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12 12:57: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5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

  一、引入

  1、上课以前老师来做个调查,在家里时常得到父母表扬的同学有哪些,请举一下手好吗?老师数一下。同时有被父母批评的同学又有哪些呢?请举一下手好吗?老师又数一下。父母在表扬你的时候会怎么说?“适时给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批评你的时候又会说些什么?“提醒学生该注意了。”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19课去认识一个叫巴迪的小朋友,他也和你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我们去看看他是怎样面对父母的表扬和批评的。

  二、新授课

  1、师:赞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的巴迪自然也希望得到赞美,如他所愿,当妈妈看到他写的第一首诗时,对他说(生接:精彩极了,师板书)。巴迪听到母亲的赞扬时是怎么表现的呢。同学们,用笔勾出相关句子来好吗?

  (教师巡视并表扬和鼓励学生勾画的情况。)

  (勾画得多认真呀,横线多直呀,态度多认真呀。勾画的都是些关键的句子,多好呀。)

  2、有谁把你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读所有勾的句子,如不完整应该请同学补充。)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3、通过这段话,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自己读一读,然后告诉大家好吗?

  4、师:谁来告诉我呢?

  (抽生回答。)

  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

  ⑴ 师:很聪明,能从原文中找出答案。那么你知道腼腆是什么意思吗?

  (不好意思,有点害羞的样子。)

  ⑵ 当腼腆和得意扬扬在一起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给大家这种感受吗?

  (生读。)

  ⑶ 师:他读得像吗?大家有感受到他的“既腼腆又得意扬扬”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的心情吧。齐读。

  ⑷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

  师:听到母亲的表扬,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道。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⑴ 师:他也是从课文中找到关键词语来回答的,不错。你能理解一下迫不及待的意思吗?

  (急切,希望早点见到父亲。)

  ⑵ 可是此时作者是有点迫不及待,而且还红着脸,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吗?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带给大家这种心情吗?

  ⑶ 大家感受到了吗?(感受到就表扬,感受不到学生就评价)说得真不错,那么你能带给大家这种感受吗?读后,问:你们感受到了吗?齐读。

  师:朗读得真不错。那么听到母亲的赞扬,你还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我还体会到他很自豪。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诗写得很好,内心欣喜异常,我要把它弄得更美,这诗一定会得到父亲更高的评价。)我是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的。──“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画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师: 你能通过朗读带给大家这种心情吗?

  (生再读。)

  师:读得真不错,老师注意到了,你在朗读时关注到了一些重点词语,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心理活动:他一定在边装饰边憧憬着,想象着父亲表扬的情景。心里一定很甜蜜,动作:他是刻意地花了一番心思的。)

  师:说得真好。你能再读读这几句话吗?(生读后)你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听到母亲的赞扬,作者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作者还很着急,觉得时间过得十分漫长,我是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师:你能通过朗读带给我们作者当时的感受吗?

  (生再读。)

  师:注意,这是三个句子,作者连用了三个句号。你能感受到点什么呢?再读这几个句子,呆会儿我再请同学起来读。

  生:我体会到他越来越着急。读的时候应该越来越急促。每个句子也应该读得短促些才能感受到他越来越着急。所以应该这样读。生读。

  师:真能干。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感受作者的心情。

  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朗读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感受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你还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我的心情随着母亲的表扬从“既腼腆又得意”──自豪──自信,我信心倍增,认为父亲肯定也会表扬我的的诗写得太好了。

  师:来,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些文字,体会我内心的变化。

  引读:

  当母亲念着我第一首诗作出了“精彩极了”的评价时,(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我被妈妈都夸得不好意思了,我有点迫不及待,更想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于是,我红着脸问母亲:(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告诉我父亲晚上七点钟回来,于是(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画上了一圈花边。)时间过得真慢呀,(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想,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师:我那么迫不及待地想见到父亲,可是我焦急地等待到的确是这么一句话(生接:糟糕透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呢?我们在书中找一找巴迪的反应。自由地勾画出来,自己读一读。

  生:巴迪听到父亲的评价后的表现是: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师:自由读读这两句话,你从中体会到巴迪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爸爸的批评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爸爸会这么严肃地批评“我”的作品,一点儿也不留情面。我非常伤心,象泄气的皮球,斗败的公鸡,简直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生:从这句话中连用四个动词,体会到巴迪已经忍受了很久了。心理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点。

  师:说得真好,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巴迪此时的心情吗?

  师:大家感受到了吗?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巴迪伤心、难过、委屈,心里有许多话都说不出来,只有通过失声痛哭来发泄内心的情感,那么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会哭诉什么呢?

  生:真是不近情理的父亲,他一定不爱我,妈妈都表扬我,凭什么这么批评我,如果先批评我的话,我还不会这么伤心。让我从天堂掉到地狱,真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以后再也不想理他了!

  师:面对儿子自豪自信的火花,作为父亲怎忍心去扑灭呢?作为父亲,他真是不爱儿子毫不考虑地下达了“糟糕透了”的评价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父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生:从句子:“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我觉得他读了很长时间。”中,将“诗只有十行”与感觉“读诗读了很长时间”做了对比,一方面说明爸爸对“我”的严肃态度,他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通过认真读诗思索后再下的定论,可以看出爸爸对“我”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并不是随意下的定论。

  5、母亲短短的“精彩极了”四个字的评价多么神奇啊,说真心话,儿子七岁时的诗真有那么精彩吗?那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评价吗?

  (母亲爱孩子,想鼓励巴迪,让他充满信心,让他充满希望。母亲看到七八岁的我能写出诗,就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没多想诗本身的质量如何。只是赞赏我写诗的行为。)

  6、过渡:

  在妈妈爱的鼓舞下,巴迪对自己的诗充满信心,非常自豪,他殷切地等待着父亲的回来,想得到自己敬仰的父亲的更高的赞扬,然而,他得到的确是(生接:糟糕透了)的评价,此时巴迪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和“我再也受不了了,……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爸爸的批评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爸爸会这么严肃地批评“我”的作品,一点儿也不留情面。我非常伤心,象泄气的皮球,斗败的公鸡,简直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师:巴迪伤心、难过、委屈,心里有许多话都说不出来,只有通过失声痛哭来发泄内心的情感,那么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会哭诉什么呢?

  生:真是不近情理的父亲,他一定不爱我,妈妈都表扬我,凭什么这么批评我,如果先批评我的话,我还不会这么伤心。让我从天堂掉到地狱,真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以后再也不想理他了!

