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31 16:39: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设计 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教学设计 15篇

生物教学设计 1

  一、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工作和本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我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较好的成绩。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增加了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本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七个班的生物教学,学生刚步入初中,层次参差不齐,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要指导他们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通过入学考试的成绩分析,争取及格率要达到60%,优秀率要达到30%。这学期应该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特别关注生物学困生的学习发展。

  对生物学困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是否参与到学习中,是否对生物有兴趣,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变化做好记录。课外走进他们的生活,带他们去了解一些实际性的生物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4、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要求: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织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6、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上级要求安排课时进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实施。计划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共三十课时)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共七课时(第一周至第四周)

  第一章认识生物二课时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五课时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共十课时(第五周至第十周)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三课时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三课时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三课时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课时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共十二课时(第十一周至十六周)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二课时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三课时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三课时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二课时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课时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课时

  复习四课时(第十七、十八周)

生物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是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接触过系统的概念,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对系统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讲解消化系统时应对学生明确系统的概念。学生刚刚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可以在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进一步巩固食物中有哪些营养。

  2.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不易区分,容易将二者搞混,所以教师在教学应给予简单明确的分析。

  3.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生物课有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的科学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2.能力目标:

  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预防与吸收有关的疾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和交流,认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教学难点: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

  3.消化主要场所在哪里?

  二·推进新课

  1、学习任务一: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小肠的结构

  (2)学生观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教师搭建平台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展示多媒体对讨论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小结梳理展示知识体系

  2、学习任务二: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学生观察。

  (2)讨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

  (3)教师搭建平台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展示多媒体对讨论结果该出恰当的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梳理展示知识体系。

  三.自觉练学巩固新知

  多媒体展示题目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为下节课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图片、题目

  1.为什么我吃那么少却还是长了这么胖呢?如此多的肥肉,唉!!

  2.怎么我使劲地吃,却还是这么瘦啊?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P13页16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二课时

  1.小肠适合吸收的结构特点

  2.吸收的定义

  3.消化道吸收部位吸收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利用多媒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去感知,使学生感受到小肠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明白病从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处: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自主获取知识,达成共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足之处:

  第一,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事实上,由于自己不是专业教师,在备这一课时,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已经是翻阅了许多资料,花费了许多时间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观察,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小肠的功能。因此,当要学生复述小肠的功能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生物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

  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生物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在一个生态环境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认识到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要意义。

  【科学探究】能通过资料了解一些生物灭绝的原因并探讨生物灭绝带来的影响,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与表达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具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殖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思考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推理与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谈话:同学们,大家好!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的栖息地为动植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了需要的生存条件,动物们也有自己的特殊本领来适应环境。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生物与环境》单元的《保护生物与环境》这一课。

  2.聚焦话题

  (1)根据课页提出下列问题。

  我们知道了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生物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要保护生物与环境?

  (2)小结:?那么在一个环境中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生物与非生物(空气、水、阳光)?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同学们又是怎样思考的?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开始这节课的探究学习吧!

  二、交流与探索

  (一)认识保护生物与环境的意义

  1.初步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草原狼的案例分析)

  谈话:首先请大家思考(视频播放)为什么人们称草原狼为草原生态的天然调节器?如果有一天狼群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会怎样影响草原环境的发展状态?

  2.再次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蚊子的案例)

  ⑴提出问题: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草原狼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起到了调节草原牲畜量的作用。那么作为食物链最底端的蚊子应该不会对环境带来什么影响吧?想一想,蚊子如果从地球上消失了,一定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吧?

  (2)创设情境,分角色讨论

  谈话:事实上,这个问题无论是生物学家还是科学家都曾探讨过,那么咱们一起来看看,蚊子的灭绝到底会让什么发生改变吧?

  世界上任何有蚊子的地方都会有吃蚊子的动物,比如、青蛙、毛脚燕等等,蚊子是这些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同学们边思考,边进行角色扮演,蚊子消灭了,会怎样呢?

