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说课稿>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03 12:06: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泰山小学的高崇辉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基本性质。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我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63页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比较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并将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多媒体。

  接着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蜂蜜水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蜂蜜水,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两杯蜂蜜水,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有的同学会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40=180÷20;有的同学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学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1、 猜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帮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内容各是什么吗?

  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说出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

  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词很关键?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

  这回你们又会想到什么呢?(比的基本性质)那么,比的基本性质该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它。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 实践探究

  师:观察除法的基本性质(手指向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4)强调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认为哪些词语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点什么?(同时、相同、0除外)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据表达、建立在对意义求真求准的对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 教学例1

  1、说明。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板书: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2、讨论:怎么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在小组里议一议。

  3、指名汇报,形成共识:

  ㈠必须是一个比;㈡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㈢前项与后项互质。

  4、化简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各抒己见说出不同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摒弃了由典型的个例入手解释“最简单整数比”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采用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认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同时,教师试图通过对较简单的整数比的化简,给学生一个运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为前后项是分数、小数的比的化简作了“跳一跳,可摘到果子”式的充要铺垫。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基础上进行组间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提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使学生思维进入高潮。

  四、实践运用

  我设计了四部分练习题。

  第一部分填空题包括3道题:

  1、3:8=(3×2):(8×□)

  2、15:10=(15÷□):(10÷5)

  3、5:3=(5×□):(3×□)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题使学生在填空过程中体会到可以填“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数”,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第二部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各题

  (1)4 :15=(4×3):(15÷3) ( )

  (2)3/5:4/7=(3/5×6):( 4/7×6) ( )

  (3)10 :15=(10÷5):(15÷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上课前老师统计了咱们班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下面同学自己读题,然后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可商量解决。

  我们班共有学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请写出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在课外小组活动中,我们班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4,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8,请写出参加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参加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舞蹈小组的1。5倍,请写出参加体育小组和舞蹈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进行“再创造”

  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有了“应用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尊重学生各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第四部分思考题

  1:8=(1+4):(8+□) 6:10=(6-3):(10÷□)

  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评价体验

  比的基本性质,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发现的,并能根据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回顾我们的学习过程,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受。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老师批评指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新授课《梯形的面积》。它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一节课,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示的推导基础上通过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并且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但这节课比前两节课又有所提高,他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推导,但又没有指明具体的方法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联系前面两节的教学内容,不难看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关系最密切,且两者的教学思路也相似,同时梯形面积的教学与三角形面积的教学其公式的基本推导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样,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并为今后学习圆面积、立体图形表面积及解答求积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学情来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具有了一定探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但对转化这种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想并不熟悉。所以开课时利用课件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得推导过称的回顾再次向学生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加深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⒈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运用所掌握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⒉培养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⒊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可以互相转化的。

  ⒋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用到的学具有:自制的两个梯形图片、剪刀、直尺、教科书等。

  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图片、剪刀、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等。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次我将教学流程预设为四个环节:

  一、以回顾旧知为导入,明确新知任务及探究方法。

  我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示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明白在解决新问题时学会用转化的方法,从而打开学生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思路,为学生在后边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借助不同的旧知解决新问题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想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学具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转化成果。并进行全班展示。并让学生观察找出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梯形之间的联系,然后再选取其中的一到三种进行推导验证,使学生明白不论用哪一种转化后的图形进行推导最终都会归结为一种,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通过两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推导验证,完善建构。

  四、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五、总结完善,自我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着通过实例让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然后再借助集合图,说明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三、巩固应用

  1、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3、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十册 p50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整数的四则计算,了解了自然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约数和倍数的学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质数、合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作好铺垫,也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掌握整除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含义,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4、

  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整除的意义。

  关键: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整除的特征。相互依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整除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 、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学习过程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脑,以及采用判断、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的学习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与学习目标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约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学习要求大家做到:

  ①掌握整除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②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或倍数。

  [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复习铺垫:复习自然数、整数。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是自然数,你能举例子吗?它的单位是什么?