  师:面对儿子自豪自信的火花,作为父亲怎忍心去扑灭呢?作为父亲,他真是毫不考虑地就对儿子第一首诗下达了“糟糕透了”的评价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父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生1:从句子:“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我觉得他读了很长时间。”中,将“诗只有十行”与感觉“读诗读了很长时间”做了对比,一方面说明爸爸对“我”的严肃态度,他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通过认真读诗思索后再下的定论,可以看出爸爸对“我”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并不是随意下的定论。

  生2:父亲的评价是针对诗本身的质量而言,他想,母亲已经鼓励得过分了,我应该给孩子一些警告,不能让他骄傲,这才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长,我要让他面对现实。父亲这是一种激励的手段,也许想用激将法让儿子更好。

  师小结:

  年幼的我对父亲的做法不能理解,可当作者成年后,他却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儿时有这样的母亲和父亲的感慨,你能找到吗?

  (快速浏览15~17自然段。)

  生: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三、教学最后一部分

  师: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再读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还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边。

  生1:我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生2:我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我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所以我是幸运的。

  生3:我幸运,因为“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替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想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师: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一股风指的是赞扬声,一股风指的是批评声。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是说没有因赞扬声而迷失方向,没有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沉浸于赞扬声中而不再去努力;也没有被批评声而吓倒,丧失信心,一蹶而不振。

  师:所以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从心地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种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板书爱)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母亲的赞扬是对我的鼓励,父亲的批评是对我的警告。

  师:试想,要是母亲和父亲都一个劲儿赞扬巴迪,或者批评巴迪那么又会怎样?

  生:巴德就会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已经那么棒了,不用写作都会是最好的。真的这样,又有今天的伟大的作家──巴德·舒格吗?

  假若,父母不停地批评他的作品,那么他就会丧失斗志,没有了写作的自信心。

  师:所以,成年后的我才(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师小结拓展:生活的历练,时间的变迁,知识的丰富程度会让我们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母亲的精彩极了,父亲的糟糕透了让我知道了爱有两种表现形式,我知道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现实生活中,你们也遇到过这两种爱吗?请写一写。

  (母亲对我们的爱无时不在,早上她为我们准备可口的早点;中午她为我们做香喷喷的午餐,我们着凉了,母亲带我们去看病,买衣服……母亲对儿女的爱,表现的事用千言万语也难以描写。父亲对我们的爱表现在一个字“严”。父亲的严格要求,让我们在学习上不敢松一口气。犯了错误,父亲用严肃的目光看着,接着就说出我错在哪里,耐心地给我分析,总使我不敢抬头望他的眼睛。但我知道这是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爱。母亲和父亲的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出发点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儿女健康成长,这就是爱。父母的爱对我们是多么重要,世界上处处充满爱,母爱,父爱,是不能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因为爱是伟大的。)

  四、总结

  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像母亲那样鼓励的爱,像父亲那样严厉的爱,但我们要深深明白,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深切感悟。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三、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

  教学重点:

  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

  教学方法:

  多种形式的朗读。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时间:

  第 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3.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

  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

  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二、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三、课外引伸

  1.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表扬(满怀信心)(沉重)批评

  (慈爱)母亲 我 父亲(严肃)

  写第一首诗

  教学反思

  我以这节课进行区“建构课题”的课例研究课。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这节课我力图让学生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所以开课,我便在学生质疑问难的基础上引导出相通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自读、自悟。但是从整体教学分析,再沉下来看这节课感觉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生活等多维度的对话互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读悟过程中运用深究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打比方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2、感悟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宏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

  3、体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进行有意识地积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中包含的都是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迪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这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感知文本,聚焦爱

  1、读题,体会“极”和“透”,读出对比语气。

  2、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自己读不太懂?

  3、小结:

  同学们不懂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二段。这二段写的是巴迪对父母的那两份爱的体会。所以我们要读懂它们,先要读懂父母对巴迪的爱。

  设计意图:题目入手,在对比体会读中引发孩子产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期待。同时,利用阅读首次印象,整体感知课文,质疑问难,使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为教师以学定教奠定基础。

  二、细读文本,感受爱

  1、请大家细细地读读课文1~15小节,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母对巴迪的爱?用笔把它划下来。

  2、相机教学母亲的“精彩极了”:

  重点研究语句:

  ⑴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① 直面文字:

  引导学生从母亲的语言、表情、语气以及二个感叹号中读懂母亲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

  ② 换位体验:

  听着母亲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扬,巴迪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请大家读读1~4小节中描写巴迪的句子,边读边记。)

  ③ 交流:

  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读着读着,仿佛大家真成了巴迪。听了母亲真诚的赞扬后,巴迪,你在想什么呢?

  ⑵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① 用一个词形容巴迪此刻的心情。

  ② 朗读感受三个时间词递进的表达方式所带来的言语表达效果。

  3、教学父亲的“糟糕透了”:

  ⑴ 过渡:

  同学们,一句“精彩极了”,折射出的是母亲慈祥、宽宏的爱。这份爱使巴迪充满了自信和力量。可是,父亲的“糟糕透了”,怎么也是出于对巴迪的爱呢?

  ⑵ 细读文本5~14小节,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⑶ 交流:

  同学们,如果你是巴迪,当你满怀期待地想得到父亲的.赞赏,可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和指责,你有什么感受呢?

  ⑷ 小结:

  父亲的一句“糟糕透了”,看似无情,实际上是父亲的一种警告、提醒和鞭策。

  设计意图:在读划品评、想象朗读、换位体验中,引领孩子走进文本,揣摩文本语言,于不断地对话交流过程中,领悟父母对巴迪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所包含的爱。同时,体会文本中三个时间词递进运用的言语表达特色。

  三、说写体会,感悟爱

  1、过渡:

  就这样,在父母这两种爱的教育下,巴迪成了一位有名的作家。

  2、补充巴迪简介:

  巴德·舒尔伯格,本杰明舒尔伯格之子,1914年3月27日生于纽约。他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3、引:同学们,回顾巴迪写第一首糟糕的小诗,到开始学习进行修改以至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在这成长过程中,光有母亲的热情鼓励行吗,那光有父亲的严厉的警告,行吗?

