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活动方案>中班科学活动方案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

时间:2022-07-31 11:20:01 活动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1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活动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15篇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交流有关西瓜的经验和疑惑,对西瓜产生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了解西瓜的一些生长习性,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3.感受发现的乐趣,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手一张(分为疑问、答案、新发现三部分),笔,与西瓜种植基地进行参观前的联系。

  活动过程

  1.互相交流,唤起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我想问问,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西瓜?你知道哪些西瓜的.秘密呢?

  幼儿发言,教师适当总结。

  2.提出问题,激发探索欲望。

  师:原来我们知道西瓜的这么多事啊!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儿的回答多种多样,如:西瓜有没有根?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为什么西瓜里面有的子是白的,有的子是黑的?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教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像、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一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与西瓜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沟通好,到达之后,对方有专人带领幼儿参观,并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瓜农的劳动,边观察边提问。

  幼儿人手一张记录表,一边参观,一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中班科学教案西瓜中班科学教案西瓜。

  (大棚里面的自由观察环节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他们目睹了瓜农剪枝、摘瓜、授粉的过程,提出了很多问题,也在瓜农伯伯、阿姨们和蔼、耐心的示范和讲解下,获得很多新知识。在采摘、装箱的地方,幼儿又学会了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最后,他们亲自弹瓜听声,每人采摘了一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展示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一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说明

  问题是科学活动的起点。活动一开始,在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请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就是为了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和积极性。把幼儿带到西瓜种植基地去观察、发现、询问,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探索的兴趣。同时,带着问题、带着记录纸去参观,使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远比简单的“教师讲、幼儿听”“集体看视频”等方式更有效。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2

  设计意图:

  空气是赖以生存的物质,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设计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幼儿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帮助幼儿获取一些有关空气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2、初步了解空气的用途和特性。

  活动准备:

  气球、保鲜袋、针铜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幼:气球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一个气球,小朋友自己去玩玩。

  师:气球怎么变怎样了。

  幼:变大了。

  师:气球为什么变大了。你们知道吗?

  幼:不知道

  二、空气的特性

  师:这里有一个秘密,其实我们把空气吹进去了。空气才会鼓鼓的。

  师:小朋友你们看周围幼什么啊?

  幼:

  师:其实我们周围还有空气。你们有没有看到啊?

  幼:没有[]

  师:这是什么啊?

  幼:针铜。

  师:(教师用针铜吸一下空气)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幼:有风。

  师:空气在四周流动产生风

  教师小结:空气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师:(教师出示保鲜袋)小朋友这是什么?

  幼:保鲜袋

  师:现在我们用保鲜袋去抓空气。(教师示范)

  幼:(小朋友自由的再周围抓空气)

  四、空气的作用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玩的开心吗?

  幼:开心

  师:你们玩的热不热啊。小朋友你们在很热的时候你会干吗?

  幼:用扇子。吹空调

  师:你知道风是那里来的吗?

  幼:不知道[]

  师:空气的流动都是制造风

  师:小朋友你们说说对于我们重不重要的。人很动植物一样都不开空气。如果

  没有了空气,人类,动植物都会失去生命。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知道西瓜里面有很多的汁水,学习使用不同的工具来取西瓜汁。

  2.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西瓜若干,小刀,盘子,勺子,榨汁机,吸管,筷子,一次性杯子,抹布,记录表(分为猜想和实验两部分)。

  活动过程

  1.出示西瓜,猜想引入活动。

  师:昨天,我们从西瓜地里买回了许多西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尝尝它们的味道吧!西瓜怎么吃,你们谁知道?

