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说课稿>初中地理说课稿

初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2-07-27 11:25: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说课稿

初中地理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前面教材的延续和深入。它很好地体现了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密切的关系:河流的分布、发展受地形的制约,气候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她又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学习黄河的有关知识,了解黄河、认识黄河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⑴ 认识目标:黄河的源地、注入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及主要地形区;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主要水利枢纽工程的名称和分布。

  ⑵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熟练查阅地图的能力,能把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重要支流、水利工程等落实在地图上。

  ②阅读黄河水系图和“地上河”示意图,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将多种地图和信息对照使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黄河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教学重 、难点

  ⑴重点:黄河上、中、下游的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⑵难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成因。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1、根据教学需要、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

  3、图文结合,培养记忆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师问:①我们喝的自来水取自于哪里?(生答:黄河)

  师问:你对黄河的了解又有哪些呢?

  (生答,教师作总结,导入新课)

  二、探究合作,获取新知

  一、壮美黄河(板书)

  1、远观黄河(课件辅助)

  学生阅读《黄河水系图》观察黄河干流的形状特征

  学生活动:

  ① 在图中找出黄河的河源,流经的省(自治区)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长江和黄河同时流经的省(自治区)有:

  ③ 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河口和旧孟津,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一个省区。 ④ 找出黄河的重要支流渭河与汾河。

  ⑤ 找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小结: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师问: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生答,教师点评,然后过渡到第二个问题)

  2、近看黄河(板书)

  (播放课件,阅读课文,感受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并做小结)

  上游:河源段:水清、浅、稳定

  河谷段: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富水力

  河滩平原段:河床平,水流缓,水量少

  中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河面宽阔,“地上河”

  投影:黄河感怀之一《黄河观汛》 (齐读)

  一片浩瀚呈烟雾,惊涛舔坝神鬼怵。

  晴日无风三尺浪,黄河自古不夜渡。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母亲”河的壮观气势和美丽风光。

  (过渡:由课件中看到的“地上河”过渡到第二个大问题)

  二、“问题”黄河

  1、“地上悬河”的成因及危害(板书,学生分析、并播放课件)

  2、黄河凌汛(板书,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3、黄河断流(板书,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投影:黄河感怀之二《黄河遗恨》(齐读)

  冲出邙山骜不驯,千里沃野人狂奔。

  皇帝河官束无策,龙王铁犀枉受尊。

  城堙河於阡陌废,市井萧疏民断魂。

  汴梁几遭灭顶灾,州桥明月何处寻。

  (过渡:由“问题”黄河引出黄河的治理)

  三、根治黄河(板书)

  1、治理措施(板书,由“问题”黄河对症下药)

  ① 保持水土(板书)

  ② 修建水库(板书)

  ③ 修筑堤坝(板书)

  播放课件: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资料

  过渡:这些措施治理黄河的成效如何呢?

  2、治理成效(板书)

  播放课件:

  新闻一:《黄河调水调沙试验今年初显成果》(略)

  新闻二:《今年黄河不喊渴》(略)

  学生由此得出治理效果明显的结论。

  投影:黄河感怀之三《黄河巨变》(齐读)

  半世安澜无溃堤,旷代工程小浪底。

  千秋伟业民福祉,黄河今朝害变利。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自我小结,纳入体系:

  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清理思路,纳入体系)

  四、学以致用,引发思考:

  师:由20xx年兰考抗洪的事实告诉我们,治理黄河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不能包治百病,黄河的治理还任重而道远。

  师问:如果你是治理黄河的专家,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引发思考)

  五、板书设计

  滔滔黄河

  一、壮美黄河

  1、远观黄河

  2、近看黄河

  二、“问题”黄河

  1、地上悬河

  2、黄河凌汛

  3、黄河断流

  三、根治黄河

  1、治理措施:

  ①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

  ③修堤筑坝

  2、治理成效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本着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做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地理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自转。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在静止状态下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学习过渡到地球的动态学习,并为之后进一步学习地球公转运动打好基础,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在前一节中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的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2.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设悬导入,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们产生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提起同学们对地球自转的探究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其他同学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初中地理说课稿3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节课目标设计如下:

  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又由于天气符号、天气图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针对以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用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和发现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再根据学生的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取了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比赛、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我创设了“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收看全国未来48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节目(问天网),并做记录,讨论我们常州的天气情况”这一情境。

  2)、待学生讨论交流完全后,提问:“那么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呢?(注意描述过程中都用到哪些关键词!)

