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1 09:58:1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草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1.学生优势:本授课班为初二年级(3)班。初二的学生在理解音乐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音乐的理解上只需要引导即可。本班有2名音乐较突出的学生,张逸灵学打击乐器,佟单电子琴。程度虽然不高,但可以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本班乐感较强。可以较快的接受新的音乐。学生可以用歌词帮助自己理解音乐。

  2.学生劣势: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识谱能力差,演唱技能掌握不够。在气息运用,咬字吐字,声音控制方面,有待提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今后学唱歌曲的时候,能掌握一定的唱歌方法。

  教师特点分析:

  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演奏本单元的《赛马》来让学生感受草原美。范唱歌曲,让学生与音乐可以零距离。一次加强学生对草原的感知和认识。但因教学经验有限,对学生和教材都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个风格特点。能有用自然,圆润的歌声演唱这首歌曲。

  2、学习“波折音”的演唱方法。体会蒙古牧歌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调动学生兴趣,通过欣赏,演唱的形式体会音乐的风格特点,并提高演唱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蒙古族人民表达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

  2热爱草原,热爱牧民,热爱内蒙音乐,

  教学重点:

  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学唱,以及对音乐风格的整体把握。

  教学难点:

  在歌唱方法上的运用,以及如何能能好的表现本作品所具有的牧民曲风。

  突破途径:通过音乐的细节处理,达到对音乐的整体把握。

  教学方法:

  欣赏与学唱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5分钟)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样的旋律么?(教师演奏二胡曲《赛马》)

  2.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什么?

  3.喜欢赛马的民族一般都生活在哪里?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草原之旅。

  听教师演奏,想象草原赛马的情景。

  答:《赛马》,在草原,宽阔的地方。

  创造环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

  (20分钟)

  1.提到草原我想我们一定会首先想到内蒙大草原。因为内蒙古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天然草原。(地理知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草原的歌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请问在歌曲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歌词)、恩,很好,但是我喜欢的一句是:啊啊哈呵咦。。大家只是是为什么吗?

  3观看草原放牧的视频,听放牧声音。放牧的声音和歌曲中“啊啊啊哈呵咦。。”乐句练习起来。

  没错。音乐的创作离不开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同样生活离不开音乐。就让我们再次感受草原的魅力。(标记呼吸点,注意不一样的地方)

  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学生1: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学生2:骏马好似彩云多……

  看视频联想歌曲内容,进一步了解草原风情。

  再次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第一次听,感知音乐,体会风格。

  表述对音乐的.第一印象。

  体会:音乐从生活中提炼的音乐。

  印象深入,准备学唱

  三、深入了解牧歌音乐特点。

  大家现在对牧民的歌声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将唱2遍歌曲的第一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你来判断,那次更像是草原人民的歌声。(第一次不加波折音,第二次加入)

  那是为什么呢?同样是第一句,你为什么听出第二个更像呢?

  好,那么我给大家一个专业的名词叫——“波折音”蒙古族音乐中波折音是非常常见的:本曲就有将近10个波折音的出现。从而给整个乐曲带来了浓郁的草原风情。

  那就让我们也试一试怎么能唱好这个波折音。

  听辨回答:

  第一次不像,第二次像。

  答:有个颤音,

  用刚刚对音乐的体会判断音乐风格,并且导入到知识点“波折音”的学习中。

  四、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第一条:2-3-|2---

《草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草原》教学设计3

  第二课时

  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

  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

  3、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哪个民族?

  4、介绍新疆哈萨克族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图片)

  5、边听音乐边打节奏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学生欣赏画面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4/40 x 0 x 0 xx x x |通过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直切本课主题。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听结合,使学生产生好奇。结合民族音乐文化(手鼓等演奏),让学生走进哈萨克族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歌教学

  1、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

  2、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3、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4、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6、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7、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8、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

  三、分析处理歌曲

  1、 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1)师: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2)老师出示图谱○ ○

  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3、二度范唱师:我们的这首歌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

  4、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5、放歌曲《玛依拉》(课件)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

  四、总结

《草原》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鹂鸟》演奏《筷子舞》《银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随音乐打拍子。

  4、掌握音乐的强、弱。

  5、齐唱。

  6、指导不足之处。

  7、反复练唱。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草原》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子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3、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对祖国风光的热爱。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老师一直向往这样一个地方: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点击课件)

  2、你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3、导入:去过草原的人曾这样说:(课件出示:草原,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眼望去,羊群,像天空的白云掉在嶙峋的山岩旁;马群,像天使的指尖飘在参差的草丛间;牛群,像仙子的彩娟镶在晶亮的溪水边。)学生齐读。