  师:其实呀,西瓜除了可以切成一块一块地吃,或者切成两半用调羹舀着吃,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做成西瓜汁来喝。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从西瓜里面取西瓜汁。一起来取西瓜汁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发放记录表,请幼儿在记录表上把自己设想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儿的办法很多,有用调羹舀出西瓜肉后用筷子捣的,有用调羹压的,有用榨汁机的,还有直接用手挤的……)

  2.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到实验中去,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工具去验证设想。

  师:每个小朋友都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动手试一试,然后把你试过的能取出西瓜汁的工具记录下来。

  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随机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同时询问幼儿的操作方式,帮助幼儿用比较准确的动词描述自己的操作方式。

  3.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方法。

  请幼儿表述自己的操作,重点引导他们用合适的动词来表述。

  (最后幼儿发现,所有的工具都能取出西瓜汁,因为西瓜的瓤比较松,西瓜的汁水比较多,很容易取出汁,大多数幼儿使用了三种以上的工具进行操作。)

  4.一起品尝西瓜汁,并把西瓜汁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分享。

  说明

  幼儿科学活动是一个启发、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活动中,我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是因为,假设往往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前提,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才是真正让幼儿“用做科学的本来方式学习科学”。幼儿在活动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一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了幼儿初步的科学态度,以及初步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西瓜汁相对于取其他水果汁要方便得多,而且西瓜的汁水多,容易看到成效,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收获成功。西瓜汁是红色的,是幼儿喜欢的颜色,所以,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伴随着喜悦和快乐中班科学教案西瓜说课稿。

  活动反思

  西瓜是幼儿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水果,同时,也因其个大、绿皮红瓤、清凉多汁等特点,深受幼儿的喜欢与关注。这种贴近幼儿生活和心理的活动非常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加上丰富的环境资源和便捷的操作材料支持,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整个活动中,我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和周围生活的教育资源,扩展了幼儿的科学学习空间,始终让幼儿带着各种疑惑和问题,运用观察、询问、记录、操作等积极的方式去主动发现、探索,在交互中充分自主地体验、感受、学习

  从活动现场来看,每个幼儿都是百分百地投入,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观察、交流,获取自己想要的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实践自己的行动方案,自己动手,自主体验,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孩子的内心感受得以体现,主体性获得发展。

  幼儿园的活动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的,教师要不断追随每个孩子的兴趣、生活、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根据现场的变化,不断用智慧、灵感与孩子展开分享和对话。因此,设计活动时我十分注重关键性问题的提出和把握,活动过程中我也十分注重幼儿的反应,鼓励幼儿积极互动,分享彼此的发现和经验。活动中我发现,大多数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享合作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参观活动还提供了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幼儿体会到交往的效果与快乐,交往技巧也得以提高。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4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蟋蟀、蚂蚁等小昆虫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活动准备

  1.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蚂蚁、蜜蜂、蜘蛛、螳螂)若干。

  2.幼儿学习资源③第28-29页。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头带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尺刀,小虫见了拼命逃 (打一动物)

  谜底:螳螂。

  2.出示蟋蟀螳螂图片,提问:蟋蟀、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总结:蟋蟀螳螂身上都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让幼儿观察各种昆虫图片,引导说出昆虫的外形特征。通过结合图片描述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提问: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他们有什么本领?是人类的好朋友吗?

  总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食物少的时候大螳螂会吃掉小螳螂,螳螂妈妈还会吃掉螳螂爸爸。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欣赏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5.欣赏歌曲 《虫儿飞》。

  活动延伸:

  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观察他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5

  活动目标

  1、在讨论、听辨水声的过程中,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的想象、猜测。

  2、进一步引发幼儿对生活中不同的“水声”关注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文字卡片和图片(四种水声的.:水滴、水泡、雨、海浪); 多媒体课件; 幼儿倾听过水声;

  活动过程

  一、和幼儿讨论生活中的水。

  1、出示“水”字,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的水。

  “老师这里有一个字,是什么呢,看看谁认识。”(出示水字)“对,是水。”

  “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天天和它见面。那么你都见过什么样的水呢?”孩子应该会想到海水、矿泉水、洗手的水、洗衣粉水等等。

  2、出示一瓶水,听听有声音吗?

  提出质疑:水会有声音吗?你在哪里听到过吗?怎样让这瓶水发出声音呢?