  [数的整除的生长点是在整数的基础上,所以学生必须理清数的概念。]

  (三)学习新知

  A、初步感知整除

  1、口算(小黑板出示)

  15÷5= 1.5÷5= 24÷4= 3.6÷0.9=

  16÷3= 80÷20= 6÷5= 23÷7=

  [将课本中的题组适作改变,为紧接着的概括整除概念提供更丰富的感性材料。]

  2、学习整除的意义

  ①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各组的分组依据,引导得出:按商的情况:除尽、除不尽可以分成两组。

  15÷5=3 1.5÷5=0.3 16÷3=5……1 80÷20=4

  24÷4=6 3.6÷0.9=4 23÷7=3……2 6÷5=1.2

  ②学生继续自由讨论,对第一组除尽进行分组,汇报分组依据,引导得出:

  a.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

  b.被除数、除数、商不都是整数。

  [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促进作用。]

  更多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说课发挥....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38-13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3.使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师:这几天我们在数学王国中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要是交好这位朋友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那里的天气特别炎热,他们走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大家猜猜这时候他们最想吃什么?

  生:西瓜。

  师:对了,沙和尚好不容易弄到了一个大西瓜,问师傅怎么分,师傅说:“咱们师徒四人,每人吃这个西瓜的1/4吧!”(配音)猪八戒一听,急得够呛,赶紧嚷到:“不够,不够,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8!”

  (配音)站在一旁的孙悟空听了偷偷地笑了。

  同学们大家猜猜孙悟空为什么在那偷偷地笑呢?

  生:因为孙悟空认为西瓜的1/4比它的1/8大。

  师:到底孙悟空对不对呢?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明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出示课题)

  2.分析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谁想说些什么?

  [评析:这样导课,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又为新旧知识找到了衔接点,为下一步学习新课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分类整理 师出示一组分数(课件出示)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们说,要比较分数的大小至少需要两个分数。大家看这么多的分数如果进行比较,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能不能把这些分数分类整理一下?(能)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呢?

  生讨论后回答,师课件出示分类情况

  分母相同的分数 分子相同的分数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

  [评析:从一组原始材料出发,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思考发现:要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须先把这一组分数进行分类。这样教学,真实再现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分类整理的方法。]

  三、探索规律

  1.分母相同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指第一类分数)这类分数的共同特点是分母相同,不同点是什么呢?

  生:分子大小不同。(多媒体分别闪动每组分数的分子、分母)

  师:分母相同,分子大小不同,分数的大小可能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结合这两组分数进行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生1:我以1/5和1/5为例,把5块饼平均分成2份,1份用1/5表示,2份用2/5表示,2份要1份多,所以1/5 < 2/5;因此,我的观点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2:我也同意他的观点。但我是这样想的, 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1/3表示1份这样的数,而 2/3是表示2份这样的数,所以1/3<2/3 .

  生3:我是这样想的, 1/4是1个1/4 , 2/4是2个1/4 ,2个 要比1个 多,所以 1/4〈2/4 。因此我也同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4:我是这样想的, 1/3转化成小数是0.33??, 2/3转化成小数是0.66??,所以1/3〈2/3。我也同意他们的观点。

  生5:我是这样想的,1/3 和2/3 的分母都是"3", 1/3的分子是"1",不到"3"的一半,2/3 的分子是"2",超过了"3"的一半,所以1/3<2/3。

  生6:还可以先把每个分数用圆表示出来,再比较就明显了。(多媒体出示画面:并闪动涂色部分)

  师:以上这些方法,都证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答师出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生齐读)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找出两个分数的异同点,再通过讨论,从多角度明确了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样,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充分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2.分子相同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指第二类分数)这一类分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每组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大小不同。(多媒体分别闪动每组分数的分子、分母)

  师:这类分数的大小可能与谁有关呢?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再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形成两种观点

  甲方: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大。

  乙方: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师引导生辩论

  甲方发言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比较大;那么分子相同的分数,当然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大。

  乙方发言人l:甲方同学只是一种表面"推理",并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乙方发言人2:我们以1/2和1/3为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用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一份用1/3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甲方发言人:乙方的证明只是貌似正确,一种方法并不能证明他的观点正确。

  乙方发言人:我有一个问题想请对方同学来回答:在你过生日时,买来一块生日蛋糕,两人来吃每人吃的多,还是3人来吃每人吃的多?

  甲方发言人:当然是2个人吃,每人吃的多(同学们都笑了),你说的有点道理。

  乙方发言人1:我方同学说的不仅有道理,而且完全正确。1/2化成小数是0.5,

  而1/3 化成小数是033??。

  乙方发言人2:还可以画圆来说明。(多媒体出示如下画面,并闪动涂色部分)师:甲方还有发言的吗?(没有)现在你们]同意哪种观点?

