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说课稿>《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

时间:2022-11-29 10:00: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3.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新课标,我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课教学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下面我就以上四个环节说一说。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 “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课的结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一说收获,不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而且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解决问题》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第1课时。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又是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从宏观上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分式方程等知识,感受了方程模型的作用和价值,积累了一些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从微观而言,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作为第3节第一课时承上启下,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本节课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借助有一定挑战性和思考性的现实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应用认识。

  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是我们老师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不容忽视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根据新课标对方程的.具体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能够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知道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刻画客观世界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难点: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堂中,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思辨建构起新的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流程

  一)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互动探究——新知建构——练习巩固——小结提升

  一)教学简要过程

  1、创设情境

  1)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cm2,求这个长方体的棱长。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4cm2,两条直角边的差是2cm,求两条直角边长。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由此我选了这样的建模较为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2、互动探究

  问题串:

  1.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审题,找寻等量关系:棱长2×6=216cm2

  直角边×直角边÷2=24 cm2

  2.如何设未知数,列方程?

  3.怎样解方程?方程的解是否都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先审清题意,抓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再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利于理清思路,降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难度,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新知构建 例题讲评

  例:课本P94,组织员工旅游问题。

  这一问题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但数量关系较为复杂,所以对题意的理解尤为重要。请学生独立审题,并设计问题:人数会超过30人吗?实际人均费用为多少?实际人均费用,人数与总费用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串下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突破难点,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方程:[800-10(x-30)]x=28000,解方程,并引导到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人数多于30人且不超过40人”与“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500元”。经历审、设、列、解、验、答六环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严谨客观的良好思维品质。

  4、变式练习

  变式:该公司有组织第二批员工到龙湾风景区旅游,并支付给旅社29250元,求该公司第二批参加旅游的员工人数。

  初三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变式练习,类比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5、小结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收获与交流感悟,帮助形成知识体系。

  1)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审、设、列、解、验、答。

  2)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提升:某学校会议室的地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比宽多一米,用320块边长为25厘米的正方形瓷砖恰好可将地面铺满。求会议室地面的长和宽。

  作业:P99 1、2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者。本节课,从审题,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借助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主动的思考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构思,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正。

《解决问题》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③通过对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具学具:图书,字典若干本及多媒体课件等。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3部分展开学习。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课始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新学期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况,了解学生购买的物品数量、价钱等信息,并出示如书上65页主题图中的相关条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购物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

  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借助学生可能提到的“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生成如书本65页上的表格,并合作填写。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个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可能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求出小华买5本用去的价钱;或直接从小华买5本需要的钱中反推出要先求出每本的价钱。结合这些反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列式计算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通过不同检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3)教师提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列表整理的方法将这题里的有关条件和问题独立整理成表格。并再组织反馈,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的整理方法,(可能有同学根据小华的有关信息来整理列表;也可能根据小明的相关信息来整理。)组织学生辨析,判别;再组织学生利用表格所得信息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展示思维过程。教师板书不同的解法。

  (4)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并组织学生独立填出66页括号里的数,(即数量和价钱的对应图)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针对学生呈现的各种信息,组织学生及时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随即小结解题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设计意图: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把书本66页的“想想做做”

  第1题通过具体情景呈现出来,练习时,教师先出示5本一模一样的字典,组织学生测量出5本的具体高度;再出示15本摞在一起的这种字典,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接着用多媒体出示一摞显示具体高度的这样的字典,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反馈。根据所提问题组织学生独立列表整理条件,自主解答并组织小组交流是如何依据列出的表格进行思考的。

  通过这样一个生成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从中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准备安排书本“想想做做”

  第2题,书上的这题,是在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带出的归总问题,对于类似归总类的实际问题,教材并没有安排例题,而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练习时,考虑到填表可能发生的问题,先组织学生观察画面,并带领学生到情境图里寻找数学信息:有哪几种球,哪些球的单价已知,哪些球的单价未知;老师带的钱正好够买什么球,可以买几个等。然后再组织学生独立填表整理,探究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反馈信息后组织学生独立解答,板演校对解题思路。

