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吆喝》学习资料
《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追忆的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幻想,让人体会到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本文选自《北京城杂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吆喝》学习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字音
招徕(1ái)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饽饽(bō)
秫秸(shújiē)
商贩(fàn)
吹嘘(xū)
吆喝(yāo·he)
小钹(bō)
荸荠(bí qí)
二、词义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三、课文解析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具体内容;声调;合辙押韵(节奏)。
结构:器乐(1—3)引入;
声乐—吆喝:从早到晚;早上(5)晚上(6—9)。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吆喝的内容—吆喝的声调—吆喝的节奏韵律。
对老北京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怀念之情,包含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对这些口头的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的惋惜。
写法:条理分明,秩序井然;
1、使用了一些具有连接上下文作用的过渡句及概括作用的总起句。
2、将要介绍的事物分“类”。
3、将“类”按内在的联系排列好先后顺序。
注解:
选自《北京城杂忆》。萧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曾任大公报主编,获“抗战胜利作家纪念牌”。
【《吆喝》学习资料】相关文章: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08-16
《消息二则》学习资料09-01
资料员实习报告06-07
资料员实习总结03-27
资料员实习报告12-13
资料员实践报告11-26
资料员述职报告10-25
申报资料承诺书12-22
资料员实习总结09-02
《鲁班的秘密》教学设计资料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