  小结:流动的水会发出声音。

  二、听听、猜猜四种水的声音,引发幼儿对水声的关注。

  1、播放多媒体课件(1):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引出滴嗒嘀嗒的字卡)

  它们分别是小水滴、小水泡、大雨和海浪声。

  滴嗒滴嗒声可能是什么水发出的呢?(引出水滴图片)

  鼓励孩子猜出小水滴的声音并且配上相应图片。然后,鼓励孩子用动作来表现听到的水声并且积极联想“什么时候听到这样的滴嗒嘀哒、咕噜咕噜、哗啦哗啦、哗哗声呢?”。

  谁来试试看小水滴滴嗒嘀嗒用什么动作来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主动验证。相信孩子会感兴趣并且非常积极。最后采用诗歌性的语言和孩子一起小结,可以是“小水滴在唱歌,滴嗒滴嗒;小水泡在唱歌,咕噜咕噜;大雨在唱歌,哗啦哗啦;大海浪在唱歌,哗哗;水娃娃在唱歌,真呀真快乐!”

  2、依次播放多媒体课件(2)(3)(4),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配对字卡和图片,传遍相应动作。

  3、采用诗歌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三、游戏:我是水娃娃。

  这个环节主要是启发孩子主动用动作表现小水滴、小水泡、大雨、海浪。孩子动起来一定会很开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活动结束

  提出挑战:除了这四种水声,还听到过什么水的声音呢?

  出示刚才那瓶水,“能让它发出不同的声音吗?”

  试试看。回家可以继续试验。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6

  设计思路:

  信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人类生活忠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在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中,电话、电脑就是沟通的所有手段,他们不知道 “信”是用来做什么的?当门卫伯伯将我的一封信送到活动室时,便引起了幼儿的好奇,他们围在我得身边问个不停:“老师,这里面是什么呀?”“谁给你的呀?”“用来做什么的?”······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结合主题活动“信的旅行”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有趣的信”、“好看的信封、信纸”“我是邮递员”、“班级小邮箱”“神奇的邮票”等,旨在于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如何通过特定的方式传递信息,培养幼儿的前阅读、前书写的能力。在一系列活动之后,结合幼儿的兴趣所在又设计了“无字天书”这一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活动累计写信、寄信的经验,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热情,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科学小实验中培养幼儿探索的.热情。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在操作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木偶表演,录音片段。邮递员一名,小猴子数名(由大班幼儿扮演)。

  2.各种实验材料:如放大镜、显微镜、水、蜡笔、水彩笔、记号笔、胶水、浆糊、打火机、蜡烛等多种材料。

  3.每组一份:柠檬汁、棉花棒、白纸、自制信封、自制邮票、浆糊、毛巾。

  4.科学发现角投放材料:碗、水、筷子、面粉、碘酒、棉签、白纸、杯子、喷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美猴王送祝福。

  1.师:今天老师请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呀?让我

  们用掌声欢迎。

  木偶表演:(美猴王站在云彩上)小朋友们,你们好,俺老孙很想和你们一起玩,可师傅派我去捉妖,所以我来不了了。但是我写了一封有趣的信给你们,这是一封无字天书,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能看到我写的祝福。再见!

  2.邮递员送信。

  二.探索活动——读“无字天书。

  1.师:猴王到底写了什么呢,让我看看。咦,我怎么看不出呀?你们来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信的内容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变魔术:教师将“无字天书”变成六份,请幼儿分成六组进行探索。

  3.幼儿分组探索,教师巡视,发现可取的方法。

  4.幼儿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5.教师示范:用打火机点上蜡烛,将纸在火上轻轻移动,无字天书开始现形,教师读信的内容,幼儿欣赏。

  6.小结:原来美猴王的“无字天书”要用火烤才能看到,真神奇呀!我们小朋友想不想给好朋友写一封“无字天书”呀?那它到底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让我们来问问美猴王吧!

  三. 实践活动——制作无字天书。

  1.打电话。

  师:喂,是美猴王吗?我们看到你的无字天书了,谢谢你的祝福。我们小朋友也想写一封“无字天书”,你能告诉我们是用什么写的吗?

  录音片段:我是用柠檬汁写的,材料我已让孩儿们给你们送去了,至于怎么写,小朋友们动动脑筋自己尝试吧。回头看,他们来了!