  4、是不是有一种迫不及待想去看看的冲动?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眼中的草原,观看草原美景图及诵读描绘草原的优美语句,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1)渲染勾勒迂回拘束玻璃马蹄

  摔跤偏西鄂温克羞涩低吟 襟飘带舞

  (2)蒙古包蒙蔽瞎蒙内蒙

  3、指导书写生字。(如: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三、小组合作,理清文章脉络。

  1、词语我们已经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2、组织交流、教师点拨。

  四、品读感悟,体会草原美。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正真的主人。】

  2、交流、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空气新鲜,作者高兴。

  (2)指导读出愉悦的心情来。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2)联系上文体会“并不茫茫”。

  (3)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

  句子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1)比喻的修辞、动静结合。

  (2)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怎么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齐读。

  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理解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

  (2)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通过直观的图像学生更易理解。】

  (3)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比较“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

  (4)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句子五: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2)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句子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受美之后,从抓住作者的感受入手,细细品味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正是来源于草原的美丽景色。】

  (2)假如你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个句子中。

  这种境界,既 ,又。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在他们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一吐为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读写迁移。】

  4、美好的画面值得我们用眼睛珍藏,更值得我们用心灵珍藏,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钻进文字里,去想象感悟草原的美,交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相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积累语言,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去过草原的人还这样说:(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风儿阵阵,草浪滚滚,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洁白的蒙古包,星星点点,像海洋中的白帆,它们正乘风破浪,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这是谁写的童话?这是勤劳的蒙古族牧民在新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汗水写下来的草原童话。)

  2、同学们,是谁写下了这诗意般的草原童话?是勤劳的草原人民写下的,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草原人民。

  3、作业:背诵第一段。

  4、下面,让我们在一首草原的赞歌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反思:

  1、课前要求同学们通过上网或查阅有关书籍,了解草原的有关资料,如内蒙古的位置、范围以及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教师也要收集相关的图片,制成课件,给学生一些感性的东西。读一些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也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这种语言及句式的写法,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并结合同学们心目中的草原概况。边读边想象文中的草原画面。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并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本文的写法进行练笔,以达到学,并学以致用,收到学用兼得的效果。

《草原》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附点八分音符,能在《小马跑来了》的活动中采用各种身势动作正确地进行节奏表现。

  2、能学会《大雁湖》,并随音乐吹奏《大雁湖》。

  教学重点

  1、演唱《大雁湖》,吹奏《大雁湖》。

  2、学习附点八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律动

  师:同学们,让我们唱着歌儿进教室吧。

  (引导学生随着《我是草原小骑手》边唱边拍手进教室,在座位上站好。)

  师:来跟着老师动一动。

  2、师生问好

  二、导学铺垫:游戏“我跳你猜”

  师:同学们,从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和咱们律动时的动作中,知道咱们今天这节音乐课将要走进哪个民族吗?对于蒙古族,你们了解多少呢?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师:既然大家对蒙古族了解这么多,我们来玩一个“我跳你猜”的游戏。老师跳一个蒙古族舞蹈动作,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跟着老师学一学,那就更好了。

  A、“挤奶”动作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在蒙古族的舞蹈中会出现挤奶的动作呢?

  (课件展示草原上牛羊满地的风景,老师随风光片介绍。)

  B、“抖肩”动作

  C、“雄鹰展翅”动作

  D、“骑马”的动作

  三、新课教学

  1、节奏活动《小马跑来了》

  A、小马跑来了(初听与模击节奏)

  师:蒙古族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在马背上生活,马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好伙伴,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都有赛马的项目,瞧,有三匹小马过来了

  (课件展示:三匹小马分别拖着三条节奏出现。)

  第一匹:XXX|XXX|XXXX|XXXX||

  第二匹:XXXX|XXXX|XXXX|XXXX||

  第三匹:XXXX|XXXX|XXXX|XXXX||

  B、认识附点八分节奏

  C、节奏练习

  2、歌曲《大雁湖》

  A、初听歌曲

  师:刚才草原牧民用歌声表达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这儿有一群小牧民也唱起了他们自己的歌。

  (全班同学聆听《大雁湖》。)

  B、读谱

  C、跟唱

  3、吹奏《大雁湖》

  四、总结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歌乐声中,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美丽。让我们在这动听的音乐中结束这堂愉快的音乐课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学会演唱《可爱的羊群》这首歌曲。

  2、能学会跳简单的筷子舞,并随乐表演舞蹈。

  3、能认真听赏《牧歌》,感受草原的宽广与美丽。

  教学重点

  从听《牧歌》、唱《可爱的羊群》、跳筷子舞这三个内容中感受草原美丽的景象。

  教学难点

  学跳筷子舞

  教学过程

  一、清晨的草原

  1、听赏《牧歌》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段音乐,想象一下你到了哪里?

