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2018学年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1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深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道、禅为一体的思想系统,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要想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就需要对它的思想体系进行学习和理解,因此教育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立青少年去学习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国学经典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举措。但是不能让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成为一种形式主义一一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背诗而背诗,这与让中国传统经典走进教育的真正目的-一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本末倒置的。只有通过教育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内化于心,才能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把握住其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说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不论是昆曲、京剧,还是黄梅戏、河北梆子,其化妆、服裴、语调、唱词、步法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这与以欧洲歌剧为代表的外国戏曲艺术明显不同。中国的水墨画使用宣纸、毛笔、墨汁,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在一幅有限的画境里觅得无限的天地,这与西方油画的画布、笔刷、颜料等工具以及将绘画当做科学从而追求客观、逼真的传统绘画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书法更是发展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成为世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的精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还应身体力行,落实到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行为范式”。炎黄子孙在华夏文地躬耕多年,已形成许多对自然和生活的认识。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先人指导农业耕种的历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包括“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则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通过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因素,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可以间接地促进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一个生动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古今中外、优胜劣汰”的原则,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吉,也不能崇洋媚外或唯我独尊,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要坚持开放、发发展和辩证的态度。三个途径虽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中国的文化自觉并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摘编自张新科《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应该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以儒.道、禅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
B. 通过对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就能内化于心。
C.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比西方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是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D. 身体力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北每一个人都应传承包括传统节日、传统风俗等所包含的中国古人对自然、生活的认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当代社会应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文论证的前提,文章在此共础上论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三种途径。
B. 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传统艺术关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是为了论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C. 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阐述了通过生活实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范式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D. 围绕花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以及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途径,即通过教育内化于心、通过艺术传承中关观念,通过生活传承行为范式。
B. 戏曲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 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历法、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共司构成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C.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个途径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价值和意义,这三个途径显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
D. 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白觉,共目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墙上的图画
丁肃清
珍奶把一大盘刚出锅的羊肉放在桌上,一边吹拂着烫痛了的手指一边说:“趁热吃!清炖羊肉。”
飘飘袅袅的热气弥漫着异香,诱引得我的喉头连连蠕动。为欢迎我回老家来,她特意让人宰了一只羊。我是珍奶抱养长大的,对老人家情同生母,时常回老家探视,已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看着我大口的吞咽,珍奶慈祥的脸上如暖风吹皱了的一池春水,细细密密的皱纹每一条都笑着。
“你爷在世时也好吃肉。”她说,“三天没肉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爷去世已经多年,可是每当我同珍奶叙话,她总是提起爷这个话题。这一次,她又讲了那个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打日本那时,你爷是上八路,轻易不敢回家来,怕汉奸告密。有一天晚上回来,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躺在坑上就。呼噜呼噜’地睡,那脚上黑压压的一片蒺藜刺儿,我用针一根一根地挖,他都睡不....
儿时就听珍奶说这故事,那时候珍奶的故事美妙,像童话。如今听起来淡了,淡得像一碗白开水。真想让珍奶多说点别的,可提起爷过去的事情,她总是十分投入,唠叨个没完。
院里。“哗、咩”地颤抖着几声羊叫,像小孩子的哭泣。我莫名其妙地被吞下去的羊肉噎住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拔撩着我的`心。从窗子往外看,不见有羊的影子。只从窗外的墙根下传来一声声的羊明。
珍奶见状出门。我随出。门外的墙上,挂着一张尚深的山羊皮,正是珍奶为招待我刚宰的那只羊。墙根下,站着珍奶喂养的另一只羊,它仰起头,在墙上那张羊皮上依偎,深深地在那皮毛上舔、舔....的心为之震颤。
珍奶牵开那只羊,说:“这东西,还有灵性哩!”那一晚,我的胃里毛扎扎地难受,没有情绪同前来串门聊天的乡邻叙话。珍奶却说得高兴。少不了又提起爷的故事:“天他摸黑儿回家来,躺在坑上就‘呼噜呼噜’地睡,那脚上的蒺藜刻儿,黑压压的一厚层,用针一根一根地挖,他都睡不醒……”
说得我真有些不耐烦,就说:“老提这事儿千嘛 说点别的好不好 ”
灯光下,珍奶的脸刷地变红,对众人尴尬一笑,久久不语。第二日,我要离家归城。在院里,我发现墙上少了那张羊皮,却留下了一个灰暗色的羊皮印儿,清清楚楚依然在目。这时珍奶正收拾行李袋,嘱咐着为我送行。那只山羊“咩、咩”地叫着猛然出,蹭在那墙上,在皮毛留下的印迹上猛舔:“沙一沙一一沙”,肯砖上的沙粒落地,这是我平生见到的最壮烈的一幕。
车窗外,一路的风声雨声,全像是那只山羊舔墙的“沙沙”声……我固守了多年的一种进化观轰然坍塌:只有人类才有思维有情感 不是这样!那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鸟一虫,或许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呢!
