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17 10:01: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导课: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

  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

  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三。品读体验 1、 “天门中断楚江开”, “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2、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看来大家都不太明白,我们来看一看画面就明白了。(出示课件:图画。)

  你们看,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激起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现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出示课件:一二两行诗。)

  3、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诗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来的意思。)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诗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的。船在前进,才能感觉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对啊,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诗吧。(出示课件:后两行诗。)

  4、老师想请一位叔叔给同学读一读整首诗,愿意听吗?(出示课件:古诗朗读。)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你就是诗人,正随着汹涌的长江水乘舟而来。

  睁开眼睛,谁说说你们刚才的感受?(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像是两位热情的主人,正在迎接我。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的地方,水流就越急,帆船也随着水流摇摆着,发出哗哗的巨响。不光长江有气势,而且天门山也非常雄伟。)

  想象力真丰富。大家体会得真好。

  5、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四、巩固延伸

  1、书写生字

  2、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①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5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地名,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方式朗读,合作探究,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读懂诗题

  1.引导学生围绕旅游进行交流,说说自己见到过哪些特别的景色。

  2.出示诗题《望天门山》导入:这一节课,让我们跟着诗人李白去看看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板书:望天门山。

  3.引导学生读懂诗题,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1)重点理解“望”的`意思。

  (2)提问:“天门山是一座山的名字,你知道它在哪儿吗?”读注释。

  (3)出示天门山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想象:“这座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指名学生交流。

  (4)指名学生说欣赏图片的感受,体会天门山的雄伟。

  4.学生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随机正音。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学生自读,尝试读好停顿。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通古诗。指名读,齐读。

  古诗朗读停顿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理清景物,把握诗歌大意。

  (1)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

  ①结合注释,引导学生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②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的意思。

  (2)让学生说说诗歌写了什么。

  4.分小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三、想象前两句诗描写的画面

  1.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1)出示诗句,指名读。

  (2)引导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断”“开”。帮助学生理解“断”是“断裂”的意思“中断”是“从中间断裂”“开”是“分开、断开”的意思。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进一步体会长江的水势浩荡。

  ③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④指导书写“断”“楚”两个字。重点指导把“断”的左边部分和“楚”的下边部分写正确。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激疑思考:这里是说长江水碰到天门山后往回流了吗?引导学生理解“回”是“回旋”的意思“至此回”是在描写江水撞击天门山后汹涌回旋的景象。

  ②指导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③指导书写“至”字。

  2.指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描绘的景色。

  (1)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描绘的景色吗?

  (2)学生练说,同桌互说。

  (3)分男女、分小组、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这两句诗。指导学生读出天门山雄伟、长江浩荡的气势。

  3.小结学法:我们借助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在想象中体会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汹涌澎湃。接下来,让我们继续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句诗。

  四、想象后两句诗描写的画面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学生自读。

  2.让学生借助“出”“来”等字,理解诗句意思。

  (1)教师适时提问:两岸的青山怎么“出”?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交流“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时,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把自己代入船上乘客的角色中,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

  (3)提问:看到“孤”字,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在天门山的映衬下,宽阔的江面上驶来一艘飘飘摇摇的帆船,感受苍茫雄浑的意境。

  3.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提问:看到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自由交流,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5.指导书写“孤”“帆”。

  五、背诵积累,书写指导

  1.背诵积累。

  (1)学生齐读整首古诗,小组赛读。

  (2)出示背诵提示,学生补充背诵。

  (3)出示“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等相关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句。

  2.指导学生默写古诗。

  (1)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书写的基本格式: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

  (2)学生按照正确格式默写古诗。

  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

  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指名说)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古诗

  1.自读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把古诗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古诗。合作理解诗意,再来读古诗,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五、交流、品读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1.天门山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

  (出示天门山图片)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雄伟险峻的东、西梁山分别矗立在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犹如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间挤开一条通道,奔腾前行。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冲我挡。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汹涌的江水录像)

  你们看,汹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气势啊!

  (4)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5)学生练习,再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学习后两句

  (1)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高兴、激动、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请你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指名读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结:

  诗中这么几个字,我们却品味欣赏了这么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4.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评价:非常有感情,体现出了长江流经天门上时的壮观景象。

  五、欣赏录像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长江,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播放《再说长江》的片段)

  解说: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她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你们看,这两岸陡壁耸立,直插云天,浩瀚的长江水只好紧束腰身,使出浑身力气,从两山之间挤出一条弯弯的水路,奔腾汹涌,勇往直前。她是那么百折不挠,锐不可当。有人说长江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也有人说长江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依我看,长江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你们听,由江流组成的主旋律多么高亢、多么雄壮!

  2.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到这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我和你们的感受一样,难怪当年的李白看到后诗兴大发,写下这如此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连清代的乾隆皇帝都称赞这首诗:“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六、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

  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配乐)

  2.你们都能背下来吗?

  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把诗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同学们朗诵的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七、总结拓展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我们开一个“赞美祖国诵诗会”!

