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语录>禅意的语录

禅意的语录

时间:2024-09-01 13:45:52 语录 我要投稿

2024年有关禅意的语录汇编96句

  若能观心真实性,一切法中亦不见,若能无心远离心,即是真禅波罗蜜。《大集经》卷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禅意的语录96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年有关禅意的语录汇编96句

1、谁都会有欲望,但超过自己承受范围的欲望,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淖。学会满足,就是掌握了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修炼一颗平常心,痛苦就会越来越淡,幸福就会越来越浓。宁静如水。心灵的宁静是用心灵的厚度滋养出来的。无论悲喜,昨天的故事就适合放在昨天的梦里。

2、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3、人生苦,要苦得有价值,不离菩萨心,不离教化众生。

4、坚持我们的信仰不变,我们的道心不变,然后去应于纷扰的世界、变化的万境,这也是很好的一种修行。

5、无论是参禅悟道还是做人,看脚下,走好当下的路,是修学道路抑或人生之路的关键。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脚下若不安稳。眼睛若不明白,其理想、抱负与能力都无济于事。

6、人能造业,也能造福;造业是迷信,造福是正信。

7、助人的同时,也是净化自己。

8、生活是一种自我心地的维护,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如果说禅法是一把钥匙,它需要去开启自己的内心,聊生死从来就不是一句概念,它是生活中的一种真实体验,活一回命运的恍然大悟。

9、有句话说:"情不重,不生婆娑。"在佛教用语中,婆娑指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情重而生出各种各样的人欲。正由于此,佛教里才称人为"有情众生",而佛也同样深情对待世人,不惜损毁自身,普度众生。

10、念佛人心地慈悲,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没有力量的时候,欢喜赞叹,广结法缘;有能力的时候,随分随力,成人之美。人家做一桩好事,这个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我们有钱,用财物帮助他;没有钱,我们有时间,我们去做义工,以劳力帮助他。

11、人生无常,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预料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握当下,珍惜拥有。凡事总有因缘际会,一旦错过时机,因缘就不一样了,所以要好好把握当下,享受此时此刻的生活。

12、若执本清净本解脱,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即属自然外道;若执因缘修成证得者,即属因缘外道。(唐)百丈怀海禅师《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13、执著的只是想法,而非活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只不过是在暗示另一条路上的辉煌。

14、佛法讲真空,一物也无;讲妙有,万行具足。这就是最实际的、活生生的辩证法。

15、无论在飘雪的北方,还是在渐寒的江南,只要生命中还有一轮朝阳,你的内心就不会结冰,你的灵魂便依旧春意盎然!天冷了,我还是一样早起,因为要等待旭日,我不觉得晨风有多么了不起的刺骨,在一种砥砺中等待和迎接希望,我的热血可以温暖每一缕梦境。

16、我们本来都是一颗有棱有角的石头,经过了社会磨炼之后,我们才变得 圆滑了,人生路也顺利了,可是当我们停下脚步反省的时候,我们却会悲哀 地发现,我们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自己了。

17、无始轮回以来,我们在自己的生命中,积淀r根深蒂同的相续习气,是我们不断陷入烦恼痛苦的生命之流的恶因,也成为了我们获得解脱的阻碍。若我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缺乏佛法这味甘露妙药,那我们可能是误入歧途,充满迷惑的。就像盲人独自走在空旷的荒野中一样,只会迷失方向。

18、[天天禅语]做人间菩萨,必须先做好个人的修养。

19、心性本清净,不可得思议,是如来妙藏,如金处于矿。

20、从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具备佛性,只缘执迷于世俗观念,沉陷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的虚假,真如本性便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佛学讲"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陀",而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顺应自然之意。

21、七生依一灭,一灭持七生,一灭灭亦灭,六七永无迁。(唐)长沙景岑禅师(《传灯录》卷十)

22、学问不如人,能力不如人,钱财、地位、健康、长相……一切不如人,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假的,假的东西不如人,并无损失,反而正好可以念佛。凡夫稍有所长,便引以自恃,执假为真,若由此失去念佛,则所失太大。

23、能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在法上,而在听法人的心上。

24、学不难有才,难有志;不难有志,难有品;不难有品,难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时流笼罩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则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

