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12-10 09:58: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7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仔细地观察图画,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用“……像……”说清楚自己的发现,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语言。

  3、能积极参与有关春天的实践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春天里的发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展示和本组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与同学共享快乐。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语言。

  2、难点:用“……像……”说话,口语交际,收集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出示图片)

  2、观察比较,发现朋友。请赶快认识画上的事物,哪些能成为朋友。你是怎样发现的`?

  3、观察联想,练说句子。

  (1)、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一对对朋友,再想想,怎样把你的发现说得更明白、具体。听听春姑娘是怎么说的?(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2)、想试试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争取说给全班同学听。

  (3)、和同学交流时,比比谁说得好,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经验,拓展交流。谁还能发现,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日常生活中什么像什么,请在小组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5、小结。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现在,我们到字词游戏宫去看看吧!

  (2)、小组内互相合作,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小组汇报。

  (4)、游戏巩固生字:

  a.说偏旁猜字:师说今天所学生字的偏旁,学生站起来抢答。也可学生说偏旁学生猜字。

  b.编序号:给生字编上序号,学生先自由准备。然后师问:“1号是谁?”生齐答:“1号是XXX”

  c.开火车扩词游戏:师说生字,哪一组扩得多为优胜组。

  d.说句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说一句或几句话。

  2、读读背背。

  (1)、现在我们去采集一些有关春天的有关诗句吧,看谁采集得多。

  (2)、轻声读诗句,不认识的字,看音节多读几遍。

  (3)、将诗句大声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4)、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有味道。(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验眼前仿佛看见什么景色,入情入境地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等。)

  (5)、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6)、展示交流,课外收集描写春光的诗句,或即兴写诗。

  (7)、展示交流,课外收集描写春光的诗句,或即兴写诗。

  3、我会填。

  (1)、同学们积累了那么多描写春天的诗句,会用学过的词赞美春天的景物吗?

  (2)、读词:春光、天空、枝条、绿叶、阳光、小溪

  (3)、请同学们讨论填空。

  (4)、交流欣赏,画图,个别同学在黑板上填写。齐读词语。

  拓展练习:

  害羞的( ) ( )的眼睛 () 的笋芽 () 的嗓音 () 的世界 ( )的辫子

  健壮的( ) 嫩绿的( ) ( )的玫瑰

  三、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第21课搭石。

  【教材分析】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因为《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么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样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阅读主题是人间真情,前面已经学习了《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对于人间的离愁别绪有了初步感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学习《搭石》,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同时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惰。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并课件出示:

  (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温州,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师生交流。

  3、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

  搭石

  4、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看课题质疑,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随文解词,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目标: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让学生再朗读的基础默读课文,则能让学生更好的思考。)

  3、检查反馈:

  ⑴ 课件出示: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师:看得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样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⑵ 理解脱鞋绾裤:

  师:还有一个词,虽然不是生字词,但是它比较难读,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词。

  师板书:

  脱鞋绾裤

  把绾字突出

  指名读,了解绾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

  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绾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绾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需要──(生:脱鞋绾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⑶ 学法迁移,理解其它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

  结合理解运用: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朗读。

  ⑷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绾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理解字意,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然后把脱鞋绾裤带入课文中心句朗读,再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把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

  三、初品搭石,小结本课,引发深思

  1、思考: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应的记号。

  2、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⑴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⑵ 自由朗读,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⑶ 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四、学习写惰,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要点。

  2、学生书写。

  3、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个训练要求。中年级的写字教学应该有重点进行指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惰进行书写指导,除了要求写正确之外,还要求写美观,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你是从哪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本课时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三个板块的学习。

  预设1: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相机板书:

  善良

  2、理解踏: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预设2: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板书:

  协调有序

  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引述):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生: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预设3: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谦让、尊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师:是的,家乡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谦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不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

  课件出示: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 ,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

  (设计意图: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搭石)。

  【板书设计】

  (圆圈可以画成搭石的样子,文字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

  【设计评析】

  1、抓住中心,反复咏诵: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进行:导入新课时,出示的是(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研读课文时,出示的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在词语学习是,让学生把那些优美的词语,带到句子(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去读一读,既检查了字音、理解了词义,还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研读课文时,吟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次都有不同体会,每次都有新的感悟。经过这样一咏三叹,学生对这道风景的理解应该能深刻且有深度的。

  2、读悟结合,增进实效:

  美文应该美读,但不是机械重复读,那样只能造成学生的疲惫。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再把这些人间真情发自肺腑的朗读出来,才能与文本质朴的语言、秀美的意境协调有序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关键句子的理解上,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预设1用了采访引读,预设2用了想象画面,预设3用了写作迁移。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进行朗读指导,让朗读教学的增量尽可能的放大。