  3)、我对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的学生作出肯定评价后,让学生继续描述给出的三张表示不同天气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那么描述天气要从哪些方面来讲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4)、描述完后,学生总结回答时,我对学生给出的每种答案都作出适当评价。当有些学生混淆“天气”与“气候”概念时,我会出示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话语:“如我们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辩别它们分别是指出的“天气”还是“气候”,从而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是多变的、短期的。

  5)、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生活提问:“在你的生活中都经历过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6、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小结到:由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可见,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张关于丰收、洪涝、干旱的图片,学生看完后,再展现两则资料2日“海马”台风对台北地区影响的资料),由此让学生议一议天气对人类活动还有哪些影响?

  7、学生交流时,如果有学生总结出:天气对人类活动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会肯定这种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从而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

  8、在以上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设计的层层递进的系列生活化问题绐终贯穿其间,这样通过创设真实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地理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9、以上是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简单天气图。”

  10、先由我说出并解释一些民间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意在让学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备看云识天天气的能力,由此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看懂卫星云图和在城市天气预报图上辨别各城市的天气情况呢?

  11、于是出示一幅卫星云图,提出问题:卫星云图中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12、师生共同完成后,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辨别书本和地图册上的天气符号,再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节目”给他们看,要求学生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放城市天气预报的。并让学生为下面的小组比赛作好准备!如果天气预报节目中有出现与书本不相符的天气符号,要给同学们作解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

  13、小组游戏比赛规则:小组内的一位学生上前负责抽取出城市;另选出一名天气预报员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气图上找到城市后,播报出该城市的天气情况;其他组员根据天气预报员播报的天气状况在我准备的天气符号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天气符号,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学作评委;最后评出优胜组并颁奖。

  14、在这里我把这一环节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习小组尽可能多的识别天气符号,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和象征性的物质奖励。不仅创造机会让学生识别更多的常用天气符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有了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15、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为了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得更生动,我让学生进行视听、实践、比赛、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16、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理念指导下,我又设计了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动:明后天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你是运动员,班主任、体育教师、校长都有应该充分考虑天气情况,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作准备呢?

  这一活动让学生可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使我自己对本节课作一个客观、理性的思索,是教师发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径!

  布置作业:回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与同学交流明后天我们常州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目的让这一节课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和延伸!

初中地理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初中地理《澳大利亚》。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自主、合作、探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基于这些理念,对“澳大利亚”一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拟定课程目标后,重组教学内容,从网上搜索图片、设计并制作了“澳大利亚” 幻灯片课件 。为学生提供较完备的知识系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探究协作交流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澳大利亚”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几个形象的标题,如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都隐含在形象的标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空间。

  就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来看,课堂需消化的知识容量大,新课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较多,所以如澳大利亚的城市、工业部门等只作简单介绍,而将重点放在独有动物的形成、探究其养羊业的分布以及矿产品的分布上,其目的是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弄懂。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并简单分析说明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判断。通过阅读有关地图,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观察澳大利亚丰富而古老的动物物种特征,了解其进化缓慢的原因。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学习分析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对其农业、经济等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懂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理解澳大利亚利用资源与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快速发展经济。

  3、重点难点

  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采用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重要信息制作成学习课件。为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片,来获取地理知识。

  (一)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填写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二)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填:填写知识机构提纲,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四、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①“袋鼠之乡”:主要内容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个内容是澳大利亚在自然环境上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差别。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入手,让学生对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为了较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此问题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利用大陆漂移的内容探究此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具体见课件或教案),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逐步探究,从而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主要介绍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具体程序如下:首先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成就,简介其牧业的发展历史,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养羊业的分布,引导学生借助地图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分别探究了解澳大利亚地形、气候特征对农牧业分布特点的影响 ,并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条件与农牧业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从而对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有一定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 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容易得出结论:即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然后简单介绍澳大利亚的三大著名城市。

  ④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设计了 2 个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查找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了解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即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在完成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通过以上设计的活动 ,希望引起学生对澳大利亚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探究兴趣,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初中地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 ,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初中地理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河流湖泊众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特征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等。本课既是对前面“地形地势”“气候”的拓展和延伸,也为下面学习“长江”“黄河”打好基础,因此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习完本节课后,能对我国河流分布及其特征有所了解,培养热爱自然的理念。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个性鲜明,对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相应的主动性,不适合自主学习。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找出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过读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总结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提升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中国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分布及其水文特征。