25、逆水行舟,越能感知水的存在。越是苦恼,越有可能契人佛性慈悲。

26、笑不仅能使心灵感到平静,还有其他效果。诱使人发笑的故事里面必须要有出人意料的笑料,绞尽脑汁地制造这种意外性会使人的想法变得丰富起来,并成为产生新东西的原动力。

27、每个人都愿意享受快乐,不希望遭受痛苦:然而,人人选择快乐的标准和目标却大不一样。凡夫为了追求暂时的快乐而失去长久的快乐,而行者为了长久的快乐而选择暂时的苦行。真正的修行人绝不会沉迷名利,更不会羡慕金钱和权威。因此,修行者的选择是积极的,心态是乐观的,精神是充实的,人生是灿烂,且光明的。

28、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29、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30、佛语:"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后念不生,前念自灭。"迷惑的 起因在于二念,若在一念兴起时,能如红炉点雪,顿作消溶,就不会生起 迷执。所以,我们需要定期清理脑中的垃圾,心灵净化了,自然就能透彻 天上地下的一切。心中明了了,一切也就顺了。

31、我们为什么会生烦恼?是因为我们看到众生的行为有过失。虽然这个烦恼是因由众生而缘起,但实际上还是我们自心仍有烦恼的缘故。佛陀的心续已经没有烦恼,所以他视一切众生没有过失,正因为我们自心有种种染垢,所以才会看到别人的过失。

32、爱上自己,就是要修炼一颗积极、平和的心。刺耳的话不过是阳光里的尘埃,下一秒就被风吹走。难受的时候可以哭得很狼狈,但是泪干后,记得笑得仍然灿烂。

33、宁愿自己生病,也不愿伤害任何一条生命。每一个生命都珍爱自己的性命,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苦乐的感受,每一个生命都找求生存的平安,每一个生命都曾是我们的父母,每一个生命都是修行的助缘,每一个生命皆有如来佛性。祈请佛菩萨加持,愿我永具菩提心,愿您速证菩提果。

34、菩萨喜者,名诸善法忆念欢悦,清净妙喜。何以故?于诸善法,无下戚性、无退屈性、无疲倦性故。是喜,名为远离一切乐世间性,何以故?安住一切乐法乐性故。是喜,能令内以欢悦,身力勇锐。……是喜,名为敬尊重喜,何以故?于诸长宿,具修威仪,曲躬恭敬,跪拜荨严故。是喜,名为恒舒颜喜,何以故?心志和泰,远离颦蹙,先言问讯故。《大宝积经》卷四十一,菩萨藏会

35、戒为道基初人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36、有福报的人赚钱很轻松,是计"秒"赚钱;欠缺福报的人,一辈子劳劳碌碌仍一事难成!慈济是一方大福田,能让大家播种福因,并在今生、来生收获福的果实。

37、价值感增强了,观念改变了,自然能步步走向成功。

38、对人有疑心,就无法爱人;对人有疑念,就无法原谅人;对人有疑惑,就无法相信人。

39、在生活中保持一分警醒,随时观察,随时觉知,看见好的事物好的现象,学会随喜,给他人一分鼓励,给自己一分认定;看见不好的场景和人事,马上要觉知那是自我内心的投射,要生惭愧心,福人眼里看不到不好的东西,一旦看见就要忏悔反省,为明天后天要看到好的东西做准备。

40、"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古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物欲横流"这个词会成为后世的现实。物质崇拜或物质信仰,确实让很多现代人迷失了方向。

41、人们都希望身体健康,却很少人寻求精神健康;都希望此生平安,却很少人追求来世光明;都希望打败敌人,却很少人懂得降伏自心;都希望工作成功,却很少人希求修行成就;都希望事业圆满,却很少人追求福慧圆满;都希望得到地位,却很少人祈愿一切众生安置于佛果。

42、园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烧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间里,没想到,几天后,花死了。禅师:有些东西因为想得到才会失去。

43、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

44、信与不信,因果就在那里,或善或恶,与你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45、现代人生活很忙碌,理应感到充实,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里,内心常常觉得空虚无聊,忙碌的工作、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便成了暂时的麻醉剂,麻醉时间一过,空虚感又会袭来。

46、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47、修治最胜行,严净诸刹海。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48、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身上的习气在某些时候会成就他的事业,但在某些时候却成为一种致命弱点,让他一败涂地。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过无数次尚不能吸取教训,那他真是无药可救了。

