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说课稿>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4-17 14:31: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四册的第22课《猴子种果树》。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也没有主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表演,从中理解深刻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体系的理念,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列在首位的是以文悟情的情感价值目标。让孩子在反复诵读表演中懂得做事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2、其次是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赏词读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边读边想,体悟处事的方法;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互动学习的能力。

  3、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课文中要求掌握9个一类字,2个二类字,这个智能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三、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培养语感

  渗透学法,自主探究

  四、教学设计

  我打算先识字后学文,分3课时完成。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二课时学文的教学设计。这个过程,我安排了四大板块。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课始,我先出示顽皮可爱的小猴子的图片,谈话激趣: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认识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起跟它打个招呼吧!接着我问:你知道这只猴子种了哪些树?结果怎样?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打开,也已进入课文情境,于是,我因势利导:猴子怎么会什么树也没种成呢?让我们到课文中找答案。

  低年级的孩子都很喜欢小动物,于是我以小猴子的图片导入,符合孩子心理特点,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提出问题既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又让他们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自主合作,读中感悟。

  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结构相同,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没有多少深奥难解的句子,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由扶到放,从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体现自主读文,合作学习。

  1、指导学好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到猴子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我首先创设情境: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猴子种下了一棵梨树苗,接着让学生看多媒体动画演示小猴子给梨树浇水施肥的情景,启发想象:猴子当时会想些什么?然后告诉他们梨树的生长是不需要天天浇水施肥的,从而体会到猴子这样做是因为它非常心急地想吃到梨子。然后指导学生读出猴子的心急:是啊!这只猴子刚刚种下梨树苗,就急着想吃梨子,多心急呀!怎样才能把猴子的心“急”读出来呢?大家试试看!

  这一环节的设计借助多媒体的生动场景演示,模拟展示猴子种树的过程。充满童趣的动画,能激发孩子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主动学习、轻松学习奠定基础。这里的朗读指导,旨在让学生体会猴子想吃果子的急切心情。简洁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顺其自然的朗读,准确到位的互动,入情入境的想象说话,为学生理解课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由扶到放学习第2—8小节,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里我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默读第2—8小节,想想说说猴子三次种果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整体感知这部分的相似结构。

  第二、三自然段,以扶为主。这两小节是写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了梨树,改种杏树,结构与第四、五节、第六、七节相似,只要指导他们会学了这两节,就为自主学好下文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两节时,我让学生先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把写猴子的做法和这样做的原因的句子画出来,再想想句子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农谚、梨五杏四的意思,接着重点指导好朗读:乌鸦对猴子说话:“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要读的急;你有这个耐心吗?读出对猴子的耐心表示怀疑,还要读出乌鸦的语言个性。最后上来表演交流。教师做适当地提示与指导。

  第四、五和第六、七八节,以放为主。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了前两节,已经对相似结构的四、五,六、七节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这几节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接着引导他们按照前面的方法,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然后交流表演。在交流过程中,我重点进行朗读指导:启发每个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可采用图文对照导读、个性体验品读、同桌感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由于这部分出现了三种动物,且他们之间进行了较多的对话,紧扣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地去模仿各个动物的言语,通过他们的读去体会各个动物的心理,喜鹊和杜鹃的话“你能等得及吗?”“你不着急吗?”要读出对猴子耐心的怀疑,另外还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言个性,读喜鹊的话声音要清脆悦耳;读杜鹃的话声音要响亮婉转一些。而猴子所对应的想法“我也等不及”“我还是等不及”则要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心态。

  3、学习第九自然段,感悟寓意

  第九自然段是最后一段,我让学生联系前面的课文思考,设疑:故事中的这只猴子一想吃水果,可是到头来,什么树也没有种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在交流、相互的启发中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再用多媒体展示树叶枯萎和猴子无精打采的动画,让学生说说此时想对这只垂头丧气的小猴想说些什么。

  这时的猴子形象与上课伊始刚种梨树时猴子的神采飞扬形成鲜明对比,便于学生更深刻和真实地揣摩猴子此刻的心情,于是,学生会有感而发对猴子想说的话。这样创设特定的情景,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对寓意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三)、引导续编,深化情感。

  这一环节,我准备创设这样的情境:又是一年的春季到了,大家想像一下,这只猴子听了小朋友们的话后,会怎么做呢?

