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1-28 13:20: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八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指导读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桑娜和渔夫有那些特点?举出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说一说。

  3.教师总结:桑娜的特点突出她的勤劳、善良。

  渔夫的`特点是勇敢、坚强、善良。(乐于助人)

  表现渔夫和桑娜的特点上,课文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1)细致的心理描写。

  (2)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

  (3)用词造句的准确。

  朗读并体会共用词造句之妙。

  指导续编:

  1.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我们能否按照我们对这两位人物的理解,把《穷人》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呢?该怎样编呢?

  2.编写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⑴小组讨论,练习编写。⑵大组讨论交流。⑶教师适时点拨。

  三、作业:

  1.编《穷人》,用二、三百字写下来,注意想象要合理。(必做)

  2.有感情朗读课文。(选做)

  板书设计

  等待渔夫

  桑娜探望西蒙勤劳、善良

  穷人抱回孩子乐于助人

  渔夫侥幸回来勇敢、坚强

  能熬过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今晚,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小学阅读教学设计方略》,作者是山东省济南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江洪春先生,他是山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江老师这本书是他30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成果,由山东教育出版社XX年8月最新出版,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很有指导作用。江老师说,当广大教师已经理解并接受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之后,就会感到一种新的困惑,即用什么的教学手法、手段去落实,体现这些新的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缺少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所以说,没有技术上的支持,会直接影响教学新理念的落实与体现,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江老师认为,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所以效率不高,主要因为存在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我对此是非常认同的。

  一是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重视。

  “认真钻研教材,方法就在其中”这已经是一句老话了。但是现在很多教师没有通读全套教材,教研员也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校长抓得也没有到位,进修学校的培训也是这样。当然,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如果自己不想钻研,内需不足,外因再强硬效果也是不好的。苏霍姆林斯基讲的“用一生时间备课”指得就是钻研教材。我自己对全套教材的研读也不够,现在正在弥补,我对自己提出要求,至少三到六年级的教材要做到基本熟悉,努力把握教材的体系。

  二是语文味不足。

  语文味就是“既得言又得意”,就是“文道结合”,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现在的课堂教学,大都数公开课得意太多,弄得学生泪水涟涟的,学生上课像在听一个动人的报告似的,真所谓“听听激动,想想感动,下课之后一无所获”。

  三是阅读基本功训练有所削弱。

  前几年“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这是工具性太强,新课程之后矫枉过正变成“情感课、人文课”,《语文课程标准》中基本找不到“训练”这个词语,这就是人文性太强了。要做到恰到好处也许真的不容易,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这是肯定的。按照我的观点,语文课还是工具性占60%要好,毕竟语文课的任务不但要掌握“内容”,还要掌握“形式”。这个“形式”还是需要训练的。

  四是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到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样的.提法大家都能接受,新课程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就误以为“一些以学生为主体”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削弱了,课堂上只讲学生自己能发现的,学生不能发现的东西,即使是教学重点,教师也有意回避了。这是非常有害的。我详细分析过国内很多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

  我的结论是这些特级教师都是很“强势”的,整个课堂教学基本上沿着教师的“预案”走,即使出现一些“火花”,教师也会灵活“处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弃,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不是学生自学。“教学”的特点一定要把握清楚,教师的主导不能缺位。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水》,作家马朝虎在《水》一文中,以回忆的笔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特殊的图画,一群特殊的人们,一种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老师这儿有一首小诗,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出示: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繁星》

  (指名两位读)

  2、是啊,童年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水就是马朝虎的童年梦,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引说“缺水的地方”,水成了——。请我喝水,不如——,所以童年的我有个最大的期盼,谁知道?(雨天洗澡、)在炎炎的夏天希望——(勺水纳凉)

  二、体悟水的珍贵

  1、为什么下雨天和纳凉让我们如此期盼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去品读这段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字中的画面。(生自由读书)

  2、这段文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请你有文中的词语来说,你会选择什么词?(欣喜、欢乐、痛快)

  3、一场雨,让哪些人如此的痛快呢?雨中的人们是如何的兴奋和痛快?如果你再次走进这段文字,仔子细细地朗读,你会对雨中的这种兴奋和痛快感受得更深刻。(学生再次大声的读)(出示)

  交流:

  (1)“脱得光溜溜的”:

  师:全身光溜溜的,这时,孩子们眼中只有……(生:水)心里面也只有……(水)

  (2)“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读(示范)生读

  师:会读书的孩子,不仅从文字中看到画面,还能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雨中的孩子在叫什么?喊什么?(真痛快,下雨天终于来了,我终于洗到澡啦……)

  提示:把你高兴的'劲儿说出来。大声喊。

  (3)我们一起把高兴的劲儿读出来(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4)你还从她朗读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痛快和兴奋?(生谈)

  师:作者说“我们在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什么叫“尽情的享受”?(想怎样就怎样)

  师:全身“脱的光溜溜的”叫……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就叫做……“仰起头大口地吃着来自空中的水”也叫做……