  A、初听第一段(感受基本情绪和意境)

  师:你觉得刚才的音乐美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请同学们说说聆听音乐的感受。)

  B、复听全曲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其中的一个乐段,现在我们来完整地听赏一遍。如果你觉得它很美,就随着音乐动一动。另外,这个乐段一共被重复了三次,如果你能记住它,能否在它第三次出现时用噜轻轻地跟着它哼哼。

  (全班聆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随乐律动,并在第三乐段时轻声哼唱主旋律。)

  C、视唱主旋律,介绍《牧歌》

  师:这是草原牧民用歌声来描绘的美丽的草原,所以这首歌曲就叫《牧歌》,是根据内蒙古长调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让我们再唱一唱它的主题吧。

  2、读谱唱歌

  A、模唱

  师:刚才的无伴奏合唱展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那么现在我们也来用美妙的声音表现清晨的草原,首先请大家听一听这段旋律,然后再用“噜”来模唱。

  B、识读乐谱

  (课件展示《可爱的羊群》的乐谱。)

  C、为音乐配画

  二、欢腾的草原

  1、用筷子为歌曲伴奏

  师:为了加强这种欢快的感觉,让我们用筷子为《可爱的羊群》伴奏好吗?

  师:刚才跟着老师用筷子伴奏的时候,除了筷子互相敲击之外,老师还敲击了身体的哪些部位?

  2、介绍筷子舞及蒙古族的其他舞蹈

  师:刚才你们随老师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和进行身体韵律的变化,是不是使我们的动作具有了舞蹈的韵味?其实,老师带大家跳的就是蒙古族人民非常喜爱的筷子舞中的典型动作。

  师:蒙古族人民不仅能骑马射箭,而且能歌善舞,他们的传统舞蹈有安代舞、顶碗舞和筷子舞。今天我们就来跳一跳蒙古族人民特别喜爱的筷子舞吧。

  (老师随《可爱的羊群》音乐范跳。)

  师:这些动作你们熟悉吗?其实,我们只要把上节课“我跳你猜”环节中学到的动作和我们刚才敲击筷子的动作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筷子舞。

  (师生一起随乐跳筷子舞。)

  3、表演筷子舞

  三、总结

  师:照耀大地一天,太阳要回家了。忙碌了一天牧民们也要回家了,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唱起歌跳起舞,踏着夕阳回家吧。

《草原》教学设计7

  【年级】

  五年级第一学期

  【教时】

  第一课时

  【课型】

  音乐欣赏课

  【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纵情歌唱的一节欣赏课,乐曲用优美的旋律把草原上的美景描写的淋漓尽致。乐曲演奏了2个不同的主题,在优美

  中又具有活泼和欢快。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乐曲《草原牧歌》。《草原牧歌》是一首由台湾著名音乐人黄仁清创作的流行歌曲,乐曲情绪轻快明朗、旋律自然流畅、节奏活泼跳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讴歌,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本课的教学遵循听赏领先的理念,辅以节奏创编、小乐器伴奏等多种教学手段,并且让学生跟唱歌曲、了解作者,深入体会乐曲所表达的人间真情,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教学内容】

  听《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歌曲活泼跳跃的情绪,体验人间美好的感情,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知识与技能:能初步跟唱歌曲,运用节奏创编、打击乐器伴奏等教学手段促进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3、过程与方法:在聆听乐曲、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听、唱、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欣赏和创作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活泼跳跃的情绪,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创编节奏为乐曲伴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伴随着《剪羊毛》的歌声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在音乐中问好)。

  二、复习歌曲:《甜甜的大家园》

  全体齐唱

  欣赏乐曲《草原牧歌》:

  (一)引出课题《草原牧歌》

  (二)欣赏器乐合奏《草原牧歌》

  1、初听:

  (1)请学生听辨有哪些乐器演奏的,听辨乐曲分几个部分。

  (2)音乐知识:木吉他、大提琴、双簧管、小提琴。

  2、教师分别用直吹笛和钢琴演奏2个主题旋律。

  3、第二遍听赏:听完后请学生谈谈总体感受,找出乐曲的2个主题旋律,并谈谈2个主题旋律各自的情绪。

  4、请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根据小乐器的特点设计合适的节奏型来为乐曲伴奏。

  5、学生小组讨论,老师播放乐曲作背景音乐

  6、各小组反馈讨论结果。(小组长汇报设计的节奏型,老师帮助写出节奏谱,并引导小组同学敲出节奏)

  播放乐曲录音,跟上音乐拍一遍。

  (三)欣赏歌曲版《原野牧歌》

  1、初听:

  出示歌词。

  2、复听:

  简略介绍词曲作者(黄仁清:台湾)及歌手(陈美龄:香港)。

  3、再听:

  学生轻声跟唱歌曲。

  四、拓展:

《草原》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字。

  2、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语句的理解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想想看到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感受?