  3、安排“想想做做3、4”两题。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书上的这两题没有提供表格,

  练习时,先组织独立审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然后组织小组交流不同的整理方法。如学生可能把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看在眼里,想在脑里,在无形的思维活动中整理;可能在题目上勾勾画画进行整理;也可以通过摘录信息或列表进行整理。教师针对上述信息,及时小结反馈,从中凸现出列表整理这一基本整理信息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整理方法列式进行解答。

  此题通过反馈不同的整理方法,举一反三,逐渐提升学生整理信息的水平,引领学生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

  三、教法、学法

  以上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解决问题》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含两个例题,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第1课时。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辨正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三种解法,教材是采用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安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中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第二能力方面:能够通过对分配问题的现实考察,提出不同于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特征,探索并掌握解决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现实问题。

  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

  (五)教具学具

  小黑板

  二、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4部分展开学习。

  (一)联系生活,方法求变

  学生口头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把12张画片平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他们各分到多少张画片?

  教师提问:这12张画片是按怎样的方法分配的?(平均分配)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教师谈话,引出课题。

  1.平均分是把一个数量按1:1的方法进行分配,每一份的数量都是同样对的。它的解题思路是用总数量除以总份量等于平均数即每份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把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而不是平均分。如把12张画片按2:1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求他们各分到多少张画片,这就不是平均分了。这种方法叫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按比分配。

  板书:按比分配

  2.教师提问: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呢?

  学生思考。

  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个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

  教师指出:按比分配在实际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如药水的配制、混凝土的配制等。

  3.教学例11.提升方法,

  1.教学例11(出示例题)

  学生先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分什么?总量是什么?

  (2)按照什么分配?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让学生着重理解”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讨论发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小黑板上的图分一分。

  红色:有()格?黄色:有()格?

  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红色方格和黄色方格各有多少格?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兵说一说思路。

  方法一:3+2=530/5*3=18(格)30/5*2=12(格)

  这种方法十八个部分的比看着各部分的份数,按份数和总量的关系进行思考,先求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分别乘各部分的份数。

  方法二:30*3/3+2=18(格)30*2/3+2=12(格)

  这种方法是先把各部分的比转化为各部分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数量。教师指出;今后我们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最好用第二种方法来解。

  指导学生检验结果。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讨论,交流。

  方法一:18+12=30(格)把两部分量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量。

  方法二:18:12=3:2求出两部分量的比,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比2.

  (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引导学生观察前面的几道题,想一想他们的结构特征是什么,要分几步区解答。

  让学生明确: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是有总量和比,求分得的各部分的具体数量。

  它的解答步骤和方法是:

  (1)先看分什么,总量是多少。

  (2)再看按什么来分。

  (3)求出总份量。

  (4)求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5)求出各部分的具体数量,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计算。

  2.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但是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解决问题》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在教材使用上我大胆改变教材材:从学生身边的事出发,以收集、整理学生植树活动的数据情况分析来建构。从植树活动情景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中数学之间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样更会体现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和教师由“教教材”向创造性的“用教材”的新理念。

  二、学情现状分析:

  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然后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改变题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认识,看到题里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在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含义。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尝试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以前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引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我用植树造林活动作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自己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力求教学设计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在内需的情感导入中,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

  2、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经历过程、主动探究。

  3、在多样的课堂评价中,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在开放的教学教程中,让学生应用数学、体验成功。

  1、探究新知,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的联系,发展自己的解决问题策略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的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通过改一改,让学习利用已有学习经验解决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体现一题多解、一题多改、一题多意的用材要求。