  【难点】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一条河流,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河流?接着进一步提问:我国的这些河流都分布在哪?它们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从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总特征。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并请学生说一说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学生读图后师生总结: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呈现河流湖泊众多的特点。

  2、河流

  (1)分布特征。首先我会展示中国水系分布图并请学生在图上填出河流的名称,并找到他们的归宿。学生读图后回答注入太平洋: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等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外流区。而塔里木河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内流区。接下来我会继续提问:我国的内流河和外流河是相间分布吗?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学生阅读地图后回答到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限与之前所学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大致相同,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气候较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我会在此提醒学生注意在西北地区也有外流河,如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东部地区也有内流区,如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就有部分为内流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找寻答案的过程,提升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养成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水文特征。首先我会展示“中国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结合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将全班分为三大组,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外流河(北方和南方)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学生阅读地图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谈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理解这一难点。

  3、湖泊。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点。学生回答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我国湖泊众多,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xx多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其中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意图】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根据本节课内容,搜集资料,描述本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对家乡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 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 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 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 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 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page]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演示,导入新课

  我采用图片演示,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多张美国的自然景观图片;同时为后面设置一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讲授新课

  (1)位置与范围

  展示《北美洲地图》,让学生找出美国的位置。再让学生翻开《世界地理图册》中美国的地图,找出美国的大致范围。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轮廓。之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范围,也就是大致所跨的经纬度,其他同学在下面描摹标画。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学习完美国的位置和范围之后,将会从它的自然地理概况进一步认识美国。

  (2)地形地势

  展示美国地形图,并简单地介绍这幅地形图,然后再请一个同学说一下美国本土主要的地形,之后教师再总结。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通过《沿40°N的美国地形剖面图》,总结出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特征。让学生明白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①地形的名称;②说明其属于5大地形中的哪一种;③地形的分布特征;④概括地势特征,之后教师再详细总结。

  在学习完美国的地形地势后,以问题的形式进入美国地形地势特征会对它的气候类型产生的'影响的学习。

  (3)美国的气候

  展示《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影响美国气候的是那三大气流?

  问题二:美国的地形对气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学生回答之后再总结。

  展示《美国的的气候分布图》和《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找出美

  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分别从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来分析它们对气候的影响,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在学习完了气候,接着就学习美国的主要河流与湖泊。

  (4)美国的河流与湖泊

  展示《美国水系图》,让学生说出美国本土的主要河流及湖泊,并请学生根据东西部的地形分析一下河流的水文特征,之后教师再总结。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结束前的2到三分钟,我会进行小结与作业布置,主要总结本节课

  所学的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布置练习或作业,叫学生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

初中地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板块运动的规律。

  【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从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中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2)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冲刺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9

x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中国的人口>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初中地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三、说学法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和其他区域一样有海陆位置外,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

  在学生探究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小活动,如在介绍音乐方面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京韵大鼓和国粹京剧,可让学生试唱两句;

  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以上是我对《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一课的设计,还很不成熟,恳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

初中地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中国的河流》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该单元以“中国的河流”为主题展开。着重讲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

  《中国的河流》旨在介绍我国河流的概况及其水文、水系特征,以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为引线,着重介绍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的特征,表达了中国地大物博,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掌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中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主要湖泊;

  2.了解塔里木河、长江和黄河的概况及其水文特征;

  3.知道长江和黄河的资源现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知道中国是多山多河的国家,长江长度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长江的开发利用和黄河的治理。

  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识记内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尝试法。尝试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在各组相互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在知识的总结方面,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来,配合教师的点拨,识记口诀和教具、挂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学案第二课时滚滚长江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长江的源流概况、长江各河段特征。

  2.能够说出长江的干流和支流。 3.知道长江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4.通过学习长江了解我国的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 重点与难点: 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特征和水能开发利用现状。

  【目标导引】

  以科技小制作的形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先将任务布置下去,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彩灯制作一个中国河流的展示图,通过作品的好坏评奖加分以资鼓励。并将最好的作品在各个班展示。

  【教学策略】

  首先,按我校地理组现行校本教研:问题教学法。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相互讨论,自主问答上述问题。(讨论交流)

