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反思>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1 09:59: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方程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方程教学反思15篇

方程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圆的一般方程”一节课是高二数学中圆锥曲线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求法及圆的一般方程圆的特点,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圆的一般方程同圆的标准方程间的相互转化,还为日后解决解析几何综合题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提出问题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得出答案,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会变成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通过自己动脑和动手解决了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

  不足之处:

  本节课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强调圆的一般方程的判别式,用其判断曲线是否是圆,应该同时指点学生将方程配方也可以。而这一点能很好的树立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观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章,不浪费任何一个促使学生“自省”的机会,以积极的双边活动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结果、发现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具体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去讨论分析、探究发现,以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整个教学。

方程教学反思2

  圆的标准方程,这节内容我安排了两节课的时间,这节课主要是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和一些简单的运用。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我认为这节内容很重要,因为它的研究方法为以后学习圆锥曲线提供了一个基础模式,如果学生掌握得好,后面的学习会轻松许多。

  由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初中数学基础不是很好,所以提前复习了旧知识,之后我引入了生活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学习的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圆的标准方程是求曲线方程的一个具体表现,但学生对圆的标准方程还是很陌生,难以将圆与圆的标准方程紧密联系起来。基于此,我想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发现圆的决定要素,让学生明确一个圆对应一个方程,在此基础上借助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由学生自主探究推导出以(2,3)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再由特殊到一般,利用化归的思想归纳出以(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心的标准方程。并引导学生找出方程的特征,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及时掌握。

  例题教学的.设计,还是紧密围绕圆的标准方程这一目标展开,主要加深对圆的标准方程的理解及一些简单的应用。例题安排不多,但变式较多,变式的设计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入深,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提高,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课堂练习,是对本节课目标落实情况的检测,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该到达什么样的目标,题不多,很基础,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自信。

  整个教学设计,我的希望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很多问题都由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完成,教师仅仅是一个引路人,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注重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并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中。

  总的来说,这节课几乎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进行,而且顺利地完成了。应该说在学生动手,双基落实方面还不错,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充分,教师仅是及时的引导和

  点评,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另外,在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思维得到提升。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变式练习时,未写出切线的方程,缺乏解题和板书的完整性;另外,后面的课堂练习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是较遗憾的。

  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对我在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方程教学反思3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是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中的内容,适用对象是高二年级理科的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二次函数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抛物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抛物线所形成的几何本质。在研究椭圆和双曲线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来研究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曲的基本方法,并为他们今后学习解析几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在新课标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前后的知识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现场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让学生对抛物线由感性认识开始,归纳出抛物线的定义,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根据定义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资源优势,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动态演示抛物线的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协助完成了师生探究活动。充分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结合新课标的`思想,从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由实例感知,得出抛物线的定义,并推导出其标准方程,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使学生了解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们的简单几何性质;使用抛物线的定义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同时能使学生初步根据抛物线的特征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抛物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方法去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了解抛物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通过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养成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习惯。

  不足之处:课堂容量稍显大些,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空间不够。

方程教学反思4

  通过对五年级数学第四章《简易方程》中《稍复杂的方程》的教学,透过学生的作业,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生对单纯的`计算部分掌握的比较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在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中就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一种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而且在很多时候也不习惯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二、因为学生在之前已经习惯了问什么就设什么,而现在不行,问什么不一定就要设什么,而设的量又不止一个。通常设第一个量的时候还比较好设,但是后一个量就不知道该如何来设,或者有些学生就干脆不设。

  三、在解方程的时候,只解了x,但是所设的另一个量就没有再进行计算,被忽略了。

  通过这些问题认为还是需要一些专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维,和熟练的运用解题的方法。

方程教学反思5

  本堂课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人课题。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内容主要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的学习。为了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分别选用了辨别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并要求说明理由;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决问题等。如何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也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的辨析、纠错,说明检验的方法及如何书写,老师在屏幕上给出板书格式,学生通过练习加深格式的书写。

  1、对概念的理解及辨析效果不错。

  但检验还是有点问题:

  (1)可能格式是用ppt投影出来的而有的学生没仔细观察,板书的时候有学生左右两边还是连在一起写;