  师出示: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发比较大。(生齐读)

  [评析:"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先让学生对结论在行猜测,然后展开辩论,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成功突破了教学难点。]

  3.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指第三类分数中的5/8 和7/9 )谁能想出办法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生1:如果能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数,再比较大小就好了。

  生2:如果能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也行。

  生3:也可以转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生4:转化成小数太麻烦了。 (师用多媒体画线段图的方法演示比较的过程)(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这些想法和方法都很好。在分数中,这一类分数不只这一组,还有很多,比较的方法也很多,以后的章节还要专门研究。

  [评析:把"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数大小的比较在本节课进行渗透教学,是教师的一个大胆尝试,这样一是维护了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找到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实际运用,深化新知

  师:现在谁能利用这节课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下,孙悟空笑的对不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看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认真、扎实,不能一知半解,否则会闹出像猪八戒那样的笑话来。

  [评析:这样设计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确了"谁笑的聪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待科学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4的内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连乘法,既为学生提供练习分数乘法计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学习分数连除以及乘除混合运算作了准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连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难点是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化抽象为直观,把计算学习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并注重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关键所在。

  教学方法: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创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级有所增强。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使直观教学与抽象概括有机结合,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这几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2)“探究--研讨”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3)数形结合法: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内容比较抽象,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难度。教学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利用线段图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分的问题中有两个单位“1“的量,预计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会把两个单位‘1”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分析题意时让学生反复说每一步是把谁看作单位一在算什么,使其在理清数量关系的前提下进行思考,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先做一组寻找单位“1”的练习题:

  (1)白羊的只数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苹果的重量相等。

  然后又设计了给上两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口头提出问并解答的练习:。

  (1)有40只黑羊,白羊只数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苹果的重量相等,有40千克梨,………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单位“1”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这一环节中两个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复习了有关单位“1”的知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单位“1“,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新课导入干脆、利索、自然,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装一个红沙包需要60克玉米。装一个绿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红沙包的3/4。装一个黄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绿沙包的7/9。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问板书:

  (1)装一个绿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2)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玉米?然后问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哪一个稍复杂一些?为什么?

  从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购物》中的第2课时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解决分数乘法问题”、“购物搭配” 、“估计费用”和“折扣”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学习《购物策略》,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研究与讨论,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购物策略。

  二、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教学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学生平时比较常见的买饮料、酸奶等情境,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活动情景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不同情况下各个商店的优惠策略,主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学会应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对学生进行拓展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在多种方法中进行选择,这是一种决策意识。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想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呀?在举行庆祝活动时肯定需要一些糖果和饮料,今年超市举行了很多的优惠活动,连老师都看花了眼,不知哪家便宜,大家愿不愿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买饮料的数学问题。板书揭示课题:购物策略。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喜爱的六一儿童节,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巧妙地引入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购物策略。

  1、买果粒橙

  (1)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平常最喜欢喝的果粒橙,你能读懂什么?

  (2)买1小瓶

  a、那我们就一起走进福州的三大购物超市(课件),看看聪明的商家是怎样开展推销饮料的活动。从情境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这样想:

  永辉超市买1大瓶送1小瓶,也就是说,只要买一大瓶就免费送一小瓶。买小瓶没有优惠。

  好又多一律九折,我举个例子说:10元钱的饮料打九折后是9元。

  曙光超市30元以上打八折,就是说不满30元不优惠。

  b、商家为了扩大自己的销售量真是绞尽脑汁,我们一起去买饮料吧!先买1小瓶,怎样买合算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3)再买1大瓶1小瓶怎么买合算?

  学生可能这样想:我去永辉超市买,我想永辉超市买一大瓶送一小瓶,只花10元。在沃尔玛超市不满30元不便宜,在好又多打九折,花10.8元。

  (4)买3大瓶3小瓶

  a、看来我们买东西时还真得动动脑筋,仔细分辨,才能买到比较合算的饮料。那么淘气也有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他想买3大瓶3小瓶饮料,能帮他解决去哪家买比较合算吗?

  学生通过计算知道

  b、你用的是计算的.方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这样想:比较折扣多少的方法解决问题

  c、如果你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你准备去哪家买?

  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提出情境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都是聪明的消费者。

  (5)为每人准备约200ML饮料

  六一就要到了,老师想为我们班同学每人准备约200ML,去哪个超市买比较合算?我们班有多少名同学?(35人)我们一共约需要多少饮料?(200×35=7000 ML)这7000 ML饮料我们到哪个超市买比较合算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吧!

