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1
自读目的: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二、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三、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
目的一;
教学难点:
对杨修被杀原因的正确理解。
教学关键:
目的三;
教学方法:
引导自读;
教学时数:
一节。
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分析叙事的逻辑性。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那几件事?记述这件事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1)嫌门阔忌之
(2)一盒酥恶之
(3)杀近侍愈恶之
(4)告发丕愈恶之
(5)斩门吏大怒
(6)作教杀心
(7)鸡肋杀
2、文中这些事的记述顺序不宜变动。
——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当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3、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说得准确不准确?
——有道理。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
——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
——三奸:惠善后。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下列“以”、“乃”的词性和词义:
(1)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2)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3)吾乃在梦中;
(4)门内添“活”乃“阔”字也;
(5)修以鸡肋之意对;
(6)再入以惑之;
(7)操以植为能;
(8)以今夜是令,便知。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庖官 主簿 谮 绰刀 恃才放旷
(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
1、学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
⑴ 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⑵ 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
⑴ 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⑵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杨绛的经典名言11-10
杨绛经典语录08-29
杨绛经典语录06-20
杨绛的经典语录07-22
杨绛名言名句07-10
杨绛爱情语录11-20
[推荐]杨绛的经典语录07-22
杨绛先生经典语录07-02
杨绛的语录合集54句10-24
杨昌溢的语录35条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