  意在通过续编故事,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实践拓展,内化迁移。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开始。这一环节,我分二步走。第一步,让学生读一读一些做事有耐心的一些谚语和成语,例如“欲速则不达”,还有德国的“一锹挖不成水井,一天盖不成罗马城”;阿拉伯的“参天大树从种子开始”等等;第二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学其它童话,促使能力迁移。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简析

  “人生多少哲理,尽在寓言中”。著名作家严文井老先生对寓言曾做过绝妙的比喻,他说:“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而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组教材正是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一专题选编了两则流传千古的寓言。《守株待兔》便是其中一篇,情节简单却促人深思,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故事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的兔子,他就丢下锄头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解读文本,品味语言;建构文本,增加积累;超越文本,凸显主题。”从而发展语言,提高思维。

  三、学法思考

  本课以“读、悟、议”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品味语言,体会寓意,训练思维,受到感染熏陶。

  四、教法选择

  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拟以“读-悟-议-读”为本课主要教学方法,读是发现的开始,悟是思索的结晶,议是智慧的碰撞,读后有悟,悟后生议,议后促读,方能读出语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

  五、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守株待兔、乐滋滋、露出来”,初步掌握字理识字、归类识字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带“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这四个词语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种田人因为一次意外的收获便抱有的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理解寓意。

  学习难点:理解寓意并结合生活实际深化主题,学会正确、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抓住重点词句,以多形式的朗读,结合生活实际深化理解,突破重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

  六、教学流程:

  拟用以下教学板块来实现我的教学构想:看图猜寓言,增加积累——找准切入,质疑导读——品析赏读,领悟寓意——链接生活,升华——主题。

  第一大板块:课前测试,增加积累: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本设计利用课前五分钟出示几则寓言的插图让学生看图猜故事,再利用适当的点评拓宽对寓言的了解。这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既激发了孩子们对寓言的兴趣,又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同时又顺理成章地揭示课题,引出新授内容。

  第二大板块:找准切入,质疑导读:

  1、揭示课题,引导质疑:学贵有疑,疑则进矣!”当学生猜出《守株待兔》这一名称后,顺势板书课题,并抓住“守”字进行写字教学,(提醒注意宝盖写得稍大,“寸”的一横不能超过宝盖头两边。)再引导学生围绕“守”字质疑,“守”什么?为何“守”?怎样“守”?既抓住了本课中心,围绕此字展开质疑,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

  2、初读感知,随文正音:然后引导学生合作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余听读随文正音,比如利用故事法区别“窜”和“串”的读音。

  第三大板块:品析赏读,领悟寓意:

  一、多维思考“为何守”,感知“偶然得兔”的侥幸:

  本则寓言故事语言浅显,加之二年级学生已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和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因而单刀直入让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深入文本,用喜欢的方法自读课文,再引导学生谈感悟后带着感受再读课文。学生可通过破解课题得知之所以“守株”是因为想“得兔”;观察插图可发现种田人之所以坐在树桩边,是因为希望兔子还会来撞在树桩上;深入阅读文本会证实种田人确实从树桩边捡了一只野兔。但真的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吗?结合“忽然”、“窜”、“撞”等关键词深入感悟,再利用课件演示帮助理解“窜”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兔子撞在树桩上是一件及其偶然的事。(师板书:偶然得兔)

  二、深层探究“守什么”,体会“不劳而获”的虚幻:

  那么这个种田人守的仅仅是兔吗?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孩子们抓住“没花一点力气,白捡、又肥又大、乐滋滋”等关键词语,再结合插图中种田人的神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后得知:他守的绝不仅仅是兔!又肥又大的`野兔可饱肚,可保暖。他可以不再经受田间劳作的艰辛,也可以不再经受庄稼从种到收的漫长等待。他守在树桩旁,分明就是守的三餐温饱啊!一句话,他想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劳就可以收获,用一个词叫“不劳而获”。(顺势板书“不劳而获”)最后让学生比较“乐滋滋”和“乐悠悠”,再带着感悟读出种田人垂涎欲滴,仿佛口水都流出来了的情态,读出他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侥幸心理。