  4、小组讨论:

  读读最后几节,结合巴迪的成长历程来说一说理由。

  5、配乐朗读最后二小节。

  6、读到这儿,你们对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动笔写一写吧,就写在课文纸后面,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二句话。

  设计意图:简介生平,从另一个侧面验证这两种爱在巴迪成长、成名过程中所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下面的小组讨论埋下伏笔,难点的突破自然水到渠成。而最后的融情表达,则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提炼和升华,由体会巴迪对父母爱的认识上升为对爱这一美好情感的领悟。

  四、课后作业,重积累

  1、摘抄和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和段落。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中。

  设计意图:一改被动单一的作业形式,强调读、写与表达的有机联系,使孩子们扎扎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写”,高高兴兴地“表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心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教材。课文主要讲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后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1、用教材教,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要解决的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的习得,语文综合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学习教材,解读教材,教师必须深入地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目光要放大,眼界要开阔,忌做井底之蛙,忌把学生也带入无限窄小的“井底”,走不出教材圈住的套套或人为地设置种种束缚。

  2、用智慧教,不拘泥于传统:

  寻求智慧的教与学方式,汲取先进与传统之精华,努力使课堂上的教师充满智慧,使课堂呈现智慧气息,使学生也变得智慧起来。智慧是力量之源,智慧能带给课堂更多生成的东西。

  3、用生活教,不拘泥于课堂:

  生活处处是语文,让学生把生活带进语文,把语文带进生活,语文──生活──课堂有机结合,使语文教学建构于广阔的背景中,具体可感,亲切可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与感悟,了解作者是如何逐步理解父母的不同评价、理解父母的不同的爱的。懂得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不同方式的爱。

  2、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3、学生由此及彼,能正确理解父母的爱,正确表达对父母的爱。(延伸)

  【教学过程】

  一、解读“可怜天下父母心”,初步感知爱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天目睹着你们的家长接送你们上学放学,每次看到他们不厌其烦地关心你们的学习与生活,我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2、学生从自我体验出发,交流各自理解。

  3、小结:

  作为父母,最大的伤心莫过于孩子不能理解他们的爱心。爱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怎样来理解这些不同方式的爱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教学。

  环节简析:从生活走进语文,在一幕幕爱的生活情景浮现与描述中解读“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学生初步感知爱。为整堂课教学做好思想与情感的有力铺垫。

  二、解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初步了解爱

  1、板书:

  精彩,让学生说说反义词。板书“极了”“透了”,加上双引号,理解这都是“极端的断言”。读课题。

  环节简析:“极端的断言”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样处理,化难为易。

  2、自读课文,指读,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交流:

  (巴迪七八岁写了一首诗,妈妈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对他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开始“我”并不明白,后来才渐渐理解了。)

  3、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七八岁时、几年后、成年后”三部分。

  4、精读第一部分,画出有关句子,学着从关键词句中体会妈妈、我、爸爸的不同反应,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到学习小组交流,从个性朗读中表露人物的心情。

  环节简析:小组合作前,先让学生与文本交流,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小组,让学生有备而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与学生交流,使学生的各自体会得以交融,互相影响,有机促进,从而丰富他们的`体验。

  5、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中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朗读语句:

  (母亲的反应):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着我,不住地赞扬。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摸摸我的脑袋,笑着说。”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巴迪的心情):得意洋洋;迫不及待;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父亲的反应):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环节简析:上个环节,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与本组学友对话,与学友共鸣;此环节,让学生与全班师生对话,交流读文本的体会,从文字间读出母亲坦露的爱,读出父亲深沉的爱,读出作者由喜到悲的失落心情。

  6、引导学生讨论,体会父母不同的评价标准:

  ⑴ 母亲:

  为了鼓励巴迪;认为巴迪只有七八岁就能写诗,而且是第一首诗;看重的是巴迪写诗的行为。所以她给了巴迪热情的鼓励──精彩极了。

  ⑵ 父亲:

  看重的是这首诗的质量,所以她给了巴迪严厉的警告──糟糕透了。

  7、小结:

  七八岁的我当初并不理解来自父母的这两个极端的断言。引读第14节。

  环节简析: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是理解人物思想变化的一把钥匙。

  三、解读作者的思想变化,深入理解爱

  1、几年后,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找一找──人物思想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说一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2、学生交流句子: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得不”说说自己的理解:

  ⑴ 巴迪承认自己的诗是一首糟糕的诗。

  ⑵ 作者是不情愿的,但又没办法。

  3、(小结过渡)在母亲一如既往的“精彩极了”的鼓励声中,巴迪仍然充满热情地写作,而表面冷酷无情、经常泼洒冷水的父亲的严厉,使巴迪一直没有被赞美冲昏头脑,成年后他终于成了一名作家。此时的他又是怎样理解父母的?按刚才的方法自学。

  4、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卡片,启发学生说出读后感受:

  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解读“幸运”:同时拥有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严厉,使他有信心,使他有进步。)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交流小结:一般母亲比较重感情,来自母亲的力量是一种鼓励的爱,慈祥的爱,而父亲的心一般不是轻易能觉察,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父亲,他们的爱比较理智,比较严厉。这两种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缺一不可。

  卡:“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交流小结:爱的方式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

  5、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这些句子。

  环节简析:让学生从文本的外表层深入到内层,体会人物由表及里的心理变化,从表层“找句子”,带着理解“读出来”,内化理解“说出来”,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文内与文外结合,情感与理智共存。

  四、解读自己的生活,丰富延伸爱

  1、日常生活中,像这种“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的爱,你有过吗?举例说说。

  2、生交流自己生活中得到的不同方式的爱。相机了解自己父母的“类型”,如严父慈母型、严父严母型等。

  3、仅仅是父母的爱吗?还有哪些人?

  4、学生交流。

  5、小结:

  其实不管是家长、老师或其他人,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并不都相同,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6、现在你又是怎样来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作为子女,我们怎样来理解这种爱呢?

