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说课稿>《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时间:2022-11-22 16:36: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草原》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二)目标确定及分析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及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实践的能力增强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我是草原上的小牧民》,能用欢快、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我是草原小牧民》等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品质。

  (三)重难点确定及分析

  1、重点: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生运其才志、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乃为善教也。”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难点:教学难点则是歌曲节奏较密集,学生演唱有一定难度。

  二、课前准备

  铃、教学课件、教学光盘、范唱磁带等。

  三、设计理念

  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我的基本策略是,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将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将体现在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师生的每一次评价、课堂的每一处声响。教师致力于创设一种亲、助、乐的人际情景,努力构建一个自主、民主、宽松、和谐、愉快、互助的真情空间。

  四、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2、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3、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4、课后延伸,资源共享,今天我重点介绍第1、3个环节。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聆听着熟悉的旋律《草原就是我的家》,舞动着优美的姿势,进入教室,师生一起进行三拍拉手舞蹈,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融入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这样的情景引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无疑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音乐停止,师说道:现在老师给你们表演一段舞蹈,请你们猜猜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给激发出来了,回答后趁势对他们说:你们想不想学?这时同学们的情绪又一次地高涨了起来。接下来跟师学动作然后配上音乐一起跳。这样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感受内蒙古歌舞的音乐风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环节我还利用所创设的情境进行趣味发声,师由远到近模拟马蹄声让他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随后请大家随音阶从低到高来模仿,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为后面的的歌曲教学及上好本节课做好了铺垫。

  (二)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牳据大纲要求,我将继续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我安排了聆听录音范唱、生随琴模唱、随录音演唱、歌曲接龙(分角色)等几个小环节学唱歌曲,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聆听并在轻声跟唱歌曲的教学方法下,他们对本首歌曲的节奏就自然掌握了,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心里喜在心”进行渲染,让同学们切实的从歌曲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魅力,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作者的德育目的。

  (三)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音乐创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歌曲完成好以后,师引导:蒙古小朋友的歌声真好听,今天他们还要在美丽的大草原举行一年一次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

  这时媒体出示骑马、射箭、摔跤等画面,在孩子们带着好奇的心情下,师说道:你们想参加吗?那就得学会蒙古族人会做的事(媒体出示一组节奏)在这些动作的下面有一组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哪些动作交朋友?

  然后请同学们进行节奏模拟,在同学们的兴趣又一次激发出来后师说道:下面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吧!我们排练一个节目为他们助兴,怎么样?

  接下来把学生分为三组:舞蹈组、唱歌组、伴奏组进行分组训练,其中伴奏组分别用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进行伴奏。

  在此环节中,教师到学生中间一同排练,并进行指导。

  然后师引导:大家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把!这时教室里有唱、有跳、有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对学习成功至关重要,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再现歌曲形象,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师生一起跟录音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水乳交融,师生情感相互碰撞,实现课我合一。这样气氛还愁表现不好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小牧民喜悦的心情吗?这样的氛围学生不仅学好歌曲,心中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会由然而生。

  (四)课后延伸,资源共享

  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我在教学本课后,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课后可以发展特长;推荐欣赏;收集图片文字资料了解多元文化及各地风土人情;在下一节的课堂交流中实现资源交流共享。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为儿童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养料和机会。

  总结以上过程和策略,我认为我的教学特色是:

  1、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科特点

  2、创造合作互动尊重独特体验

  3、运用现代手段打破时空限制

  4、实现学科整合了解多元文化

  以上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此,请各位领导和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草原》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2册第五课《草原就是我的家》。

  “蓝蓝天空飞彩霞,骑上了我的小红马……”辽阔美丽的草原一望无际,多么令人神往。这是一首原汁原味的蒙古短调民歌,2/4拍,一段体结构,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老牛和小羊的声音听辨、感受,唱准6─ 6的八度大跳。

  2、通过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及舞蹈的特点并能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对蒙古族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蒙古草原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

  教学难点确定为:唱准歌曲中的八度大跳,感受音的高低。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入其境、生其情,并创设多种情境进行教学,通过听、唱、说、跳反复聆听歌曲,体验蒙古族音乐、表现蒙古族音乐,感受蒙古族音乐,达到更好的演唱目的。激发学生对蒙古草原的热爱。

  因此,我将本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看草原——听草原——说草原——跳草原——唱草原

