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求学问答>中小学辅导>语文>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2022-03-27 14:13:23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8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18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一一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 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D. “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 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C. 淡烟流水,逝者如川,滚滚江水等,只要是水的流逝都会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总是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D. 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B.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C. 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 “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移交

  【德】约·雷丁

  “休息!统统到校园去!”

  孩子们从两位女教师面前走过。只见粗蓝布裤和绒线彩在你推我挤,几乎看不见面孔。

  被踩得模糊不清的地板上立刻卷起一片尘土。

  “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老年女教师说。

  “这两样我都会注意到的。”年轻的女教师说。

  “经过一些时间,孩子们就会反映出他们老师的精神结构。”老年女教师说。

  “这是她从一本教育学的厚书上读来的?”青年女教师心里想,“也许是昨天才读到的。什么心理社会领域和循循善诱呀,或者早熟的冲突世界呀,或者鬼知道什么的。很高兴,我能够第一次把这部书放进书架的最后一排。第二次教师考试完结了。现在这些理论家可以从我的背上滑下来了。她为什么不对我谈谈她的经验?是要证明她的知识丰厚吗?”

  “玛格丽特和托马斯在休息时不用到校园里去。”老年女教师说。

  这时青年女教师才注意到有两个孩子留在教室里。女孩齐肘以下装上人造假手。“先天残废的孩子,”老妇人轻声地说,“她可以用假手像别人一样写字。只不过她不宜到校园里去。要是她摔了跤,假手摔坏了,是很费钱的。托马斯是一个邻居男孩,陪着玛格丽特,在休息时给她作伴吧。”

  “这儿的人真守旧啊!”青年女教师想,“为什么不取下那个孩子的假手,让她到校园去同所有其他的孩子一块儿玩呢?”

  “现在我要把我的橱移交给您,德根小姐。”老年女教师指着墨绿色橱门说:“我这五十年来都使用这只橱。”

  她用手抚摩一块浅黑色的痕迹。“颜色在这儿起了泡。这要怪一只鞭炮,”老年女教师说,“爱德温用一根线把它系在橱柜的钥匙上,在休息时把它点燃的。喏,这儿的一些花瓶我也都赠给您。”

  “千万别表示反对,”青年女教师心里想,“我今天就可以通知看守人,叫他把这些打扫干净。”

  “不过我得把纪念品带走,”老年女教师说,“您瞧见中间的抽屉了吗?里面尽是纪念品。这一切都充满着回忆啊。”

  青年女教师注视老年女同事把东西一件一件地从抽屉里取出来,放进她那空的大公文包里。其中有一块污秽的淡红色的心,一只木制的拆启信封的刀,一只打着活结的人造小花球。

  从那两个孩子的角落里传来叫嚷声。女教师们转过身去一看,原来是那个先天残废的孩子用假手打男孩的头。

  “喂!”老年女教师喊道,“托马斯,朗读一点什么给玛格丽特听吧。”她对青年女教师说:“玛格丽特有时显得不耐烦。这并不奇怪,我们只好原谅她。”

  老年女教师继续在放纪念品的抽屉里翻找。年轻女教师走到窗口边去。

  “好啦,我收拾完了,”老年女教师说。

  “德根小姐,您可以接收这只橱了。祝您领导班级成功。我早说过,他们统统是可爱的孩子。您得注意,您放纪念品的抽屉很快就会装满的。”

  “再见,孩子们!”老年女教师大声说。

  “再见,埃尔韦特小姐。”孩子们说。

  青年女教师在老年小姐的身后关上门,走到橱边,橱还是开着的。这时她发现橱子的最底层一格抽屉里有只铁皮盒。盒里装满纸条。女教师读最上面的一张纸条:埃尔韦特,灰色老乌鸦,你滚到梅勒去吧。在第二张纸条上有如下的韵句:啊,老天爷,请,请您惩罚老埃尔韦特!

