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求学问答>中小学辅导>语文>语文叙事随笔

语文叙事随笔

时间:2022-04-10 13:35:1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叙事随笔

语文叙事随笔1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有部动画片名叫《神厨小富贵》,那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那个大大的眼睛、精灵而有神奇厨艺的小富贵,他认真研究新菜的样子、举着铁铲的样子和炒菜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有了成为小神厨的梦想。终于等到周末,我看见妈妈辛苦地做饭做菜,向妈妈提出要当一回小主厨的'要求,妈妈很痛快地答应了。

语文叙事随笔

  第二天,妈妈早上把我从美梦中叫醒:“筱懿,起床啦!小主厨开始工作了。”我正在暖暖的被子里窝着,想着跟妈妈的约定,还是一咬牙从床上跳了起来。洗漱完毕,来到厨房,从哪里开始呢?我非常喜欢吃汤圆,决定从学煮汤圆开始。我从来没有自己开过火,心里还有些害怕。妈妈鼓励我说:“宝贝,勇敢些,按照妈妈说的做,一定没问题。”我先用小锅子接了一些水,放在炉子上,一只手用劲按住燃气灶的开关,“嘭”的一声,火苗直蹿,吓了我一跳。我把锅盖盖好,从冰箱里拿出汤圆,取出10枚放在准备好的碗里,接着又把一勺甜酒放在另一个碗里。此时,锅里的水已经开了,我正准备打开锅盖,妈妈提醒我应该将火关到最小,才不会烫着自己,把碗里的汤圆倒进锅里时,应该沿着锅边缘倒入,开水才不会溅出来烫伤自己。按照妈妈的指导,我把汤圆煮好,等它们浮上水面时,再把甜酒放进去,再把鸡蛋也放进去。不一会,一碗漂着蛋花的汤圆就做好啦。我迫不及待塞了一粒汤圆到嘴里,甜甜的,香香的,太美味了,我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玉满堂”。

  等到中午时,妈妈又教我做辣椒炒肉。把肉和辣椒切好,在锅里倒油,放菜到锅中,站在小板凳上的我心里有些怕,拿着铁铲最远端,身子后倾着,翻炒着锅里的菜。“放盐啦!”在妈妈的提醒下,我扔了一勺盐进去,很快就可以出锅了,看着自己的“作品”,红的绿的颜色很鲜艳,尝一口,有点咸,这件作品也有了一个名字叫“绝代双娇”。因为是吃我炒的菜,爸爸和我都多吃了一碗饭。

  尽管是第一次下厨,虽然不是很美味,但是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味道很不一样,同学们也来学当小主厨吧!

语文叙事随笔2

  我老爸最近眉头紧皱,神情焦虑。别人不知道他有什么心事,但我可知道的一清二楚。

  老爸长得魁梧高大;四方脸上一对大眼睛,炯炯有神;浓密的眉毛,眉宇间透出英气;挺直的鼻子下两道钩纹,更显出一脸坚毅刚强的气概。但我这个帅气的老爸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学会开车

  我老爸说干就干,经过驾校教练一番调-教,他还真的考出了驾驶执照。但当他冷静下来后,又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他没车开。于是,老爸只能郁闷的接受现实

  但没过多久,一个绝妙的机会摆在了他的眼前。新春佳节,走亲访友成了家常便饭。喝上几杯是难免的,但喝醉了还怎么开车?老爸就想趁机开车,过把瘾。

  为此他筹划了很久,大年初五,我们全家老老少少15口人浩浩荡荡地出去吃饭。在席上,大家开怀大吃,其乐融融,可就是不喝酒。老爸就频频劝酒。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几个会开车的都喝了几口,惟独他滴酒未沾。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拿到了车钥匙。