  三、重点感悟“怎样守”,体验“一无所获”的可悲:

  1、读议结合,品味感悟:

  引导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他是怎样守的?(如:从“整天”一词分析,这个人从早到晚什么事儿也不干,他在“专心致志”地守,“一天一天过去了”说明他在日复一日地守,“野兔没再来,庄稼全完了”说明他在执迷不悟地守。)学生说出什么?就引导他们用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来读出自己的体会。再通过解析“男”和“获”,“田力男田力男,田间出力好儿男”,可这个男子既不想下田出力,也不愿带犬打猎,什么也不干,这样守下去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板书“获”,边讲解边擦去“获”的部件,引导学生顺势说出“一无所获”,师就势板书。)

  2、创造性朗读,提升情感:

  在学生初步感受到“一无所获”的结局后,引导学生先以儿女、朋友、过路人的身份对第三自然段进行改换人称阅读,(如:从此爹爹(叔父)丢下了锄头……我们的田里……”、“从此我的这个朋友丢下了锄头……他的田里……”“从此这个种田人丢下了锄头……他的田里……”)如此充满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练读,再加上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使学生的心灵一次次经历情感的冲击。

  3、角色体验,自悟寓意:

  此时此刻,学生的身心已经全然与文本融为一体。再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守”字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想对种田人说的话。有了深厚的情感蓄势,学生的情感之门便如决堤之江,一泻千里。他们或声泪俱下、或苦口婆心、或据理规劝,或大加贬斥……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课后“泡泡语”中“我想对种田人说”这一语言训练要求,本则寓言的寓意也在角色表演不说自明了。

  第四大板块、链接生活,升华主题:

  如果说刚才的各环节朗读品味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是对文本进行合情合理的建构,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让学生超越文本走向生活,联系身边此类事例加深感悟。在这一环节中,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再用上“只有……才能……”说出自己的启示,谈谈该怎样做事,再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做人,并对学生的精要之语进行板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于对寓意的表层理解,而是对生活、对他人、对自己的做事为人产生深入思考,使寓言的主题理解得以升华。

  最后以教师简洁有力的小结收束全课:不去幻想不劳而获,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是我们学这则寓言获得的启示,也是我对你们最大的愿望。希望大家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在课余时间读更多的寓言明更多的道理,成为一个充满智慧、品德高尚的人,这是我们所有人对你们的美好祝愿。下课!

  总之,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就是本设计的最大追求!

  七、说教学手段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好课何需穿花衣,因此本课课件运用极其简单,只用几张图片启思导学,不让太多的课件占用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不愿花哨的演示限制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

  综上所述,本设计以“读”为主线,抓住“守”字巧妙切入,辐射全篇,引导学生调动思维深入文本。在入情入境的朗读感悟中,从解读文本到建构文本再到超越文本,学生从品味语言到明确寓意再到做事为人的思考,一声声叩问拨动儿童思维之弦,一层层思索敲开儿童的心灵之门,将一颗求真、向善、爱美的种子悄悄地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田。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葡萄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篇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内容:一、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不仅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还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等。二、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夏季,种在梯田里的葡萄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绿叶底下,十分美丽。三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四、葡萄沟不仅物产丰富、景色美丽,而且那里的人也特别好。淳朴的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当葡萄成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拿出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学生特点和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通过虚拟的情境中理解课文,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运用多种方法感悟“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3、运用角色扮演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说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趣”贯穿全文,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情趣。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说、画、看、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验,在发展语言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节课设计上我做到: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可以激趣,可以动情,可以启智,可以育人。因此在本课时的阅读教学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益知、怡情,发展语言和能力。

  2、创设情境,角色表演

  一般的表演活动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而课堂表演不一样,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在本节课中,请师生分别扮演游客和老乡,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

  3、开放课堂,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在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在课前请学生搜集有关于葡萄沟的资料,课内请学生共享教师提供的网上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以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你知道新疆在哪吗?