  7、小结板书:

  “用心理解爱”,“用心实现爱”,体会“爱”字的不同含义,前一句为“用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后一句为“用心实现父母对我们的爱,即我们对父母的爱”。

  环节简析:让学生把语文从课中迁移至课外,迁移至生活,让他们懂得,原来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在书面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去不断地实践语文,生成语文,让课的结束意味深长。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及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流利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理解词语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课文,理解句子意思,体会文章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于子女的爱,联系自身实际,深切感受自己的父母给予自己的爱,用一颗感恩的心,爱自己的父母,孝敬长辈,努力学习,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父亲和母亲对于爱的理解,以及他们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的理解。

  教学设计:

  导入:

  出示白板,白板上有一道填空题,要求孩子们填一填可能的动词。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 )出饭厅,( )进自己的房间,( )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 注:孩子们给出动词后给予表扬:回答得真好!简直“精彩极了”

  孩子们可能给出的答案:走、跑、冲;走、跑、冲;睡、扑、趴、躺。)

  孩子们填入自己认为可能的答案,老师认为“精彩极了”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写了一首诗,却得到截然不同的两种答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9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去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板书课题,故意不写引号)

  师:请孩子们观察,老师写的标题和课文中的标题有什么不一样?“糟糕透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糟糕极了”。

  师: 那就是说......

  生:“极”和“透”是近义词。

  师:孩子们,请你们关注“精彩”和“糟糕”这两个词。看看他们有什么联系?

  生:“他们是一对反义词。

  师:孩子们真棒!一眼就发现他们的联系了!那接下来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标题。

  生:......

  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怎么就没听出那味儿?请再读,揣摩一下“精彩极了”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糟糕透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

  师:好,读的真好!现在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得到两种评价?

  生:.......

  师:故事中的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是谁?

  生:3个。巴迪和他的爸爸妈妈。

  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巴迪写了一首诗,妈妈说:“精彩极了”爸爸说:“糟糕透了”。

  师:巴迪写诗的时候他多大?

  生:七八岁。

  师:七八岁是多大?你们多大了?

  生:10、11、12岁

  师:那巴迪比你们......

  生:小。

  师:哦,巴迪比你们小,七八岁,应该上3年纪或者四年级。七八岁的小巴迪写了一首诗,这是他第几次写诗?

  生:第一次。

  师:巴迪在七八岁的时候第一次写诗,给妈妈看。妈妈看后觉得巴迪的诗写得怎么样?

  生:“精彩极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第一自然就有。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巴迪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赞扬声雨点般的落在他的身上。假如你就是小巴迪,这时候的你心情怎么样?

  生:......"

  师:请同学来说说。

  生:......

  师:好,真棒,小巴迪也一样,他不仅高兴,不仅兴奋,他还有些腼腆,“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这个时候的小巴迪也想把诗拿给......

  生:父亲看。

  师:父亲在家吗?

  生:没有。

  师:于是,巴迪开始等待父亲,在等父亲的过程中他做了些什么?

  生:......

  师:做完这些,就只剩下等待了,巴迪一次又一次地看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终于回家了。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从“父亲推门而入的这一自然开始,一直读到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结束。

  ......

  师:父亲也认为巴迪的诗“精彩极了”吗?

  生:不是,父亲认为巴迪的诗“糟糕透了”!

  假如,你就是小巴迪在得到母亲的表扬后,在等待了一下午,并且还把诗誊抄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圈点了之后得到父亲的评价,此时的你心情如何?小组讨论一下。

  ......

  师:好。请同学来说说。

  生:......

  师:巴迪很难过,他觉得父亲读他的诗就像读了好几个小时,那母亲赞同父亲的观点吗?

  生:不赞同。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母亲不赞同?

  生:......

  师:父母争吵的时候,巴迪在场吗?

  生:......

  师:巴迪听到母亲说“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应该鼓励”。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

  师:请再读这一句。揣摩一下巴迪的心理,他会怎样想,假如你就是巴迪,你会怎么想?

  生:从这句话中我知道母亲本来就知道巴迪的诗不怎么样,她是为了鼓励巴迪才说巴迪的诗“精彩极了”的。

  师:回答的真好!母亲之前的赞扬声对这时候母亲道出她的用意的时候,巴迪在场,虽然她是在和父亲争吵。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就是巴迪,你会怎么样?小组讨论一下。

  生:......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

  生:......

  师:真好,都有自己的体会,自己感受,巴迪也一样,他再也受不了了......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

  师:请划出句中动词,刚才,你们也填了动词在里面,我们也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是课文中的这几个词好呢?还是咱自己填的词好!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 走/跑 )出饭厅,( 跑 /走 )进自己的房间,( 躺 )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 冲 )出饭厅,( 跑 )进自己的房间,( 扑 )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师:对比一下,哪个好?好在哪儿?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

  生:课文中的这几个词好,因为冲、跑、扑这几个词速度都挺快的,他可以反映巴迪那时候是极度伤心,难过!

  师:真好,孩子们,你们真棒!对于这一切,七八岁的巴迪无法理解,他伤心难过,又过了好几年,巴迪又写了诗,父亲还是给出了不好的评价,这个时候的巴迪师怎么看待的?

  生:......

  师:十二岁左右的巴迪已经开始理解父亲的.严厉,时间一点点过去,巴迪长大了,这个时候他对父母的做法认同吗?

  生:认同。

  师: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最后一自然段。

  师:那好,请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

  师:巴迪说她需要母亲的鼓励,也需要父亲的警醒。他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他吹来。“两股风”指的是什么?

  生:......

  师:这时候的巴迪能理解父母的做法吗?

  生:能。

  师:他知道爸爸妈妈当初为什么要那样评价吗?

  生:知道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爱”。

  师,对,师因为爱,母亲希望巴迪树立起写作的信心,鼓励巴迪,父亲希望巴迪严谨,不以一点点的成就沾沾自喜,所以对他很严厉,那么孩子们,能说说你们的爸爸妈妈对你们的爱吗?请同学来说一说你们感受到的父母的爱。

  生:......

  师:父爱如山。教你们沉稳,母爱如水,细腻温暖,孩子们,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

  师:仅仅是爱父母。回报父母吗?

  生:......

  师:<结语>所以,我们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个关心我们,爱我们的人。在家尊敬长辈,孝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反思: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忽略了关注孩子已有经验这一点,关注巴迪的年龄,比他们还小。虽然当初设计了,可是上课的时候,不知怎么竟给忽略掉了,我认为,这是一个败笔,因为孩子不能更好的理解巴迪,不能更好的揣摩体会他的想法和心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6

  一、朗读感受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出示文章第一句话: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作者,你会怎样朗读这句话?

  (兴奋,激动,平静,轻松。)

  3、朗读妈妈的评价:

  出示:

  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4、朗读父亲的评价:

  出示: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二、讨论评价

  1、这首诗到底怎么样?

  出示:

  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

  2、母亲不会看诗吗?真的认为这首诗好吗?她为什么如此赞赏?