又过了很久,回故里探望珍奶。她像是一下子老了,满头的银白,没有了以往甜甜的笑意,脸颊的皱折紧板板地滞结在一起,话也少,只是忙里忙外为我烧火做饭。
她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
我漫步在院里,又瞧见那面墙壁上,上面隐隐约约还有那张羊皮的印迹,印迹上斑班条条涂满艳红,像一幅绝妙的图画。我断定,那是那只山羊舔上去的舌血!
只是不见了那只生灵。问及它,珍奶说:“不忍看它舔场的样儿,赶集把它卖了。”
真叫人感慨。动物虽然不会说话,无法与人沟通,可它们何尝没有悲欢离合的敌事。动物尚且有情有感,何况人呢!于是,我顿生怜悯:七十五岁高龄的珍奶,孤独寂寥的珍奶,用心血和爱把我造养成人的珍奶,岁月沧桑积蓄在她心中的情感像一部厚厚的家传宝书,我竟然一点没有读懂!
珍奶仍在默默地拾掇家务。
我在等她再说起爷的故事,再听听她讲……你爷回来在炕上呼噜呼噜就睡了,那脚上的蒺藜刺儿压压 的一层,用针一根一根地挑都挑不醒他……那个故事。
可珍奶终究没有再讲。现在我懂了,爷的故事原本就是珍奶心中遮风档雨的一面墙。她是在用心系念,在那墙上描绘图画!
我真笨,在那鲜灵灵的绘画前,我竟然如此地麻木不仁!
真想哭,于是我拉珍奶坐下,还像孩童时那般端坐在她的面前,对她说:想听听你讲爷的故事。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小说开篇就描写珍奶湍出清炖羊肉给我吃的情景,是为下文写比¥与墙上的羊皮相依偎、不断舔舐墙上印迹理下伏笔。
B. 小说中多次描述“爷”的故事,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在人物刻画上使珍奶的形象更加丰满。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我”再次回到故里,珍奶“满头的银白……话也少……”的细节,表现了珍奶对我的疏远。
D. 小说主题深刻,“我”从羊的行为中懂得了真正的孝顺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陪伴,更应从精神上去理解和关心老人。
2.“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与凸显主题,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由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救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并提出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xx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光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此次规划出台,将会加快编程培训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实施送度。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科学的普及,能更好的让中小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梁道,更好的认识世界。目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将机器人和编程课程纳入到了中小学的学习范围。
(摘编自《中小学课程将逐步加入人工智能课程》)
材料二:
当前,全球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浪潮,中国政府正加快人工智能的布局。继7月份国务院印发《新一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为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20xx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实施“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
据了解,经过多年持续积系,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已先后涉足人工智能,在相关领域正奋力追赶世界领先水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南方都市报》和“乌镇智库”联合发布的20xx年中国高校AI TOP60排行榜中名列前三位。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中国人工智能加速前进语音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
材料三:
材料四: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了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采的-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苏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一直到上世纪90 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一会找等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来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选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纲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20xx 年全球移动互联网(GMIC) 大会的领袖峰会上,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做了演讲并回答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问题,霍金一再表示了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霍金称,我目前见证的最深刻的社会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霍全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成为最槽糕的事情。所以,霍金呼吁人类研究人工智能一定要规避风险,并警告具有人类意志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
(摘编自《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1.依据全文,下列对材料三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诞生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其主要原因一是技术上无法实现突破,二是商业机构的冷落。
B. 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前两次商河都基于处理程序开发上的成功,而娶突破技术瓶颈,就需要多个领域科技进步的支持。
C. 人工智能在其发展历程中虽然历经多次波折,但是随着当前技术的不断突破,其前景分美好,值得期待。
D. 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走出实验室,运用到普通入的生活中,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小机器人的形象已成为现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因务院印发《新*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发改委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工程,表明我国即将成为世界人工智能的创新中心。
B. 多国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全球掀起了人J 智能研究浪潮,我们将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C. 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是会找寻白我,探家人性的机器人形象,因此充满着科幻色彩,而这在科学家眼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D. 中国在人工智能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部分技术世界领先,足以证明中国在该领域已经具有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研究能力。
