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反思>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11:53: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

  今天在远志班教学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效果极佳。

  先花了一些时间介绍这一册语文书的编排特点,然后经过简单的导入进入新课的学习。程序是:

  1、朗读(先集体朗读,再自由朗读),没有采用单个朗读、正音的方式,是想在上完一课或几课后再突击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此促进学生自觉地解决生字词。

  2、分组质疑、讨论。

  3、各组将问题提交到全班讨论。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海”的含义是一样的吗?同学们很快就解决了,而且对第二部分中“海”的含义的理解有几个同学的表述各有特色,且都合诗意。

  紧接着有个女生说:“我在我们组提议大家将诗中的‘山’改成‘失败’,将‘海’换作‘成功’,大家都觉得非常幽默。”于是我提议全班同学将诗的第一部分中的“山”“海”分别换作“失败”和“成功”,体会一下那位女生所说的幽默。结果“山顶”变成了“失败顶”,“山那边的山啊”换成了“失败那边的失败啊”,教室里一片笑声。读完后,我让大家谈感受,将近一半的同学“唰”地将手举过头顶,我找了一位男同学,男同学脸上还挂着笑容,但语速非常快,口气非常肯定地说“我认为她这种变换是错误的,因为诗中的‘山’不是‘失败’,而是指‘困难’。”从大家的表情、动作上看得出,大多数同学支持他的.这种看法,有的同学已经在声援了。于是我顺水推舟,问“失败”与“困难”有什么不同呢?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各种个性化的表述都有,其中一位男生的表述最简洁:“困难是指从事某件事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处,而失败指结果。”

  这时,又是那个提出奇怪建议的女生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我认为,在这首诗中‘山’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有同学马上反驳:“不对!‘山’是过程,结果是‘海’!”“登山是过程,登上了山就是结果,只不过前面还有新的山,于是又开始了新的登山的过程。”“山是诗人追寻人生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诗人最终的理想是大海。”教室里气氛异常热烈。讨论到这一步,可见这一群孩子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只要我们善加引导、保护,孩子们的心灵是会永远自由的。

  此时,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同学们记笔记了:“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对问题认识非常深刻,有些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表述富有个性且语言简洁、优美;我们能否将自己非常认可的回答随手记在书上呢?”

  这时,下课铃响了,我简要总结了一下:“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诗中‘山’和‘海’的含义,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我想说的是:没有惟一的答案。我喜欢你们今天的各种各样的表述。”我看到,几乎每个同学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彩。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有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学习这篇课文,我是创设情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觉得我们真幸福啊!假设一下,我们这双明亮的眼睛消失了,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了一个盲人,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生活好吗?

  我先把要求讲一下,我说闭眼的时候,不要出声,心要静,我说结束的时候,你才能睁开双眼。我还想请一位同学帮帮忙,这位同学要闭着眼,拿一本本子上来给我,再闭着眼睛回到你的座位,谁愿意来做这个特别的体验?(选一名同学)你要注意:等一会儿,我说闭眼的时候,我还有一段话,我说完了,你才能上来。你听明白了吗?

  好,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请慢慢地闭上你的双眼:光明消失了,你眼前只有黑暗,黑暗,无止无尽的黑暗。你是一个每天都看不见光亮,看不见色彩的盲人。

  好,请慢慢地睁开你的双眼吧,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同学们都非常有兴趣,学生认真地扮演了盲人的角色,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拉近了文中盲孩子的距离,让学生走近作品。

  在“深入领悟形象,把握主题”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式:(1)“对着作品中的盲孩子,我想说——。”(2)除了对着作品中的形象外,对着自己,对着大家,你又想说些什么?让学生与作品中的形象对话,实际上是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做一番思考,把握形象的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爱”的主旨。盲孩子的快乐来自影子、萤火虫的关爱,影子关爱别人,自己也获得新生。引导学生由作品中的.形象,联系到自己、大家乃至整个社会,无疑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教育,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结束时,我播放了《爱的奉献》,打出字幕: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感染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爱”的主旋律,想到《爱的奉献》这首主题曲。此时“爱”的分量在学生心中加重了。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3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的生字词,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3、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

  4、积累本文的佳词妙句,达到熟能成诵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2、学习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过程:

  一、回顾有关冬天的'诗句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1、脉络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点)

  第一部分,(1段)济南冬天 的天气特点,具体:无 、无 、无 。

  第二部分,(2、3、4段)济南冬天的山景。

  一层;写阳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点: 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特点: 三层:写城外远山。 特点:

  第三部分(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特点

  2、文章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简要说明。

  二、【课堂研讨】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标划生字词并掌握。

  (1)注音:济南()镶()水藻()贮蓄( )发髻()澄清( )着落() 看护( )

  (2)释义:响晴: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5.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结合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五、【学习反思】

  六、【教师批阅】

  时间: 等级或分数:

  七、【奖励记录】

  优胜学习小组: 优胜展示小组(个人): 优胜点评小组(个人):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4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针对本学期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细致

  对于刚刚步入语文教师行列的我来说,由于缺乏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对语文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够深入。本册书一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固定的单元说明,简要说明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起初之时,尤其是前两个单元,我一直以为这个单元说明只是给任课教师的一个教学提示而已,并未引起我的重视。直到一次偶然中我才明白,这个单元说明给予师生共同的一个单元提示。在每一个单元开始之前,都要给学生讲明本单元的的单元说明,这样,才能让学生明了本单元他所要掌握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同时,在每一个单元结束之时,并未具体做到对这一单元的总结与反思。没有让学生及时反馈,本单元的目标说明是否做到了,要求达到的各种能力是否已经掌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到单元说明的重要性。

  其次,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细致入微

  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的部分要求不够明确,同时部分要求落实不够到位。所以造成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比如周记的完成质量。本学期确实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必须写一篇周记,同时规定了字数。但是只在开始几周进行强调,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同学周记只写了几行,字数不够。属于完全地应付差事而已。又如学生对古诗、古文、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未做到课课检查,课课清理。从而加大了期末复习基础知识的压力。从而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期末过关。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掌握的监督与检查,及时消化,及时掌握。切尽全力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同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做到细致细致再细致,能够让学生便于执行。

  同时,教师备课不够充分,课后反思不够及时

  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我经常会丢三落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与知识点,并未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展示给学生,而是需要做课后补充。这样,便失去了相应的教学效果。正如先人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切实落实到纸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丢三落四的情况出现,以不至于事后补充。从而让学生形成误解。

  再次,教学方法不够恰当,仍需不断学习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并未充分利用课堂小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是重点在于教师的满堂灌。经常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参与活动不够,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同时大多数情况之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展示答案。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及课堂的时效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后,未充分地向老教师学习,未及时给予学生表扬

  本校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周周旁听老教师的课,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要求课时不得少于三十节,但是本人的听课课时未达到要求。所以在下学期的教

  学工作中,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向老教师虚心请教,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学生在出色完成学习任务时,没有及时给予口头上的表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在肯定表扬中不断成长。

  纵观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需要改进及提升的空间有很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完善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0xx-12-22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5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

  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6

  我按照上级要求使用导学案展开教学,现反思如下:

  1、重视思想基础准备。比如,上课之初,我要求学生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什么是理想?结果发现,学生对理想的理解大都比较片面狭窄。现在通过师生交流,有了更加准确完整的认识。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示阅读、讨论,做圈点批注,老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学生大部分时间自主活动独立获取知识,得到了锻炼。

  3、注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课文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理解比较肤浅,老师及时补充那个时代的生活知识,并跟当下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想老一辈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不懈奋斗。

  不足之处是,老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够熟练,有时候以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讨论;学生对自主讨论的课堂组织形式不熟悉,课堂教学进度推进很慢。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7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同样面临小升初衔接教学的问题。学生进入初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小学的几门课程猛增到初一的十几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还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名著导读。与小学相比,课文篇幅明显加长。同时,初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

  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走向教学新天地。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8

  七年级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绿色蝈蝈》课文后面有一个这样的练习题,即“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当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上的习性?”课文后的练习题是单元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同时课文后的练习题还告诉学生写动物文章的一般要点。根据我的了解学生在小学也学过类似的写动物的课文。基于此,我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写动物文章的一般要点;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当场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文字,在写作中掌握文章写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至于教学思路,我决定这一课的主角由学生来唱,让学生自己从已知入手,通过回顾小学学习过的类似课文,来达到自主学习本文的目的。

  这节课因为有了我的主导基本上按我预计的那样顺畅地结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完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由旧知入手,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后,我作了一个小小的拓展,你们在课外还见过类似写法的文章吗?