  2、课件出示地图,在地图上找到新疆的位置。

  3、你对新疆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

  4、老师带同学们到葡萄沟一游(看课件)看后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识字

  1、初读圈画生字

  2、交流识字方法

  3、巩固识字:做游戏“邮递员送信”

  三、品读感悟(略)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课内容:

  《爱迪生救妈妈》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讲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以走进科技世界为专题编排的,生动的文字,精美的插图,可谓图文并茂。本组的生字多而偏难,但是,仔细读读本组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是那么的生动有趣。可以把生字的学习融入理解课文之中,我们自己也融入到学生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识字、写字、朗读、感悟,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情趣。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以说本文是一篇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课文内容的生动性,自然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三、课时、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本课要认的生字较难,识字量较大,文章语句读起来较拗口的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立了本篇课文的教学为两课时,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3、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有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感悟,并积累词句,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难点:通过自由泛读大致了解爱迪生借镜子的目的

  基于以上理解,我本着“从整体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宗旨,以新理念为指导,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来组织学习《爱迪生救妈妈》。

  四、说教法、学法:

  《爱迪生救妈妈》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课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学生是积极意义建构的主体。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应创设一个教与学开放的、民主的课堂,坚持创新学习的技术性原则和需要原则,在教法、学法上我准备采用:

  1、自主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2、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形、声、光、色、景、情等多种优势,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打动心灵,陶冶情操。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导读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讨论,充分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读为本的特点。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内容,解决重、难点,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三大环节: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三)、巩固生字,练习书写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读字、词,会写"油、检查、团、斥责"几个字。对爱迪生这个伟大的发明家和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我采用游戏--"幸运52"的方式,配以诙谐的提问方式激趣导入。

  1、游戏"幸运

  52" --"在我的描述中说出他谁"--教师描述:"他是美国人,文化程度不高,却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除了在留声机、电话、电影、电灯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外,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随着教师的描述学生抢答)学生说出答案后,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聪明的爱迪生小时侯的故事--"爱迪生救妈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能否在新课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将关系到他们能否及时投入到学习情境中来。因此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幸运52"--"在我的描述中说出他是谁"这个游戏。

  学生大都喜欢看央视李咏主持的"幸运52",对这一游戏并不陌生,现在拿到课堂上来玩,肯定特别兴奋。同时,由于课前学生都经过预习或查阅资料,他们对爱迪生也不陌生,估计不用我说完,他们就能猜出答案。那样,也可以顺势让学生说说对爱迪生还了解些什么。

  这个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还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爱迪生的生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学课文,认识生字:赶快读一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个部分是讲这件事的?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生字宝宝,请你选择最方便的办法把它学会,感觉有困难的待会儿提出来。

  2、交流反馈:

  (1)提出疑难生字,师生共同正音、记形。

  (2)指名说说课文哪部分讲了"爱迪生救妈妈"这件事(2-5段)。

  (3)读了课文,你最想对爱迪生说什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读了题目后总想尽早地知道故事的内容,所以,我的第一个自学要求就是找出哪部分课文是讲这件事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凸显文章重点。另外,本课11个生字除了"阑"字字形较难外,其余的字相对简单好记,同时,针对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的实际,在生字教学中,不必逐字作面面俱到的分析,而是重点解决疑难字,提高识字效率。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完成生字的初步自学任务。)

  (三)、巩固生字,练习书写

  1、(投影出示田字格中的"斥责、夸奖")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词语、除了"斥"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2、在书写时,你有什么地方要特别提醒大家的吗?教师随机范写。(提醒:"斥"当心忘了加点;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下两部分的大小比例)

  3、学生练习写生字。

  4、同桌交流,展示。

  (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实际,注重学生的自主发现,教师点拨,多范写,重视展示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兴趣。)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雷雨》是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在就教材、教法及教学程序几方面对这篇课文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雷雨》是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戏剧单元的两篇课文之一,它充分代表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成就。而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体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且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以开放性的思维学习本文,将为学生敞开了通往戏剧文学的大门,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技校生的实际,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如舞台说明等;

  (2)解读《雷雨》的戏剧冲突,揭示主题思想;

  (3)品味戏剧的个性化语言和人物性格,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4)探究悲剧的根源,滋养人文情怀。