  板书:

  望天门山

  青山碧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白帆红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想像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李白的资料,侧重于写景方面的。

  vcd课件:

  教学方法: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最近,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以怎样来学习?教师引导归纳学法:

  (1)说作者

  (2)读诗文

  (3)讲诗意

  (4)画风景

  (5)评意境

  (6)背课文

  (7)赏类文

  二、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1、说一说作者:李白。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约700余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其诗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大。这首诗是作者遇赦返乡途经天门山时,看见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的景色后写下的一首诗。

  2、读一读。

  ①师范读;②自己读、小组合作读,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插图自学古诗,读通,试着说意思。③抓住重点词语读。(断、开、回、出)④集体读。(注意音调和诗的平仄)。

  3、说一说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a、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结合画面说)

  b、师相机提问补充:

  “天门”指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从中间断开了, 一个“断”字,让人觉得奇,为什么断了?是楚江水冲断了,能把山冲断的'江水,是怎样的浩大和汹涌?楚江水使天门山从中间断开,冲开了(板书:出)一条顺畅的通道,可以想象出天门山地势的险要。

  “碧水”指楚江水,“碧”写出了江水的颜色,“东流”,向东流去。“至此回”,原文说是“直北回”,回的意思是到这里拐弯,(板书:回),楚江在这里因山势而转,形成回旋北流的气势。从前两行诗,我们可想象出山之险,水之大。(感情读一读)。

  “青”,绿色,写出了山的颜色,青山隔江对峙,相对而出,(板书:出)“出”,冒出来,体现了山之高。“孤帆”,孤是单一的意思,孤帆是江里只有一只小船。由于山势险要,江水奔流气势非凡,帆船在长江里显得很小。由于作者是远望,所以感觉到小舟仿佛来自水天相接的地方,仿佛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板书:来)作者赦免返乡,坐船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这也是作者行船的感受。给人以辽阔、浩瀚之感。

  c、看板书的四个动词,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d、同桌互相讲一讲。

  4、画一画。

  学生在准备好的画纸上画一画,指名到台上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5、评一评

  (1)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很优美,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如“断”“开”“回”“出”,生动形象,给全诗带来活力。(运用动词带活力)

  (2)李白把天门山这么美丽的画展现在大家眼前,从色彩上看,楚江水(碧)绿,天门山(青)绿,日(红),色彩明丽。画中的山是静态的、水、孤帆是动态的,行船的感受中,山也动起来了“出”,组成了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景物色彩明丽,动静结合。

  (3)短短的四行,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景色,真可谓是雄奇,壮丽的景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即为诗。

  6、背一背

  齐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美,音韵美,思想美,这首诗赞扬了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指名读,分组读,背古诗。

  7、赏一赏

  欣赏大家收集整理李白的其它的描写景物的诗。

  (课件出示)师生诵读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用语言描写《望天门山》,写成一段话,完成图画填色。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8

  1课标解读

  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没有品位,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等手段,给学生营造便于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新境”。

  2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熟读成诵,抓出重点词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引导叙述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重点难点

  中年级段学习古诗,不能只满足于读一读,背一背;也不能像高年级那样,准确地理解每一诗句的意思及诗人的背景、写作风格。学生要对古诗内容有一定了解,能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根据这个年段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感悟古诗词的情、意、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明确目标

  1.出示第六组单元导读,全班齐读,抓住主要学习目标。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唐代诗人李白,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板书)

  【通过链接李白的其他写景诗,引领学生获得对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的初步体验与感受,产生“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效果。】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读准、读通、初步读出韵味、读懂古诗的目的,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打下基础。】

  三、以趣激情,以情促思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2.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

  【诗中有画,画里有诗。”通过抓“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的澎湃。】

  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像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紧扣关键字“出”进行感悟,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表及里,再辅以复沓手法,通过一次次朗读达到回环效果,凸显“出”中之情。】

  14.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15.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16.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通过形象的生动的讲解及入情入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从而达到声随情动情更深的古诗欣赏境界。】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拓展学生阅读量。

  五、作业设置

  1.背诵《望天门山》,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明天交流。

  2.搜集课外写景的古诗词,读读背背。

  六、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9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这些原则:(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五)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六)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设计和做法。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三上:《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古诗词是我国最璀璨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学习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小孩子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李白和天门山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小组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语文课堂有声有色,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大致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法】

  情景创设法、质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了解李白,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名人吗?(板书:李白)

  2、学生回答,汇报自己的预习收获。

  3、师总结: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人称为“诗仙”。

  4、师:那我们以前学过他的诗篇有哪些啊?

  5、点学生回答,做点评。

  6、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李白的另一佳作,“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二、进入新课学习

  1、释题

  (1)师:天门山在哪里啊?我们看一下84面课后的注释,一起读一遍“天门山:在安徽和县与当涂县的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2)师:那它为什么又叫“天门山”呢?(出示课件图片:天门山)我们看一下这幅图。因为东西梁山隔江相对,它的`样子就像门户一般,所以叫“天门山”。

  (3)师:(出示课件: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望”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看)那诗人为什么不直接用“看”字,而用“望”字呢?