  二、提示课题,简介作者。

  三、学生初读课文。

  1、画出生字新词,认真拼读。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四、反馈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名学生拼读,纠正读音。

  2、齐读生字。

  3、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景物特点的词,用“()”标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3、反馈探究

  抓住写景的四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下来,走在那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和最后两句写感受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朗读。通过图文结合感受大自然的美。

  4、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要用高兴、赞美的语气读,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全班读。

  六、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搜集有关蒙古族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1草原

  天空可爱明朗

  空气清鲜

  草原(大美)小丘绿柔美像中国画)

  平地绿辽阔

  羊群美(像白色的大花)

  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

  教学反思:

  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和听课老师的评价,我觉得这一堂课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一、教学手段“新”。

  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七幅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画让学生感悟、理解。

《草原》教学设计9

  一、教学设计说明: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聆听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为基本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形式和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智。在互动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平等中首席者。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师生间达到共识、共赏、共进。

  二、教学分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明快的旋律、跳跃的节奏很具有舞蹈性,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洋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做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呵”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舞蹈创编能力,并能用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节奏型和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教学媒体发选择和应用: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阔视野,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草原》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一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2.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3.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

  4.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5.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3.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二、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草原》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

  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小学课文《草原》。

  1、板书课题。

  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

  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

  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板书:景美、人更美)

  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

  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

  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

  课件内容是:小学课文《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小学课文《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12草原

  景美→入草原奇丽大、绿、静

  人更美→热情远迎

  激情会见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

  赞美草原风光歌颂民族团结

《草原》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塑造的草原的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愉悦的情绪,继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与追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体验民歌的魅力。

  难点: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提问:你们能听出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吗?

  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我们在小学阶段曾经欣赏过的歌曲。它表达了蒙古牧民为自己生长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及对蒙古家乡的热爱之情。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二)新课教学

  1.简介内蒙古

  提问:同学们对蒙古族有什么了解?

  师生总结: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2.初步感知

  教师播放长调《辽阔的草原》的音乐,请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情歌),表达了蒙古族人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思念爱人,担心爱人像辽阔草原上的泥沼一样难以捉摸。

  这首歌曲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在多处出现了装饰音。这种旋律形态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字少腔长,节奏自由而悠长,是蒙古族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

  3.介绍长调

  提问:根据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习性,大家思考长调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总结:长调是蒙古族牧民在长期的游牧过程当中,触景生情,即兴创编而成,无垠的草原,广袤的苍穹,养育了长调,我们不难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没有任何现代通讯设备的条件下,来长调来述说心中的喜怒哀乐,是最好的方式了。演唱长调是自由的、即兴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儿有不同的演绎。“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老师在20世纪50年代她也带着这首歌曲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赢得金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4.再次聆听

  聆听宝音德力格尔的原声回放,提问:为什么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长调具有舒展悠长的旋律,节奏自由,恰当的表现期盼和美丽的遐想,善于表现辽阔草原的意境。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不仅与音乐特点有关系,而且跟长调产生的根源也息息相关。《辽阔的草原》是“长调”的典范之作。

  5.分析长调的演唱技巧

  再次聆听歌曲,并思考:长调有其特殊的演唱技巧,与平时我们听的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生总结:气息绵长,有颤音,这种颤音在蒙古族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是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6.哼唱歌曲

  教师范唱,请大家跟着一起哼唱这首内蒙长调,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场景。

  (三)巩固提高

  欣赏《嘎达梅林》,与《辽阔的草原》进行对比欣赏,思考: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四)课堂小结

  蒙古族的歌曲悠长、亲切,沁人心脾,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共同了解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音乐文化。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多关注民歌,多听、多唱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五、板书设计

  辽阔的草原

  长调: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字少腔长

  短调:句幅较短、节奏整齐、字多腔少

《草原》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没有。)

  在影视中见过吗?