  3、写法指导。

  (是不是应该还可以写一些练笔上的设计,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说。)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设计思想]

  《雨霖铃》这首词抒情色彩非常之浓,如果赏析时用语贫乏琐碎,那么诗情就会打大折扣,如温水(也可能是冷水)泡茶,或没有完全泡开,或完全没有泡开。因此,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赏析此文成了最佳选择。以“诗”解词,情味不减,能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同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以点带面,融会贯通。具体操作就是根据文本内容,紧抓教学重点,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浓浓的离愁。

  2.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以“诗”解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上说周杰伦走到哪里都能刮起一阵龙卷风,足见周杰伦影响之大。可是早在北宋时期,有位词人,他创作的许多作品不仅当时广为传唱,而且流传至今已近千年。他在当时的影响,有言为证:“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大家能根据这句话猜出他是谁吗?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1.自读两遍,初步感知

  2.提示: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念,想到。

  3.再读一遍,找出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诵读指导:节奏缓慢,语调低沉。

  4.播放课文录音。

  5.学生模仿诵读。

  6.找出写“离别”情景的`句子和写“清秋节”的句子。

  明确: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以“诗”解词,体会深情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景中之情。

  要求: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诗一般优美而深情的语言加以渲染。

  2.学生从中任选一句加以鉴赏,写在草稿纸上。

  3.根据所选对象分组进行探究、交流、讨论。

  4.在讨论基础上,组内合作完成一篇精美的赏析文字,以便全班交流。

  5.成果展示,教师点评。

  6.教师下水: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赏析:一声声,一遍遍,秋蝉嘶鸣,缠绵哀怨。面对长亭,天色将晚,天边的落日像哭红的泪眼,充满无限眷恋,一点一点,正依依不舍地挨下山去。骤雨刚过,叶尖上的水珠敲打着干枯的树叶,其声如泣如诉,点点滴滴,是离人泪。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赏析:桌上的酒食,尝着似土和泥。未饮先醉,心内成灰。眼中泪,杯中酒,蓄着的是忧,咽下的是愁,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艄公催行;离愁越来越浓,感情之弦越绷越紧,终于情不自禁地握住对方的手,流泪眼望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哽在喉间,悲痛欲绝。

  ③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赏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离愁渐远渐无穷,如千里烟波,浩渺无边,如楚天清秋,万里辽阔。无边的离愁像暮霭一样,沉沉地压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从前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今风景依稀,佳人何在?冷风吹来,心头一颤,酒醒愁未醒,顿时生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杨柳依旧笑晨风”的悲凉。

  7.总结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抓住“念”字)

  四、余音绕梁

  1.播放毛宁的《晚秋》。

  2.课后请大家再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象一下柳永走后,那位女子的生活情景,并以《与君别离后》为题,借鉴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篇抒情散文或者抒情诗。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本课的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一、多种形式朗读,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今天有一位学习伙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它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它是谁呢?(板书课题)请大家小声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好吗?

  (课开始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功,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想:学习伙伴是谁?(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不明白的问题。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师对难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创新识字。

  (老师出示课件:我巧记:一只小黑狗,长着四个口(器)。水大好发电(淹)。禾苗的家(稼)。家里玩火(灾)。闯了大祸一只脚踢三球,一脚踢到树上头(躁)。学生猜字谜,并自编字谜。如:学生说:下雨天吃包子(雹),太阳在西边(晒)通过这个环节增加识字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4.以读促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汽为什么会变成云?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解答。(a师问:通过读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b师梳理、归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网站:现在进入小读者网页,根据提示来学习,我的变化,我的脾气,我在哪里,自学完后,小组内交换意见,再推荐汇报。)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阅读心理过程外化,学生经历:提出问――分析问――解决问的完整训练,主体地位凸现。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尝试

  1.利用全文动画来突破难点,激发兴趣。

  (1)学生讨论云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后。通过动画演示雨、雹子、雪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适当点拨向学生解释雹子是空中降下来的冰块,多数出现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随雷阵雨出现。冰雹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对人、畜、建筑物也会造成危害。)

  (2)揭示谜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汽在空中会变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又会变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见,云、雨、雹子、雪都是由什么变成的?(水汽)

  (3)小节:其实,我们刚才所认识的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2.进入专题网站水,生命之源,拓展知识,揭示水的利与弊。

  (1)学生进入专题网站,选择感兴趣的知识读,引导学生把兴趣点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2)联系实际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在教学中用电脑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通过专题网站,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既能一边学课文,又能一边了解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看见,或不能理解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丰富形象思维。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1.引导启发:诵读本文,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是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到了空中飘浮,变成云,遇冷凝结,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要完全降伏它,还需要人们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假如你是一滴水,你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2.学生在校园BBS中就上述话题留言。