  (2)旧知遗忘严重,所以前面的复习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导致最后小结比较匆忙。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本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难度很大)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间题,但难度很大,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教师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的思想。

  把实际间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经过前人的`筛选和整理了的,但对于他们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学习内容的重新设计,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自身的学习活动,把新的知识纳人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组、整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5、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

  对于例题的处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尝试—交流—讲评—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对于用估算的方法求方程的解时,同样采用了“尝试—发现—归纳”的方式。

  6、重视方程思想的渗透也是新课程的一个特点。

  本设计一开始就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同一个量,在一步一步的学习中,逐步体现“列方程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同一个量”的观点。在用估算的方法求方程的解时,体现了用具体的数值代入检验的方法。 今后还是要对学生加强学法的指导,课堂上引导学生注意一些知识点的特点及应用方法,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image.png

方程教学反思6

  记得我以前上学的时候,解最简单的方程的方式是这样的:比如方程+5=8就是方程=8-5,方程=3。那时觉得很好懂,但是现在五年级课本上是这样的:方程+5=8,方程+5-5=8-5,方程=3。看起来比较复杂。开始接触到这个课程时看到教材例题中的解法感觉很疑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新课程的“解方程”教学要“绕远路”?如果单单从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方程来看,第一种方法无疑是简单易懂而且步骤少,而第二种方法就相对复杂了。那教材这样改的目的是什么呢?深入研究教参后我体会很深,明白了新课程数学教学要“瞻前顾后”的道理。

  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联系,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所以虽然复杂,但是更容易掌握。

方程教学反思7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解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第二课时主要介绍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应用。

  在第一课时中我从书中的小实验出发给学生演示并重点讲解动点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几何特征即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绳长)并通过改变两个定点的距离让学生直观体会椭圆的圆扁度与定点距离的关系,并提出思考若绳长和定点的距离相等及大于绳长时动点的轨迹又是什么?随后通过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及总结给出定义;我在此时结合图形强调这个定值一定要大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理由,随后提出坐标法的基本思想并带着学生回顾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求法然后提出问题:椭圆的方程是什么引入第二部分即标准方程的推导;在推导椭圆标准方程时重点讲清楚坐标系的建立过程,并让学生总结建系的方法及原则;在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由于是带有两个根式的方程化简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基础比较弱可能从来没遇到过,因此主要通过我在黑板上的推导及演算让学生看清过程,掌握推导方法并及时对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求法步骤再次进行学习引导并进一步深入总结。

  得到椭圆标准方程后,让学生重点分析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课本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图形中找到b的几何意义,并强调a>b>0;a>c>0b,c大小关系不确定;第二个就是提出方程的建立与坐标系有关,不同的坐标系方程是不同的,引出学生对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产生兴趣,并自我完成推导过程,并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完成对椭圆标准方程推导。最后通过课本例1让学生初步体会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难点是标准方程推导过程中的建系过程和方程化简过程。在椭圆定义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及课堂学生的动手试验突出椭圆定义中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为什么要大于两个定点的距离;另一方面从图形出发让学生注意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也可以解释;在标准方程建立的过程中建系是难点,学生很难入手,在这里我充分引导学生建系的目的是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定点的坐标及距离公式好表示,并强调建系要关注椭圆的对称性。在推导完方程后通过不同的坐标系让学生观察分析方程的推导变化进一步体会坐标系建立过程中关注点的.坐标及曲线的对称性的重要性。

  在方程化简过程中我同过课堂上学生自主推导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进一步让学生自己体会化简的过程和运算技巧,让学生能初步的解决类似问题,本节课我采取做,讲,练结合,师生之间有充分互动的过程,学生能从做实验,听讲解,自主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椭圆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能够从中体会发现和发明的乐趣并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很深入的体会,真正的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方程教学反思8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都喜欢用方程来解题,这固然是因为到了中学大量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方程,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二元一次等等,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方程对解题思路的解放,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解题思路常常迂回曲折,而他从根本上让学生脱离了繁琐的思路分析,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往往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它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思路——找等量关系来解题。所以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如何教好,从而让学生学好是非常重要的。