  3、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材的处理

  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雷雨》的人物形象塑造,历来为人称道,所以把(2)、(3)确立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和情感的限制,在指导学生鉴赏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教学目标(4)设为教学难点。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在这一幕的主要人物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最为复杂,而对于初次接触戏剧的技工学生而言,会比较吃力,故我在题目的设计、阅读的赏析上都偏重于这两个人物。赏析的过程要做到依据教材,又不拘于教材。

  二、说教法

  教法以学生自主探讨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教学设计上讲究整体教学,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整体效应。采用表演探讨法、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期望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深入探究的能力,提倡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赏析作品的过程中要有创新意识。过程为看过→看懂→看透→看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说教学程序

  1、片段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首先播放《雷雨》本课及结局镜头,营造浓厚的悲剧氛围,激发学生追求人文意义的兴趣与激情。导语设计如下:《雷雨》是曹禺先生在1933年以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创作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什么是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起来!”(投影鲁迅的话)

  2、检查预习情况

  (1)提前播放影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及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等。并加以提问。

  (2)完成人物关系的图表,整体感知基本情节。(投影图表)

  (3)了解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后认为值得学习探索的问题。

  3、新课讲解

  (1)赏析第一场“重逢”,引出二十年前的悲剧。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采用了表演法和分组讨论法来进行教学。分角色演读剧本:一个扮演鲁侍萍,一个扮演周朴园。学生展开研究活动:提出学习探索问题——分组研讨——小组代表汇报研讨情况——教师参与点评。小结两人性格特点(周朴园:自私 无情 伪君子 鲁侍萍:善良 悲愤 刚毅顽强)。

  (2)赏析第二场“斗争”,酝酿中的悲剧。采用提问法:

  ①周朴园对鲁大海有顾及父子之情吗?这体现了周朴园什么性格特点?(冷酷残忍 阴险狡猾 )

  ②鲁侍萍面对儿子周萍的心情如何?(痛苦 自尊)

  ③剧中鲁大海的形象有何特点?(经验不足 大公无私 顽强斗争) 研讨悲剧的成因。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但要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话。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总结

  (1)个性化语言对人物塑造的作用。采用练习法,结合课文思考题,完成有关练习。

  (2)探讨悲剧的根源,把握矛盾的实质,揭示《雷雨》的主题思想。结束时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赏析了一部现代主义悲剧作品,感受了那震撼人心的力量,体会了其中的蕴含,而不是只会让人哭泣的苦戏或只具美学意义的悲剧。希望大家以此为平台,解读更多的名家名作。”

  5、延伸拓展

  课后设置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学习的广延性和可持续性特点。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以下命题中挑选其一进行研究,并将结果发布于校园网络www.zqgj.cn,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投影)

  (1)接写第二幕,完成一篇小型话剧。

  (2)有人认为一切悲剧的根源是周朴园,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3)探讨鲁大海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4)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雷雨》毁灭了什么?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了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周总理的到来。周总理身着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了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起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了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基于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欢乐。

  3、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很学习方法,基于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我把识字教学这个重点设计为自主探究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对阅读教学的处理,大纲要求,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所以对教学目标中的两个难点的突破我是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读:如齐读、分组读、领读、对读、挑战读、表演读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因为学生对泼水节并不是很熟悉,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为了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泼水节的情趣和欢乐,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根据以上的教学思路,我把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播放一段泼水节的影片,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个什么节日吗?学生很自然地会说是泼水节。老师进一步引导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泼水节是难忘的呢?引出第二个环节

  (二)范读课文。(课件)师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接着说:如果自己读一遍课文你一定知道的会更多。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请教同学或老师。

  2、标记自然段。

  (四)认识生字:老师先过渡: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一群生字宝宝羡慕极了,急着要跟大家交朋友呢!(老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

  1、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自由读的方法。

  2、不会的提出来,同学帮他想办法记住。3、识字游戏:制作字卡,凤凰花的形状,认识了就奖励他。(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五)再读课文:

  过渡语:认识了生字宝宝,大家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了!(指名分段读,师生评价)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凤凰花"的图片,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两个词语。让学生知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2、播放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指导朗读感悟。

  七、指名读二、三自然段:

  提出问题:

  1、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目的是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自读第三段,划出相应的句子

  3、交流感悟:(学生先说哪句就先感悟哪句)