  一、看草原

  为了突出音乐课的特点,同时给学生一个对歌曲旋律的初步印象,我选用情境教学法,并选择本课歌曲的旋律作为进教室的曲子,辅以大草原的美丽图画,请学生自编动作走进教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歌曲的旋律,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歌曲打下基础。

  紧接着,请学生看草原的天空有什么?并根据节奏来回答问题,引出本课歌曲第一句歌词“蓝蓝天空飞彩霞”。这一环节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

  二、听草原

  播放小羊和老牛的声音请学生模仿,并分辨声音的高低,结合歌曲中的6-6模唱,解决歌曲中的.难点部分。

  三、说草原

  请学生说说对蒙古族的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体验民俗表现草原时,采用本课歌曲旋律做背景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又一次感受了歌曲旋律,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四、跳草原

  教师播放本课歌曲旋律,配以大草原的美丽画面,跳蒙古族的舞蹈,使学生在观赏教师舞蹈的同时感受蒙古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并随教师一齐来表演。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完全放松动了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并在模仿牧民骑马的过程中学习了第二句歌词“骑上了我的小红马”。

  五、唱草原

  学唱小牧民演唱的歌,也就是歌曲的第三、四句歌词“挥动鞭儿唱起歌,草原就是我的家”。通过以上环节的练习,学生不仅熟悉了歌曲旋律,而且将本首歌曲的四句歌词也轻松的掌握了。

  这时,教师再将歌曲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出来,请学生认真听听,再随琴用“la”模唱,最后完整演唱。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得到了完美结合,使学生对歌曲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学会演唱了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学生在准确说唱后,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进一步熟悉巩固了歌曲。最后全体同学表演,将本课推向高潮结束,突出本课重点说唱并表演本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最后教师加以小结结束本节音乐课。

《草原》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通过早晨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二、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欢乐。

  三、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涌”“醒来了”“回荡”等生词,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策略:

  (1)以读为本,创设情境,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以鼓励性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体现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3)体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设计思路: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基于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归宿;

  (5)以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欢乐为情感目标。

  八、教学环节设计及意图:

  (一)、欣赏草原风光,初步感知

  对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欣赏草原风光录像”,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顺势导入课题:草原的早晨更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来读课题,进入学习情境,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二)、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我们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文以一个大问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的美丽和欢乐”贯穿始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读书感悟、交流体会,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基于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情感体验较贫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当学生谈到“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时,学生对草原醒来了,难以理解,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随着太阳的升起,画面由暗到亮,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草原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在课件播放的过程中,教师配上画外音,草原的夜静悄悄的,随着黎明的临近,牧民的鞭声啪啪地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通过这些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宁静”,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用朗读唤醒同学们的耳朵,让大家感受到草原醒来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草原醒来了”的含义,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破了教学难点。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的欢乐场面,在学习这一段时,学生对“涌”的理解可能会很不到位,因为从没有到过草原的.小学生,头脑中对羊儿争先恐后像潮水一般涌出圈门这一景象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化抽象为形象,生动的再现了很多羊儿欢快的“涌”出圈门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自然段写了远处的羊群和牧羊人的歌声。通过欣赏蓝天上白云飘,蓝天下羊群散布在大草原上,慢慢的移动吃草,牧羊人悠闲的躺在草地上的动画,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申老师讲解“回荡”一词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没有照搬词典里的解释,而是通过读书,通过欣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去“意会”。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

  总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我们成功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理解了一些难懂的词语,深刻的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

  (三)作业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内化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设计了比较开放的作业,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出草原的美,喜欢唱歌的同学可以用你的歌声表达出草原的美,也可以朗诵一首关于草原的古诗,也可以写一段话,不但拓展延伸了所学知识,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知识选择的权利。

《草原》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展开。《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地理位置上了解内蒙草原、了解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然后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课文从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知道了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是民族风情的具体体现。为了体现感知体会的完整性,我把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全部安排在了第二课时。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孩子们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 “自然风光”这部分时,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借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作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因此,教学“民族风情”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理解学习要求,逐步按要求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理解领悟,并提醒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环节一:复习导入,调动兴趣

  导入时,通过复习词语,谈印象,对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再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再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学生想象的画面导入我们对重点词句的学习。

  环节二: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在分析句子时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课件展示相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最后又通过读来表现体会到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同时随机介绍相关的表达方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再借范文引路教学生读写结合,让学生入情入境,练习大胆相象,学说比喻句。