  2.六只小猴按序送上一只托盘:柠檬汁、棉花棒、白纸,幼儿自制的信封和邮票,浆糊、毛巾。

  3.幼儿制作无字天书:

  师:请你先想想信要写给谁,内容可以用字宝宝或图画的方式来完成。别忘了写上收信人和写信人的名字,装好信封,再贴上邮票。如果是写给班里的好朋友,就放入班级小信箱,如果是写给班级以外的人,就请投入绿色大信箱,由邮递员给你们送信。

  幼儿自由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收信,看信:

  A.请班级小邮递员将班级小信箱里的信送到收信人的手里。

  B.收信人收到信后到老师那里去用火烤一烤,让字、图出现,看看信上写了什么?

  C.师:还有一些比较远的信我们请邮递员先休息一会,呆会再送出去,好吗?

  四.活动延伸:

  师:今天美猴王教了我们一个本领,大家都学会了。知道用柠檬汁写的是看不出的,一定要用火烤一烤才能看到。在我们的科学发现角里,还有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材料,也能制作出无字天书来,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去尝试一下。

  活动评析:

  机灵调皮的美猴王是我班幼儿近期最崇拜的人物,它的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大家都想看到美猴王的祝福,都想做最聪明的孩子,于是探索的积极性便轻松激发,孩子们有的用蜡笔在纸上均匀的涂抹,有的拿了放大镜仔细的瞧着,有的将纸对折再对折,甚至有的孩子学着孙悟空的样子嘴里喊着“变变变”,想让内容自己出来······尽管没有一个孩子能说出正确的方法,但只要幼儿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已有经验,发挥想象力,努力进行尝试,在探索中能互相帮助,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我想这次活动就是成功的。

  在本次活动中,我并不注重幼儿写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了写信、寄信的乐趣,感受到了事物变化的趣味,产生了了解科学,研究事物的愿望。科学发现角的延伸,更使幼儿的实验兴趣得以延续,孩子们经常会在那里流连忘返,虽然时有争吵,但我发现争吵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所引发的,他们互不相让,直到试验结果的出现才会结束。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动手操作、交往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7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自从区域游戏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在游戏中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目标为幼儿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在投放材料上遵循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操作材料,进行自由自主的学习,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或扩展相关经验。通过游戏认识并体验人与人的关系,在上一学期的游戏活动实践中,孩子们找到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幼儿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明显的有所提高。因此,在本学期开学前,针对各个区域活动合理的制定目标开展实施,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一些游戏情节,能够与同伴合作进行游戏,解决一些简单的小问题。让孩子们学会互相谦让、用礼貌用语交往,感受游戏的快乐。同时,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印象,根据本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情况,具体目标如下:制定本学期游戏。

  一、班况分析:我班现在有幼儿31名,其中男生20人,女生11人。经过一学期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生活动的知识。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学期我们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开设各种各样的区角活动,让幼儿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二、创设区域活动

  根据中班幼儿健康、社会、认知、语言、艺术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我们为孩子创设了“体育角”、“自然角”、“农家小院”、“图书角”“美工区”“建构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三、区角设置

  (一)体育角:

  为了得到更多丰富的户外活动,根据中班孩子年龄特点,我们利用废弃的物品,动员了所有家长和我们一起自己制作了体育器械,沙包、飞碟、梅花桩等,这样的体育器械我们不仅只是为了玩,我们还要玩出多样化,让更多的器械进入到我们孩子的生活,让我们的孩子健健康康的成长!因为每个班级的空间都是有限的,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空间进行游戏,我们选择了把这个区角设置在走廊,这样既不占用班级里面的空间,而且还能让孩子们的玩的更尽兴。在走廊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摆放梅花桩,然后自由的在上面行走,还有我们的小高跷,孩子们在刚开始时也可以扶着墙练习。套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看孩子们玩的都多开心。因为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我们的体育角的很多器材都没有展开,比如沙包、飞碟、棉棒等,但是孩子们其实都玩得非常的棒。