  (5)引读:一场雨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引读)——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6)透过这场令村民欣喜若狂的雨,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我看到一位老人他用枯瘦的手接着天空中的水,喃喃地说"终于下雨了") 我在雨中看到了一位姑娘,他正在洗去脸上积了多日的污垢,正在拢一拢秀发;我看到了一位小伙子,他光着上身,举着双臂,大声呼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你还看到了什么?(我还看到了树,正在咕咕地喝着水.我还看到牛羊们都跑出来,仰着头喝水)

  (7)同学们,这不就是雨中的一场狂欢吗?干裂的土地,黝黑的身体,想啊,盼啊,什么时候能下场雨啊,你听,哗啦啦,下雨啦,让我们一起投入这欢快的雨中吧。(配乐朗读)

  4、如果没有这样一天天的期盼,没有这样一日日的渴望,也就没有下雨天如此的痛快,这样的日子就象我们过节一样,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那么在炎炎的烈日中我们又期盼什么呢?(用一勺水冲凉)

  (1)母亲的一勺水,到底给我们四兄弟带来什么不一样特殊的感受呢?读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听好要求,读出自己,想象文中人物的体会,第二争取读出问题就更好了,第三,做好批注。写在旁边。

  (出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做好批注)

  (2)这勺水到底给我们带来怎么样奇妙的感受呢?谁先来。(交流)

  哪些同学对他这句话也有感受的?(每一寸皮肤都在渴望着水……)

  这是何等的满足?还有,吗?

  师:凉凉的风加上凉凉的水,感觉好极了。

  生:……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的水,母亲很节约水资源。

  师:你感受到水的气息了吗?(感受到干渴)全身的毛孔都充满了对水的渴望。

  生:母亲……“饿坏了。我感觉到我们对水的渴望不仅是渴,而且是饿。

  师:(引读)

  师:“饿“了,真的”饿“了,真的”饿“坏了。同学们,你们看,因为饿坏了,。才有了着期盼的眼神,因为饿坏了,才有了排队取水的耐心,才因为饿坏了,有了这一路挑水的艰辛,更有了雨天洗澡,勺水纳凉的舒心。水就象可爱的小精灵在逗弄着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再让我们轻轻读读这种饿坏的感觉!(配乐朗读)

  师:其实这段话也打动了老师,瞧,老师把它改成了一首诗,想听听吗?(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觉?(水太珍贵了)

  (3)一勺水令我们有了非常幸福的感觉,我们不难发现,这里虽然缺水,但他们却充满快乐、幸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幸福。再来读读冰心的小诗。你一定更有感悟。(配乐齐读)

  (4)水是珍贵的,这与水有关的童年也是(引说)——珍贵的。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珍惜水,从我做起)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法布尔的留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课前准备:

  ①电脑课件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听说)

  2、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3、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出示课件,介绍法布尔。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全班汇报。(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4、读到这里你想对法布尔说些什么?

  5、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同学讨论)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6、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指生读,大家评议。)

  8、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9、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10、谁来读一读这一句。并请说一说你这样读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读”的意思。)

  11、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飞回来了,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了吗?还有三只蜜蜂去哪了呢?

  四、反复朗读第一段。

  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 (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五、学习最后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2、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无法解释的是(能辨认方向的本能。)

  3、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4、根据学生的提问,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5、自由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里面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呢?

  六、拓展延伸:

  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听写生字,生词

  二、讲解新课

  (一)走进画面,品读感悟

  (1)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过渡:乡下人家,如诗如画。最独特迷人的地方在哪儿?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1、2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要求:

  默读1、2自然段,先自学再同桌交流:

  令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处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

  (2)精读风景之一——“屋前小瓜”

  1、学生汇报。

  2、感悟对比写法。

  3、小组内竞赛读。

  (3)精读风景之二——“门前鲜花”

  1、学生汇报。

  2、积累描写花开景象的词语。

  (4)精读风景之三——“屋后竹笋”

  1、学生汇报。

  2、读中想象:抓住“探”字,想象“雨后春笋”的画面。

  3、激趣引读:

  a:你看,一个,两个,五个,十个……笋芽儿的小脑袋探出来了!读——

  b:啊,鲜嫩的笋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了!读——

  c:成群的春笋迫不及待地要和竹子妈妈比高呢!咱们一起为它们加油吧——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的全是春天的植物,那么,那些小动物呢?我们一起往下读吧!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小组学习,精读3-6自然段。

  2、集体交流。

  3、紧扣第7自然段,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4、小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三、指导背诵

  1、闭目养神,抛弃杂念

  在老师的带领下,心游百花园。吐纳呼吸,气沉丹田。

  2、学生自读,

  3、教师出示课件(一)

  4、教师出示课件(二)

  四、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 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用情景法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旅游一下!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课件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

  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三、根据“阅读提示”快速浏览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颜色;

  “赛八寸的玛瑙盘”——面积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花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背诵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六、总结

  天山美丽如卷,大家从文字上就可以欣赏到天山的美,犹如漫步天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反思

  1、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和文章的写作方法上。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做过边疆的热爱和名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猜题中揣意

  1.填空:(板书“风筝”,齐读)说说有些什么样的风筝?(自由的、漂亮的、栩栩如生的)

  2.猜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课题给予的是“理想”一词,请大家猜测一下,课文会赋予风筝什么含义呢?