  (二)认识生态系统及其作用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谈话:根据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PPT出示第一课的生态瓶图片。

  我们在第一课中学习的生态瓶其实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视频播放)

  2.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谈话: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哪些生态系统,我们一起来交流。

  3.认识其他生态系统的作用。

  谈话:在知道了有这么多种的生态系统后,我们继续来交流探讨这些生态系统对生物的生存和环境各有什么作用?

  小结: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每一种生物都在生态系统里占有各自的地位,起着一定作用,这是谁也不可替代的。

  (三)了解一种生态系统中的某个因素改变,会对动物与环境产生哪些作用?

  谈话: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我们对于生态瓶的研究,我们发现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区域内生物的一些反应和变化。那么在实际的生态系统中的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们来分析下面的案例。

  1.分析渡渡鸟的案例

  视频:曾经生活在毛里求斯的渡渡鸟因遭到大量捕杀而灭绝。?渡渡鸟灭绝后,该地的大颅榄树就患上了不育症。原来,大颅榄树的果实只有由渡渡鸟吃下,将果实外壳消化掉并将种子排出后,种子才能发芽。

  谈话: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一种生物的灭绝对其他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A:我们可以看出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繁殖,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分析红树林案例

  谈话:刚才的资料中是一种动物的灭绝给其他生物带来了影响,咱们再来看看哪些因素造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出示有关红树林的视频播放。

  (1)提问:哪些因素造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A: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近年来,由于围海养殖、乱扔垃圾、乱排污水、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红树林的面积在锐减。

  (2)提问:为保护红树林,我们可以做哪些事?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A:我看过新闻,知道可以引种造林、创造多样生态环境、扩大生态空间;

  学生B:我也听说了有的地区为了保护红树林对水污染进行控制;还要科学规划、依法管理。

  3.了解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与环境造成的影响,深入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生存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提升学生保护生物与环境的意识。

  谈话:同学们说的很好,结合前面两个案例的研究,谁知道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A:人们无节制地猎捕食肉动物,就会间接导致森林、草原和农田鼠害、病虫害猖獗,给农业、林牧业造成巨大损失。

  学生B:如果人们滥砍滥伐,破坏了动植物们的生存环境,森林遭到破坏,周围的空气水源等也会恶化,我们人类居住环境的空气、水、土地等也会受到影响。

  学生C:如果人们还继续往海洋和淡水里倾倒垃圾,水里的生物种类会大大减少。环境恶化和污染最终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我们人类身上,危害人体健康。

  学生D:各种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每种生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独特的生态地位和功能,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保护生物与环境,那很多物种就会继续灭绝。

  学生E:保护生物资源能够维护生态平衡。因为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旦食物链出现脱节,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4.小结: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谈了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大意义。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地影响环境。我们人类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破坏环境,人类要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这样才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设计意图:在总结前面作用的基础上,交流人类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要意义,深度理解生物多样的意义和生物灭绝的主要影响,提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拓展与应用

  (三)拓展与应用

  1.提问:既然保护生物与环境的意义如此重大,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样保护生物与环境吗?

  2.谈话: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PPT出示视频介绍

  3.讨论:同学们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保护生物与环境的具体措施?

  4观看视频:我们再来看看我们中国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怎么做的?

  小结: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动物救助站、基因库、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文件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希望我们一起努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5

  一、学情分析:

  我担任初二(95、97、99、101)班的生物教学任务,我想本届学生已适应了课改的新教法。年龄也大了点,应该比初一强才是,但根据学生的成绩来看,差生也较多。要想提高成绩也不是件容易事,这需要加强学生的纪律性,严格要求学生,尤其是那些差生。这个学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考试的成绩有所提高。

  二、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

  三、确定发展目标:

  1、 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 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本学期教学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关键

  1.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过去一年的教学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教学新成果。

  4.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总结过去一年中的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5、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6、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7、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8、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9、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0、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探究实验的实施。

  1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12、真菌的细胞结构以及生殖方式的特点

  1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观察能力的训练

  14、 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15、探究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16、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7、理解基因的多样性。

  18、归纳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化。

  19、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20、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难点:

  1、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3、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4、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5、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操作过程。

  6、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6.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7、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8、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9、(1)《观察与思考》的组织教学(2)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10、甜酒和泡菜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选择。

  11、① 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② 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1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基因的多样性。

  13、归纳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化。

  14、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五、转变理念、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目标的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念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探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重量。

  4、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5、在教学中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6、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7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9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10、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标准。

  六、提出学期学生学习常规要求;

  1、课前10分钟预习。

  2、课堂上积极发言。

  3、作业按时单独完成。

  4、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以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5、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七、设计安排学科实践活动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识图学习法:

  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而且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便于记忆。

  (4)比较、归纳学习法:

  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5)综合学习法: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6)注重学生的实验与探究的设计和操作,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功能和作用,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八、课程教学进度表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其中授课32课时,机动2课时,每周2课时。(30课时):

  第一周:20xx-8-30—9-4 报名

  第二周:9-5—9-11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1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2课时

  第三周:9-12—9-18 第2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2课时

  第四周:9-19—9-25 第3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2课时

  第五周;9-26—10-2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1节 动物的运动 1课时

  第六周:10-3—10-9 国庆放假

  第七周:10-10—10-16 第2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课时

  第八周:10-17—10-23 第3节 社会行为 1课时

  第一、二章小结 1课时

  第九周:10-24—10-30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学圈中的作用

  第1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课时

  第2节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课时

  第十周;10-31—11-6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1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课时

  第2节 细菌 1课时

  第十一周:11-7—11-13 第3节 真菌 1课时

  第三、四章小结 1课时

  第十二周:11-14—11-20 期中考试

  第十三周:11-21—11-27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1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课时

  第十四周:11-28—12-4 第2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2课时

  第十五周:12-5—12-11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1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1课时

  第2节 从种到界 1课时

  第十六周:12-12—12-18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课时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课时

  第十七周:12-19—12-25 第六单元复习

  第十八周:12-26—20xx-1-1: 第五单元复习

  第十九周:20xx-1-2—1-7: 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20xx-1-8—20xx-1-15:期末考试

生物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

生物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22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

  1、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这些描写哪些让你很欣赏并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五、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生物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1)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藻类植物、苔藓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2)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

  (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6)爱护植被,绿化环境。

  2、教学重点:

  (1)掌握衣藻和水绵的特点;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两类藻类体内叶绿体的特点;海带、紫菜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结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生殖细胞;种子植物更适应环境的特点。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根的生长和茎的生长;花的结构;雌蕊和雄蕊的组成;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受精过程;

  (3)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影响植物的分布;根适于吸水的特点以及水运输的结构特点;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4)探究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生物圈中生物的食物来源,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的呼吸作用;

  (5)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6)爱护植被,绿化环境;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难点:

  (1)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两类藻类体内叶绿体的特点;

  (2)藻类植物的特征;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生殖细胞;种子植物更适应环境的特

  (3)花的结构;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受精过程;

  (4)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5)植物的呼吸作用;

  (6)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7)爱护植被,绿化环境;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情分析:

  通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复习的时间比较充足,因此在两次大考中成绩都还可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班学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以此为基础的应用肯定就更糟糕,整体来看,错别字、审题不清、粗心是几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虽然一班的高分还算比较满意,但是由于后进生的成绩太低,导致平均分不高,要想提高一班的平均分,必须抓好中游以下的学生,当然由于学生的智力差别,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能够过关,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问题即可,在此基础上,对少数学生进行能力拔高,另外少数学生不能太为难他们,但也不能放弃。二班的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大大超过一班,从成绩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优秀生人数较多,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还算满意,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六个学生不及格)不是很理想,下学期要在这几个身上多下功夫,才能提高平均分。

  教学措施:

  1、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3、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6、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7、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德育渗透:

  生物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不仅因为它是自然科学,是进行科学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而且它的丰富内涵也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很好的教材。本学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和古代生物科学成就,都会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同学们更会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如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生物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很好教材。

  实践观点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这些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群众的实践经验(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了解农业生产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结合生物学渗透这些知识,就会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教学,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生物实践活动还可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等。