E. 人J 智能技术能运用到普通人的实际生活中,发展更迅速,得益f 万.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3.“祖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成为最糟糕的事情。”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含意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旁,母许之否乎 ”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題不能为滂母哪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政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稿吕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徙知容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授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王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染,吾侪小人,当效命。”卒全其城。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司马光为相,欲复差役,轼曰:“免役之害,接致民财,十室九空,效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恋。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曰:“于君何如 ”软曰:“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光不以为然。微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制使。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顾不能为谤母邪 顾:难道
B. 轼诣武卫营 旨:拜访
C. 法相因则事易成 因:沿袭
D. 未尝以岁课乞迁 课:考核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徙知容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B. 徙知容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C. 徙知容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D. 徙知容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自幼聪慧,少有大志。十岁时听闻古今成败故事,就能说出其要害;听母亲读《范滂传》,立志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 苏轼事母至孝,才识兼备。母亲去世,他守孝五年;服丧期满,才调任福昌主簿。后经致阳修推荐到秘阁任职。
C. 苏轼心系百姓,以身作则。任职徐州期间,洪水围城,苏轼设法稳定人心,他的言行感动了禁军,最终战胜了洪灾。
D. 苏轼不啡上级马首是晦。司马光担任宰相,想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轼条分缕析,晓之以害,但并未说服司马光。
4.把文中画贵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识。
(1)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闷十二首·其六
杜甫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注:①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做贤人。中圣即喝醉了。②耆旧:年高而有声望的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李诗首联即点题,“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爱”字是货串全诗的抒情线索。
B.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收》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两句,堪称李诗“白首卧松云”一句的生动注解。
C. 从体裁来看,两首诗分别是律诗和绝句: 从情感来看,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对孟浩然的仰慕和思念之情。
D. 两位伟大诗人不约而同都用了“清”字来概括孟浩然诗歌“清新白然”的风格,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E. 两首诗都给予了孟浩然以高度评价,代诗仙和一代诗圣都为孟浩然作诗,可见作为与王维齐名的盛唐诗人,孟浩然实至名归。
2.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 根据以上两首诗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补写巾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
(1) 韩愈在《师说》中列举郯子、苌弘等人从师学习的申例,得出了“______ ,______”的结论。
(2) 《阿房宫赋》结尾“______”一句,告诫后人若只“哀”前人却不引以为戒,必将重蹈历史覆辙。
(3)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 ______ ,______”两句,以醉开头,以梦启下,描写了一幅词人志未酬、借酒消愁的画面。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来,王大全意识到自己在相声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就拜评书大师单田芳为师,学习评书表演。可足,他在评书方面依然一文不名。
②在这个民风淳补的小城,邻居和暖相处,无话不说,有时为所欲为地开玩笑,相互也不生气,看到色味双美的饭菜,也会毫客气。
③这姑娘还在读大三,平时大大咧咧的,一说一个笑。但毕竟没遇到过这般尴尬,心里倍感委屈,禁不住老爸再三询问,哭得梨花带雨。
④随着车用电池开发的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迅猛,但要说燃油汽车行业已四面楚歌,恐怕还为时过早。
⑤公务员涨薪已经在各路媒体的聒噪声中亮相多时,但相关政策至今仍犹抱琵琶半遮面。媒体看重的是舆论热点,但政策要考虑的则是社会效应。
⑥个别科室和个人目无全牛,只考虑小集体的利益,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大局观的缺失是我们这家企业走向更远的最大障碍。
A. ①②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③④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由于设计尤先例可循,“天限”工程团队每天都要碰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很多都是最新的研究中乃至书本上都不曾莎猎的。
B. 通过语文学习的白我评价,就可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现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促进语文素养。
C. 近年米,工地施工升降机坠落事故时有发生,事故原因均奉涉到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设备陈旧、施工单位监理不力。
D. 今年我国将再次发射十余颗北斗卫足,建立由18颗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带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才疏学浅,造诣也不够高,今天能拨冗参加这次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深感荣幸。
B. 本人乔迁新居,今晚特地备下薄酒招待各位好友,并感谢大家的关心帮助,敬请赏光。
C. 久仰兄长大名,今本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D. 学校明日将邀请德高望重的校友金教授在楼报告厅作报告,希望同学们准时莅临。