  【设计意图】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而又常常被学生忽略,猜一猜,揣摩一下,可感知题目的精心,也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在习作上的通病是不会精心取题,不懂得含蓄地将题目与文章的主题融合,所以平时的阅读教学应充分关注这一点,适时利用教材的优势顺势引导。

  二、浏览中明构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看看内容与我们的猜测相同吗?

  2.明确内容。文章是写什么的?(写人)写人的文章却以物为题,以前也学过这样的课文,有什么特点?(物与人之间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浏览课文。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事来表现,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⑴概括事例:笑谈腿疾;板书;放风筝。

  ⑵归纳分段:前两件事可归在一起,同为刘老师的“工作”部分,“放风筝”为他的“生活”部分。(对应段落分段)作者在选材的时候既关注了刘老师的工作,又关注了他的生活,你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与内容,明确选材时既关注工作,又关注生活,更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对比学生习作情况时的选材单薄,从篇章的布局结构上有一个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赏景中循路

  1.赏景。看看文章是怎样引出刘老师的。(读1~3自然段)(明确不属开门见山,而是由景引出,娓娓道来)

  2.循路。(出示三个拟人句)⑴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特点?⑵这三个拟人句能不能调换?(明确作者思路清晰,由春景带出风筝,然后由风筝引出人物,自然含蓄,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仿说。你的一个好朋友在秋天的季节离开了你,你想起他,可以怎么写?

  【设计意图

  一个典型的触景生情、见物思人式的开头,在赏景中及时抓住练笔的机会,明确思路后创设情景让学生仿说,为最后练笔作了指导和铺垫。教学的资源一旦被发现要及时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用足文本,真正体现“用教材”。

  四、悟情中得法

  1.学习“笑谈腿疾”。

  ⑴介绍人物。(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读着作者的介绍,你心头涌起的是怎样一种情绪?(深深惋惜其不幸)

  ⑵体会内心。然而刘老师本人却是这样说的——(齐读刘老师的话)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文中的“只是”两字可用“致使”,为何刘老师用“只是”?(从一份宽容中感受到人物的乐观、开朗、自信)

  ⑶“酸涩”勾连内外。字面理解:这里有一句“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何谓“酸涩”?

  勾连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曾经心里泛起过酸涩?(启发拍毕业照时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的体会)那么文中的同学们又为何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呢?(为刘老师的不幸惋惜,同时被他的开朗、乐观而感染,内心十分复杂)

  ⑷小结提升。仅有描写刘老师的语言和外貌的片段可以说“泛起酸涩的感情”吗?(明确作者选材的精心,只有将两个片段放在一起,才能这样说)

  填空:刘老师虽然( ),但是( )。

  【设计意图】

  一段文字分两块学习,最后由“酸涩”勾连起来,既悟得人物的精神和师生的情谊,又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学生在构段方面也常缺乏新意的,如何剪裁加工材料是写好文章的一大技巧,在这里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酸涩”一词悟得作者的写作技巧。

  2.学习“板书”。

  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残疾的老师,作者没有写他怎样上课、怎样辅导学生,却选取了“板书”这样一个细节,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⑴默读。圈画批注。

  ⑵交流。(在刘老师分解的动作中体会精神)

  填空:刘老师的这一转,是()的一转,也是( )的一转。

  ⑶体会。是什么力量使刘老师能够坚强地面对这一切?文中同学们的心头又涌起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

  关于刘老师的两件小事,运用两次精当的填空练习,抓一个细节,人物的精神得以凸显,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回扣中练笔

  1.总结。刘老师的这根圆木棍,撑起的何止是他残疾的左腿,撑起的何止是他强壮的身躯,撑起的更是他那一份——对工作的热爱。两件小事中,刘老师的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此时,你看到的是怎样一位老师?填空:一位( )的老师

  2.回扣。此时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文章的开头,你能从中读到刘老师的影子吗?或者还能读到一些其他什么呢?(人物的影子和师生的情谊流露在字里行间,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啊)

  3.练笔。(二选一)作业一:模仿课文的开头,续写一个片断,可以写你的朋友、亲人或老师;作业二:以“我的心中不由得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为结尾写一个片断。

  【设计理念】

  感悟人物精神风貌后再次阅读开头,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明了文章在叙述时的精妙,并趁热打铁,练笔提高写作水平。

  “课文表达了什么和怎样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只飞翔的小鸟不可或缺的‘双翼’。”(高林生语)因此阅读教学要将两者有机融合,还 要把理解与把握课文表达了什么和课文如何表情达意的相融合,注意提倡用心去体会课文是如何表达实体与过程的。整堂课将情与法有机地融合,既关注文章写了什 么,又关注了表达的方法,随学随练,读写真正结合,保证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4-2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15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5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1-2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三篇11-22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12-03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25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06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3篇11-21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3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