  老爸心情愉悦,可我却放不下心来。因为他考驾照时技术就不太过关。而且他基本上没上过公路。我甚至怀疑他是否会区别刹车和油门。不出意料,他刚开就给了我们一个惊喜。饭店门口的.保安让爸爸左转,他却开过了头,一个刹车令车上的人全部扑向前面。面对我们愤怒的指责,他尴尬地笑着说:“刹车太灵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小心翼翼地行驶在公路上时,一辆面包车突然左转,估计是想从我们车后面横穿。但老爸发现了面包车的小动作后,又是一个紧急刹车。幸好面包车及时调整方向,从我们车前驶过。经历这两次波折,我们总算是到了家,下车后我走近爸爸,正想调侃几句,发现老爸额头上满是汗珠,气喘吁吁的。显然还没回过味来。

  老爸说起车来头头是道,但开起车来就畏手畏脚了。所以,我们做事情,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还得经过实践,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语文叙事随笔3

  今天我摔了了一跤,把自己的膝盖蹭破了。妈妈接我回家路上去买了红药水说是给我消毒伤口。到家后妈妈开始帮我处理伤口了。

  好疼啊,我哭了起来,刚刚开始妈妈也没说我什么,看我越哭越厉害,妈妈和我说,你是小小男子汉,你应该坚强的,这点小伤,能哭成这样,真的很不应该,妈妈知道你是有点疼,但是这点疼完全是能忍住的,没必要哭成这样。可是我还是哭得厉害,而且越哭越起劲了,妈妈和爸爸说,本来我们是要带你出去的,看来你的腿这样了,也不能出去买零食了,那我们走了,你就呆在家好了。听了妈妈说要出去买东西不带我去,我着急了,也要跟着去。

  妈妈这时候说了,你的腿蹭破了消毒的时候是疼得,但是不至于疼成这样,爸爸妈妈小时候也顽皮过,也摔过,所以疼成什么样我们是知道的,你以后不能再这样,动不动就哭。

  听了妈妈说得话,其实我自己也是明白的,哭只是想和妈妈撒撒娇的.,我记住了妈妈的话了,以后会勇敢点的,不会再为了一点小伤就哭个不停了,我现在是小学生了,不是小宝宝了,我已经长大了。

语文叙事随笔4

  一轮学生带到毕业,真的有点淡淡的不舍。又开始教一年级了,拿到班里学生的资料,马上看了起来,我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在我看来这一点很重要。一看到“晓阳”的名字,便印象深刻,晓阳姓李,妈妈和我一样也姓邵,而且名字和我儿子只有一字之差。真巧啊!

  第一次见到孩子们,是开学前的亲子活动,我们在学校的门厅迎接着孩子的到来。我仔细观察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个个都很可爱,我要尽快把名字和每张小脸对上号。一个瘦瘦的小不点闯进了我的视线,他几乎是拽着妈妈走进学校的`,满脸的兴奋,看到我大声地喊:“老师好!”看来对学校生活很期待,这是个好的开始。我问:“欢迎你,小朋友!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啊?” “老师好,我叫李晓阳。”孩子很有礼貌,说话声音很响亮,看来幼儿园教育的非常好!妈妈在一边,一直脸上带着微笑,满意地看着儿子。“哦,我知道了,你妈妈姓邵吧,和老师一样,你一定记的住怎么称呼我。”“恩,邵老师好!”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妈妈和小家伙默契地相对一笑,然而又对我刚才的言语有点奇怪。小家伙拉着妈妈的手,向二楼教室走去,一边走,一边问:“妈妈,老师怎么知道你姓邵啊。”“老师很了不起啊,她还知道晓阳很想上学,要做好孩子呢。”

  上午的活动很精彩,每个孩子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用丙烯颜料在T恤上,合作完成一套亲子装,完成后,我们要把自己的作品穿在身上,上台秀一秀。我忙着组织大家,兼职摄影师,不时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并没有太多时间关注晓阳。

  不过他已经有点与众不同了,照片里那个扭过头去的孩子就是晓阳。

语文叙事随笔5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很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软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复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复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软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语文叙事随笔】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心得随笔11-07

教学随笔心得11-06

语文园地语文教学设计08-31

数学教师教学心得随笔07-01

语文的名言01-01

语文实习总结01-23

语文说课稿11-25

对语文的学习计划12-31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05-05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