  (二)农家小院

  我们农村操作材料少,但是我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于是我们设计的‘农家小院’,让幼儿及家长大量收集农作物,如:各种豆类、玉米等,还有丝瓜、葫芦等各种农产品,还有各种柳编、草编制品等,孩子们虽然身在农村,但是对于各种种子等的了解非常的少,甚至分不清楚,在这里,他们可以通过观察、触摸等认识各种各样的种子以及了解他们各自的用处。每当区角活动时,孩子们都喜欢在里面打草栅,编辫子等,打草栅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材料很简单就是让家长收集的麦秆,我们还请了会用这些材料制作玩具的家长来帮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玩具,孩子们都非常的感兴趣,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引起了孩子们用我们周围的材料自己制作玩具的兴趣。通过区域活动,让幼儿更好的了解了我们农村。

  (三)图书角

  为了丰富孩子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我们知道小孩子最喜欢的书是绘本,今年我们买了很多的书,孩子们可喜欢了,每次看书特别多的认真,还不是的给自己的同伴将自己看得到故事,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书,使孩子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并且在活动时孩子们还能讲出许多的.故事,孩子们们从中受益匪浅。在读书的同时,孩子们还养成了爱惜图书,看完了图书要放回原来位置等良好习惯。

  (四)建构区

  中班幼儿在区角游戏活动中合作能力较差,我们给他们准备了大型的积木,可以合作搭建,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合作完成,我们每一次都会把准备的材料有所变动,还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不断的完善,构建区主要在于培养每位孩子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五)美工区

  中班的孩子动手能力发展较快,他们喜欢剪剪、折折,画画等,在区域中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活动材料,为了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工区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些低结构材料,半成品的材料较多,我们还请家长为我们带来了所需的材料,让幼儿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享受创造活动的快乐。

  (六)自然角

  自然角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一部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充实的利用空间,把孩子和家长种植的各种植物吊挂在走廊的栏杆上,这样既节省空间还美化了栏杆,一举两得,我们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植物,每一次浇水孩子们特别高兴,他们有时还谈论谁的植物长得好看,谁的长得高,自然角成了和孩子们关注关注的焦点,幼儿随时观看随时浇水,学会管理自己的事情,锻炼了幼儿的责任心和爱心。

  本学期我班将从区域活动实际出发,根据主题和课题的变化,开展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中,积极发动家长、幼儿参与到自制活动材料之中,从而丰富区角活动材料,我们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真正做到让他们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8

  一、活动目标

  1.积极思考,探索让纸立起来的`多种方法。

  2.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白纸、操作盒(积木、磁铁、玩具圈、皮筋、夹子等)

  三、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教师先坐后站,提问:人为什么能站起来呢?

  2.幼儿操作

  第一次操作:

  (1)桌上有一些纸,小朋友们怎样能让纸站起来呢?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3)交流分享操作经验。

  第二次操作

  (1)现在的桌上有一些操作材料,这些材料能不能帮助纸站起来呢?动手试一试吧!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3)交流操作成果。

  3.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借助老师提供的工具让你们的纸站起来了,那么在家里面有没有一些工具能让纸也站起来呢,回家试一试吧!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9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等

  教师准备: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

  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

  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细观察,谁沉谁浮?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

  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

  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

  幼儿尝试(3)形状与沉浮

  同一个橡皮泥,把它团成球状时沉到底下,把它做成船的形状时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让幼儿做实验)回答。

  教师总结:橡皮泥捏成船形,里面有空气,所以就浮在水面上,团成球,没有空气,所以就沉到底。

  幼儿尝试(4)区别两个球

  区别同一大小,同一颜色的铁球和皮球,(让幼儿想办法区别)

  教师总结:掂一掂、捏一捏、拍一拍、放到水里 看一看,就知道,哪个是铁球,哪个是皮球。

  幼儿尝试(5)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我们刚才做了很多的实验,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同一件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人们很聪明,利用沉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很多的东西,希望小朋友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当科学家,发明新的东西,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三、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10

  中班科学:种黄豆

  一、活动目标

  1、 明白黄豆发芽所需要的条件

  2、 明白手工种植黄豆的步骤及原因

  二、活动准备

  泥土、黄豆、纸铲、果冻壳、演示图

  三、活动进程

  1、 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上什么内容呢?我先不告诉你们。但是我要先来给大家看一张画,请你们来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

  师:“这个图上有……,是一颗发芽的'黄豆。”我现在手上就有一颗 黄豆,我们就来学习怎么种黄豆,好不好?”