  出示:

  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3、那么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他为什么如此严厉地批评?

  出示:

  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你如何理解父亲的这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出示:

  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如果父亲不爱我,或我真是不是写诗的料,父亲会怎么说?

  三、深层感悟

  1、我当时是如何看待父亲和母亲的评价的?其实我更看重谁的评价?

  几年以后,我又是如何看待父亲和母亲的评价的?

  2、出示:

  “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到段尾。”

  3、讨论:

  如果只有母亲的鼓励赞美,结果会怎么样?

  (被宠坏,骄傲自在,成为糟糕的'诗人,写一堆糟糕的诗。)

  4、如果只有父亲的严厉的批评,会怎么样?

  (丧失兴趣,天才可能就此被扼杀。)

  5、如果有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批评,但父亲不是作家,又会怎么样?

  (光有批评是不够的,更多重要的是指导。鼓励加上指导更多好。)

  6、我最后成为一个作家,是否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就是说我是否真有成为作家的天赋或才华?

  (七岁写了第一首诗,十二岁写了短篇小说,遗传。)

  四、升华体验

  1、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幸运,只有赏识或只有批评,你愿意选择哪一种?

  如果我们心灵脆弱,那么应该选择赞赏,多多得到鼓励。如果我们足够的坚强,那么不妨接受风雨的洗礼。每个人都爱听赞美的话,能从批评的声音中得到收益,是很不容易的。

  2、赠言:

  对于我们的成长,阳光和风雨同等重要。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7

  这是一篇外国作品,写的是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以后,对来自妈妈赞扬和爸爸批评的即时感受,以及十二岁时和成年以后对这样事的认识。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升华的认识,是本课的主要特点。教学时,要依据课标精神和课文特点,让学生和作者一起经历心灵的感动,在体验中拨动爱的心弦。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带疑读书

  1、就题质疑:

  上课伊始,可从课题入手,揭题后问学生:这一课的课题和其他课文一样吗?从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本课题充满悬念,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谁说的?以人物的对话作课题,要表达怎样的重要信息?利用悬念是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带疑读书,然后交流初读感受。交流初读感受时,教师不必指导,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

  老师要珍视学生初读时的独特感受,不要急着往文本意义上引。

  二、分层探究,升华体验

  1、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得到妈妈的赞扬,同时受到爸爸的批评。对这件事,作者的认识不断发展。请根据作者认识的发展,把课文分为几部分。

  学生可能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也可能分为三部分,老师均应予肯定。然后小结,第一部分是写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是感性的描写;第二部分写成长过程中的认识,也是感性的叙述;第三部分写成年后的认识,是理性的升华。

  第一、二部分,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第三部分,则多用讨论的方法,结合老师的指点,让学生深刻认识事情的意义。

  2、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

  ⑴ 学生默读、画注:

  作者细致描写了妈妈赞扬的语言,赞扬时的神态、动作和自己的感受;细致描写了爸爸批评的语言和自己的感受。请用__画出重点词句,体会妈妈赞扬的热情和爸爸批评的严厉,体会作者对赞扬与批评的不同感受。

  ⑵ 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⑶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朗读。

  ⑷ 大组交流朗读:

  对来自妈妈的赞扬,爸爸的批评,作者的感受非常强烈,又截然不同,谁能把他内心的感受读出来。

  老师要相机指点:

  对妈妈赞扬的感受:自豪、兴奋;对爸爸批评的感受:伤心透了。前者是热烈的语气,后者是低沉的语气。

  七八岁时的感受,不是教学重点,也不是教学难点,但却花不少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练习感情朗读。原因是感悟事实是明白道理的基础,能和作者一起经历七八岁时心灵的感动,才能认同作者长大后对这件事的认识。

  3、十二岁的感受:

  七八岁时,作者不理解父亲的批评,十二岁时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妈妈却一直心存感激。请认真读读课文,体会作者认识的变化。

  此部分以读代讲,符合阅读教学省时高效原则。

  4、成年后的认识:

  ⑴ 明确读书要求:

  成年以后,作者也成了一名著名作家,对这件事又有什么新的认识?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新认识的语句,多读几遍,再想一想,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也可以用提问题的形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让学生选择读书方式是新课标的精神之一。

  ⑵ 学生读书、思考。

  ⑶ 小组合作交流。

  ⑷ 大组反馈,教师适时指导:

  大组反馈时,教师要适时对下面的重点语句给予点拨:

  句1:我越来越认识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成年后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要让学生明白母亲的力量是指赞赏的激励作用;警告的力量,是指批评的伤害或警示作用。作者小时的幸运是既有赞扬的激励,又有批评的警醒。在理解句子意思以后,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在朗读中加深感受。

  句2:这些年来,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指导:两股风,指赞扬的力量和批评的力量;生活的小船,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句义的理解可联系句1理解,要让学生理解到,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路。

  句3: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联系句1和句2指导,即联系赞扬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指导。

  在理解句2和句3的意思后,要把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话连起来读。应腾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

  三、指导表达

  1、以父母关心我成长,说说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感受,既要把事情说明白,又要说出自己内心感受。先在小组说,再推荐说得最好的在班上说。

  2、联系生活实践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的感受,是深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方法。

  本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和作者一起经历心灵的感动和认识的升华,主要采用朗读涵咏法,疑问思辨法和表达阅读法,教师主要起促进思考的作用,同时,作者也是文本的对话者之一。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誊写、出版、慈祥、谨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阅作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3、全班交流:

  ⑴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破的词。

  ⑵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⑶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⑷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3、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4、点拨引导:

  (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⑴语段一: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⑵语段二:

  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⑶语段三: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导读: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导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⑷语段四:

  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四、布置作业,体会情感

  1、有情感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否与小巴迪有一样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披文得意,自我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2、文中两种“评价”竟然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

  谁对谁非呢?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关于写母亲评价的句子。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

  3、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

  4、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那样“ 残酷无情”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

  5、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那就是说,父亲的评价也是事出有因,他不想让巴迪走向极端,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对巴迪严格要求。现在我们分角色读1~14自然段,感受一下人物的不同心理,好吗?