  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生物科学史、科学家的事迹以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都可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保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实验、实习等实际操作都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神的好教材。

  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

  第1周1、藻类植物2、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2周种子植物

  第3周种子萌发植株生长

  第4周开花和结果

  第5周开花和结果单元测试月考1

  第6周测试反馈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

  第7周期中复习

  第8周期中测试

  第9周五一放假

  第10周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第11周学生对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以及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查缺补漏

  第12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13周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月考2

  第14周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15周单元测试测试反馈

  第16周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第17周期末复习

  第18周期末测试

生物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种类。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能根据教材中“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能力:

  1、初次进实验室,养成良好实验操作规范。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

  2、并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分析:

  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做探究活动,要在讨论的基础上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不仅知道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还应该知道每一环节要怎样做。

  三、教学难点分析:

  由于初次接触探究实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是难点,尤其是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要在实验室完成,针对教学难点,应以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解决,实验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在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到本组和全班平均值的差异、分析原因。最后总结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其他问题的探究欲望,并使学生理解不只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受环境的影响。

  五、本节课需时: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捕捉鼠妇,提醒学生在带鼠妇来学校时应放在瓶子中,瓶子要留通风孔径,底层最好铺土,土要有一定湿度,但不能看出水来,课上要鼓励捉的多的同学。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1分钟)

  我们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也恰恰成为了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那么,生物会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二)思考。(13分钟)

  1、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几个环节:

  (1)这节课我们通过对鼠妇生活的研究来探讨这个问题。鼠妇通常被我们大家叫做潮虫。

  (2)同学们都把自己捉到的鼠妇带来了,有的同学贡献了很多只,咱们来问问他在哪捉到这么多鼠妇的呢?当你搬动花盆或石块捉鼠妇的时候,你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吗?

  (3)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发出了声响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4)当我们观察到这种现象的时候,很自然头脑中会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鼠妇很怕光吗?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这就是我们进行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好像又缺乏证据,那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现在我们想证明提出的假设对不对,该怎么做呢?

  (3)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对学生的方案给予评价。

  (1)大家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都不自觉地用到了一种方法——把光亮处和阴暗处两个环境的鼠妇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和只观察光亮处鼠妇活动或者只观察阴暗处鼠妇活动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科学?

  (2)请大家看书上15页方框里的内容:光照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我们所进行的除了这个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接下来请大家看看书上介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等会儿要进行的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花盆下,石块下等等。

  搬开石块鼠妇会跑。

  (4)学生思考给出答案:鼠妇不愿意被光照到,鼠妇可能怕光。

  (5)做实验可以证明,看看鼠妇是不是真的怕光。

  (6)学生讨论,之后说出讨论方案。

  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光亮处和阴暗处对比的实验设计。

  4、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5、读书,明确变量和对照实验两个概念。(15分钟)

  (三)实验过程:

  1、我们分成两个人一组,每组会用到10只鼠妇,1只行吗?

  2、大家先把这个铁盒子里面平铺上湿土,然后将铁盒子的一侧盖上纸板,再将鼠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盒中黑暗和明亮的两侧,静止两分钟。又为什么静止一会儿呢?

  3、开始计时,每分钟后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认真记录,并填表(表见教科书16页)

  4、教师不断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不行,太少了

  6、因为要给鼠妇适应环境的时间

  7、学生观察鼠妇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10分钟)

  (四)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请小组内的同学们一起分析数据、得出结果,看看实验结果是否和我们作出的假设一致。

  2、收集全班各组实验中第10次数据,计算平均值。

  3、指导学生分析结果相差多的组与全班平均值间出现差异的原因。

  4、提出新问题:这个实验中哪一组是实验组?哪一组是对照组?

  (五)学生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1、汇报第10次数据。

  2、分析原因,如纸板没有盖严,漏缝导致光照进去了等思考并回答。(4分钟)

  3、讲解探究过程。

  其实以上我们完成了一次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回忆并总结探究的过程。

  (六)板书: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2分钟)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也可不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除了光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我们做完实验了,这些鼠妇怎么办?