  句子一: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句子二: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象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国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了天空。

  抓住"鲜红的地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都

  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铺地毯,从而感悟傣族人民用撒花瓣这种独特的迎客方式及当时的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与喜庆。

  句子三: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一词,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4、指导朗读:在这个环节中要边引导学生感悟边知道朗读,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总理的心情读出来。可以采用指名读,齐读,表演读等形式反复训练。

  八:小组合作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1)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4、5段。(2)思考: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合作成果:学生先说哪句就先感悟哪句,边感悟边知道朗读。

  句子一: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了人群中。

  (1)观察课文插图:周总理穿着什么样的傣族服装?通过着装感悟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2)抓住笑容满面一词来感悟周总理的饿亲切、和蔼。

  (3)想象:这时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课文内容。

  句子二: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象脚鼓什么样?(上网查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感悟周总理同傣族人民心连心。

  句子三: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感悟这句话:

  1、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目的;引导感悟周总理热爱傣族人民。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目的:引导感悟傣族人民爱总理。

  3、练习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话。

  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

  4、交际互动:师演总理,生演傣族人民,互相祝福:再现情景,感悟周总理很傣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5、之后课件再次演示泼水的场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九)学习6、7、8段。

  过渡: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啊!(教师用夸张而富有感情的语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说,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继而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可以采用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读,挑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1961年的泼水节的幸福、快乐和难忘之情。

  (十)小结升华: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那么令人难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遍课文吧!

  (十一)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

  (十二)作业:课外搜集少数民族的节日和民间习俗并写下来。最后两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拓展课外知识容量,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说明;知道写12个字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本课需要2课时讲完,所以写字教学部分我会分别放在每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训练,12个字中最难写的是:恩、寿、凤、凰四个字,它们分别是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其中的重点比画是凤凰二字的部首,要作为重点来指导。

  板书

  11、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傣族人民

  泼水祝福

  寓意说明:

  1、两颗心相连,表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揭示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的主题。

  2、"泼水祝福"则抓住了课文的描写重点,对主题的表现就是通过这个细节描写来揭示的。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5个会写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听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诵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诵的目的。

  5。演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1。课前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入正题: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习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

  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三)质疑问难,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四)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习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六、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便于学生记忆和背诵,又能让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以及赞颂春天的主题。

  碧玉 —— 青翠

  咏——赞美

  丝绦 —— 柔顺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泉水》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它用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我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声音要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本课的插图很美,课文描绘的画面也很美,读起来富有音乐感。

  目标认知:

  1、知道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

  能力:通过说话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通过教学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知道泉水多、清、甜、美等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

  【说学情】

  1、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好,初步懂得品赏词句,本节课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读课文,运用品赏词句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

  2、大部分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因此设计教学环节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大胆参与学习,进行说话训练就成了我最先考虑的。

  【说过程】

根据这篇课文适于朗读的特点,设计了边朗读、边理解、边体会、边创造表演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从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泉水流过了哪些地方看见了什么。由于2-5自然段,句式相同,泉水的话很相似,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句子,感悟泉水的热情、爱帮助人,进行感情朗读,再通过情境演绎,深化认知。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泉水的其他话。

在朗读时让学生充分自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边读边欣赏插图,边读边思考。比如,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天然水塔”,然后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再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火红的杜鹃”“美丽的身影”“明亮的大镜子”“静静的山谷”“清脆的歌声”……在学生积累这些词语时,可引导学生感悟:加上修饰部分可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形象、生动。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方面,设计了“这面明亮的泉水还能照出什么”“泉水还流过哪些地方,看见什么,说了些什么”等练习,极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点燃学生创新发展的火花。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中讲述的是三个儿子面对各自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不同的表现:第一个儿子只顾翻跟头;第二个儿子只顾唱歌;第三个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三个儿子得到妈妈的评价也不同: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力气大;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嗓子好;第三个妈妈却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文章通过一个老人目睹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的情景,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的话,告诉我们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学生的语感。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 教学重难点

  本文内容浅显,人物对话多。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心情也不同。因此,我把“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学生的语感”列为教学重点。把弄清“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可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换位揣摩