  环节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在教学“民族风情”这一部分时,我考虑到这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而此次上课的却是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能力上还是与五下的孩子有些差距,为此我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学习要求,边扶边学,边学边放,先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再逐组汇报,这样的扶放结合,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与汇报交流这些环节里有超出年龄的发挥。

  环节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本课的最后我布置学生去了解西部大开发会给草原带来什么变化,让我们课后再次走进西部,搜集相关资料去了解更多的西部知识,准备在本单元的回顾.拓展一里交流展评。这是为了突出本单元的“走进西部”这一主题。

  四、说资源应用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难点和营造学生学习环境,我从远教资源上下载了数张草原图片和课文插图,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草原风光的美及人情美。在教师朗读课文时,我还下载了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配乐朗诵,不仅让教师的范读更加有感染力,而且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学完第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对草原风光有个整体认识,我还特意安排了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有感而发。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我也利用多媒体凸显出来,让学生重点朗读,反复体会。并下载了相关图片作为背景,辅助学生加以理解。

  另文章脉络图和很多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都一一展现在幻灯片上,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本节课的时间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利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信息量大,有效地利用可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给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借助和科学使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它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说明,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教。谢谢!

《草原》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第五册第二单元《草原》中的《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新的课标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同时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理论依据。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讲讲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将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能用欢快、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风土人情。

  结合三年级孩子接受能力强,爱唱却唱得不够准确、动听的音乐能力;爱表现却自律能力较低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唱、舞、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而教学难点则是歌曲节奏较密集,学生演唱有一定难度。

  二、接着说说教法和学法(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我是这样制定的)

  在歌曲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审美活动中,让学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依据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看中听,听中学,顺利解决教学重难点;练中听,听中做,突出学科特点;听中创,创中编,于创编中丰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状态下学习音乐,陶冶情操。

  三、下面我就说说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这样几个环节,(出示板书)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课堂,我将具体向大家说明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走进大草原

  聆听着熟悉的旋律《草原就是我的家》,做蒙古族骑马的动作进教室,(演示)师生共同律动,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帮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学生通过听、律动等形式。一定对蒙古族音乐风格有点感触,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于是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二)感受大草原

  1、首先我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刚才做的骑马动作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学生交流,预设回答蒙古族)

  2、然后我出示课件:介绍蒙古族的各种服饰以及蒙古包:蒙古族是我们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长年在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称之为蒙古包。

  3、接着介绍蒙古舞蹈,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学一学、动一动,做骑马,甩马鞭、鸿雁飞的耸肩动作)再让学生一起模仿蒙古族人民爽朗的笑声:(师唱)

  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

  通过笑声练唱,学生会觉得很有趣,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同时,也熟悉了本课的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了铺垫。

  【这一环节的安排,我的目的是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学习舞蹈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许多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歌舞的兴趣,又能使孩子们积极展开想象,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达到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的文化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三)歌唱大草原

  1、我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认识了蒙古族,感受了蒙古歌舞的特点,辽阔的草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们勤劳、勇敢、放牧、欢歌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唱一首草原的歌,让我们一起到大草原看看,此时,播放多媒体图片,师范唱歌曲出示课题(师唱)。这里采用视听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为后面的的歌曲教学及上好本节课做好了铺垫。

  2、根据大纲要求,我将继续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我安排了聆听录音范唱感受节拍,让生边聆听边做骑马动作感受节拍,要求按强弱甩起羊鞭。接着生随琴模唱、随录音演唱、歌曲接龙等几个小环节学唱歌曲,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聆听并在轻声跟唱歌曲的教学方法下进行,这样,他们对本首歌曲的.节奏就自然掌握了。然后我出示难点句60 60|565 3|6 56|3—||(草儿青青羊儿肥)让学生听辨加了倚音和没加的区别,并进行练唱,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进行渲染,让学生们切实的从歌曲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作者的德育目的。实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

  (四)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1、首先运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自己创编出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然后进行录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体验,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新奇及感到的自己的能干,使学生对上音乐课提高了兴趣,并让学生作自我评价,从中得到提高。采用自编表演动作形式进行歌表演,再由学生进行评价,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一种培养。

  2、为了拓展课堂,在顺利完成以上教学后,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我对学生说:“蒙古小朋友的歌声真好听,今天他们还要在美丽的大草原举行一年一次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媒体出示骑马、射箭、摔跤等画面)

  3、在孩子们带着好奇的心情下,我问:你们想参加吗?那就得多了解蒙古族,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蒙古族的骑马舞吧,欣赏完我又问:“你最喜欢骑马舞中的哪一个动作?你能模仿一下吗?”