  一石并没有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努力搜索贮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全班同学沉默了大约两分钟后,有两个语文成绩较好一点的同学说,“我看过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看过郑振锋的《猫》”。我这下傻了眼,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呢?众所周知,无论是屠格涅夫的《麻雀》还是郑振锋的《猫》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其文章的核心实质不在物本身,而仅把其当作一个感情思想的载体而已。而《绿色蝈蝈》所描述的就是蝈蝈本身,虽然作者在文章中透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敢情学生是把这两类文章的写作特征弄混了,学生还是没有跟上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把这个问题暂且抛开来,继续把学生引到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上来。

  教学进行到结尾,学生开始写作训练,写有关自己喜欢的动物。

  “我想写我家的小狗。写我家的小狗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我想通过写我家的小狗表达我对小狗的感情。”

  “我想写猫。写我乡下爷爷家里的那只猫,写那只猫的外貌、生活习性,并通过我与猫的几件事来表达我对那只猫的难以忘怀”。

  ……

  好几个同学都是通过自己与动物相处的几件事来表达自己对那些动物的情感。

  糟,学生还是回到借物抒情的圈子里去了,而且以他们的思维本文的特点就是借物抒情,压根没把这篇文章的真正特点弄清楚!

  在教之前,我颇为踌躇满志,认为这堂课效果肯定颇佳。因为我无论是教材的整体把握还是单篇思考都进行了整体思考,无论学生的已知还是学生的需求我也进行过反复斟酌,最大限度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但是教学的现实让我陷入沉思。

  教学是师生共同演绎的精彩。教师在上课前的确应该有一个统筹布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产生共鸣,不致于脚踩西瓜皮,但是这个布局一旦与学生的内在需求发生矛盾时,我们教师不应该固执地坚守我们预设,不应当固执地忽视学生的需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花信息,而应该及时地改弦更张,迅速地敏锐地捕捉这点小小的火花,并把它当成教学的新契机。诚然“抓住蝈蝈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内容要点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生小学学过类似文章是学生学好本文的一个上佳的导火索,但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我们在教学之前的教学揣测,我们的教学是需要这样的拿捏。但教学目标不仅是我们教师生成的,更是学生生成的,另而言之,教学不是让学生入我们的彀,而是我们入学生的彀。其实在教学一开始学生就显现出对本文文体特点的拿不准的征兆,如果及时稍微调整一下思路:用比较的思路把借物抒情的散文与科学小品文进行对比,并在对比的情境下再去把握本文的特点,学生一方面既能够顺着我的预设思路学习下去,另一方面又把临时生成的借物抒情与科学小品文写作特点的混淆克服,学生的内在需求就得到极大的满足。

  结束的教训,不要太固执自己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之初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及时响应。记住,别让此情可待成追忆,要让惊鸿成精彩。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9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以获得语言和舞蹈的双重美的享受。

  教学本文,我立足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其次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一、《观舞记》这一课成功之处:

  1、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观舞记》正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感染、审美熏陶的好例子。因此,教学中,将朗读与想象充分结合,在读中感受美、体验美、思考美、延伸美,进而得到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位。

  2、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3、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巧妙整合内容。《观舞记》写的是有关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 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舞蹈《千手观音》以此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再一次欣赏了,《千手观音》。在此基础上导入本课效果不错。

  4、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用真诚的微笑,朴实的语言以及教育智慧与学生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5、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把自己融进学习的环境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

  二、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1、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时间允许,练习面完全可以再广一些,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语言特色。

  2、学生审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积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舞蹈艺术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3、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要想成为新课改的排头兵,应该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0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淡泊之余,却不敢懈怠,我深知肩负着36个人的语文教学任务和36个人的历史教学任务。现反思如下:

  语文教学工作:

  一、重视书写,多读好书,多做积累。

  开学第一节课,我强调了书写和作文在语文学科方面的重要性,并用高考阅卷老师的话加以佐证:作文成绩占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而书写的好坏又直接决定着作文成绩的高低。对多读书的好处,我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写了一黑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至于怎样读书,我谈到了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练四行字,坚持阅读,每天都要做积累,字数不限,有时间百八十个字,时间少二三十个字都可以。现在看来,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新学期依然要如此。

  二、营造诗意的语文氛围,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在讲《散步》这一课时,我这样激情导入: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学生被我充满诗意的导语深深地吸引,沉浸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既为理解本文“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受到了文学熏陶,这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三、课堂上营造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

  在讲《咏雪》这一课时,一方面调动学生对“雪”的古诗积累,另一方面让学生以“△△△差可拟”“未若△△△”的文言句式,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涨。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请同学们以这个故事为剧本,表演一个课本剧,同学们情绪高涨,踊跃扮演不同角色,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既给同学带来了笑声,又让同学更好地理解了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