  思考回答: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温度、水分等。

  放回到适合于鼠妇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因鼠妇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二、总结:

  我们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知道了探究实验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尝试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知道了环境中的因素如光等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不仅鼠妇,所有的生物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5分钟)

  1、上节课我们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到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呢?

  2、思考回答。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除了光对鼠妇的生活产生影响,环境中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其实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如果这些生存条件发生变化了,对生物会有影响吗?谁能举一个我们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例子啊?

  3、我们如果把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分为两类,能维持鱼儿生活的水和空气、光、温度等是非生物因素,而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比如喂养小鸡的虫子等等。

  (三)巩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1)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光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和分布,还会影响动物的体色、生长发育等。温度与植物分布有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等。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如:蚂蚁、蜜蜂的合作关系。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食。水稻和杂草的竞争关系等。

  (3)空气、土壤湿度等会有影响。比如说池塘里的鱼,要是干旱,池塘里的水很浅,鱼就会死去。还有如果我没有喂养我家养的小鸡,它们也会长的很慢。冬天我家种的小苗要在大棚中才能生长,要是在外面就会冻死了。

  3、进一步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4、能判断生物之间属于何种关系。

  (四)复习巩固。(10分钟)

  1、一起做书后练习题。

  2、做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也可不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八、课后反思:

  学生对生物圈中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一定了解,要帮助他们将其分类,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在实验前,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尤为关键,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实验意图,就会在实验中出现不知为何计数,又为何要避免将遮光板打开,所以要使学生在实验前明确实验要求和目的。实验中,督促学生记录数据,整理数据会让他们既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又养成做记录的好习惯。探究的过程在实验后总结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不会太生硬。

生物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本文采取了逻辑顺序,介绍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他们带来的危害,对此不同观点及相应的措施。主要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富有趣味性。

  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关系密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生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科学知识,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参与课堂讨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科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及其合理性。

生物教学设计 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植物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其应用,并对与植物的生殖有关的实验进行探讨,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井对植物无性生殖的应用有所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尝试区别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体会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

  (4)关注植物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3)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从探究实验事实中判断、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2)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通过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生物学知识不但是生产实践的基础,而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3)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1.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及概念。

  2.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

  3.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难点1.植物有性生殖的概念。

  2.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3.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

  五、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再加上有性生殖的有关知识在初一中学过,所以在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这部分知识。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引导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周观察几种身边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作记录。

  2.准备课件

  3.收集关于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以及无性生殖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资料。

  学生准备:

  在上课前观察几种身边常见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作记录

  七、课时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温故知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延续,并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3

  不死,更不是吃了《西游记》中的唐僧肉,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生活经验,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呢?

  学生:人的生殖和发育,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师:除此之外,生物界还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呢?与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寻找答案。首先,我们学习有关植物的生殖。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板书: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注:教师出示挂图或桃花的投影片或播放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演示如下:

  (春天,草长莺飞,鲜花开放的景象。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特写映于画面,紧接着是花骨朵徐徐开放,辛勤的蜜蜂在花中采蜜、传粉,花瓣纷纷凋谢等一系列画面的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画面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花开花落,似水流年,盛开是一种美丽,凋谢却往往伴随着伤感,我们的放映结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荣地完成了使命向我们告别了。那我们应该真的伤感吗?大家想想她的使命是什么?她是如何完成的?

  学生:她的使命是孕育种子,繁殖下一代。她通过传粉受精作用完成。

  教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桃花的结构(大屏幕展示桃花的结构,学生先复习讨论一下,然后回答各部分名称。出示子房结构,复习子房结构。)。

  教师: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雌蕊和雄热蕊),当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得过程,就完成了传粉,(屏幕展示传粉过程,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人工辅助授粉,学生复习。)传粉完成后,花粉粒发生什么变化呢?(大屏幕展示受精过程)

  教师追问:谁能更详细地向大家解说一下呢?(学生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在柱头所分泌的粘液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达到胚珠。当花粉粒破裂释放出精子后,精子顺着花粉管进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纷纷凋谢,唯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内部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内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大屏幕展示)