  4、在音乐中学生表演动作,这时我出示筷子,学生会觉得很好奇,我向学生说明: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跳舞的道具。随后我表演筷子舞,表演完一次之后,引导学生随着我是草原小牧民音乐来跳,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通过自我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五)课后延伸,资源共享(进入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让学生欣赏著名的蒙古族器乐曲《赛马》、《牧歌》;欣赏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因为一个、两个的音乐作品并不能让孩子们完全的认识、领悟蒙古族音乐的丰富魅力及内涵。我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趁热打铁,让他们从多角度体验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节课的设计是融合律动、歌曲、表演、创编为一体的较为全面的综合课。以学生发展为前提,以“主体、创新”为主题,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所思所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走进大草原感受大草原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歌唱大草原体验创新,激发热情6 0 6 0|5 6 5 3|6 5 6|3—||草儿青青羊儿肥课后延伸,资源共享

《草原》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歌曲《草原上》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非常符合三年级小朋友的欣赏学习。歌曲的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豪爽的性格。这曲调是内蒙古民族音乐的特有的旋律,可使孩子们得以触及到内蒙古特色文化,深刻感受中国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有感情地唱好《草原上》,并进行即兴编舞,编配伴奏,以培养创造力。

  3、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即兴编曲。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在听、唱、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为: 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 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跟着已学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声,做蒙古族骑马的动作进教室,师生共同律动。

  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听、律动等形式,一定能对内蒙古民族音乐风格有大致的感触,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二)创设情境

  1、先请学生欣赏课件演示内蒙古大草原及人民的特色文化活动。

  2、然后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交流讨论。

  3、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学一学,动一动。

  4、老师小结。使孩子们明确: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的北方,过着自由、幸福的游牧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学习舞蹈等方式,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许多有关内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又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三)、练习3 5 6三音,创编旋律

  1、课件紧接着上一个环节,创设“小羊找妈妈”的情境。

  2、请学生跟着老师模唱这三个音,感受音高的不同。

  3、在教师的组织下,听辨三音,找出相应的“羊妈妈”

  4、 老师任意调换三音位置,请学生听一听,唱一唱

  5、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 5 6 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唱一唱

  (我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小羊找妈妈”的游戏使枯燥的听辨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学习歌曲,唱准音调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相互合作,即兴编创,充分发掘了个人和集体共同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群体意识。)

  四)、学唱歌曲《草原上》,表现歌曲。

  1、播放歌曲,体验歌曲情绪。

  2、出示歌词,读一读,感受歌词描绘的蒙古草原。

  3、 通过听录音范唱、和老师一起学唱歌谱,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等方法学会准确地演唱歌曲。

  4、鼓励学生边唱边舞。创编恰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5、 分组进行唱、舞、奏的表演

  (一堂音乐课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愉悦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唱、舞、奏等创编活动,他们的兴趣、创造里、个性、社会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已完全沉醉在音乐本身的乐趣中,完全体现了“乐(音乐)既是乐(快乐)”的道理。)

  五)、组织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在《草原上》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让孩子们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能成为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草原》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

  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翠色欲流”与“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绿色快要流出。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草原》说课稿8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锡林郭勒草原》。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描写的是居于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驰名中外的天然牧场——锡林郭勒大草原。这是一个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地方。课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作者抓住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画面生动,情感真切,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

  基于课标要求和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训练目标是:

  1.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掌握本课要求会认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

  教学难点:

  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教学理念

  本文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本文,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更要了解、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的,从而逐步语言、运用语言。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思路

  根据以上的训练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总体思路为:

  先从描写锡林郭勒草原广阔、美丽的重点段入手,通过3个重点句式的品析、揣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悟语言的习惯,体会作者的写法,进而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提升。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我为学生搭设了语言与思维的桥梁,出示文章关键的几个词语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得以提高。并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以读促思、以说促悟”的效果。

  具体环节如下:

  (一)赏析介绍,激趣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三)精略交互,自主阅读

  (四)检查识字,整体回归。

  (五)拓展延伸,品味语言

  本节课,我始终本着语言锤炼这一定向目标,以品析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为重点,层层深入。下面我就把这节课呈现给大家。

