查漏补缺,我通过批改作业认识到本节课教学疏漏处,于下节课开头进行复习巩固时可以完善。

  六、板书设计

  我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并要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七、教学反思

  我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等方法指导学生分析美苏关系的微妙变化,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开放思路,并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在正式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及时进行反思。

历史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历史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它的实现,为以后美国的飞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美国内战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又一重要事件。学好本课不仅能够对美国历史进一步深入了解,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对美国今天的发展也将有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据对教材具体内容的分析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基础知识:美国领土扩张;“西进运动”;南北矛盾的激化;林肯;《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概况及其结果、美国内战的评价。

  (2)思想认识:

  ①美国领土扩张不仅采取欺诈,战争和收买等种种卑鄙手段,而且也在驱逐、屠杀印第安人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美国资本主义就是在贪得无厌的领土扩张及对印第安人的惨无人道大屠杀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②美国内战是在奴隶劳动制和自由劳动制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结果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加速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3)能力培养

  ①通过教师引导,采用辩论的方式分析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所体现的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

  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种经济制度间矛盾的演变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间的矛盾分析

  二、说“学生”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从知识基础来看:

  世界史内容,高二学生几乎没基础知识可言,只是在初中简单地触及到一些重大的事件。因此,讲课时我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

  2、从思维能力看:

  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较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除了落实基础知识外,本堂课我将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讲解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传授知识的过程。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讲述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并辅助以图片、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便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美国领土扩张动态图”作为导入

  2、讲述新课: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我本着使教材内容线索清晰、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处理。我分三个大问题讲述:

  第一个大问题是"美国内战爆发的背景"。这里我想学生讲清楚四方面内容:①美国领土的扩张②南北矛盾③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比较复杂和陌生。在此我借助于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形、色、声、动等多方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有助于他们对美国领土扩张过程的理解。对领土扩张的评价,作一定的史料分析。

  "南北矛盾"是本课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计用辩论的方式分析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所体现的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活动程序为:创设历史情境—结合扩展材料学生展开辩论—教师补充总结。

  首先,采用描述法创设情境:一个国家存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势必会造成他们之间的矛盾,南北方到底存在什么矛盾呢?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时空,回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参议院。在这里我们看到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参议员和代表北方大资产阶级的参议员,正在唇枪舌剑激烈地争论着四个问题(显示"南北矛盾"示意图)。他们在原料、劳动力、市场、关税和西部领土等方面产生矛盾。现在我把同学分成两组,一组同学代表北方大资产阶级,另一组同学代表南方大种植园主。让双方进行讨论如何在这几个方面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辩论过程中教师注意补充和揭示辩论成果,并得出总结,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是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林肯是本节重要人物,不仅要讲清他于美国内战的关系,也要利用他的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一定思想教育。

  第二个大问题是美国内战的过程

  在此环节中,我将把握两个原则:

  1、线索清晰、过程简要——按照内战爆发、转折和结束讲述。

  2、在内战转折方面作一定的停留和分析,具体讲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为何战争初期北方处于困境”和“北方如何有效地扭转了战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我想充分利用P81两段材料的分析得出——战争初期北方幻想妥协,也为最后“美国内战对目前两岸关系的启示”作一定的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突出《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民意顺应”作用。

  第三个大问题是美国内战的评价问题。

  关于对美国内战的评价,就内容本身而言不难,在此想强化对历史事件全面评价观点的掌握。通过谈话法和史料展示,使学生认识到美国内战的积极意义在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经济发展扫除了障碍,使经济得以腾飞,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其局限在于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3、课后小结:

  通过讲述法小结本课,理清线索,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五、说“特色”

  1、以史导论,论从史出

  本堂课将力求通过大量史料的展示来得出或者印证重要的问题和结论:如P80“西进运动”为什么说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P82内战初期北方幻想妥协,战备松懈的原因;P83"美国内战为什么说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P83内战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的表现”等培养学生严谨的历史思维观。

  2、师生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用辩论的方式分析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所体现的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

  3、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本课最后通过设问“美国内战对目前两岸关系的启发”一方面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认识相似的现实,强化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能。

  总之,《美国内战》一课的教学设计是我通过深入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的,力求在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动荡的中东地区》是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的一节课。本课内容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按照一条线索中东动荡局面的产生——动荡局面的频仍——动荡根源的复杂性展开叙述。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二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大战短期内不会爆发,但地区冲突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中东问题尤为突出,它集中了战后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民族、宗教、政治、经济、地缘……任何构成混乱与动荡的因子都能在中东发现其渊薮,这也是中东问题至今悬而未决的症结。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中东矛盾的复杂性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了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中东地区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地理课中已有所涉猎,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关于中东问题,多数学生对其动荡表象很感兴趣,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动荡局势的成因、后果缺乏理性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贴近历史。并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达到认识上的提高。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中东地区在地理、交通、经济方面的重要价值;知道为解决中东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掌握中东战争的基本概况。

  (2)在收集并运用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小组合作意识;并通过讨论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性,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中东战争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冲突与战争最终受害的是广大人民,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树立和平观念,认识到生命与和平的可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掌握中东战争概况、认识战争的严重后果

  2、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确立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通过对历次中东战争的分析,不仅可以准确把握中东政治局势的特点,而且为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作了铺垫。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是中东局势动荡的重要原因,也是中东问题难以顺利解决的症结所在。

  难点:分析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确立依据】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其原因错综复杂,而九年级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理性思维能力不足,让他们有条理的分析交织在一起的诸多矛盾,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与学法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本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2、探究式教学法:设计恰当的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说课稿05-29

高中历史说课稿集锦(14篇)11-07

历史教学反思10-29

历史教学总结10-17

历史教学反思11-15

有关历史的名言10-29

说课稿09-11

说课稿06-26

历史教学计划12-11

历史教研活动总结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