  设计意图: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看课本p2的图表,并填写。

  教师:课后问题:

  1、桃子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种子)

  2、种子中的那部分结构发育成新个体?(胚)

生物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记住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理解生物的特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设计调查方案。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的分工合作、组织和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二、教学重点:

  完成本章节内容的识记和把握,理解、记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

  温故篇

  (温馨提示:尽量先凭记忆完成,然后针对情况做到查缺补漏、有的放矢,有困惑的可小组内解决):

  1、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除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2、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制定合理的,有时因范围较大不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3、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维持生存。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

  无机盐和,通过制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或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4、绝大多数生物需要进行呼吸,吸入,呼出。

  5.、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的排废途径有、、等。

  6、生物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例如,大多数植物利用产生的萌发成幼苗;鸟类利用,而猫狗等哺乳动物通过使个体增多。

  7、生物归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分,可以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按照生活环境分,可将生物分为和等;按照分,可将生物分为家禽、家畜、作物等。

  8、本章节我们学习了两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它们是。

  导学篇

  重、难点点拨(温馨提示: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完成,有困惑的可小组内解决):

  1、生物的'共同特征。熟记并运用所学知识,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作为生物必然具备他们的共同特征;反之,不具备其共同特征的物体就是非生物,这也是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其中,有一个特例是“病毒”,病毒是生物但却不具备细胞结构。

  例题: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电脑病毒B、珊瑚C、珊瑚虫D、智能机器人

  2、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有机物则是包括葡萄糖、淀粉等在内的含有生物体所需能量的物质。与二者联系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实现“无→有”的转化(所以被称为生产者),而生物的呼吸则实现了“有→无”的转化。另外因为动物体内不能自己产生有机物,所以为了生命活动的需要,他们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植物或动物)为食,即只能进行“无→有”的转化(所以被称为消费者)。

  试回答:任何生物都能进行呼吸吗?呼吸作用的产物你能说出两种吗?、

  3、动物体的排泄途径有、、。注意理解植物中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所以可以看做是植物的一种排泄方式。

  4、正确理解三种分类方法(实际上生物的分类方法不知这些),它们是互不影响的。比如:狗是第一种分类中的“动物”,它还是第二种分类中的“陆生生物”,也是第三种中的“宠物”。

  知新篇

  牛刀小试(温馨提示: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不会的提交小组或班内解决):

  1、植物和动物共有的特征是()

  A、剧烈的运动B、光合作用C、捕食D、呼吸

  2、外界生物千姿百态,种类及其繁多,但是除了病毒外,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细菌C、器官D、组织

  3、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暴雨越下越大B、夏天桔子皮上的霉菌越长越多

  C、久旱的田地裂缝越来越宽D、汽车越跑越快

  4、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是生物具有()

  A、应激性B、细胞结构C、生长现象D、新陈代谢作用

  5、下列哪一项不是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

  A、出汗B、排尿C、呼气D、排出粪便

  6、“植物受阳光照射,制造有机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现象说明了()

  A、生物的生活需要光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的生活需要食物D、生物的生活需要空间

  7、关于生命的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能快速运动B、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8、下列哪项不能说明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A、蘑菇由小长大B、植物种子萌发成幼苗

  C、鸟产卵、虎产仔D、鲸呼吸时产生水柱

  9、“非典”和“禽流感”等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生物

  C、病毒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D、病毒有细胞结构,是生物

  10、关于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除用肉眼外,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都是观察的用具

  C、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

  D、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不需要做记录

  11、夜晚卧室里摆放过多分植物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这是因为()

  A、植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B、植物要生长

  C、植物释放过多的氧气D、植物呼吸与人争夺氧气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句话表明()

  A、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B、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C、生物体能够繁殖自己的后代

  D、生物体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B、人口普查就是调查

  C、调查范围再大,也必须对调查对象挨个调查D、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分析

  14、在自然界中,孔雀开屏属于什么生命活动()