49、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宗教,唯有慈悲和空性双运的见地,才是我所追求的解脱大道。

50、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51、一旦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将阴性场转为阳性场,你会发现原来缺点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优点。

52、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痛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

53、以他心智,能了有情意乐烦恼心行差别,应病与药,悉令除差。自在游戏神通三昧,发大悲愿成熟众生。诸佛之法,无不通达。以是因缘,即得名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

54、今天是一个文化多元、价值观相异的时代,许多人刻意模糊是非善恶的观念,对"因果报应"持怀疑态度,对"好人好事"不屑一顾,对"坏人坏事"反倒特别宽容。但是,无论任何时代,基本的道德观念都是不能抛弃的,"因果报应"也不会失效,恶念一生,不等见诸行为,自身已受报应,"还自坏形",把形象毁掉了,损失难以估量。

55、中国大学功利化、媚俗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既是社会的市 场化大潮冲击使然,也是大学独立精神逐渐丧失造成的。为什么这 一普遍现象出现在清华身上会引发热议?行者以为,主要是因为国 人对清华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他们将中国首个世界一流大学的希望 寄托在清华身上。

56、世上能做到像洞山禅师一样舍弃名利的人又有几个呢?人人都希望有好的名声,乐意听到别人的赞美而非批评。有名声的人振臂一呼,万人云集,那种成就感不是能用言语来形容的。所以,很多人为了追求名声终其一生不断努力,很多人为了名声去做许多本不用做的事,比如,有人做慈善求名,有人挑战极限求名,还有人靠推销自己求名。

57、烦恼来自我们的心,别人不可能给你烦恼。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给自 己生烦恼的事比比皆是。当了几年处长之后就想当局长,结果提了一个资 历比自己差很多的人上去了,你肯定不高兴,其实你所处的位置不知有多 少人羡慕着,再说局长有局长的烦恼,而且局长的烦恼未必少。

58、仅仅是躺在床上,想"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还没有付出任何行动,单单这样的想法,只要出自真诚,就能速消无边业障,积聚广大福德。

59、面对困难,当下尽心、尽力、尽人事就对了。

60、当然,不独乡民如此,茶之为物,儒释道的人都喜欢。与尚讲禅,道士悟道,读书人爱风雅,沾了茶,便沾了这许多意味。若将茶字拆解开来,便是一草一人一木,且人在草木间,这或是茶香自然清新的由来。一些喜欢附庸风雅的人,对茶艺与茶道格外感兴趣。然而,风雅在人,不在手艺。我喝过茶室里的茶,也喝过自制的茶,其实并未有许多不同。所以,有好茶,只管老老实实地吃上一杯,那些面子上的东西都不必理会。

61、拥有并不一定都是好事,不论是感情,还是美好的事物,保持距离去欣赏,也许更能够看得周全、看得清楚。远远地欣赏,是一种知足,是一种远见,更是一种温暖平和的慈悲心。

62、业由心造,业随心转罪业因缘,自身所造,非父母为,非从天堕。人行善恶,受苦乐报,如响应声。贪现前利,心行邪谄,不知后世累劫受殃。《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

63、生活如水,人生似茶。会有人说你好,也会有人说你不好,但只要我们做人做事问心无愧,就不必执着于他人的评判。当有人对你施不敬的言语,请不要在意,更不要因此而起烦恼,因为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搅乱你的心。心如果乱了,一切就都乱了。

64、淡然,是一种领悟,一种释怀;踏踏实实做事,踏实,是一种历练,一种沉淀。以小溪的姿态浅行,以高山的心怀沉静,这世界上,有许多事并没你想象的那么好,也没你想象的那么糟。未来,只要肯努力,肯付出,就一定会拨开阴霾。对自己,自珍但不自恋;对别人,要求但不苛求;对感情,专情但不痴情。

65、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66、人生是有很多时候不遂人意,但这些都是会过去的,不要黏在上面而解脱不得。看得开并不是逃避问题,而是站在更高的一层境界上思考人生,让自己的生命获得真正的尊严和价值。