  二、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1、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我们清楚了,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一件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2、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要是问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3、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4、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到了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

  三、反思文本,内化情感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让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成熟了不少。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却没有得到机会,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都有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境的新认识。

  2、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

  3、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式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要求的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所作的诗的不同评价。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体会课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3、理解父母和母亲对巴迪所作的诗的不同评价,体会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关爱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难点:通过文章理解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关爱自己,并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你做好一件事、做成功一件事情时,你希望得到父母怎样的评价?(夸奖、赞扬……)

  如果父母对你的评价截然不同,你会有怎么样的表现呢?(伤心、难过、不理解……)。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每个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在小时候遇到这种情况,他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观察题目,你们有什么样的发现?

  明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对反义词。

  有双引号。这是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评价。“精彩极了”是母亲说的,“糟糕透了”是父亲说的。

  2、通过课前预习,大家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明确:巴迪童年时写了一首诗,父母对他的诗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评价。

  母亲:“精彩极了”,父亲:“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是截然不同的,在母亲的评价中获得了鼓励,在父亲的.评价中获得了指导,最终巴迪成为了作家,也懂得了父母两种不同方式的爱。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指名读,读出感情。

  思考问题:母亲是如何评价“我”的诗的?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语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动作:“她搂住了我”“她再次拥抱了我”。

  神态:“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2、再次朗读母亲评价的语言、动作部分,读出感情。

  问题: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感受到了母亲的开心,因为自己的孩子在七八岁就会写诗了,她特别自豪,从中也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鼓励。

  3、听了妈妈的赞美,我是什么表现?

  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而且期待着父亲的回来。

  4、指名读,找找父亲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语言,“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动作:“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神态:“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了。”

  5、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父亲对儿子非常严格,态度是严厉的。也能体现父爱的深沉,母亲对“我”高度赞扬,父亲为了让我不要骄傲,所以对我严格的评价。

  6、小组讨论:“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他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母亲鼓励的爱和父亲批评的爱在我成长过程中一直监督着我,这是作者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和接纳。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所感受到的母爱和父爱是什么样的?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回忆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情,运用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手法,写一写。

  五、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围绕父母不同方式的爱展开,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揣摩文章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文章简明易懂,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理解,我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教学效果总体不错。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0

  一、紧扣课题,带疑读书

  1、就题质疑:

  上课伊始,可从课题入手,揭题后问学生:这一课的课题和其他课文一样吗?从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本课题充满悬念,“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谁说的?以人物的对话作课题,要表达怎样的重要信息?……利用悬念是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带疑读书,然后交流初读感受。交流初读感受时,教师不必指导,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

  老师要珍视学生初读时的独特感受,不要急着往文本意义上引。

  二、分层探究,升华体验

  1、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得到妈妈的赞扬,同时受到爸爸的批评。对这件事,作者的认识不断发展。请根据作者认识的发展,把课文分为几部分。

  学生可能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也可能分为三部分,老师均应予肯定。然后小结,第一部分是写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是感性的描写;第二部分写成长过程中的认识,也是感性的叙述;第三部分写成年后的认识,是理性的升华。

  第一、二部分,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第三部分,则多用讨论的方法,结合老师的指点,让学生深刻认识事情的意义。

  2、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

  ⑴ 学生默读、画注:

  作者细致描写了妈妈赞扬的语言,赞扬时的神态、动作和自己的感受;细致描写了爸爸批评的语言和自己的感受。请用“__”画出重点词句,体会妈妈赞扬的热情和爸爸批评的严厉,体会作者对赞扬与批评的不同感受。

  ⑵ 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⑶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朗读。

  ⑷ 大组交流朗读:

  对来自妈妈的赞扬,爸爸的批评,作者的感受非常强烈,又截然不同,谁能把他内心的感受读出来。

  老师要相机指点:

  对妈妈赞扬的感受:自豪、兴奋;对爸爸批评的感受:伤心透了。前者是热烈的语气,后者是低沉的语气。

  七八岁时的感受,不是教学重点,也不是教学难点,但却花不少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练习感情朗读。原因是感悟事实是明白道理的基础,能和作者一起经历七八岁时心灵的感动,才能认同作者长大后对这件事的认识。

  3、十二岁的感受:

  七八岁时,作者不理解父亲的批评,十二岁时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妈妈却一直心存感激。请认真读读课文,体会作者认识的变化。

  此部分以读代讲,符合阅读教学省时高效原则。

  4、成年后的认识:

  ⑴ 明确读书要求:

  成年以后,作者也成了一名著名作家,对这件事又有什么新的认识?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新认识的语句,多读几遍,再想一想,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也可以用提问题的形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让学生选择读书方式是新课标的精神之一。

  ⑵ 学生读书、思考。

  ⑶ 小组合作交流。

  ⑷ 大组反馈,教师适时指导:

  大组反馈时,教师要适时对下面的重点语句给予点拨:

  句1:我越来越认识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成年后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要让学生明白“母亲的力量”是指赞赏的激励作用;“警告的力量”,是指批评的.伤害或警示作用。作者小时的幸运是既有赞扬的激励,又有批评的警醒。在理解句子意思以后,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在朗读中加深感受。

  句2:这些年来,……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指导:“两股风”,指赞扬的力量和批评的力量;“生活的小船”,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句义的理解可联系句1理解,要让学生理解到,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路。

  句3: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联系句1和句2指导,即联系赞扬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指导。

  在理解句2和句3的意思后,要把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话连起来读。应腾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

  三、指导表达

  1、以“父母关心我成长”,说说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感受,既要把事情说明白,又要说出自己内心感受。先在小组说,再推荐说得最好的在班上说。

  2、联系生活实践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的感受,是深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方法。

  本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和作者一起经历心灵的感动和认识的升华,主要采用朗读涵咏法,疑问思辨法和表达阅读法,教师主要起促进思考的作用,同时,作者也是文本的对话者之一。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课文的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教学预设】

  1、抓住“精彩”和“糟糕”两个词语,理解和运用这两个词语,揭示课题,引入课文。

  2、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提出问题“到底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

  思考“母亲和父亲在读过作者的第一首诗后,有什么具体的表现?我对父母的评价又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⑴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教师相机引导。重点提示:体会父亲和母亲的评价,以及作者的心情。训练学生朗读。

  ⑵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引起学生探究,展现学生理解。

  4、研读课文后半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感受父母的爱。

  5、积累喜欢的语句,练习背诵,升华情感,体现文本价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源自对我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源自对我的爱。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巴迪的一首诗,却得到父母的不同评价,这究竟是为什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课文

  1、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⑴ 体会父母的评价:

  ① 快速浏览1~14自然段,找出父母的评价,读出父母评价是的语气。

  ② 再读课文,思考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相反?在小组间交流,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给同伴听一听,再谈出自己的体会。

  ③ 体会父母的评价都出于对自己的爱。

  ④ 指导朗读。

  ⑵ 体会巴迪的心情:

  ① 巴迪年仅七八岁,能理解父母这不同的评价吗?