  然后,以小组pk的方式,每个组自主派个代表来问答,每组回答一题。(自我展示)

  再次,让学生自己改错,发现错误的学生举手上台,修改正确的可以获得老师的奖励(包括加分或是一些小小的实物奖励如:棒棒糖等)(学生纠错)

  最后,教师总结,对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分析,对完成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加分。(教师纠错)

  【教师总结】

  在讲述长江源头的时候,讲清楚它跟黄河都都发源于青海省,便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连续性。在讲述长江干流的时候,讲清楚它的形状是“v”和“w”两个字母组成。(讲黄河时讲清它是“几”字形)。在讲述长江支流的时候,用口诀来讲“农民家舞,想汗干”----只要在农民家里跳舞,想身上的汗干了。来讲解长江的七条支流。便于学生记忆。

  【跟踪练习1】 ⑴长江的源头所在地是 ( ) A.金沙江 B.沱沱河 C.唐古拉山 D.青藏高原 ⑵长江干流流经的直辖市共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⑶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的代号:①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青藏高原 ③四川盆地 ④横断山区,按先后流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⑷兼跨长江中、上游的省区是( ) A.湖北省 B.江苏省 C.江西省 D.湖南省 ⑸下列湖泊中,位于长江干流以南的是 ( ) A.青海湖 B.鄱阳湖 C.巢湖 D.洪泽湖

  (跟踪练习可以同样用小组pk的方式,举手抢答,回答问题最多并且全部正确的,给予适当奖励;回答最少的,给予惩罚如:轻唱两句歌,或是地理课上小组负责擦黑板等)

  知识点二、长江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合作探究】 长江水能的开发利用 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____,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到全国的1/2。第1页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主要水电站a______,b_______,c_____,d_____。长江三峡由____、____、____组成,位于___省和___省的交界处,长江的__游段。三峡坝址在___省,长江干流__游段,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级阶梯交界处,其最主要任务是______。这些水电站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 思考:水能资源是否丰富,需要考虑哪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运用】

  1、长江的航运 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原因:

  ⑴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长。

  ⑵航运价值大:

  ①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

  ②长江流域资源、农产丰富,人口和城市众多,运输需求量大。

  ③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焦柳、宝成--成昆五大铁路纵线和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了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2、长江洪涝的原因

  ⑴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夏季降水多且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干流水量大,汛期长。

  ⑵中上游植被遭到破坏,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中游泥沙淤积加剧,加上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中下游地势低平,泥沙淤积,泄洪不畅。

  ⑶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水流不畅。(“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3、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主要的措施为:

  ①加固江防大提,兴建分洪、蓄洪水利工程,并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跟踪练习2】

  ⑴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夏秋季节洪涝灾害频繁,其原因有( )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B.围湖造田,湖泊蓄水调洪能力降低 C.落差大,水流急 D.人工裁弯取直河道

  ⑵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其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三峡

  ⑶“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 A.支流多 B.流域广 C.无湖泊调节洪水 D.河段特别弯曲

  ⑷位于长江中游对长江水量起重要作用的湖泊是 ( ) A.洪泽湖、太湖 B.洞庭湖、鄱阳湖 C.巢湖、鄱阳湖 D.洪泽湖、洞庭湖

  ⑸人们把长江誉为“黄金水道”,其主要原因是 ( ) A.年径流量大 B.水能资源丰富 C.航运价值高 D.流域内矿产丰富

  【教学策略】

  方式与知识一相似,只是知识点不同。

初中地理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地理》第三册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本节共分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鉴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章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本章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气候资源优越的一面,而且也看到我国天气、气候灾害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为《收听天气预报》,主要介绍有关天气的基础知识。第二节为《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主要讲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和五大温度带。第三节为《降水和干湿地区》,主要介绍我国降水的三个特点和四个干湿地区。本节课学习我国降水的第一个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本节课与《中国地理》第一册第四章《世界气候》联系密切,可以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为基础。另外本节课学习的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又是学习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学习掌握。

  二、说教学重难点:

  1、识记: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成因。

  3、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4、难点: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联系学生已有的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基础知识,本节可采用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及归纳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找出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级单位。(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二页。)

  2、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十页。)

  3、想一想:我国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二)、学习新课:

  1、导入并板书课题:降水和干湿地区

  2、学生预习课文第49至51页。(初读)

  3、读课本第50页〈〈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思考下列问题:(精读)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3)、找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6)、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7)、想一想: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4、分小组交换结果并讨论: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6、读课本第50至51页的〈〈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东南季风来自哪个大洋,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西南季风来自哪个大洋,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7、分小组交换结果并思考:为什么我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分别找出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将这三条线添粗。

  2、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它与夏季风的影响有什么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即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五)作业:

  〈〈目标评价手册〉〉第16页第20题。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年降水量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规律及成因,并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略)

初中地理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中国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习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和按走向分为五种类型的山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说教法

  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三、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已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说远教资源的分析和采用

  中央电化教育管资源中人教课标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地形》中的媒体展示中的中国地形及中国地形剖面图的flah动画及中国地形山脉等十几幅图片形象生动,典型例题中的例子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其中flah制作的动画<古诗欣赏>更是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资源进行组合、链接、补充制成PPT课件。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及动画效果,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展示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中国的地势特征 2、山脉纵横交错 3、中国的名山)内容中。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四 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 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我给学生展示FLAH动画〈古诗欣赏〉,通过欣赏古诗《虞美人》,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会向东流?引出对中国地势特征的学习。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中国地形概况图、中国三梯阶梯示意图、中国地势剖面图,让学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气候与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出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山脉纵横交错

  在教学活动中,我给学生展示幻灯片:中国主要山脉图,分析各种走向的山脉,将其归纳为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之后,我及时展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训练: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一、“你能写出这些主要山脉的名称吗?试试看,你能行的!”二、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学习中国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脉的分布。读图2-2和2-9,请填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3、中国名山

  我给学生展示中华五岳、天山、昆仑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展示课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图片、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主要体现目标教学模式,做到本课的知识脉络简明扼要,精炼概括。直观醒目,图文并茂。

初中地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 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 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xx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20xx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 国策:计划生育

  二、 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初中地理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是《亚洲的自然环境》这一节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为学生介绍了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洲的地形和河流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基础之上,对亚洲自然环境更深入地学习,而更为核心的目标是能够建立其分析一个地区地形和水系特点的一般方法,不论从知识层面还是生活层面,本课内容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本课内容围绕我们所生活的亚洲进行学习,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系统分析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了解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

  本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这些特点,教学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并且能快速找出特殊的经线和纬线。能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2、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到经度与纬度的特点,提高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能力。

  3、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经度与纬度的识别、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以及书写规范。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谈话法、对比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之后点出其中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由此引出本节课对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讨。

  【设计意图】采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语,能够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导入结束后从地理学角度提出本课重要的两项要素,把导入和本课内容紧密挂钩。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亚洲地形特点

  在学习亚洲的地形特点的时候,我采用地图法进行教学,在多媒体上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在规定的要求下进行读图分析。

  【活动一:知地形】

  ①展示“亚洲的地形”图,复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读图时有意识地关注各地形区的海拔高度。接着,我会设置活动,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

  ②请大家根据相应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学生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黑板上地形图中。完成活动后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游戏,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进行学习和讨论,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活动二:说见闻】

  在熟悉了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基础上,我会出示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安排学生前后四位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并要求学生思考: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大家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学生活动后可以总结出:亚洲地形特点为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分析、小组合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地图法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有利的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地形特点已经总结出来,我会利用导入时候的谚语“水往低处流”来引发学生思考亚洲的河流特点,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过渡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再次出示“亚洲的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自东向西

  当学生找到并准确说出一条河流的流向特点时,我会在请同学们用彩笔在地图中标注出来,当所有河流都找到后,提出问题: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之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亚洲的河流特点为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知道了地形得特征和河流的特征,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河流的流向有怎样的影响?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之后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为:

  地形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

  河流特点: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加强对其的认知与探索。同时还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解决导入环节所设置的疑问。

  环节三:巩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我们的思路应该是怎么样的?

  分析某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1、读图、文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况;

  2、能总结该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点;

  3、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归纳出探究某一地区自然环境的方法思路,能够提升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和学会知识的迁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老师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水往低处流在亚洲的体现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处走,不断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业: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设计意图】小结与导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相呼应,前后呼应使课堂为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更具有生命力,也达到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以升华的目的。作业是利用前面总结的方法,学习另外一个地区,提高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板书设计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