67、过去已成云烟,别蜷缩于曾经的阴影,心仪的风景都在前面;坚持心中专注的,摒弃与已无关的,潜心笃行,在孤寂里静待花开;学会谋人与做事,善于思考与总结,懂得负责与担当;胜不窃狂,挫不言败,不轻犯险,不易冒进,不松懈,不停顿,困苦都在脚下,未来终是美丽。

68、所有的故事,都有个结局。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如白驹过隙。许多人,插肩了,便是缘分;许多事,沉淀了,便是晶莹;许多路,走过了,便是成长;许多错,明白了,便是历练;许多梦,做过了,便是幸运;许多绪,牵念了,便是幸福。

69、忘掉种种多余无用的东西——名、利、仇、怨,不断重新开始,让思维的长卷上不留痕迹。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开心地度过一天天、一年年,让幸福像涓涓的小溪一样在我们的身边静静流淌。

70、快乐要有一颗知足的心,只有知足才能去享受生活,才能放松自己的思绪。知足并不与梦想相矛盾,知足只是对现状的满足,只是一个人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我们会发现自己拥有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人要活在当下,享受眼下的生活。放弃一些烦恼,放弃一些利益,减轻生命的包袱,便能轻装上阵,就会与快乐结缘。

71、春天是开始的季节。仰望星空,让我们感喟天地是如此浩渺无垠,而我们自己则如沧海一粟;俯看流水,让我们感到岁月长河亦是滚滚向前,百年岁月不过是蜉蝣一瞬。时光在静静地向前流淌,许多事情要学会遗忘,让生命里律动着的或甜或涩的情怀随着那一片片轻盈的落叶,悄悄沉入时光的河床。

72、境由心生,境随心转。看不开,想不透,做不到,是我们的通病。我们容易将别人的事看得如水中倒影般清澈,而一旦涉及自己,就会有老眼,昏花之态。其实只要能活着看到日月星辰,又何必烦恼呢?快乐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只要愿意,我们随时可以调换手中的遥控器,将心灵的视窗调整到快乐频道。

73、劳苦、委屈、愁苦之时,当知这是自己当得报缘,而不生怨恼心。

74、做事情自私自利的心越来越重的时候,对他人的伤害也会越来越大。

75、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76、我希望可敬的读者能原谅我说这些琐碎的事。在没有头脑的俗人看来,这类事也许显得无关紧要,但它们无疑能帮助哲学家丰富想象,扩大其思想和想象的范围,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有好处。

77、如果换我先开口,日子是否还一样细水长流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78、人不一定一生都能幸福的过着, 但珍惜每一天的幸福。

79、人生的各种苦难,如生、老、病、死、冤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忧、悲、哀伤……凡此种种身心苦楚,为世人所公认苦难或痛苦者,都包括在一般苦难的苦中。

80、佛说:凡是真正见到苦的,也必见到苦的生起,也必见到苦的止息,也必见到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81、真理不需要标签;宗教的标签,只是独立了解真理的障碍。

82、所谓"佛度",其实是众生按照佛法的指示自救、自悟、自度而已。

83、佛曰: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84、比丘熹斗诤,共相骂詈,彼此诤言,口如刀剑,互求长短,是为疾灭正法。——《萨婆多毗尼婆沙》

85、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86、因而我深信你将来临,因而我确信你已来临。

87、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

88、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佛说生经》

89、生命可贵,能活在这世间更可贵;能听到至高的真理是可贵的,正巧又碰到与佛活在同一时代更是难啊!

90、智慧的修行者们都知道守护自己的感官和知足,因此他的心远离了痛苦。

91、我们诵咏的经典虽不多,但若遵照着去实践,并从其中获得正确的见解,断除内心的愚昧,身心也会得到净化,不再跟随外界的起伏而变化。

92、一个人若不在修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物真实的面貌。

93、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注:如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勤奋追求真理。

94、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95、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伶俐,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伶俐无处安着者是。

96、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禅意的语录】相关文章:

【精华】禅意的语录35条01-30

2023年精选禅意的语录39句12-29

通用禅意的语录合集36句04-20

简单的禅意的语录集合69句07-24

2024年经典禅意的语录49句05-09

经典禅意的语录锦集65句01-04

简单的禅意的语录大汇总80条03-31

2024年禅意的语录集锦46条05-28

2024年经典禅意的语录集锦90句07-06

2024年禅意的语录摘录38条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