  A、美化环境B、生长C、获取营养物质D、生殖

  15、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生物归类为()

  A、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B、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C、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D、有用的、无用的

  16、下列生物归类的方法正确的是()

  A、青蛙、玉米、海带是陆生生物B、狗、鸡、鸭是家禽

  C、松树、蘑菇、小草是植物D、玉米、小麦是作物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调查()

  A、人口普查B、森林资源调查C、水资源抽样调查D、仔细观察牛,并拍照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过程中应尽量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不喜欢的不记或少记

  B、调查时看见自己满意的东西就应该采集回来

  C、为了采到合适的标本,到偏僻的地方冒一下险也是可以的

  D、调查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19、下面调查活动步骤正确的是()

  A、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B、设计调查路线→分组→选择调查范围→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C、分组→设计调查路线→选择调查范围→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D、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整理→归类→调查记录

生物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3.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教学时间:20xx。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⑴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

  ⑵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⑶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⑷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5)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生物教学设计 14

  【文本研读】

  细读《生物入侵者》,掘其文本特质以下:

  一,词语如“移民”“生物入侵者”“天堂”若干,披引号于身,齐聚一文,构成“华丽阵容”。“服饰"标明,这些词语在句段中并非用其本义,表其本身,而是用其比喻义,身份是客(喻)体,是把别的事物比作了它们。这种带引号标识的打比方,除了兼有“生动形象”的说明效果外,更凸显表达的趣味性,简言之:有趣。

  二,几个中心自然段,每每用核心句陈述说明要点后,立即举上例子给予支撑,一例二例三例,不一而足,让人信服十分半点无疑义。全文运用举例子十多处,其效果亦可简言之:有力。

  三,本文虽为说明,但推出成语方阵,组成一道语言典雅的风景线。且看异国他乡安家落户为所欲为物竞天择……在语文课上赏玩美的语言风景是干自己的本分。语文课姓语,说明文概莫能外。

  四,生物入侵系大话题,科学原理(知识)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普及紧迫性。课文全举外国例,说外国情,不涉中国一言,不免有隔岸现火或远水不解近渴之疏离。有此缺口亦妙,我来补之,补之以本国我土入侵状貌,将课文内容简缩例子化,与鲜近新材料相并有机整合,由远而近,由人而我,激发虞思,培养科学精神,涵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计】

  一、导入——咄咄怪事(PPT展示)

  老师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老人到一家诊所就诊,讲了一件咄咄怪事,他在自家鱼塘捧水洗手,冷不防从鱼塘里跳起一条鱼咬到他的中指,并且死死咬住不放,他吓坏了,把鱼弄死,死鱼才松了口,就立马来诊所诊治。医生听了十分惊奇,一边给老人治伤一边问老人,这条鱼颜色鲜艳,非常好看,是不是?老人说是;你最近在鱼塘除了看到这种鱼,你养的其它鱼种很少看到了是不是,老人说是;这种鱼过去养在鱼缸里的,是老外鱼对不对,老人很惊奇说你怎么知道的,这是我儿子旅游时从国外带回来的,先是养在鱼缸里,我看它好看,想养在鱼塘里让它繁殖赚钱。医生说你鱼塘是死水还是活水,老头说是死水,与外界是隔离的,医生说还好,总算没酿成大灾祸。你的鱼塘保不住了,得赶紧上报渔业部门。老人问为什么?同学们也一定在心里问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重要的知识,而后化解我们心中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体会成语之美,读懂课文(自然段)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1、回答导入中设置疑问:假如你是医生,你来回答老人所问“为什么?”