  让学生走进文本,当当妈妈、当当老爷爷、当当儿子,与人物换位思考,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人物展开零距离的对话。

  2、 以读为本

  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通过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教学时间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认识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词;深入解读文本,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学生的语感;赏读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六、教学资源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收集一定量适合学生阅读的关于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让学生观察妈妈在生活中的表现,并认真感受。

  七、 本课设计特色

  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

  1、 以读为本: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师生评议读、动作体验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同时还语文以本色。

  2、 体验激情:由于该文本的特殊性,加之与儿童的生活联系紧密,我在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上狠下功夫。情感的培养与升华,过程明晰,形式自然,环环相扣,应该是本课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八、 关于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分四步完成:

  (一)营造情感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学习、理解,离不开情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就激起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动力。因此,课前营造情感氛围,拨动学生心弦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复习第一课时的生字,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对孩子来说,生字始终都是枯燥、乏味的信息。但是,通过老师真诚丰富的.夸奖,并迅速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孩子们回忆妈妈的夸奖,模仿妈妈夸奖时的动作和表情,营造一个换位思考的空间,就使孩子们马上争先恐后地交流,进入兴奋状态,为后面揣摩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情感奠定了基础。同时,老师也非常自然地导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今天,课文中的三个妈妈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孩子呢,还记得吗?我们快去仔细读读课文,找出妈妈介绍儿子的话,用横线划出来。孩子们就会兴趣怏然,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

  (二) 体验人物情感,落实语言训练

  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本环节以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学生首先会依据自己平日里所观察并感受到的妈妈这一角色的特点,去自主体验妈妈的角色,读一读妈妈说的话,并读出妈妈的语气和神态。这样的自主读书活动,既展示了学生的成功,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当然,学生不是封闭的个体,他们需要交流,喜欢合作。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这样不仅增加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而且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沟通、相互弥补的作用。因此,自渎完毕后,让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与他人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读书,互相比赛、互相学习。这样,在倾听他人读书的同时,丰富个人体会;在发表个人见解、评价他人意见的同时,深化个人体会。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不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我通过师生评议读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他们的语感。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即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如,我在重点引导学生揣摩第一个妈妈说话时的语气时,预设了这样一个平台:

  师:呀,你读出了妈妈夸奖孩子的语气,真了不起!老师很想知道,你刚才在夸奖这个儿子时,心情怎样啊?

  生:我为我的儿子感到骄傲。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妈妈也就更骄傲了。(生自信地读。)

  ……

  以上预设注重读的过程的指导,经过反复的揣摩使情感得到升华。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时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与此同时,老师也以一个妈妈的角色加入到孩子们的角色体验中——进行示范朗读,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此时,掀起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第一个妈妈的话,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情感的点点滴滴都挖掘了出来,孩子们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对于第二个妈妈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教师只是为他们提供练习的空间,。

  教学第三个妈妈的话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与前面两个妈妈的对比朗读来揣摩出第三个妈妈平淡、缓和的语气。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孩子们揣摩领悟了三个妈妈的不同内心,表达出了三个妈妈的不同情感。更重要的是落实了语言训练,培养了学生语感。

  (三)尊重教材特点,引导情感表达

  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是这套教材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养成善于发现的习惯,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通过自主发现,领悟文章深层含义的环节。孩子们在仔细阅读第八自然段的基础上,从“直晃荡、走走停停、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这些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并通过两次朗读来突破课文难点:第一个层次的读——探究朗读:依据自己的感受、理解,用朗读表现出水桶很重;第二个层次的读——动作体验读:借助肢体语言,用带上动作的朗读强化出水桶很重,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股对妈妈的体贴、关爱之情:妈妈提水多辛苦啊!妈妈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来帮帮她呀!为了更进一步发现三个儿子对妈妈的一片真情,学生会马上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地方,并非常明晰地围绕第三个儿子的做法进行朗读体会。

  (四) 模拟文本情 境,促进情感升华

  为了顺利突破课文难点,我抓住学生喜欢活动,乐于表演的特点,模拟出一个老爷爷和妈妈对话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动作,并有声有色地朗读出来。随即,老师又以旁观者的身份,与文中的老爷爷进行对话交流:“咦,这儿明明有三个儿子,可你为什么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您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啊?”最终突破了难点,课文所要揭示的中心也由此显现出来——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接下来,在孩子们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来夸夸第三个儿子,掀起了课堂又一次高潮。最后,我们将对课文的中心进行一个拓展填充,孩子们也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使孩子们爱父母的感情有了质的升华。