  2、 讲解。

  师:“种黄豆种黄豆,我们是不是先要给黄豆找一个小花盆呢?我现在先在纸上画一个小花盆,等一下我们就用这个当花盆(出示果冻壳)。”

  师:“我们花盆有了,接下来怎么办呢?是放土还是放黄豆呢?”(黄豆宝宝直接睡在硬硬的果冻壳里,舒服吗?我们要放一点土,给他铺一层床垫,这样子它睡得才舒服。)

  师:“床垫铺好了,我们现在就把黄豆放进去,然后再给它铺上泥土棉被。这个泥土是铺的越厚越好吗(不舒服,易倒翻)?”

  师:“最后再给它浇浇水。”

  3、小朋友操作。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11

  一、活动目的:

  1、让幼儿认识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符号,并说说符号的作用,掌握一定的规律。

  2、知道公共场所中符号标志的重要性,养成自觉按符号标志行事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禁止驶入、禁止行人通过、火警电话、灭火器、人行横道标志、禁止燃放烟火等各种常见的信号标志;录音机、磁带、挂图及场景布置。

  2、事先带领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符号标志。

  三、活动过程:

  1、教师以手式“暂停”“安静”“真棒” 安定情绪,疑惑口吻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手式——暂停〈左手横平放,手心向下,右手食指顶掌心〉、安静〈食指放在嘴上〉、真棒〈竖起大拇指〉)

  问:刚才老师都没说话,小朋友怎么知道要安静呢?——会说话的符号。你们还看到过哪些会说话的符号呢?

  小结: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会说话的符号,它们不用说出来也不用写出来可是大家一看就知道它的意思。

  2、寻觅会说话的符号

  师:今天咱们班也来了许多会说话的符号,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找。

  要求:找到后说一说它们叫什么?代表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可自己说一说也可告诉老师或小朋友)

  3、提问,讲述。(出示符号标志挂图,引导幼儿大胆讲述)

  师:你看到了什么符号?能不能在图中找到?它有什么作用?看到它你应当怎么做?

  4、发现规律,认识禁止符号。

  师:有一种符号,如果看到它这件事情就一定不能做,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适当提示,引导幼儿找出共性——禁止符号,举例说明如吹喇叭前面加禁止符号就是“禁止吹喇叭”,吸烟上面加禁止符号便是“禁止吸烟”)。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12

  设计意图:

  一天早上,我班的叶雨辰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民间玩具--陀螺,看着这个不停转动的玩具,小朋友都好奇的围过来,提出了许多的疑问:“它为什么能够不停的旋转?”其实孩子们的游戏简单而让人快乐,他们随手拿起身边的物品使之转动,便会开心不已。我们试图通过集体活动,将幼儿生活中的无意探索变为有意探索,并在科学探索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从而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探索无处不在。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解决疑惑,建构新知识,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体验、感受、理解转动的意思,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受转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幼儿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动室里常见的能转动起来的物品,包括纸杯、盘子、积木、废弃的光盘、磁带、勺子、筷子、绳子、饮料瓶、呼啦圈、风车等,物品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幼儿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分组摆放,包括:塑料齿轮玩具,当中有孔的积木、纽扣、光盘,绳子;牙签,不同形状的、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勺子,两只小碗中各盛半碗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迷迷转

  1.引题并介绍游戏玩法。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玩一个“迷迷转”的游戏吧。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大家张开双手,边念儿歌边自转,“转转转,迷迷转,转到天空我不动!”儿歌结束时就站在原地不动,并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动作。然后我念数字1~10。如果我念到10,大家还能保持不动的话就算胜利。

  2.师幼一起游戏。

  二、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这些物品看见大家玩得那么开心,也想玩“迷迷转”的游戏。请大家帮帮忙,让这些物品转动起来吧!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观察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当幼儿已经想办法使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如当幼儿把笔放在手心并搓动使笔转动时,教师可以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个动作叫……”

  ②当幼儿已经使一种材料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鼓励全体幼儿尝试更多的材料:“请试一试不同的材料。”

  ③有些材料可有多种使之转动的方法,如,风车可用吹气、跑动等方法使它转动。幼儿尝试了一种方法后,教师可以用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能使它转动吗?”

