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求学问答>中小学辅导>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重点考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重点考点归纳

时间:2022-04-10 12:32:1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重点考点归纳

  一、 文学常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重点考点归纳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以菊花正衬,以牡丹作为莲的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菊比喻隐逸者;牡丹比喻 富贵者;莲比喻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

  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

  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七、课文内容。

  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

  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⑹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⑺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⑻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对偶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⑼本文的线索是以“爱莲”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⑽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⑿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修辞手法。

  ⒀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

  ⒁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⒂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 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⒃《爱莲说》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作用是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美。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爱慕富贵的人多,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作者的知己少

  ⒅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人,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的情感。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赞美”的情感.

  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比喻。

  八、主题思想。

  ①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十、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⑸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⑹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⑺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⑻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⑼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⑽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⑾《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⑿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⒀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⒁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⒂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⒃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⒄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十一、问答题

  1、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

  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 “惋惜”

  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重点考点归纳】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03-09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2-14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06-08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01-0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2-07

《爱莲说》教学反思05-0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2-07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06-09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5篇)12-15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5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