  (见过。)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

  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背)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生答(略)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⑴ 画:

  草原的美景。

  ⑵ 拍:

  草原的风光。

  ⑶ 说:

  向他人介绍草原。

  ⑷ 写:

  自己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

《草原》教学设计14

  一、播放关于草原的课件,教师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2、你认为《草原》中什么美?引导学生归纳出“景色美,人情美”

  三、教学“景色美”

   1、自由

  朗读课文,你最喜欢哪些景色?为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安排朗读指导与训练。

  四、教学“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还有什么也让我们不愿离去的吗?(人)

  1、小组讨论: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人情美”

  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

  3、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还知道关于蒙古这个民族的风俗吗?

  五、小导游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蒙古草原呢?

《草原》教学设计15

  教学思路:

  本课是从音乐切入的艺术课,蒙古民族有着动人的歌舞,神奇的乐器,而每一首歌曲、每一段旋律,都常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本课是《来自草原的故事》教学课例之一。

  第一课时:马头琴的故事:了解马头琴的构造及特点,聆听马头琴的故事及蒙古乐曲,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用绘画作品表现草原的美丽。

  第二课时:嘎达梅林。在展示学生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式引出嘎达梅林的故事,学习嗄达梅林这首歌曲,聆听和欣赏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课时:马背上的驰骋:学习和欣赏蒙古族舞蹈,根据记忆创作绘画作品《马背上的民族》。

  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学唱蒙古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和歌词,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

  (2)通过欣赏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学唱歌曲。

  (2)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的综合,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吉祥三宝》的音乐背景下展示上节课学生绘画作品。

  1、导言(略)

  2、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美丽的图画和动人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氛?

  1、听赏《吉祥三宝》

  2、展示自己课前的绘画作品,交流自己的情感。

  3、体验今天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幸福生活。

  以音乐电视的形式引入草原的意境。通过展示学生作品,交流草原歌曲,品味今天草原的`幸福生活,为《嘎达梅林》的引出打下伏笔。

  初听歌曲《嘎达梅林》(腾格尔演唱)

  1、同学生一起听赏《嘎达梅林》提问:①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②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聆听滕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

  2、用“LU”来哼唱歌曲旋律感受乐曲情绪。

  3、交流对这首乐曲的最初印象。

  利用音乐对比的方式引出本课主题。

  通过聆听和哼唱初步感受乐曲情绪。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学唱歌曲

  1、教师简介作品并范唱全曲。

  2、学生轻声演唱全曲。

  1、聆听教师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2、学唱全曲

  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在连还画的背景下讲述嘎达梅林的动人故事,欣赏由齐峰和用蒙语两种形式的演唱。

  1、引导学生聆听用多种形式演唱的《嘎达梅林》。

  2、引导学生讨论“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3、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

  4、引导学生观看连环画作品《嘎达梅林》。

  5、引导学生讨论嘎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1、谈自己对“嘎达梅林”的含义的简单理解。

  2、聆听《嘎达梅林》的故事及齐峰的演唱。

  3、欣赏《嘎达梅林》的连环画片段。

  4、聆听用蒙语演唱的《嘎达梅林》

  5、讨论自己心中的嘎达形象。

  通过讲故事、欣赏连环画和聆听多种形式演唱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的内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欣赏影片《嘎达梅林》片段

  1、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要把《嘎达梅林》拍成电影,你会拍哪些场景?

  2、观赏由冯小宁导演的《嘎达梅林》电影片段。

  1、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谈自己的创作意图。

  2、学生观赏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通过观赏电影《嘎达梅林》片段,使学生在把握故事情节、人物表演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获得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画面语言及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运用。

  师生创作表演舞剧《嘎达梅林》

  1、讨论观后感。

  2、引导学生自己表演和体验人物情绪。

  3、师生共同表演小舞剧《嘎达梅林》

  1、学生交流自己对影片的感受。

  2、学生模仿部分情节片段。

  3、师生同演小舞剧。

  引导学生在音乐背景下尝试扮演人物,表达感情,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来表演舞剧,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仰和对草原的热爱。

  在马头琴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1、教师简单小结本课。

  2、播放马头琴曲。

  3、引导学生跳起蒙古族舞蹈。

  师生共同跳起蒙古舞,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1、前后呼应,并为下节课的舞蹈学习做好铺垫。2、今天我们共同品味昨天的故事,明天我们的故事也会成为草原上最美的传说,引导学生畅想明天,更加热爱草原。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01-21

《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01-24

(必备)草原教学设计15篇06-29

草原教学反思06-24

《草原》教学反思 06-23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9-20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04-20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