  一、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在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在进行用方程解题时格式非常重要,因此往往老师们教学时都会特别强调格式。可是从学生的后续学习来看,我慢慢发现,其实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老师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写代数式的训练。因为这是列方程的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并反复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让学生明白以往学习的所有数量关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用到。如:原来有100元,用掉X元,一样的要用减法求还剩下多少钱,买了3个练习本,每个A元,一样的用乘法来求一共要多少钱。让学生在这样的大量的练习和强化中,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是一样的.,只是现在所用的符号不一样,其实,从广义上来讲,字母是一种符号,数字也是一种符号。

  二、注重方程的意义的教学。

  方程是什么,教材中是这样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其实,这只是从方程的表现形式来给方程下定义。也就是说,从表象上来说,如果一个式子是一个等式,并且含有未知数,我们就说这个式子是方程。但是,从数学的本质上来说,方程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熟练地列方程解决问题,那么,在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你每次抓住的核心是什么呢?是等量关系。所以,方程最本质的教学意义应是同一个量(或相等的量)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但很多时候,老师们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往往只研究了方程的表面形式,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所以,老师们一般都是从等式入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的基础上引入未知数,然后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一节课教下来,学生除了会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方程,还知道了什么呢?这样的学习对于后面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真的有帮助吗?我想,每个人静下心来想想,应该都会有答案。

  三、解方程的教学时不要被以前的教材编排所影响。

  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一开始时,还不和学生说解方程,叫求未知数X。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当然,在教材上并没有归纳出等式的性质,毕竟,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不过,到了稍微复杂的方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许是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因为总是考虑到学生不喜欢列方程(以往的学生都有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觉得方程的格式繁琐,好像步骤也不少,学生总不喜欢),所以,我就想怎么让学生少写点字,所以,在具体的书写格式和步骤上,和教材稍微有点不同,我没有象教材那样写出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的那一步,而是让学生直接写出这一步的结果,以至于到了后面,有部分学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象5(X+3)=55这样的方程,学生掌握得比较差,也可能是学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时,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这样的一个式子是一个整体,表示一个数量这样的概念,尽管也进行了一些强调。另一个方面就是具体的步骤可能也对学生有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可能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来写尽管麻烦一点,但对于学生理清思路可能更有帮助。

  总的来说,我觉得简易方程这个单元,只要让学生有很好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的基础,再加上对方程的本质意义有清晰的理解,知道怎样解方程,其他的应该都不是问题,毕竟,上面的这些都是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打基础。基础打好了,后面的问题就都能能迎刃而解了。

方程教学反思9

  本课是以天平为形象支撑,结合了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写出式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小学生往往把运算中的等号看作是做什么的标志。如在算式3 + 2的后面写上等号,往往被理解是执行加法运算的标志。他们通常把等号解释为答案是。而实际上,应把等号看作是相等和平衡的符号,这个符号表示一种关系,即等号两边的数量是相等的,也就是在3 + 2与5之间建立了相等的关系。本课设计,首先着力帮助学生构建对相等关系和等式的理解,而不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从而为后续认识方程,体会列方程是表示现实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建立良好的基础。

  方程,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上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全课教学过程,教师在出示图的基础上,都是引导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即把日常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进而转换成符号语言。如试一试第二幅图,学生很容易列出形如20 - 12 = x的式子,这样的式子反映的是学生仍然停留于算术思路。让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意,从直观的图中抽象出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式子表示。在多次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顺利实现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方程教学反思10

  教学解方程共5个例题,以前的教法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新教材使用的方法是利用等式的性质,应该说这种方法不用怎样理解,方程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数,方程两边依然相等。而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学生由于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混乱容易出错,而初中的教学也是利用了等式的性质,于是和本组老师讨论了一下,确定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最后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再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讲解一遍。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可是跟设想的不一样,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时,有些地方学生还是不好理解,我分析了一下,觉得存在这样的问题。

  1、如32-X=45,6÷x=3这样的方程,X在里面,学生不好理解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加X或同时乘X,我和学生又从天平开始,讲解,如果两边同时减32,或同时除以6,依然算不出X,我们如果同时加X或同时乘X,然后变成a+X=b或ax=b的形式,再利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解方程就可以了,可是依然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起来。

  2、书写问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时,书写比较繁琐,学生在比较之后,还是觉得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题时,书写简单一些。

  所以,鉴于存在的问题,应该让两种方法同时并存,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灵活选择解方程的方法。