  学生讨论,先在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种购买方案,最后我们一致认为去沃尔玛超市买5大瓶和5小瓶(10×5+2×5)×0.8=48元比较合算。

  (6)总结购物策略

  师:我们刚才一起经历了如何买更合算的饮料这样的活动,你有哪些体验或感受想对大家说?(教师总结购买饮料30元以下去永辉或好又多超市,30元以上去沃尔玛超市买比较合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以上题目讨论与交流,逐步启发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购物策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购买酸奶

  (1)出示酸奶情境图

  师:大家爱喝酸奶吗?老师在超市中还发现这样同一品牌的酸牛奶。请看——(课件出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如果你自己喝的话你会选择哪种?如果再为你的家人带点,你会选择哪种?(学生自由说想法。)

  (2)解决买1升,1.5升酸奶分别有几种买法的问题。

  师:要买1升有几种买法?你知道1升有多少吗?

  生:有三种:1大盒,2中盒,5小盒。

  师:大家同意吗?要买1.5升,有几种买法?

  生:也是三种。

  (3)小组合作解决怎样买2.4升酸奶合算的问题:

  师:淘气要买2.4升酸奶怎么买合算呢?

  ①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作好记录

  大盒

  中盒

  小盒

  买2.4升酸奶所需钱数

  1000ML/9.7元

  500ML/5元

  200ML/2.6元

  ②学生分组汇报,投影展示不同买法。

  ③引导思考:还有没有更便宜的买法?

  (4)总结策略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就按你们喜欢的方法买吧!你建议别人怎样买同一包装不同容量的酸奶?(在满足所需酸奶的前提下,同一食品,大包装要比小包装便宜。)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学生平时常见的情境,引导学生交流最省钱的购买方法,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通过填表格,启发学生有序思考,渗透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

  (三)、机动练习。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打折让利的现象:你能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我要买一件上衣260元,现在有4家折扣店销售,A店:8折销售;B店:满100元减30元;C店:满100元返30元购物券。我去哪家店买合适?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购物中打折、让利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总结

  师:在购物中有许多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相信同学们今后更能聪明、理智的购物。老师最后祝愿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乐!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教材内容: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学会同分母数加减法和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教材安排折纸的活动,通过两个小朋友折纸的所用纸数量,提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必要性。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减法,教材则直接呈现了计算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能直接进行减法的计算。在“试一试”的练习后,教材安排对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归纳,以便学生能用简单的算理直接进行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关键: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原理。

  教法学法:

  1、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2、学法:鉴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分等知识,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做足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学生直观操作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合作交流, 寻找概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总结,完善认知。接下来我重点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折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折纸)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新朋友,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让学生观察。

  师:你能从小明和小红的`折纸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板书:小明和小红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要解答这些问题,你会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说算式,师板书:1/2+1/4= 1/2-1/4=

  师:这两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揭示课题:我们把分母不同的分数称为“异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究竟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用比较新旧算式的方法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原本较为单调的计算课生动有趣起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了充足条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探究素材。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初步感知,猜测结果。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1/2 与1/4的和,请你估计一下,它们的和大概有多大?

  猜想是进行探究学习的起步,安排学生先初步感知,直觉猜测结果,把他们的这种起始认知放大,然后在质疑中,让他们惊现这时不能直接相加,接着进行深层的体验探究。

  2、自主探索,揭示算理。

  (1)独立思考:在学生猜测1/2+1/4得多少后,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画图、折纸等不同的方法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还有别的不同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不管是哪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直观演示,验证算理。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准确看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1/2+1/4=2/4+1/4=3/4的全过程,学生看到了“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真正体会到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4、知识迁移,探索减法。

  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在尝试计算后展开交流,并用图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帮助学困生形象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观察思考,归纳算法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汇报交流时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第1题“看图填一填”这一层练习,旨在展示计算过程,使学生结合图形来完成计算,给学困生提供“拐仗”。

  第2题“小小神算手”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等知识点,目的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第3题“火眼金睛判对错”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综合练习:五年级(1)班全体同学参加大扫除劳动,2/5的同学打扫教室,1/3的同学打扫室外卫生区,其余的同学去打扫阅览室,打扫教室和卫生区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打扫阅览室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先看清题意,再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经历知识的建构后,让学生谈收获,在汇报、交流中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形成条理。“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你想告诉大家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一环节使课堂有始有终,浑然一体。

  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力争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又使板书设计能突出本课重点、提示方法过程。

  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1/2-1/4=2/4-1/4=1/4

  先通分,再加减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02-28

数学活动说课稿10-31

小学数学说课稿01-15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09-16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09-05

数学说课稿15篇03-14

高二数学说课稿06-14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07-13

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