  ② 从课文中的那些语言中体会到的?和同学交流。

  ③ 师引读课文,加深理解。

  2、学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 课件:

  出示句子,理解“不得不”。

  ⑵ 体会巴迪的情感变化:

  虽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爱,但从理智上已接受了父亲的评价。

  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

  ⑴ 自读课文,把感受深的句子划下来,试提一些问题帮助理解句子。

  ⑵ 学生谈体会,师点拨:

  (出示课件)“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

  母亲的力量会带给我们什么?

  为什么仅有母亲的力量是不够的?

  ⑶ 在人生的道路中,巴迪又是如何看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呢?

  出示课件:

  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⑷ 积累语言:

  背诵这两段精彩的语言。

  四、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用一、两句精彩的语言总结自己对爱的理解。

  【教学反思】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并且处处体现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所以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进行了词语的理解运用,朗读的训练,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按着阅读的规律来理解汇报的,首先是抓住重点词句,读懂内容,再分析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情感。最后是通过朗读体验、升华。这是非常有实效的读书方法,体现了扎实的语文训练。

  不足:

  1、引导学生的质疑不够。

  2、设计的问题还可以再整合,使问题更精练。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能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出版、戏剧”等词语。

  2、方法目标: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能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对文章重点语句的感悟,理解为什么同一首诗,父母评价完全相反。

  2、体会文中母亲充满感性的爱,父亲充满理性的爱。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谁还记得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课题。

  这个题目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对呀,恰恰就是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甚至天差地别的评价组成了我们今天的课题,多有意思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请看屏幕,开火车读词语,看那列火车开的又快又响亮。(出示):

  糟糕 确实 腼腆 自豪 誊写 敬仰 判断 出版 戏剧 慈祥 严厉 灵感 创作 源泉 警告 提醒 把握 谨慎 歧途 极端 一如既往 得意扬扬

  注意:“得意扬扬”也可写作“得意洋洋”

  多音字:将 jiāng:将军

  jiàng:将士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谁来用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对于我的第一首诗,爸爸妈妈读后都有什么反应呢?我听了他们的评价后,又有什么反应呢?自读1—14自然段,画出爸爸、妈妈“我”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词句加以体会。

  四、汇报交流:

  (一)、我们先来看妈妈的反应:

  1、谁起来说一说母亲读过“我”的诗后,语言、动作、神态上的`反应? 屏幕出示: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是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她再次搂住了我”,这是对母亲哪方面的描写?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2、哪些词更能看出这一点?(我从“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再次拥抱了我”这些对妈妈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妈妈此时的心情很高兴。)

  3、谁能带着妈妈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读一读妈妈的话?

  4、听了妈妈的赞美,我是什么表现?“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这是对我的描写,“腼腆”是什么意思?——“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5、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大力称赞我?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写的诗真的有那么精彩吗?

  6、正是出于对我的爱和鼓励,妈妈对我的诗大加赞赏,这让我大受鼓舞,在得意洋洋的同时,我更迫不及待的想要什么?

  7、你从作者的哪些行为、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父亲的赞赏?

  ?“我怀着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谁给他的?整个下午,作者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开始了焦急的等待。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等的的时候,时间过得是那么慢,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

  (二)、那么,父亲对这首诗又是什么反应呢?我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1、谁来说一说父亲在语言、动作上的表现?

  ⑴“父亲一进吃饭大厅,就被餐桌上的诗吸引住了。”

  ⑵“父亲拿那首诗读了起来。”(“拿起”是父亲的动作,父亲读完说“糟糕透了”,又把诗“扔”回原处,从这可以看出父亲不喜欢这首诗。)

  ⑶父亲的话中包含了什么?(严厉和批评),听了妈妈的话,已经得意扬扬的我,又在等待父亲读诗、和聆听父亲严厉的批评时,我又有什么反应?

  ①我紧张极了(心理)

  ②“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但我觉得父亲读了很长时间。”

  ③“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的抬不起来。”

  ④“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这是对作者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作者伤心的心情,我感到作者有点受不了了。)

  2、你能从中看出什么?

  (作者的心情:伤心、失落、难过)

  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此时巴迪的心情?很伤心、失落、难过。

  3、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批评我的,他为什么要对我这么严厉,这么不顾及会不会伤害到我? 引导:父亲批评的话是在母亲高度赞赏了我,我得意洋洋之后说的,目的是让我不骄傲,继续努力。

  4、我们来带着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分角色读一读3—14自然段。

  5、后来,小巴迪长大后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写了很多作品(出示:作者简介。)

  小巴迪为什么能走上写作之路,并且成了大作家?自读15—17自然段,找出原因,画下你找到的重点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五、拓展活动:交流读后的感受。

  (一)阅读《我的母亲》[法国]罗曼·加里(节选)。

  我13岁那年,和母亲住在法国东南部的耐斯城。每天早上我去上学,妈妈留在旅馆里。她在那儿租了一个售货柜,柜架上摆着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她从每一件卖出的围巾、皮带、指甲刀或毛线衫中得到百分之十的佣金。白天,除了在我回家吃午饭的时候,她休息两个小时,其余时间她都守在售货柜前,时刻寻找可能光临的顾客。我们母子俩就靠着这个赚钱不多、朝不保夕的小生意过日子。

  母亲孤零零地居住在法国,没有丈夫,也没有朋友和亲戚。十多年来,她顽强地干,挣来钱买面包、黄油,付房租,交学费,买衣服和鞋帽等。除此之外,她每天都能拿出点令人吃惊的食物。比如:午饭时,她面带幸福、自豪的微笑,把一盘牛排摆在我面前,好像这盘肉象征着她战胜厄运的胜利。

  她从来不吃这些肉,一再说自己是素食者,不能吃动物脂肪。然而有一天,我离开饭桌到厨房里找水喝时,发现母亲坐在凳子上吃东西,煎肉锅放在腿上,她正仔细地用小块面包擦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发现我时,她急忙将锅藏在餐巾底下,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我明白了她成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

  (二)阅读《父爱,在拐弯处》

  一天,弟弟郊游时脚尖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和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告道:“别生气,大部分爸爸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处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身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侧身左转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有了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六、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鼓励批评

  童年的诗

  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为主线,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体会文章描写人物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质疑课题

  1、巴德苏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关于他小时侯的一个故事。(出示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提出质疑

  1、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2、通过朗读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号、课文的顺序,感受不同的评价都源于父母对子女的爱。)

  3、妈妈对巴迪的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同样的诗却有不同的评价,谁评价得对,巴迪自己是怎么认为的,你怎么知道的',从课文中找出来。

  出示: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⑴谁来读一读。

  ⑵对这句话,你有问题吗?引出“为什么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出自对我的爱?”