  2、深化巩固,由于人们过度砍伐树木,造成了水土流失。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洞庭湖,因水土流失引起泥沙沉积等原因,面积已由原来的大约4350平方千米缩小为约2700平方千米,没庭湖的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国家实施天然林和藏羚羊保护工程。我国西藏地区藏羚羊的数20xx年是7万只左右,到20xx年9月增加到10万只左右。藏羚羊的数量20xx年增加了百分之几?两道题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白“求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应注意找应用题中的标准量,也就是确定单位“1”,用标准量作除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实际应用

  3、课后延伸:

  我镇今年实际造林14公顷。明年计计划造林比今年造林多20%,估计明年造林多少公顷?我们下节课研究.让学生进一步想对数学研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解决问题》说课稿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用书信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法

  《用书信解决问题》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表达部分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其中“书信”是用来代替面谈的一种应用文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现代信息中的电子邮件E-mail也属于这个范畴,书信的用途广泛,不但可以用来和同学、朋友等交流思想,还可以扩大知识来源获得精神安慰,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了解书信的用途。

  2、明确本次写书信的基本要求。

  3、进行写书信的训练。

  本课重点为复习书信格式,了解书信有哪些用途。难点为会用书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用书信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现有的对书信知识的了解,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观察法、交流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课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很容易受身边人或事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此,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介绍两位新朋友,然后创设情境以多媒体课件引出“用书信解决问题”。顺势导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析图交流。通过对书中图片观察,分析了解书信的用途以及当今时代的发展短信、E-mail都是书信的`一种,顺势导入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指导书写。为了使学生能将书信写的具体明白,我以课件形式出示3个问题,学生明确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确定好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接着通过交流,表达心里所想。然后自然水到渠成地能独立完成书信。

  第四环节:展示作品,这一环节,由于时间上有点紧,估计也就几名同学能完成,因此,不做全体要求。当有两三个人写完时,就展示一两个人的作品,通过让他们寄信,教师就引入信封的知识。

  第五环节:作业设计。因为是用书信解决问题,所以就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以书信形式解决。因此,作业是让学生完成书信并将信寄出去。

  四、说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节课“用书信解决问题”这一主题,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用

  书 投稿

  信 道歉 文明用语

  解 反映问题

  决 求助 态度真诚

  问 点歌

  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解决问题》说课稿7

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向各位同行汇报我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动力学的基础.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问题,对于学生学好物理,掌握力学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实际问题:一是共点力的平衡,另一个是常见的超重和失重。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一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物理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二是注意总结归纳,讲练结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二) 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传授方面:能够解决共点力的平衡问题,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问题。

  二是智能培养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思想教育方面: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这些物理问题。

  (三) 教学方法

  第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以思维训练为中心,让学生动手画受力分析图,通过板演,提问、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 重难点

  处理共点力的平衡时受力分析要全面,不多力,不少力。

  对超重失重的理解,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五) 学情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几乎年年高考都有,但学生在此处得分率很低,原因不是对共点力的条件掌握不了,而是对某些力的产生和分析不到位,所以在此处多加强调弹力和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再就是超重失重,对这两个概念学生能记住,但具体到一个实例中,学生经常忽视首先找出加速度的方向这一方面,而是凭想当然的去做去选,所以在讲这个专题时一定要强调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是由加速度的方向决定而不是物体的运动方向决定的。

  (六) 教学过程

  共点力的平衡

  观看幻灯片导入,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再通过提问学生什么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此处教师提示从牛顿第二定律的`角度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画出该物体的受力图,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会很有帮助的.由受力图引出什么是共点力(几个力都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几个力的作用线交与一点),紧接着让学生动手做这个练习,用平衡条件求解某一个力。

  【例题】如右图所示,在光滑墙壁上用网兜把足球挂在A点,足球与墙壁的接触点为B,足球的质量为m,悬绳与墙壁的夹角为 ,网兜的质量不计。求悬绳对球的拉力和墙壁对球的支持力。

  通过上面的例题拓展:

  1.物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物体受到几个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必与第n个力等大反向。

