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3-10 10:01: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集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说课稿集合6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传热比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及理论依据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教材思路及编者意图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热胀冷缩、热是怎样传递的等知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性质而设计的。教材这样安排,重点是通过实验巩固热传递的同时,认识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性能不相同,而同一材料的物体传热性能也不相同。教材具有动手操作性强、科学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为了实现编者意图,教材安排了两次比较实验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为继续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分析,把握教材思路结构和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同一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也不一样。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设计同种材料物体传热性能的比较实验方案,并能根据方案进行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

  (2)教学重点:能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实验。

  (3)教学难点:进行同种材料物体传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教材特点,从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出发,我突出了“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做到“动口猜想,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方法

  针对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及小学生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教学法,并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整堂课的教学始终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渗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生实验中的操作难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堂教学程序

  整堂课的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我从“联系生活,激趣引入”入手,历经两个层次的“动脑猜想,动手验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然后进行“开启智慧,勇攀高峰”,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的同时将科学知识生活化,通过“盘点收获,升华主题”,最后的“ 奇思妙想,课外延伸”,既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又为下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教师先以学生熟悉的用手端烫水杯时的感觉入手,自然地引出与物体传热相关的知识,既为学习新知做足铺垫,又顺理成章的引出课题。

  (二)动脑猜想,动手验证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得出“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性能不一样“这一结论。

  1.我先出示不同材料的小勺,然后让学生猜想谁的传热性能会好,并填写猜想结果,交流汇报。

  2.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给出明确地实验方法,指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性能不一样“的结论。最后根据学生汇报,得出科学概念。

  3.联系生活找一找,说一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然后教师课件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让学生辨一辨。

  此环节的设计,通过猜、做、找、辨等活动,在猜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进行精准地验证,体现“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理念,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渗透尊重科学、用实事说话的科学态度。小结时,知识与方法并重,重知识更重学习方法的积累。

  (三)动脑猜想,动手验证

  本环节的教学,创设了铜、钢、铝为谁的传热性能好而争吵的情境,再次指导学生参与猜想与实验,得出“同种材料的物体传热性能也不一样”的结论。同时,再次渗透由猜想到验证科学的探究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发散了学生思维,而教师的导向性实验设计单,以及酒精灯的使用演示,为学生扫除了操作验证的障碍,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四、开启智慧,勇攀高峰

  本环节的设计,以填空、选择、判断和生活现象的解释等不同的`题型,将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挑战形式出现,依然抓住本课的一个“赛”字,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遵循有易到难,有浅到深的原则,由纯知识性的巩固,巧妙过渡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升华到运用阶段。

  五、盘点收获,升华主题

  引导提问,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及知识要点。精炼的小结,既概括性地指明了本课知识要点,更是把学生的探究思路拓展至广阔的大自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热情。

  六、奇思妙想,课外延伸

  “奇思妙想”这一课外作业的设置,旨在延伸所学,应用知识,同时,为下一课保温杯的制作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良导体 金属

  热

  不良导体 木头 塑料

  猜想 验证

  我的板书简捷、明了,突出了本课的知识要点和主要学习方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的体验。始终引导学生去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同时,本课设计中,不论是开课引入、还是新知的探究,以及巩固升华,始终将科学知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科学教学生活化。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心比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将心比心》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八课的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自读自悟课文。本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即阿姨帮助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母亲鼓励实习护士扎针,使学生明白“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

  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在平时的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妈妈,洗脚 做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然后让他们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描写,说几句人物的对话。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

  另外,展示平时看到的一些表示美好心灵的图片,模仿“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写一段话,并且联系生活实际,你学到了什么?你又会在平时的生活中怎么做呢?