  其余的纸条上也都写着类似的咒骂语句。是用各种文体写的,绝大多数都写得整齐清洁,就和老年女教师给他们写的那样。

  青年女教师砰然一声关上铁皮盒,向门口跑去。

  “埃尔韦——小姐!”她中断了喊叫。她本想喊:埃尔韦特小姐,您还忘掉了一点东西。但她又反过来想,为什么我还让她负担这只铁盒呢?也许是她故意留在这儿,留在这最底层的抽屉里的吧?可是这么多的纸条比花瓶还多。青年女教师把铁盒放进那个空的放纪念品的抽屉里去。这是基石,她想。

  “休息完了,小姐,”托马斯说。青年女教师没有注意到铃声响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德根反感为考试而背诵教育理论,因为教育理论在她看来是“鬼知道什么”的东西,埃尔韦特的一些观点她也不以为然。

  B. “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埃尔韦特对孩子们的评价可以看出她了解并热爱这群孩子,能包容他们的缺点。

  C. 小说对德根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这既符合她不便多言的年轻教师身份,也便于展现其心理意识的变化。

  D. 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简单的物品移交过程,小说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2.小说塑造年轻女教师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留下铁盒,是埃尔韦特有意为之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

  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伤痕的问题。这些作品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作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

  杨庆祥: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新伤痕文学”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但如果“新伤痕文学”止步于余华的《第七天》,它可能也会变成一个短命的文学现象。《第七天》的内在书写模式非常接近于当年旧伤痕文学的模式。其实在我看来,应该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必然就会很短命,也不能够提供更多的意义和路径。

  凤凰文化:你提到“新伤痕文学”不仅仅是发现和揭露,对这个时代也是有照亮和疗愈作用的。这个“疗愈”怎么体现

  杨庆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在社会转型的撞击过程当中积累了太多负面的情感性的东西。个人跟世界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而我们又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对这些东西进行整合和改造,这就导致有很多人会盲目地去追求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对于真正的现代人来说,其实更需要一种理性的途径。

  风凰文化:“疗愈”就是表达出这种感情吗

  杨庆祥:不仅仅是表达,而是通过一个“语言化”的过程将这种情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书写可以把这种社会的创伤表达出来,个人的创伤和社会的创伤是互为一体的。这种创伤表达出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已问题的根源所在。

  凤凰文化:那么就你的观察,哪些作家或者哪些作品是让人满意的,能够担当起“新伤痕文学”的疗愈作用的?

  杨庆祥:有很多人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地写,但完美的作品目前可能还不存在。我觉得更年轻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方向是对的,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对话的视角,没有简单地将伤痕“他者化”。

  老一代的作家容易把伤痕轻易地归结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新伤痕”不是,更年轻的作家们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问题。每个人只可能从自我出发然后抵达他者、疗愈他者。首先要反思和批判自已,然后重建自我这个现代概念的主体性。比如张悦然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茧》作了一些尝试。

  (摘编自“凤凰网”,有删改)

  1.对访谈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庆祥认为,“50后”到“00后”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表达诉求,这是“新伤痕文学”出现的重要原因。

  B. 由于写作上太着力于具体事件,不能上升到哲学和美学高度,旧伤痕文学因缺乏文学价值而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

  C. “新伤痕文学”对时代具有疗愈作用,可以通过书写创伤使现代人以理性的途径去对待自己在时代中遇到的问题。

  D. 年轻作家在写作新伤痕文学”作品时采用了对话的视角,先反思和批判自已,重建自我主体性,再达到疗愈他者的目的。

  2.下面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记者在对“新伤痕文学”提问时,一方面与本国文学中相似类型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另一方面也对其现实价值进行了追问。

  B. 杨庆样认为余华的作品《第七天》在内在写作模式上仍未摆脱旧伤痕文学的影响,因而不能属于“新伤痕文学”。

  C. 杨庆祥认为“新伤痕文学”通过“语言化”的过程书写负面情感,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可以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

  D. 杨庆祥认为.虽然完美的“新伤痕文学”作品还未出现,但还是有青年作家作了好的尝试,譬如张悦然的作品《茧》。

  E. 杨庆祥认为老一代作家在创作上容易将作品中的“伤痕”简单地“他者化”,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不足。

  3.杨庆祥为什么说“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请根据访谈材料加以探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豪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B.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C.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D.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 诏狱,由刑部掌管的监狱。此监狱里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