  最后板书总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超重和失重

  实验导入:把矿泉水瓶的下部挖一个小孔,装入水后,让瓶子做竖直上抛运动,发现上升过程中水不能流出。

  文字交代: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刚才的实验就是因为水完全失重造成的。通过这些引起学生兴趣。在通过例题讲解超重和失重

  【例题】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升降机里的物体的质量是50kg,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物体放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提示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并让学生板演,通过板演了解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掌握情况。

  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总结:升降机加速度向上的时候,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物体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让学生讨论什么时候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超重时重力怎么改变。

  学生总结

  (1)当物体向上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2)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用类比法推导失重,最后总结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0或F拉=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回到开头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得出水不流出的原因。

  老师总结处理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

  3、列出方程或方程组;

  4、求解方程,并对结果做必要说明。

  强调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所有和重力有关的仪器都无法使用!

  最后板书总结超重失重,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板书

《解决问题》说课稿8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2页的例3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例3是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表内乘法(二)”中的解决问题相对应。这个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已由离散量扩展到连续量,由实物个数扩展到了取自于量的数量,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来解决。“想一想”是继续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数量、单价、总价的数量关系,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与此数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2、将处罚扩展到连续量中去,深化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五、教学准备

  各种相关的课件。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程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找问题”“找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表内乘法的知识复习,引出新课,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寻找相关的信息和所求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在整个教学中,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构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文文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文文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文文吗?

  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文文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1个。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要帮助文文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如何列式计算呢?

  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辆数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三、巩固练习

  1、一根28米长的绳子,每7米分成一段,可以分几段? 28÷7=4(段)

  问题:(1)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

  (3)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小结:因为每7米分成一段,要求28米长的绳子可以分成几段,也就是求28里面有几个7,28里面有4个7,所以可以分成4段。

  2、(1)学校买来36本课外书。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 36÷6=6(本)

  (2)学校买来36本课外书。每人4本可以分给几人? 36÷4=9(人)

  小结:把36本课外书平均分给6人,求每人几本就是把36平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36本书,按照每人4本一份来分,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求36里面有几个4。所以这两道题都用除法来解答。

  3、皮球8元、文具盒5元、茶杯9元、手帕6元

  (1)买6块手帕,一共需要多少钱? 5×6=30(元)

  (2)用36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36÷9=4(个)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3)你还能提出其他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43页练习九第4、44页9题。

  本节课板书主要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重点突出。本板书能给学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说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

  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

  求:56里面有几个8。

  56÷8=7(个)

  检验:7×8=56(元)

  【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的将知识置身于同学们熟悉的、喜爱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才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的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并根据学生的活动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气氛轻松、有序、和谐。在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勇于实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本节课,我教态自然大方,课堂处理灵活自然,并且能够做到放手。但是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第一、在设计提问的问题时,问题再准确些,能够让学生更清楚老师问的是什么。第二、在课堂练习的环节中,运用了让学生上前板演的形式。由于学生年龄较低,书写缓慢,所以浪费了些时间。所以,采取投影订正的形式会更好。第三、检验解答是否正确的方法处理再细致些。学生检验是否正确有些困难,教师应在引导后及时进行总结,说明检验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检验方法的认识。

《解决问题》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们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们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们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们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因此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因此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例题与补充题的比较是考虑到,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数量关系不一样了,其中未知与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解决问题》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动物出现,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学情分析: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由于本班学生思维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动物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带学生去动物园看动物,从复习引出新课。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先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很快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一共运多少根木头?”