  (五) 关于板书

  23、三个儿子

  妈妈 儿子

  1、 力气大 1 翻跟头

  2、嗓子好 2 唱歌

  3 、没什么特别的 3 提水 真正的儿子

  这样板书,既简洁明了,又是对课文内容的最简要概述。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蚕姑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课文以蚕姑娘为题,以拟人的手法来写蚕,可以看出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春暖时节,蚕从卵里孵化出来。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第一次蜕皮,从又黑又小变成黄姑娘。

  第二次蜕皮,从又黄又瘦变成白姑娘。

  第三次蜕皮,从又白又嫩变成胖姑娘。

  第四次蜕皮,从又白又胖变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讲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姑娘的情况。

  由于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①掌握9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5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本课的难点:我认为是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因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多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童心,他们会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昆虫强烈的研究兴趣,应作为本课的难点。

  对于本文我安排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做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认识生字,学写其中6个左右结构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注意指导读好“姑娘”中的轻声,二类字中的“卵”不要读成“软”“裳”是轻声。

  3、在教学生字词时,可以用上猜谜法:15天是半个月“胖”;24小时是1天“旧”;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撇“盖”。再用部件法学习“蚕”天虫;“姑”女古;“娘”女良;“床”广木;“响”口向,“桑”三“又”加一“木”。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这样学生不仅知道学习生字的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预设: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课文中那些形象、生动的语句,蚕的有趣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相似的、前后贯通的文章结构,是学生学习本课最有利的因素,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

  一、复习导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教学是重点目标,出示课文后的一组词语正好可以复习词语的同时回顾课文内容.

  衣裳 蚕姑娘 又黑又小 又白又嫩

  漂亮暖洋洋又黄又瘦 又白又胖

  二、自学探疑

  因为是科普性的文章,我认为教学这样的文章,应该有意地培养孩子探究的意识和提问的意识.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要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把孩子们的问题集中后筛选,选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1、如蚕的一生要睡几次?

  2、是怎样进行变化的?

  3、蚕最后是变成了什么样的?

  4、你不明白的地方是什么?

  接下来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读读、想想、划划、写写,在文中寻找满意的答案。整堂课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教学,问题都由孩子们自己来解答,把课堂还给孩子老师只是听众,必要时做补充或者提示,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即使孩子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解问的方法,可以使多数的学生都动脑想想。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阅读,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上,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气。如“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春天来了和小蚕出生时的喜悦语气读出来。在读“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来,要盖新的房。”这是蚕姑娘的最后变化,要把蚕快要完成它一生的历史使命和就要结束蚕姑娘的日子,那种充满激情的语气读出来。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

  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划的方法,把一些重点词语勾画下来。如脱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丝儿、茧子、开了窗、蛾姑娘,学生们能记住这些词,也就基本记住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对背诵这篇课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学生边理解内容,边勾画词语。

  在对课文理解后我抓住一些拟人化的词语,把为什么叫蚕姑娘的问题揭示出来。特别是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变成”,黑姑娘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变成胖姑娘,变成蛾姑娘这些活泼生动的句子,让学生掌握了蚕的生长知识。明确为什么把蚕当作人来写。

  三、拓宽训练

  学了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关于蚕的资料,正好是养蚕的时节,可以让孩子自己养几天蚕,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

  四、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熟记住蚕的生长过程,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

  2、蚕姑娘

  春(暖洋洋) 蚕卵 钻

  又黑又小 (不吃不动) 变 黄

  又黄又瘦 变 白

  又白又嫩 变 胖

  又白又胖 变 亮

  吐丝结茧 开窗 变 蛾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03-20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1-13

语文说课稿11-25

【精选】二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09-01

【热门】二年级语文说课稿三篇09-21

关于二年级语文说课稿八篇09-06

【精选】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六篇09-06

实用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三篇09-04

小学语文说课稿07-26

小学语文《称赞》说课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