  2、自然段标序读课文。

  3、把课文中的成语找出来,说说在文中的意思,用其中两个或三个说一段话。

  异国他乡安家落户为所欲为与日俱减在劫难逃

  啸聚山林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

  4、读懂课文(自然段)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读文填空:

  第一部分(1):引出,并解说涵义。第二部分(2、3、4):介绍生物入侵者之特征,重点说明生物入侵者______。第三部分(5):明确生物入侵者增多的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6、7)生物学家、生物学生态学界学者___ 。第五部分(8):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_____ 。

  读懂说明金钥匙:倒读课文一两遍,课后题目来考参。核心语句划划划,关键词语圈圈圈。(何谓核心句?指文章中的首括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结尾句、提问句和概念定义句等。)

  根据上面理解明确说明顺序:。

  三体会重要说明方法的效果与作用。

  1、对于作者的`一些说法,比如第8段中“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措施”,你认可不认可?信不信?为什么?

  明确:举例子的效果:具体有力,使人信服。

  追问举例子的作用:运用的举例子说明方法,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使人信服。

  2,第3段和第8段放一起比较,加双引号的词语比较多。你更喜欢哪一段的说明的语言?为什么?

  明确:加双引号的词语是打比方的新长相。其效果:生动形象,增加趣味。

  追问打比方的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增加说明的趣味。

  3、同桌合作,寻找并体会课文中若干举例子、若干打比方,说明其作用。

  四,回应导入,兴趣阅读:了解食人鲳及我国生物入侵的相关信息。

  1、前面我们学习情绪高涨,效果显著。现在,我们继续关切并深入了解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这鱼到底是什么来头?在网络上,记者查到了和这条鱼一模一样的食人鱼的资料。这种食人鱼(英文名:Piranha)俗名水虎鱼、食人鲳,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鱼。它们通常有15~25厘米长,最长的可达40厘米。食人鱼具有尖利的牙齿,据说能够轻易咬断钢造的鱼钩或是一个人的手指,非常凶猛。一旦发现猎物,往往群起而攻之。食人鱼群可以在10分钟内将一头活牛吃得只剩一排白骨。当地人用它们的牙齿来做工具和武器。亚马逊河、圭亚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鱼经常出没的场所。

  材料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物种通过邮包进入我国。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我国各邮路口岸共截获禁止进境物品1.17万批次,其中检测出的有害生物达到1127批次……外来入侵物种的日益增多,使得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日前于山东青岛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上,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万方浩研究员指出,目前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更是达上千亿元……目前入侵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外来有害物种已达54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50余种。

  读了课文与上面阅读材料,你有怎样的触动与思考?生物入侵动物凶猛,作为中学生的你,你能身体力行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说明内容金钥匙

  引出话题生物入侵者并解释找自然段中心句

  明晰例举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途径找承上启下过渡句

  专家对生物入侵者所持不同态度找关键句与关键词

  世界各国生物入侵者采取措施

  说明方法

  举例子具体有力使人信服

  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加趣味

生物教学设计 15

  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本章第一节的知识延伸,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揭示了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和特点。能量的流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不论从个体层面还是群体水平,都是存在的。我们学习时,一般在群体水平上研究,这种将群体看作是一个整天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同时,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能量流动的概念以及能量流动的方式和过程。能过具象化的'表示或阐述能量流动的流程。能够概述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尝试调查周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学习对象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它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缺乏将个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分析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分析能量流动时以个体的视角审视,无法深刻领会能量流动的内涵。同时学生缺乏具象化思维能力,可能会无法分清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方向。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说出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使用数据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2、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计算能量利用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农业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形成生态学观点。认同科学服务于社会观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五、学习研究目标

  1.在群体水平上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2.阐述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六、学习思路设计

  本节教学可以从“问题探讨”出发,引发学生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并提示学生“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段的获取能量才能够生存”。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是能量呢?能量一般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呢?不同的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是如何的呢?”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确能量的存在形式,可以将抽象的“能量”概念具象为“食物,阳光”等实物。

  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回答“是不是获取了能量以后,所有的能量都被利用呢?能量是沿着什么线路进行流动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短暂性思考,铺垫后面的知识内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提出能量流动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我们如何研究能量流动最能够直观的表现能量流动的脉络呢?”

  七、学习准备

  网络资料的准备:制作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视频

【生物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6-15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12-20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1-16

生物教学总结09-05

生物教学反思03-25

生物教学心得03-09

生物教学计划09-20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1-27

生物鸟教学反思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