  (2)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很快列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共运多少根木头?”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理解2×3的意义。

  接下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列出下面两道题的算式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订正。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时既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同学们,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动物乐园的实际问题,课本59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2、3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做到了情境的完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涨,又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教育。

  四、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在总结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收获,同学们下课后可以继续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解决问题》说课稿11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20xx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画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的基础。

  本人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同学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处理好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你才能决的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及打印好的'表格。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列表法筛选、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对同学们在面对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利用同学们的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本人在这节课中尽量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学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谈话询问同学们生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自然地引出课题。】

  2、ppt出示同学们的英语两次考试成绩草表,让同学迅速找出宗加豪的两次成绩,引出用表格整理混乱的数据思想。

  【设计意图:成绩是同学们最在乎的,一提到分数,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找出本班同学的成绩,大家热情一下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参与体验,通过比较,大部分学生化很长时间才找到宗加豪的两次成绩,而老师一张表却能在找到宗家豪的名单后,分数全出来了,分数一目了然,花费时间简短。为引出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课题作铺垫。】

  (二)出示学生学习场景图,激趣引新

  ppt出示情境图:迈克在面对只有31分的试卷,担心自己的屁股而嚎啕大哭起来。陈老师安慰迈克,只要你每次进步5分,你一定会考及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试不及格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让同学们感受到事情好像就发生自己身边,自己就是“迈克”,面对此景怎么办?下次能考及格,甚至能考到优秀是“迈克”的心愿,也是稳定情绪的良药,同时也为问题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问题产生:假设迈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步,那么他第三次多少分?第五次?

  【本例题是把猴子摘桃改成考试分数,是一种借鉴和创新,同学们对考试成绩最感兴趣,对提高学习成绩最有期待,从而抓住儿童内心世界】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整理筛选信息,小组合作交流。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条件分析问题,借助表格整理有用信息,关于如何画表格,由于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时间关系,表格都是由本人课前制作好的。后面的练习题所用的表格也是由本人提前制作的。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每次都比前一次多考5分是什么意思?利用题目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迈克第三次、第五次考多少分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集体反馈。

  (2)引导学生用列式法进行计算对列表法进行检验,并比较列表法与列式法。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设计意图:列表法是整理筛选数学问题的信息的,在获得问题的解决时,对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可以直接做出来,可以借助列式法进行检验。对于数量关系复杂的要借助列式法求解。其实列表得出的答案也是借助列式法,哪怕是口算的,而列式法可以单独作为一种方法】

  3、考试及格是每位同学的希望,那么迈克第几次才能及格?及格时的分数是多少呢?组织学生继续借助表格整理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考试及格是同学们所期待的,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可以沿用之前的表格,也可以借助表格进行观察、比较、讨论思考其中的规律。即每次比前一次多考5分,第六次比第五次多5分,第七次比第五次多考两个五分、、、、、、】

  4、成绩差不要紧,只要不断进步一定能提高成绩,大家从陈老师对迈克的教诲中,悟出什么样的学习道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启发式教学,人文教学,德育培养,培养同学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改变落后的局面。

  (四)练习巩固

  1、“轻松练习”:本题是个开放式的题目。同学们平时大多是解答,这次是自己做主提问,发挥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散了学生思维。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最后出示预设的问题,学生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本课在求解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如果改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会更科学,更易理解。学生通过分组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巩固列表法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本题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学生刚接触到列表法,通过简单题目来锻炼同学们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

  2、“更上一层楼”:细菌大多是肉眼看不到,大家对此有点陌生,图片的插入是及时且必要的,增加同学们的感观认识。对后面解题压力的舒缓有一定的帮助。

  细菌繁殖这道题也是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不要列表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巩固列表法练习以及例题讲解,本人都是列表法与列式法分别出示,在讲解时加以联系、对照。本题数量关系是已经变为倍数关系,难度加大了,而且解题思路是倒推法,同学们在刚开始有点无所适从。通过简单的引导,同学思路打开。

  本题最后提出的问题:从细菌繁殖的速度,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什么?主要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包括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渗透科学知识,人文关怀,进行健康教育。

  3、“能力提升”:求第三堆水泥有多少包?此题的条件有两个。要想求出第三堆,可以通过条件1(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怎么理解此条件是关键,让同学说出。那么现在就要求出第二堆水泥的数量,而第二堆水泥的数量需要根据条件2(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通过此前知识的学习,此条件比较好理解、运用。而第一堆水泥数量是已知的,因此运用条件2就能求出第二堆。求出第二堆,第三堆水泥数量就迎刃而解。