  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情感上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更能调动同学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有一个学生以前经常不写语文作业,有一次上课,我让学生背书的时候,我排着检查作业,他又没写,我没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业,而是问他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他说完之后,我说多么好的一个家庭啊,我刚想说,如果你能学习好,那就怎么样怎么样了,可是他却哇地一声哭了,“不好!”我隐约感觉我可能触动到他心灵最脆弱的东西了。“为什么不好”“爸爸妈妈离婚了”我的心里被揪得很紧,母性让我对面前的这个大男孩多了几分怜爱,我想安慰他,自己那不争气的泪水却无法自抑,我只得低头掩面,我不能让其他同学看出来,过了一会儿,我对他说:“那是他们大人之间的问题,爸爸还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你的妈妈,他们都是爱着你的。以后你有什么需要我的尽管找我好吗?”从那以后,那个不写作业还钻在桌子下面的大男孩不见了,变得能按时写作业并且作文还被我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了呢,我在他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1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2

  我觉得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顺利,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三读,一速读感知老王形象,二跳读感受老王品质,三细读精读感人片段,领悟作者情感。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让学生选择一个片段,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感动的原因,并想具体说说是哪个字打动了你。由事情到细节到句子到词语,逐步提升情感领悟。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运用了高效课堂模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在教学设计中有四个问题需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可是我们有六个小组,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们抢题,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这堂课但也存在着不足。因将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力不从心,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3

  1、绿色蝈蝈是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科学说明文,节选自其付一生而成的《昆虫记》,这个知识让学生大致了解即可。

  2、 这篇课文,我设置了2课时。第一课时着重在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知识,记忆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具体介绍描写蝈蝈的语言片段,学生大都能很准确地明白从第③段到最后都是讲蝈蝈的,但对于第二段,有个别学生提出也该归入具体介绍部分,这或许是学生对第二段到底讲了什么不太清楚。只看到“绿色蝈蝈”四个字出现在此段就盲目下结论,又或许是知道此段在讲知了的叫声而引出主人公蝈蝈,把引出说明对象的文字错误理解为是具体介绍蝈蝈的内容,所以我必须引导学生认清这两个概念,绝不能混淆在一起、。这样就已经花了半节课了,剩余半节课我撇开课本开头两段不谈,着重让学生归纳出具体介绍部分讲了蝈蝈的叫声③和食性④~⑾,这一点学生都能准备借助资料得出来,然后我关键带领学生理解第③段文字内容,(蝈蝈声音的特点),和赏析优美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而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优美,又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染出作者寄托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学生听得出较认真,应该真正领捂了。我本以为很难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的困难也自然迎刃而解了。第而课时在朗读、复习、回顾一番之后,剩余介绍蝈蝈食性的`文章④~⑾段部分语言易懂也无需详细分析,主要是学生自读,同桌交流讨论,总结出蝈蝈的主幅食,以及相关原因和采取的比较手法,其中偶尔渗入几句拟人手法的描写和螳螂同类相食的科学常识,最后归结本文的写作手法。我觉得学生有得收获和思考后是能够零星说出几个本文的文字特征的,这样我的课也就成功了,不失所望,学生终于说出了一两点接近的意思就够了。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4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我们的教师导向有很大关系。在中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直接将文字理解为意思,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其中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式读文时,学生往往避难就易,总喜欢用平时惯用的方式去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等其他的方式去读文。

  2.“你学懂了什么”。

  上课完,我们总会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我们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就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谈的深入与透彻。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我们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学生还没有对课文内容产生强烈阅读欲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我们应该是学生的.领队人,当学生需要“引导”时我们就站到队伍前,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们就插到队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我们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5

  这节课主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自主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的。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有明确的规定。但学习文言文,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这节课我先用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演读课文和知识抢答两个环节,让学生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气氛中,掌握字词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后又通过质疑及释疑环节,让学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无效环节造成的时间浪费。再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记忆与理解,我设计了“看画面,想情节”、“添枝加叶讲故事”、“奇思妙想编故事”三个环节,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而且最后一个环节“奇思妙想编故事”与开头的导入课题遥相呼应,使本堂课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10-22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4-02

考试语文的教学反思11-18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1-05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07

语文《掌声》教学反思06-04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13

语文教学反思05-13

语文《赵州桥》教学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