  C. 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代,“敕”字通常与皇权联系在一起,如“敕符”指的是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D. 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通常“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超迁”表示贬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萧劢为子至孝。为母亲守孝时他悲伤过度几乎不能操办丧事,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断绝亲友往来。

  B. 萧劢为政有方。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赴广州任职之时,无论老少皆至情相送。

  C. 萧劢为官清廉。他到广州任职后,革除此前官员的贪婪积弊,不侵扰盘剥外国商船,外国商船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 萧劢大度博学。随从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他治学勤奋,刘显曾拿书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

  (2)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断”字表现力很丰富,它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

  B. “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边塞的秋色。

  C. 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D. 颈联“穷边”二字写出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E. 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了诗人在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句名篇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屈原《离骚》中借前贤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下片中,词人以声色点染出戌边将士“不寐”时所闻所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党全国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②今年夏天,骄阳似火,都市人都喜欢在周末来到乡村享受清凉,采摘品尝新鲜水果,陶醉于瓜田李下。

  ③强冷空气影响之下,气温持续下降,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潘天寿曾在1956年说“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这样的观点在当时是空谷足音,在今天,更是绝无仅有。

  ⑤越发成熟的他,不屑于浪费时间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喜欢好整以暇地在旁边观察事物的发展,等待适合出击的机会。

  ⑥鱼龙混杂的化妆品市场,已经乱到让人们真假难辨的程度,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以免上当受骗。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些班级的不良风气如果得不到纠正,整个学校的风气就可能受到影响,就难以构建和谐、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

  B. 《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C. 自1971年联合国把每年12月5日定为“国际志愿者日”以来,为青年志愿者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契机,推动了社会发展。

  D. 进入高三之后,学生借口以作业负担过重、复习压力过大为名,成天沉溺于题海之中,几乎完全放弃了必要的课外阅读,这对学生的写作极为不利。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为便于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烦请各位校友先到接待处签名报到。

  B. 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C. 对于有兴趣投资山乡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 金先生早已著作等身,但仍笔耕于辍,他最近又出版了一部拙作。

  六、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1970年以后,欧美的营养学家说:“粗粮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因此吃粗粮有益健康。”____________,曾经被认为是对人体不起营养作用的一种非营养成分。营养学家认为粗纤维吃多了,_____________,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吸收。直至1970年,欧美的营养学家才认识到,粗粮里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 ③______,它在预防人体的某些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出版赣州八境台的一副已经打乱顺序的对联,请按照对联的要求进行重组,上下联各填3句,只填序号。

  ①天留鸿爪印 ②缅莱公共镇北门,终古回环衣带水 ③凭高一顾

  ④横绝八方 ⑤地据虎头城 ⑥招苏子归来南海,重新摹写笠屐图

  上联:

  下联:

  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20xx年夏天,林志颖带儿子小小志到法国旅游恰好赶上当地的读书节,为了鼓励孩子多读书,当地最大的市立读书馆将会用一份大礼物奖励两周内读书最多的孩子。林志颖和其他家长一样给孩子报了名,小小志为了得到礼物,十分刻苦,并且放弃了所有的娱乐,全身心投入到了读书中。一周后,小小志已经读了三本,而其他孩子一本都没读完,林志颖和小小志知道成绩后十分高兴和激动,父子俩都期待着颁奖时刻的到来,而林志颖也相信第一一定属于他的儿子。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是林志颖和小小志都没有想到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说:“希望您的孩子放弃这次读书活动,如果他得了第一会给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样,但礼物我们可以先发给你们。”林志颖和小小志虽然极不高兴、甚至非常愤怒,但在工作人员极力劝阻下还是悻悻地退出了活动。

  以上材料内容出自两年前网络上疯传的一篇虚假文章,林志颖本人当年就做了公开澄清,但这篇文章今年在网络上又再次成为热议话题,点击、阅读和评论数量超过以往。今天,就这篇文章报道的内容和再次引发执的现象你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和看法呢?

  要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明自己的态度和主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届高三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11-19

高三语文复习学习计划11-20

高三语文教学总结03-07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07-13

高三语文教学总结09-09

高三语文复习学习计划11-07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07-13

高三语文复习学习计划范文11-18

高三语文复习学习计划10篇11-20

高三语文复习学习计划(10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