  【设计理念:本题数量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性很强,单纯列表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探讨,小组交流合作,实践创新才能解决。】

  (五)小结

  您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开放式题目,启发式教学,让每位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总结。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作业

  迈克需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考到优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设计理念:考试及格了,大家都想优秀,,甚至100分,这抓住学生上进的心理,提高同学们探究热情。可是本题如果通过常规列表法会很麻烦,表需要很长,同学再做题时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老师的提示:还能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吗?这是打破常规,破除思维定势,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好题】

  五、说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 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理念: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

《解决问题》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

  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

  二、新课:

  1、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假设:

  假设10只都是大船

  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2、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假设成同一种船的情况。

  (1)讨论画图: 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什么策略来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呢?学生回答:画图

  你准备怎么来画呢?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船和人(出示10只大船图)每只船坐几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研究调整:

  发现矛盾引发思考: 问题1: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从图上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板书:多出8人)

  追问: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引导学生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当一只小船被看成大船时,每条船会多出2人,所以会多出8人

  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2:那多出8人需要怎样调整?(板书: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图上画一画。 集体交流: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的呢?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调整策略:一条大船调整成一条小船会少了2人,每划去2人就相当于将一只大船替换成了一只小船。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人,所以要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

  (1)观察书上P91页表格,发现什么?

  (2)借助表格调整:

  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板书少了2人)

  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展示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做2人,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4.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5、检验结果

  想知道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65+43=42(人) 这是对什么进行检验?如果还需要对船只进行检验怎么办呢? 6+4=10(条)

  6、小结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 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五、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巩固提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解决问题》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1,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依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联系实际,复习旧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

  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

  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五)发展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解决问题》说课稿14

各位专家:

  大家好!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三、说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受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等学习活动,课前我准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18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教学: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生活化、活动化的情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1、课前游戏:飞镖激趣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活动化、与生活化的情景,首先,请几个精神饱满的同学上来玩飞镖游戏。投中内圈10环,中圈8环,外圈6环。比一比谁最厉害?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教师顺势板书:一一列举)

  2、门票引入:

  再出示:珍珠泉公园儿童门票每张10元,小红口袋里有两张5元,五张2元,两张1元的纸币。小红怎样付10元门票钱?让学生列举出几种付钱的方法。

  3、顺势揭示课题: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学习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设计了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本环节共分两个步骤进行:

  (一)、探究例1,感知策略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例1,有一个畜牧场,在一片草地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牧场主人王大伯想要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非常纳闷,该怎样围呢?

  接着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动手操作:

  (1)这道题有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根据所给信息,你能想到什么?(围成的长方形有什么要求?)

  这时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要求想好的学生可以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参与讨论)

  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同学们的想法各不相同,你能想办法把所有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用你喜欢的方式纪录下来。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代替1米长的栅栏摆一摆。(写好后跟同桌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有哪几种围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写法)

  指出: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列举在表格中(课件展示),让学生填表后进行比较学生的方法,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写下来,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课件)

  最后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通过我引导怎样解决问题和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初步体会要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可以把各种围法找出来,这样,列举的思路就清晰了。同时,学生联系摆小棒的

  过程进行了抽象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接着让学生讨论王大伯围的是羊圈,他该围成什么样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长、宽以及面积,看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强数学思维,同时介绍这是大数学家欧拉的定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这一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提高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例2,丰富列举策略

  例题2比较复杂,先让学生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从而发现这类问题在列举之前,先要进行适宜的分类。分类以后让学生用打勾的方法填写表格,教师说明表格的填写方法,防止学生把只订阅1本的勾都打在一列里,和订阅3本的相混淆。这题里订阅2本是难点,要联系曾经学过的搭配规律。这道例题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得到所有的订法,突出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