《草原》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草原》说课稿10

  《托起草原》是一篇语言优美、景物描写极具画面感的抒情散文,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展现了“天下最美”的呼伦贝尔草原,思路清晰,结构明了;同时本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一年级第一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课,是一篇选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义。散文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学习,它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互动因素,共同完成对散文语言、写作技巧的品鉴和对主题的理解。学生通过前三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已掌握散文赏读的一些方法、技巧,因此本文的学习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些方法和技巧,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把握,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因素,确定教学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二)能力目标:

  ③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目标:

  ④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教学难点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1.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

  2.通过前三篇课文的讲解,学生已具备散文欣赏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3.作为高一幼师专业的学生,好讨论好争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已形成了小组讨论、分析的习惯。

  三.教法与学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文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个别讨论、小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课堂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我以课间播放《我和草原有个约会》这首歌作为切入点,引出学生熟知的凤凰传奇组合中的女歌手杨魏玲花来自内蒙古,她用歌声唱出对家乡的热爱,趁机提问学生:对于草原有怎样的印象。接着,我又简要说明自己对于草原的印象,以及对于草原的憧憬都源于那首北朝民歌《敕剌歌》,这样既复习巩固了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简单介绍作者,引出本文的课题。(时间为3分钟)

  (二)具体讲解课文

  在创设情境之后,又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草原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这里主要是以: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的方法,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的问题。

  1、课文开头说:“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最美”?

  2、文章第2、3、6自然段所写内容与第4、5自然段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第一个问题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快速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稍加分析草原“诗画般”的自然风光,以及草原深厚的文化内涵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台阶;为突破文章难点作准备。

  在教法上,第一个问题由学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稍作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学相长。这部分以师生互动品读为主。(此阶段时间为12分钟左右)

  第二步,在前两问的基础上要求理解文题中的“托起”的含义。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引导,为什么用托,而不是其他表示动作的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于草原的深厚感情,对草原风物的爱,对草原文化的爱。

  课文分析到这里,教师作一个简短的小结,把课文的重点:课文思路、文章思想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概括,为突破难点做准备。随即转入下一个主要内容,散文学习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并以此作一个过渡。(“托起”分析抄录需5分钟,小结过渡为2分钟)

  第三步,品味语言,渗透情感;突破难点,学会质疑。

  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分钟后,教师抽取若干小组代表,通过诵读法,讨论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因为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讲解中已涉及散文语言的品读,学生对于从修辞、句式中来体味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已能基本掌握,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一些重点语句的品鉴上,如本文的10、11自然段,“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长在草原,繁荣在草原。”“没有传统,就没有祖先;没有祖先,就没有价值”。从品语言的角度,来体味语言的哲思美,同时也让学生在品味评语言中再次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即作者对草原传统文化的热爱、希望能保留传承草原文化的心情。本文的难点在此再做突破。(小组讨论评析共需10-12分钟)

  如果品读到此结束,未免有些浅显,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想能力的培养。因为给文章选美,尤其是美文,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无论如何也能找出几个美点来,所以有时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当学生都在品鉴语言这好那好的时候,我问学生,这篇文章,选入教材时作了一定的删改,使其尽善尽美,那么这篇文章的语言还有缺点吗?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出其不意,虽然对于习惯了小学、初中灌输式教学的学生来说,有些突然,有些困难,但是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说“不”。

  我把我认为有疑问的两个句子出示:

  A句:“这样的草原,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与倒下去的死者,而不会产生庸者。”

  B句:“这条历经中原十几个王朝修建的厚厚城墙,阻断不了来自草原急风骤雨般的马蹄声,两种文明在此进行血与火的碰撞与交融。”

  让学生以修改句子的练习,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习惯发表“不同”的声音。(练习、讲解为5分钟)

  到此为止,文章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已得到了解决。再接下来就是要巩固这种认知。于是我把最后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学习本文,唤起了我们对草原怎样的感情?对于这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该怎样对待?(此处讨论为3分钟)既是讨论,也是一份文字作业,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创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

  从草原开始到草原结束,从认知到情感,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在能力目标中渗透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这样的一堂课后,加深对草原自然风光的印象,巩固对草原丰富人文内涵的认知。

  板书:

  托起草原

  潘岳

  夏季的草原 草原的酒

  草原的林

  草原的花 草原的歌

  草原 文化(只有)

  自然——————————————人文

  传统 传承(价值)