  最后展示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达的含义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亲”、“护士”以及她们之间的关系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

  8. 将心比心

  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阿姨 帮助 奶奶

  母亲 鼓励 护士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例解(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 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10,15,20,25 ②

  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 (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 第二个数列公差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 ,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 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说课稿 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小猫钓鱼》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的含义,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学会读、写。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的意义(什么物体也没有时),再学习书写,最后认识、理解的其他含义,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乐学、爱说。

  学情分析

  对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的集训,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理解的意义,知道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指导学生规范写,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使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所表示的几种常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的含义,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鱼形卡片,直尺,温度计。

  课型

  数的认识授新

  教学时间分配:

  见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你们看!(出示课件)小猫也有自己幸福的家,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猫爷爷带领着他们一家人外出钓鱼,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2看图讲故事。

  学生可能回答:

  生a:有4只小猫,他们一家去钓鱼了。

  生b:猫爷爷钓到了3条鱼,猫爸爸钓到了2条鱼,猫妈妈钓到了1条鱼,小猫一条鱼也没有掉到。

  生c: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很不高兴,其他的3只小猫钓到鱼了很高兴。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知道《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小猫在钓鱼时一会捉蜻蜓,一会捉蝴蝶,结果蝴蝶蜻蜓都飞走了,它什么也没抓着。故事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你们喜欢故事里这只三心二意的小猫吗?

  由此可见,今后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不能像小猫那样,结果什么也得不到。 3导入: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这一个也没有该用哪个数表示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可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告诉学生“一个也没有”就用表示,如果学生答出来,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数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采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以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故事情节和教师的问题中去,“的认识”自然引出。

  二 观察画面,探究新知

  1 认识(的意义)

  师:同学们看图说得非常好,我们再来看看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呢?看猫爷爷钓了几条鱼? 请一名同学拿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鱼形卡片在黑板上摆出相应的条数。并在田字格里写一写。 师:猫爸爸没有猫爷爷技术高,只钓到了2条。再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写一写。 师:那么猫妈妈的技术如何呢?钓到了几条?

  请同学拿鱼形卡片在黑板上摆出相应的条数,并在田字格里书写。

  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学生互评,老师小结)

  提问:同学们,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引导学生小结: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就用数字表示,和1、2、3都一样,也是一个自然数。

  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些例子,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进行展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认识的含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体会的含义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学习的写法

  师: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就用数字表示,那么怎么写呢?注意看老师写。

  (讲解: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请学生说一说像什么?

  刚刚同学们看了老师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的田字格里描一描,写一写。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学生互评,老师将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重点提示。 小结: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个也没有的时候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也是一个自然数,并学习了的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本教学环节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3 的另外意义

  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数字,你们看(拿出直尺),能从这把直尺上找到吗?这个表示什么?

  请同学拿出直尺,先自己独立找一找在哪,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生:直尺上最左边的数是

  生:直尺上的表示开始 ......

  师:对,以后我们学习用直尺测量铅笔.练习本等有多长,就从 开始。

  师:你在你们家的电话上见过吗?

  生:电话机上有数字,和其他数字123....一样用来拨电话号码的。

  师(出示温度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知道它的名字和作用吗?

  学生答不出,老师介绍:这个叫温度计,它可以显示每时每刻的温度。

  师:在温度计上也有,谁知道到摄氏度天气会怎么样?

  师: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提问: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

  门牌号上有,汽车牌上有,电视机里......

  (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合理,教师就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直尺上的,电话上的,温度计上的,丰富对的认识。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用“”表示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不仅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线”。

  4 巩固练习

  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现在稍微放松一下,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1页第3题)

  师:谁能看图给大家讲一讲图中的小故事?先在小组里讲一讲,可以互相补充,然后讲给大家听。

  学生在小组里讲,教师深入到小组进行指导。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讲明白:小白兔原来有5个胡萝卜;过了一天后,小白兔吃了一些还有2个胡萝卜;又过了一天,小白兔又吃了一些,只有一个胡萝卜了;到了最后小白兔把胡萝卜吃完了,1个胡萝卜也没有了,就说有个胡萝卜。

  最后让学生把每幅图中胡萝卜的个数写在图中的田字格里,注意占对格、写漂亮。

  的书写有其规范的笔顺,对此学生在第一次书写时,要对学生说清楚这个数字的启闭与收笔,要让每个学生清楚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对个别学生不正确的书写要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借助小白兔吃萝卜的有趣情境,用运动的观点,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物体个数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从中让学生知道“没有”可以用数字表示,知道所表示的物体个数比1 2 3.....要少。

  三 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还有哪些疑问?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一个也没有就用这个数字来表示,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直尺上的表示从开始,温度计上的,表示的是一个基准.....我们还学会了的写法。课下希望你们能留心观察,相信你们充满智慧的双眼会发现更多与相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