  列表是列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在练习时对学生说明: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列举。在学生做完“练一练”,展示各种列举形式,体会列举形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后可以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形式来列举的出结果。然后把“投中两次”改成“投了两次”,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类再列举。这两题的练习正好比较了简单和复杂两种情况如何运用好列举法,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王大叔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想请大家去划船。我们班有48个同学,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小船可以坐4人,有多少种租船方案?这是下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先去思考思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多媒体营造出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动手、开动脑筋、充分体验,希望整个教学过程会成为孩子们探索数学的发展过程。

《解决问题》说课稿1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本课时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一个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例题通过引导学生将稍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感悟转化策略的便捷。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的策略曾经解决过哪些问题,体会转化策略可以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初步形成对转化策略的认识。试一试、练一练都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转化,使学生体会到了转化的价值。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拟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是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结合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情况,我预设如下,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

  借助媒体显示司马光砸缸的.画面,学生讨论这个故事中大家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救人?司马光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救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找大人来救太慢,落水儿童可能有危险,换一种方式——砸缸,能更快的救出落水儿童,司马光真聪明。在我们数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常常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转化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可以使问题更快得到解决。

  第二环节:互助合作 探究策略

  分三层, 第一层:探索方法

  借助媒体显示例题图: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学生讨论得差不多之后,指名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先把图中的方格线补画完整再数;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分别把两个图形转化为长方形,那么就请学生来说说是怎样进行转化的,并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在媒体上一步一步演示转化的过程。

  学生交流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才能更快的比较这两个复杂图形的面积的。从而明确是因为把它们转化成了长方形,所以能很快比较。

  这一层次,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同时教师利用媒体的演示,和语言的归纳,使学生明确地感受到了转化的功能。

  第二层:回忆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呢?

  首先学生回忆,并先在小组里交流。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选择性的板书,当学生提出实例后,让学生说一说转化的具体方法。

  接着结合板书,教师提问: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容学生思考片刻,若学生说不出来,就教师说:这些都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那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转化策略在以往学习中的运用,体会转化通常是把一个稍复杂的、新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已经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运用策略

  1、媒体出示试一试中的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分别是几个2的乘积。

  接着媒体显示算式右边的正方形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图形,哪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建立数形对应的概念。学生仔细观察两者间的联系,明确,原来的算式可以转化成1-1/16进行计算。

  2、媒体出示练一练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计算,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策略。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同学们这是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

  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不同转化类型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从多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

  第三环节:拓展练习 巩固策略

  第一层:基础练习

  1、P74第2题,学生填好之后说说是怎样想的,说出转化的方法。这里我借助媒体演示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3小题。

  2、P74第3题,学生先说一说怎样转化再计算。

  第二层:综合运用

  1、我改编P74第1题,16人参加乒乓球单打比赛,单场淘汰制,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先帮助学生理解单场淘汰制的含义。学生思考片刻后如有学生能说出来,就让他说完之后媒体再显示图像,如没有学生能说出来,就先显示图形,再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冠军就是要淘汰15人,所以要比16-1=15场。

  2、在此基础上作一个变式:如果16人参加的是双打比赛,也是单场淘汰制,那要比多少场才能决出冠军呢?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再交流。要说明白16人参加双打比赛,每2人一组,分成了8组,要淘汰7组,所以要进行7场比赛。

  3、媒体显示一个不规则金属零件,要测量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方法,最后教师肯定转化的策略

  整个练习过程,从基础的模仿训练到生活当中的综合运用,层层深入。激发学生从多角度灵活的运用转化的策略,确定转化的方法,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感悟策略

  组织学生说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策略,这种策略有什么优势

  学生交流、互补,明确运用转化的策略可以把问题化繁为简。

【《解决问题》说课稿】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说课稿07-30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1-08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1-05

关于解决问题的名言12-07

解决问题2教学反思01-0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4-04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9-16

三位数连加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1-19

《白桦》说课稿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