  三、细读课文,体会真情

  1、带着这个问题细细地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划下来,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可以有感情地去读,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做上批注,和同学说一说。

  2、反馈:

  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⑵出示: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吗?

  ⑶小巴迪也体会到了母亲的爱,你能从哪里体会到?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⑷巴迪受到母亲的表扬与鼓励,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出示: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誊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画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从哪里看出来我的高兴与自豪?

  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3、等啊等啊,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快到八点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这时候,我多么希望听到父亲的表扬,心里特别紧张──

  4、引读:

  父亲伸手拿起了我的诗,问:……

  母亲连忙上前说道:……

  父亲说:……

  我把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爸爸看完诗,他对诗的评价是……

  我希望表扬,期待表扬,而父亲却说:……

  这时我的眼睛……

  父母为了我的诗争吵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

  5、出示: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指名读──评:你感受到“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词写出我的悲痛。

  指名读──齐读。

  6、这时候的我心情糟糕透了,这时的我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吗?

  什么时候,我才体会到父亲对我的评价也是一种爱?能把这句话读出来吗?还有吗?

  7、出示:

  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读一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那句更好些,为什么?

  的确是这样,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是一个过程。读书的时候就要像这样,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去揣摩,体会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8、“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齐读。

  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现在让我成了一名电影的剧作家,写了许多电影名著,成了美国电影界的名人。

  四、再读课文,联系实际

  1、冷静的分析自己,完善自己,带着这种感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想想你有哪些新的感受和收获。

  2、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被父母、老师表扬、鼓励,批评过的故事,讲讲你喜欢母亲这种鼓励的方式,还是父亲的这种严厉要求。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

  2、懂得成功背后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帮助,学会正确对待赞扬、批评等不同的评价。

  3、能以精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辩成果。培养围绕问题情境深入阅读,开展思辩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过程预设:

  一、借助课题,复习回顾

  师:(课前板书:“精彩极了”和“糟透极了”),今天,咱们学习一篇课文(生读课题),预习过课文了吗?能不能用上课题说说话?

  二、创设情境,引起思辩

  1、师:大家知道本文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这是巴德的有关资料。(投影:介绍作者的主要文学创作成就)你能根据这些材料概括地说说巴德是一个怎样的作家?)文中也有一句话讲到他的创作成就,你能找出来读读吗?

  2、创设问题情境,引起思考:

  有一次,他的作品荣获了一项国际大奖。站在领奖台上,他感慨万千。按照惯例,他将发表一段获奖感言。获奖感言一般是用来表达谢意的,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认为,他在获奖感言中应当感谢谁?

  3、探究课文,展开思辩,感受父母的“爱”。

  (1)学习1-14自然段,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研读。

  (2)再学1-14自然段,找到父亲批评我的句子,研读。

  (3)师:这样严厉的`父亲,这样严厉的批评,以至于让我受不了,让我失声痛哭。那为什么你们认为也要感谢他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理由。

  (4)师:听了你们的话,老师认为,父亲的实事求是的批评也是很重要,他时刻让我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修改提高。真应该感谢父亲。

  (5)师:对于我的不成熟的作品,母亲用“精彩极了”给我鼓励,父亲用“糟糕透了”给我批评。那么,在这次颁奖大会之后,我拿到刚刚荣获大奖的作品给父母过目,母亲和父亲分别会怎么说呢?(师当作者,生当父亲或母亲,即兴对话)

  (6)师小结:板书“爱”。

  (7)师:同学们,课文16自然段有几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父爱和母爱的理解,你找到了吗?(课件出示)

  一个作家,应该说……“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自由读――质疑――讨论:“歧途”是什么意思?文中的“引入歧途”指什么?――齐读)

  4、书面练习,概括提升

  (1)师:这是文中的我对父母之爱的感悟,学到这儿,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择一题写一写呢?(课件出示填空)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 ),母爱像( ),它( )。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 ),父爱像( ),它( )。

  (2)再读作者的感悟。

  三、回应开头,问题解决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课文中我的成功应该感谢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批评。老师觉得,“我”的成功,还应感谢一个人,你们知道师谁吗?(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再次朗读这段话,将它铭记于心。

  3、完成获奖感言。可在前面所写“理解、填空”的基础上添加内容,组织成获奖感言。

  4、学生发表获奖感言,师生共同赏析。

  5、总结,劝勉。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课文的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教学要求】

  1、抓住“精彩”和“糟糕”两个词语,理解和运用这两个词语,揭示课题,引入课文。

  2、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提出问题“到底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

  思考“母亲和父亲在读过作者的第一首诗后,有什么具体的表现?我对父母的评价又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⑴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教师相机引导。

  ⑵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引起学生争议,展现学生个性。

  4、研读课文后半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感受父母的爱。

  5、积累喜欢的语句,练习背诵,升华情感,体现文本价值。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新词。

  2、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领悟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带着问题自学研讨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轻声地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到底什么精彩极了,什么槽糕透了?

  选定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

  (学生自由读文交流,教师巡视。)

  二、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三、总结全文

  四、注重语言积累,渗透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关爱,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给每一个读者都能留下人生的启迪。面对现代生活条件下的“娇子”,如何让他们从文本中得到人生的感悟,确实需要教师精心地建构课堂。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并且处处体现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练,所以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进行了词语的运用,朗读的训练。

  引发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中“父母对我的两种评价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表达,个性张扬。这正是现代阅读教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按着阅读的规律来理解汇报的,首先是抓住重点词句,读懂内容,再分析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情感。最后是通过朗读体验、升华。这是非常有实效的读书方法,体现了扎实的语文训练。

  回顾整个课堂,我的语言并不多,但是很精练,提示很到位,凸现文本价值。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2-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1-1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0-0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04-1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11-07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03-15

《牛和鹅》教学设计06-08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04-04

《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