  3.交流与分享。

  师: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

  4.师幼一起总结探索方法。

  师小结:你们用转、搓、拧、拍、跑……那么多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5.引出转动和“力”有关。

  三、通过创造性地组合,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请你用一样物品帮助另一样物品转动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观察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当幼儿出现初步的组合意识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并鼓励。如:幼儿用绳子穿进光盘的中心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用力甩动绳子。一方面帮助幼儿成功,另一方面自然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转动要素“力”。

  ②当幼儿已经通过组合使两个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在哪里也看见过这种转动”,引发幼儿回忆转动与生活的关系。如当幼儿用筷子在水中搅拌,使水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提出上述问题。

  3.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师:原来转动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快乐……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有好处的呢?让我们今后在生活中再去仔细观察和发现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在一次操作上用转、搓、拧、拍、跑等方法让一物转起来,并用完整的话语表述出来。此次操作幼儿完成的不错,但是在准备的物体中还有幼儿没有用到的。幼儿在本次活动中初步认识到“力”的存在,知道力能让一些物体转动起来了,可是由于我没有及时引导幼儿探索其余物体能不能转动就直接进行了二次操作活动以致幼儿没能理解“二次探索”的意义,使幼儿拿着两个相同的物体,是这二次探索过程显得很被动。让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道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最后环节中幼儿想不出生活中还有什么会转动的问题。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13

  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

  2、掌握初浅的保护骨骼的办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体骨骼图、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

  “一位小朋友的纸飞机飞到了电风扇上,他想把他取下来,可是怎么也拿不到,于是他搬来了一张椅子站在上面,一不小心,椅子倒了,小朋友也摔了下来,这时他想站起来,可怎么也站不起来,疼得他哇哇大哭。”

  引导幼儿认真观看表演。

  “小朋友他怎么了?为什么站不起来了?可能是什么原因?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讨论。

  (2)、总结幼儿的观念————他可能是腿摔断了。

  二、了解人体的骨骼。幼儿讨论感知人体的骨骼:

  “动物有骨头吗?人有没有骨头?刚才那位小朋友腿摔断了说明是什么断了?”(骨头)“骨头断了会怎样?”“人没有骨头哦会怎样?”

  (1)、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各部位的骨头,感知自己的`骨骼

  (2)、出示人体骨骼图,引导幼儿观察,人体各部位的骨骼,了解其名称及其功能。

  (1)幼儿自由讨论。

  刚才那位小朋友骨头受伤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给他想想办法,怎样来保护自己的骨骼呢?

  (2)总结:我们要多锻炼,多晒太阳,注意营养,不玩危险游戏,防止骨骼受伤。

  活动反思:

  通过一件事,骨头受伤了,引导幼儿了解,骨头具体作用,人体少了他,会变成什么样?再引导幼儿一起去探讨保护骨头的方法,从而让幼儿有一种去保护自己骨骼的意识。

  活动中,因为没有更形象的骨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光凭教师用嘴讲的去形容,幼儿不能理解,导致部分幼儿环节中秩序混乱。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部分幼儿有了一种保护骨骼的意识,走路原来是跑的,现在也边慢了。第一环节,我先让幼儿观看情景剧,理解是什么原因小朋友的骨头会断的。这样做为不危险第二环节,幼儿通过观看骨骼图,用手去摸,感知人体骨骼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有更形象的人体骨骼,我想效果会更好的。第三环节,既然我们的骨骼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幼儿们一起讨论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14

  【活动准备】实验用品:生熟鸡蛋每人一枚,盘子若干,水。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不小心把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混在了一起,你们能不能给老师想一个办法,把熟鸡蛋和生鸡蛋找出来呢?