  总之,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挖荠菜》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中的课文。针对当代的小孩子生活优裕,有些小孩子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有些小孩子很难体会老一辈的苦难生活。因此,本文作者张洁通过自己的童年经历,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希望能够教育孩子们不忘过去老一辈的苦难生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挖荠菜》这篇课文,让学生充分理解这篇课文,学习那个年代的艰难、困苦,培养学生将叙中有议、叙议结合和将对比的手法运用到学作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在朗读中将学生引入艰苦岁月的气氛中,运用问题探讨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当时生活的艰难,开始理解作者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默读、引导联想等方法,使学生进入文中的角色,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方法: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那个时代的生活背景,那种艰难、困难的生活,从而理解文中“我”的情感的变化,体会老一辈过去的苦难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达到代与代之间的心灵沟通。

  三、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1.挖荠菜是本文的线索,作者围绕这根红线写了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哪几件事,表现出怎样的感情?(线索问题,是教会学生以后自主阅读或是自主创作的时候能够运用的一种有用的方法;而分析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2.学习文中的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和运用对比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作方法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以后进行自主创作,这又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融入到文中“我”的角色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当代的孩子生活在优裕的生活中,很少经历苦难,所以孩子们比较难进入文中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字词

  2.学习本文叙中有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的对比烘托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态度与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理解文章主题,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的对比烘托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理解"我"对养菜的特殊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老师的礼物:在属于自己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最美的风采!(今天的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有信心精彩的展示自己吗?

  二、幸福的唱《幸福拍手歌》

  三、尽情的说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于从苦难中寻找快乐,体会幸福的民族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张洁的《挖荠菜》会带领我们去经历苦难,体味幸福。(板书课题)

  四、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荠菜(jì) 蔷薇(qiáng wēi) 掰手(bāi) 琥珀(hǔ pò) 绽开(zhàn)

  苋(xiàn )菜 和煦(xù) 癖好(pǐ)雪蒿(hāo)

  五、速读课文,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挖荠菜)我们围绕挖荠菜把文章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大板块来学习。

  六、自主的学

  浏览课文1---10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解放前这个时代的总体感受,用几个词语概括,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不理解的学生解说)

  七、合作的学

  浏览课文11---14自然段,探讨解放后作者用心良苦的让孩子们陪自己挖荠菜、吃荠菜的用意是什么?

  ( 珍爱荠菜 珍爱生活 珍惜幸福)

  这部分中有一段特别明显的对比,两代人对挖荠菜和吃荠菜的不同表现(关键词),突出文章的主旨,主旨句是哪个(找出并齐读),了解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八、深情的读 细细的品(作者简介 细腻的心理描写)

  1.配乐朗读第8自然段景物描写的句子。(师范读生评,指名读生评)

  赏析本段景物描写,探讨其作用(以乐衬悲,情景交融)拓展“小桥流水人家”

  2.齐读第10自然段,赏析景物描写。(衬托轻松欢欣的心情)

  (副板书) (孤独 哀伤)

  对比

  (轻松 欢欣)

  3.小结:作者解放前挖荠菜是为了什么?(抵抗饥饿,享受欢欣)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要说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中的口语交际。

  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这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提高学生表达,应付,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

  2、在交流中感受表达的乐趣。

  重点难点有两方面:

  这次交际,我打算分两个课时来完成,这里我说一个课时。

  具体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从题目入手

  (板书课题)结合题目,教师质疑:同学们带来了许多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二、精心准备

  1、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到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通过阅读说明书和向别人询问,得到真实的情况。

  2、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

  3、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小组试买

  1.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

  2.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

  四、班级特卖场

  1、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

  2、“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

  3、耐心、机智的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即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

  五、总结

  1、评出最佳“推销员”

  2、你认为怎样才能过做一个优秀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是什么?)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6

《假如》说课稿10-31

《守株待兔》说课稿08-18

燕子说课稿09-07

《燕子》说课稿07-07

雷雨说课稿10-07

说课稿模板11-13

风筝说课稿11-21

《孔乙己》说课稿05-16

《夜色》说课稿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