  (4)师引导:我们经常说“看”书、“看”报,而不是“望”书、“望”报,这是因为这些书就摊在我们的面前,距离很近;而“望”字呢,也是表示看,但是它是看远处,或者从远处看;同时,“看”能到很小的一块地方,而“望”呢就表现出了诗人视野是十分开阔的,他将天门山这一带的所有景色尽收眼底,所以“望”字就比“看”字要好。

  (5)师:我们一起来读下课题“望天门山”。(出示课件)

  2、朗读

  (1)师:诗人到底望到了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一下。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录音,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放范读录音)

  (2)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小声地朗读。要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并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

  (3)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下?

  (4)指名两三位学生朗读,并作点评。

  (5)师: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3、诗句的理解

  (1)师: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2)师:先来学习第一小节(出示课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师:有谁能读一下这两句诗(指名学生朗读)。

  (4)师:在我们自由朗读的时候,我们把不懂的地方坐下了记号。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逐一探讨每个问题)

  (5)(同学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学生提问——(师:有没有谁知道它的意思?)点学生回答——师补充

  (6)疏通字词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这段的意思。(让学生讨论)

  (7)指名学生回答

  (8)师相机指导,最后补充(出示课件)。

  (9)师:我们再带着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大声地读一遍。

  (10)师:同学们学得真快,那我们就接着学习下面两句。(出示课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师:谁能读下这两句呢?

  (12)师:关于这两句你们又有什么不懂的呢?

  (13)学生提问——(师:有谁知道它的意思啊?)学生之间解决——师补充

  (14)(疏通字词后)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节诗的意思。

  (15)先请学生回答,根据具体的情况再做补充(出示课件)。

  (16)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好,让我们再读下这两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

  (17)师:现在同学理解的真快啊!让我们再读一遍,带着一种江水的气势和对这美好的景色赞美的感情来读。望天门山预备起——

  三、课堂小结

  (1)(出示课件)师:同学们学的真棒!那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在这首诗中诗人望到了哪些景物?我们也可以看看这幅图上有哪些景物。

  (2)在学生的回答声中,完成板书。

  山——出

  水——回

  帆——来

  日——升

  (3)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那我们接下来就完成这道填空题。

  (4)(出示课件)这首诗是()朝诗人()写的,它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山——出

  水——回

  帆——来

  日——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苏东坡先生有句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啊,学习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幻灯出示李白资料)是啊,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

  1、自读

  你们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写的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自己手中的课文纸,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并正音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出示难读字音

  3、师范读(配乐)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可以结合课文纸上的注释和插图来读一读,理解诗意,然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幻灯出示自学要求)

  五、交流、品读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这首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景呢?(指名学生回答)

  1、天门山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出示天门山图片,简介天门山和楚江)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雄伟险峻的东、西梁山分别矗立在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犹如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间挤开一条通道,奔腾前行。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同学们想一想“中断”是什么意思?天门山为什么会从中间中断呢?“至此回”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至此回?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真是山水相依,你冲我挡。

  (4)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汹涌的江水录像)

  你们看,汹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气势啊!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磅礴,雄壮,充满阳刚之气)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6)范读

  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读,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7)学生练习,再指名读叠读,带着动作读

  3、学习后两句

  1)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请你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男生读,女生读,带着动作读)

  (6)学生带上动作朗读全诗

  (7)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齐读,可以一人读一句,也可以做动作读还可以配乐读,读出诗人表达的感情。

  六、幻灯出示练习题,学生填空,试背诵。

  1、同学们朗诵的非常精彩,让我们都很好的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2、古诗新唱,全班同学带着自己感情一起跟着旋律唱出这首诗。

  七、学写生字“断”“楚”。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古诗

  2、收集相关写景古诗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望天门山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2

  一、预设目标: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准备:

  flash动画、幻灯片、板书、乐曲《平湖秋月》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诗的意境美。

  3、教师范读古诗,请幼儿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4、古诗欣赏与理解:

  (1)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2)古诗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4)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6)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望天门山》。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

  9、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四、活动延伸: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回家和父母结合古诗内容画一幅图画。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5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⑴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⑵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⑶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

  ⑷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⑸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②停顿恰当;③有表情地朗读;④有画面地朗读。

  ⑹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评价)

  ㈡我能说,

  ⑺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⑻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里打了个回旋径直向北流去。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耸出来;孤帆:单独的一只船;日边:遥远的天边。

  两岸苍翠的东西梁山隔江相对从船的两边掠过。一叶孤帆从天水相接的远方徐徐驶来。

  (适时补充: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①“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②“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③“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㈢我能画,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⑽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画?说说你的'理由。

  ①画单一景物;②画一个片段;③画连环场景。

  ⑾作品展示。

  ⑿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9-17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09-25

《望天门山》学习资料01-14

望海潮教学设计01-03

《望洞庭》教学设计09-23

望洞庭教学设计05-23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01-05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12-25

(通用)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08-05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