  信息技术适时、适度、有效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利用网络提供资源,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效益。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 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任人宰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 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介作者及邓稼先,以引起学生对这两位科学家的重视。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

  2、说说六部分各述的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暗走出的迷蒙,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以及常常伴有的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解析六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三、质疑讨论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四、重点精读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第二课时

  一、美点析读

  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二、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有三。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其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其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三、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胸中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将个人的生命无私的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他是我们的自豪,我们的骄傲!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发现阅读法,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四、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提示:祖国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作后盾,那有小家的和平与安宁,那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坚定 执着 勇敢

  百年屈辱

  舍身忘我 无私奉献

  两弹元勋

  忠厚朴实 无私心

  传统文化 最不要引人注目

  最有奉献精神

  【教学后记】

  本文主要通过六部分来展示人物的主要事迹,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凸现人物的伟大人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创作风格,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忱,树立学生为中华民族振兴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十六个,会写九个生字并积累常用词语。

  2、结合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理解文中的专门术语,培养学生惧信息的能力。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理解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交通工具发展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惧有关交通工具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很早以前人们远行靠什么吗,你还了解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吗,科学技术的发情,交通工具越发先进,人类将会走得更快更远,今天我们学习《远行靠什么》

  二、新课

  (一)自学

  1、轻声自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用你学过的方法进行识字。

  3、小组或同桌用识字卡检查生字,并相互交流。

  4、按自然节小组内读课文,检查字音。

  (二)识字

  1、读卡片。学生读一个,老师将卡片贴到黑板上。

  2、说说自己最得意的识字方法。

  3、游戏识字。同桌你读我找,我找你读,练习组词语。

  (三)交流

  1、学习1-3自然段,读文思考,在不同的时期人们远行用什么流通工具。

  学生读文很快就能找到最初,人们远行时靠步行,骑马,后来是马车和帆船,二百多年前有蒸汽机,就有了火车和轮船。

  2、让学生知道独木舟、蒸汽机词语的意思,理解奔驰、天涯海角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

  (四)诵读

  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读出自豪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交通工具由古代骑马、乘独木舟发展到使用马车、帆船及火车和轮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内燃机等,交通工具有哪些新的变化呢,接着学习以下课文的内容。

  二、新课

  (一)交流

  1、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人类远行靠什么?

  第四段首先理解内燃机的意思,然后从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看出或体会到什么?一是说有了汽车、军舰和快艇,二是说车多、军舰、快艇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川流不息、疾驶的意思。

  第5、6自然段让学生理解了飞机,人们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现在又有了电力机车,核潜艇,还有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让学生把现在和最初比较一下,现在和二百年前比较,说明了什么?

  2、学习最后一段,齐读。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是全文的中心句,从交通工具的角度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要想走得快走得远,就要发展科学技术。

  (二)诵读

  1、学生自由练读。认为自己读得好就奖励自己一朵小红花。

  2、小组赛读,读出骄傲、自豪的情感来。

  3、指名朗读。

  (三)评价

  结合学生诵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价。从情感的投入朗读的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写字

  1、复习巩固字形,认读生字卡。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

  3、老师指导。内、艇、界。

  (五)练习

  1、说一说。

  军舰在海面上巡逻。

  在天空中_______。

  在海底_______。

  在轨道上________。

  在宇宙里_________。

  2、你认为未来的交通工具什么样?画出来向同学介绍。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1.展开拓展阅读,了解“看”的学问;从布鲁诺和柏波罗的做法和结果对比中得到启示。

  2.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3.对爱迪生的故事展开讨论,积累学习方法和生活的小窍门。

  重难点,关键

  1.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2.针对爱迪生的故事展开讨论,积累学习方法和生活的小窍门。

  课时划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教师导入:

  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阅读《“看”的学问》和《管道》。

  二.学习《“看”的学问》

  1.轻声读文,思考“看”有哪些学问。

  2.讨论:“看”都有哪些学问?

  3.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是怎么样观察事物的?

  三.学习《管道》

  1.提出要求,引导速读。

  2.学生自由速读,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速读的体会。

  4.引导全班交流,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揭示任务,导入新课二.开展《畅所欲言》的话题交流

  1.默读故事,理解内容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针对故事,开展讨论。

  3.教师小结。

  完成《初显身手》

  1.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小窍门。

  2.课件出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引导评议。

  3.评选班级“智多星”。

  4.课外延伸:毛遂自荐当主编将全班同学提供的好方法,好窍门编成小册子,名曰《智慧万花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学生将上节课讨论的学习方法和生活小窍门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作业设计继续习作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4-2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1-28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5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1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三篇11-22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25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12-03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06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3篇10-10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三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