《草原》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内容: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辽阔的草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牧歌》,能用较强气息控制能力的声音表现辽阔的草原情景。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男女分组唱、自由组合唱、个人比赛唱、接口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内蒙古美丽的大草原,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生运其才志、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乃为善教也。”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用悠扬而连贯的声音表现和感悟歌曲的美丽情景。

  2、难点:教学难点则是对歌曲的表现,对旋律的把握,我将紧紧围绕全曲的灵魂,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渲染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弦。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听唱法和教唱法的综合运用,将使学生自主地学唱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实践演唱亲身体验音乐的内涵。

  三、说教法

  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牧歌》的音乐风格,使他们更好地表现音乐情绪。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法:一般学生对《射雕英雄转》都比较了解,在欣赏乐曲录音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2、兴趣法:通过对比汉族人民与蒙古族人民生活习惯,演唱风格,演唱方式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3、体验法: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以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课余爱好旅游作为整个课堂的导入主题,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能够放松自己,有一个愉快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为学生作为主体更好的融入课堂作好铺垫。这样的情景引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这无疑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搭起学生、教师、教材三者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教师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旅游胜地?(学生答:济南、青岛、烟台、北京等等)。那么有同学去过蒙古吗?(学生答:从电视上我们看到过),大家能不能说出蒙古族的人们与咱们有哪些不同啊?(学生答:喝羊奶、有大草原、蒙古族衣服、喜欢骑马射箭、有蒙古包------今天我们就走进蒙古音乐《牧歌》,去感受一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大草原风情。(板书:《牧歌》)

  (二)激情演唱散发风采。

  1、听录音,整体感知。

  让学生完整欣赏歌曲范唱,让学生感受优美、抒情的歌曲情绪,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师抓住这一热情,进行按节奏拍手朗读歌词,这样由语言文字与音乐共同创设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情绪领域的影响会是多么的深广。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当孩子们听录音对旋律有了初步的旋律线条以后,就可以分组进行自学。

  2、合作学习培养能力。

  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识谱能力,自由组合,分小组自学歌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真正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乐句进行学习,以降低教材难度,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你认为这一乐句应该怎样来演唱,怎样把它唱到最好,然后用自己学习的方法来教大家!教师放手让同学自己学,自己教,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指导。让每位同学都有自信心,让每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美丽的蓝天白云羊群情景进行渲染,让同学们切实的从身边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作者的德育目的。

  3、难点反馈,深层感受。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唱歌曲,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从而反馈歌曲,加深印象。教师强调音准、节奏、咬字及声音运用,教师参与其中,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真正起到伙伴、引导、组织的作用。

  4、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歌曲完成好以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创作演唱方式,不同的组合上台为大家表演。

  (教室里的气氛异常活跃起来,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对学习成功致关重要,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再现歌曲形象,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至此,学生的大脑被激活,情绪也自然如清泉奔涌,师生一起跟录音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水乳交融,师生情感相互碰撞,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实现课我合一。这样的氛围,学生不仅学好歌曲,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也会由然而生。

  5、感受音乐,放射美丽。

  通过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合唱的最高形式,并以此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欣赏《万马奔腾》,体验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的音色,并形成热爱民族的共鸣。在热爱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加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6、课后延伸资源共享。

  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已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在教学本课后,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课后可以发展特长;图片文字资料了解多元文化及各地风土人情;在下一节的课堂交流中实现资源交流共享。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举措使教学更加开放,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为儿童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养料和机会。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族音乐,感受到了他们的民俗风情。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励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板书设计

  1、牧歌

  2、无伴奏合唱

  3、万马奔腾腾

《草原》说课稿1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是我家》,本课程选自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大草原》,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课时为一课时。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我的教学目的有: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蒙古草原的音乐及风俗习惯,学唱《草原就是我们的家》。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习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体会草原音乐的情感以及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看”“想”“说”“唱”等环节,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大草原,学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们的家》。采用欣赏音乐、图片的方式,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情景中,激发他们的情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歌曲。难点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我准备采用让学生通过欣赏的方式激发起对大草原的向往,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同时新课标强调: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此,我在教授本课时,选择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景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示范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等。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让学生用亲身的感受、体验,主动的去掌握运用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科书。

  教学过程:

  1.引入

  多媒体展示本课课题,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们的家》。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哪个民族是在大草原上呢?”学生回答。教师;“对,蒙古族是一个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民族,它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他们的劳动生活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马背上的民族’。说了这么多,那蒙古族生活在哪呢?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启发式教学,很自然的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感受鉴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图片。播放德德玛简介。了解的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播放摔跤、射箭、骑马等图片。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关于大草原的资料,相信对大草原又有了新的了解了,此刻同学们一定是对大草原充满了向往。同学们请欣赏歌曲:《天堂》。”老师提问两首歌的共同主题是什么?(都是赞美大草原,赞美自己的家乡)

  3、歌曲学习

  听完了歌唱家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我们的歌声来赞美一下美丽的大草原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草原就是我们的家》。

  (1)、试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熟悉歌曲旋律;教师讲解该歌曲演唱的情绪;

  (2)、教师弹唱,学生随钢琴轻轻哼唱,讲解休止符,讲解换气点。“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应该注意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遍歌曲,仔细体会一下刚才讲解的几个地方”;

  (3)、分小组练习,每个小组学会一小段,学会后连起来演唱,教师钢琴伴奏。

  (4)、全班跟着钢琴有感情的齐唱。

  4、 拓展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出那些关于草原的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吉祥三宝》《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呼伦贝尔大草原》《敖包相会》《草原之夜》。

  5、评价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大草原的风景,了解了蒙古人民的各种活动,还学习了蒙古歌曲,真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啊。不过老师更希望同学们亲自去蒙古大草原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大草原的感觉,相信还会有新的感觉。好了,我们今天大草原的旅游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13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近,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按照王老师的'思路,在我们班上了一节。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习野草时复习学习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

  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展示色彩艳丽的图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学开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艳丽的图画,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带着这种感觉来从文字上来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使学生眼中有图,心中有话,并能激发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很快理解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活动,对草原的喜爱不言而喻。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二、抓住重点词,句来进行品读。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铺向”来理解草原的广阔。

  三、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

  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课堂教学是难以完美的,本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在介绍欢腾的草原这一节,没有更深的理解“欢腾”的世界。

《草原》说课稿14

  教学目标:

  一、能够根据《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二、聆听《天堂》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内容:

  1歌曲《小黄鹂鸟》2聆听《天堂》

  教学重点:

  歌曲《小黄鹂鸟》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银杯》

  二、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三、学习歌曲《小黄鹂鸟》

  谈话导入: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四、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五、欣赏《天堂》

  1、初听,完整聆听作品。

  2、复听,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歌手的音色。

  3、介绍歌手腾格尔。说说对他音色的认识和理解。

  4、再听,跟唱主题旋律。

  5、对比德德玛和腾格尔的音色,认识他们不同的演唱风格。

  六、老师小结。师生再见

《草原》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过渡句】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先来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草原和荒漠》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片段内容,本课主要是分析了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并且探究了景观变化的原因,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一些景观的存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说学情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谈一谈我对于学生的认识。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正处于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由于学习地理的时间不是很长,观察力和读图能力比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能找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2.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会分析西北地区干旱、荒漠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我的教学过程总共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图片导入的方法,我会在大屏幕上呈现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景观图并提问学生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现象?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会顺势引入这节课《草原和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图片导入的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快的把他们带入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句】新课讲授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设计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力求突破我的重难点。

  1.位置、范围

  呈现中国行政区划图请学生找出西北地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引导学生得出: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内蒙古和宁夏及甘肃的北部。

  2.气候

  结合课本中文字部分以及PPT中的西北地区气温图找出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学生读图思考得出: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的降水比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3.地形

  紧接着结合图8.3引导学生归纳出西北地区的地形分布为: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4.草原、荒漠景观分布原因

  在对自然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4人为一组,时间是5分钟,小组讨论西北地区既有草原景观又有荒漠景观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实时点拨,学生讨论完毕之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并给出肯定性的评价,最终共同得出: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可知其距海较远且有高山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自然特征。故由于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有了以上的学习基础后我会请学生试着自主探究西北地区的河流分布找出其河流分布状况。在学生进行了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内流河、湖:塔里木河、艾丁湖;外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

  【设计意图】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透彻理解同时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结束这堂课,以强化学习效果。

  基于一个新课改的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作业,思考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特征条件下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一谈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草原》说课稿】相关文章:

草原说课稿06-28

草原教学设计09-15

《草原》教学设计09-20

草原教学反思05-08

《草原》教学反思04-10

《草原》学习资料03-25

《草原》的学习资料03-29

草原的学习资料04-01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