  2、请幼儿讨论怎样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

  3、请幼儿尝试怎样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并请幼儿讲一讲,是怎样区分出来的生鸡蛋和熟鸡蛋。

  4、共同探索区分生、熟鸡蛋的不同方法,并记录。

  刚才有的小朋友成功的区分出了生鸡蛋和熟鸡蛋,那现在咱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记得在实验的过程中作好记录。

  (1)摇一摇,仔细感觉两个蛋宝宝有什么不同。说一说你们感觉到了什么?验证幼儿发现:晃动的是生鸡蛋、不晃动的是熟鸡蛋。咱们给熟鸡蛋贴一个小标记,贴一个蓝色的小方形。

  (2)转一转,两个蛋宝宝要进行转圈比赛,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猜猜转得快的是生蛋还是熟蛋,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验证幼儿的发现:转得慢的是生鸡蛋、转得快的是熟鸡蛋。

  5、教师小结,再次尝试。

  刚才咱们成功的区分出了生鸡蛋和熟鸡蛋,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办法,咱们一起来试试,放在水里,这两个鸡蛋会有什么不同?熟鸡蛋会飘起来,生鸡蛋会沉下去。

  6、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实验咱们找出了生鸡蛋和熟鸡蛋,并在熟鸡蛋上做了标记,贴上了蓝色的小圆形,那么,咱们找的对不对呢?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小朋友敲一下带蓝色标记的鸡蛋,试试自己找的对不对。

  7、活动结束,一起来分享熟鸡蛋。

  【教学反思】

  1、精心的准备。在上课之前,精心的`备课,把孩子有可能提到的问题或者自己想到得问题,上网搜索精确的解答。

  2、充分做好了课前的准备工作。

  (1)为每位幼儿都准备了生鸡蛋和熟鸡蛋,考虑到幼儿会发生多种状况的,并多准备了些鸡蛋。

  (2)孩子做实验用的其他材料:小碗、透明塑料桶。

  3、授课过程

  (1)请幼儿尝试怎样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有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鸡蛋,于是,我有点着急,其实,孩子的年龄这么小,这是随时都会发生的正常事情。

  (2)共同探索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在探索之前讲了规则意识,鼓励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比较生蛋和熟蛋的异同点。虽然表扬了善于发现的幼儿,但孩子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不是想象的那么高,而没有更好的更深入的探索发现。

  (3)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4)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该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要敏锐地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生成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或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随机教育活动。

  【设计意图】

  1、幼儿在生活中中经常接触熟鸡蛋,可是他们却很少接触生鸡蛋,他们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亲自敲开生鸡蛋来看看,体验一下敲生鸡蛋的感觉,(我家孩子每次只要在我做饭时用到鸡蛋,都会抢着帮我敲鸡蛋)借此机会,可以让孩子们看看生鸡蛋和熟鸡蛋有什么不一样。

  2、在没看到这节课之前,我真的不知道生鸡蛋和熟鸡蛋是怎样区分的,确切地说不知道有这么多方法来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

  【活动目标】

  1、学会积累、记录等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2、喜欢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 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1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2、能用语言和记录的方式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3、喜欢动手实验,有积极的'探索兴趣,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水,食用油,醋,透明一次性杯子,筷子,幼儿个人记录表,记号笔,大的记录表一张。

  2、幼儿经验准备:先认识油和水,感知其特性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小朋友,你们看杯子里有什么呀?(出示水和醋)

  如果把水和醋倒在一起,会怎样呢?

  1、幼儿自由猜想并表述。

  2、教师实验,幼儿观察现象。

  3、集体交流各自的发现:水和醋混合在了一起。

  二、第一次操作:感知油和水相互倾倒后的分离现象

  1、出示油和水,让幼儿自由猜想:如果把油倒入水中或把水倒入油中会怎样呢?教师记录幼儿猜想结果。

  2、幼儿动手操作,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3、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记录:你把什么倒入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记录幼儿操作结果:无论是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们是分离的,不会混合的。

  三、第二次操作:感知油和水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1、出示筷子,让幼儿猜测搅拌后油和水会怎样

  2、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搅拌静止后的现象,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用筷子用力的搅拌,油和水还是分离的,不会混合。

  教师总结:无论是先倒油还是先倒水,不论用筷子怎么搅,最后结果都是分成两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油和水是分离的,是不会混在一起的。

  四、幼儿尝试“油水分离画”,想一想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呢?感受油水分离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