六、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补与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的含义很广泛,从海外传播的视角,我们可以将中华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主要是指①_____ 包括服饰、饮食、建筑等。“软文化”主要是指反映精神风貌的无形文化,包括风俗、习惯、艺术等。当前,“硬文化”的海外传播集道比较多,可以依靠政府成民间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进行。那么,②________实践证明,“软文化”与“硬文化”应紧密结合,在进行“硬文化”传播时同时传播我们的民族精神。③________让世界各国民众感受到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从而树立和维护中国的良好形象。
阅读下面这表,归纳20xx年我国餐饮外支行业的发展的总体特点。(除年份外,不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60字)
七、材料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清代学人金缨在《格言联璧·学问》中有言:“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这副名联为后人称道,广为传播,影响至今。
读了这副对联,你有怎样的感触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特征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
一、选择题
下列加下划线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绯红(fēi) 龟裂(guī) 颔首低眉(hàn) 勤能补拙(zhuó)
B. 酷肖(xiào) 狩猎(shòu) 深恶痛疾(wù) 挑拨离间(bō)
C. 迁徙(xǐ) 两栖(xī) 抑扬顿挫(yì) 强词夺理(qiáng)
D. 污秽(huì) 追溯(sù) 褶皱(zhē) 相形见绌(chù)
下面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裸露 消声匿迹 决择 沧海桑田
B. 污篾 随机应变 严竣 美味佳肴
C. 媲美 左右逢源 哂笑 精巧绝伦
D. 干涸 莫衷一是 复盖 格物至知
下列句子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市运会举行期间,市里实行了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状况戛然而止。
B. 校园歌手比赛中,我选《读你》,他也选《读你》,我们相辅相成,定要决一雌雄。
C. 每年钱塘江涨潮时,许多世界的冲浪高手,都选在风口浪尖上展现高超的冲浪技艺。
D. 今年“五一”期间,前来长沙县金井镇“茶文化基地”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看到班里同学在篮球赛团结拼搏情景,使班主任很受感动。
B. 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
C. 议论文一般的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D. 今年芒果收成将是几年来芒果收成最好的一年。
二、名著阅读
综合性学习按要求答题。
我校“阳光读写推介会”后,学校开展“名著推荐墙”活动,要求同学们将所读名著浓缩为一句话,推荐给其他同学。请你从以下备选名著中选择一部,仿照示例,完成推荐。
示例:《水浒》——梁山好汉嫉恶如仇,除暴安良,显英雄本色。
备选名著:《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平凡的世界》
三、句子默写
诗词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 天之沧沧,其正色邪?
B. 挥手自兹去,啸啸斑马鸣
C.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⑤_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诗经 式微》)
⑥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作》)
(3)理解性默写。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题破山寺后禅院》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与陆游“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和鉴赏。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③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①比:接连,连续。②还:通“环”,环绕。③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才美不外见
(2)执策而临之
2.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C. 臣有骏马欲卖之
D. 臣请献一朝之贾
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4.理解填空。
(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5.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做广告已成潮流。请结合(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五、诗歌鉴赏
卖炭翁(节选)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六、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被压扁的沙子(节选)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 斯石英比沙子要重。
C.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
D. 第三段中“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2.第四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 )
A. 说明金刚石是由碳构成的。
B. 说明金刚石的珍贵,变成碳太可惜了。
C. 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D. 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
3.第四段第一句中“如果”能不能换成“只要”?为什么?
捡来的.手机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似乎猜到他的心思,我给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五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狠劲地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瘦瘦高高戴着眼睛的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这位叔叔,谢谢这位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1.阅读选文,完成表格。
主要情节
儿子的态度或感情
1
捡到手机
A
2
谈论处置的方案
B
3
C
心情很好
4
回顾还手机的事情
D
2.说说文章第⑤段中“语无伦次”的含义和作用。
3.联系文章说说第⑥段中“善良”和“不虚伪”所指的分别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七、命题作文
二选一(从以下两个作文题中选一个)
(1)人的一生中,哪些东西可以丢?哪些东西不能丢?
丢,有时会使人心疼令人惋惜;丢,有时又会让人畅快促人前行。
丢,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获得......
请以“丢”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请以“我与手机的爱恨情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卷面整洁,分段合理。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学年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0-10
语文教师学年教学总结08-23
初中语文期末复习学习计划11-04
高一语文期末教学总结优秀 高一语文期末教学总结优秀范文09-21
语文期末复习计划15篇10-09
【精】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11-16
检测实习报告08-11
教学质量提升心得06-22
语文教研组学年工作计划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