方程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边练习边巩固,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把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安排到一起复习,有助于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本节课设计的问题并不多,而每一个问题都包含许多知识。如“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这样把学生带入了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先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忆一下用字母能表示数还能表示什么?然后学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学生汇报,并举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本知识网络图,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通过做题来巩固。复习简易方程时先让学生区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并出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来练习,在练习中发现

  对于解方程的复习,首先是进行讨论比较:3.4x+1.8=8.6,5x-x=24的`解法。要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其实两类方程的解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对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相等关系式,教学时,提示学生举例说明,由于有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不难举例,并知道找出关键句,从关键句中组建相等关系式。但这只是一种方法,由此进一步启发,让学生例举出包含常用等量关系式的例子,并领悟根据常用关系式,可以直接列方程,再引导讨论,明白已经学过的周长和面积等公式,也可直接用来列方程。

  复习中的困惑:一是小数乘除法的计算错误比较多。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是依靠检验是不够的,因而,经常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提示,让学生恢复正常的小数乘除法水平。

  二是学生对等量关系的中概括性文字的概括水平还不是很高,有时很难合理恰当地概括出数量的意思,主要是过于简单,不能表达应该的意思。对于此,只能通过让同学之间的互相弥补达到理想的方法,这样虽然费时间,但相信这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还应进一步强化其应用能力。

方程教学反思12

  《式与方程》这节课的内容有两点,一是用字母表示数,二是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目标有三点:一是经历回顾和整理式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二是会用解决简单问题;三是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教学中为避免学生的这种厌烦情绪,我对这节课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作业: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2、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3、用字母表示数时应该注意点什么?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有哪些?这些纯粹是概念性的叙述,让学生在课前整理罗列并做简单的记忆,目的在于防止课堂上出现学习障碍。

  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中,结合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比赛形式,通过一些填空及判断、选择题的练习,复习检测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性广,积极性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错。

  重点我放在了“方程”上,在复习“方程”时,除了复习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外,还在解方程时突出检验的重要性,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突出书写格式和检验方法,并结合教材提供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般哪些实际问题适合列方程解答。并且补充了很多较实用的配套练习,不过由于习题量有点多,课上时间没有完成,这是在以后教学中应注意的一点,练习不但要形式多样,而且要精炼。

方程教学反思13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告诉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熟练以后特别快。同时强调书写格式。通过教学,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能解决简单的方程,但我认为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内容虽少问题很多。其表现在: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66—2方程=30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方程在后面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方程在后面的方程吗?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方程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方程,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方程在后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方程在后面这样方程的出现等等。因此,我干脆就又把原来的老方法交给同学们,以便备用或请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

  3、我个人认为:现行教材的某些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方程教学反思14

  在教现行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简易方程》时,发现现行教材与以往版本不同:

  以往的教法是利用“两个加数相加,求一个加数就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即:加数=和-加数;两个因数相乘,求一个因数就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即:因数=积÷因数”;

  现行的教法和初中类似,即:解方程时利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两边的值不变,但具体解题中与初中不同的是不提移项与合并同类项,思想方法却是相同的。

  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较困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字母表示数不好接受,不易理解,也不习惯;

  第二,用代数式表示一个得数或结果不理解;

  第三,字母与数,字母与字母之间的简单运算不理解,例如:a2=a×a,2a=a+a,用x-5表示一个数。

  我们知道算式思维与方程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中用算式很难解出,用方程却简单的多,现行小学教材中有提升方程教学的'意思,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便于与初中衔接。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是可以掌握的很好的。

方程教学反思15

  前两天讲解了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觉得孩子们接受的不错,一节课下来练习了好多题,每个孩子都能得心应手,自己还有点窃喜。可是今天却让我大跌眼镜。

  昨天上课讲解了例4和例5,孩子们对了复杂的方程有了初步认识,但在每一步的.分析之下孩子们也觉得很熟悉,原来是简单的方程结合在一起变成复杂的,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不难,结合例题的图示,分彩笔的例子,先分什么再分什么,让学生明白在具体算式中也是结合着实物图来做,先把3x看做一个整体,把剩下的4根彩笔减掉,要想得到一整盒x根的彩笔,就得把3整盒再平均分配,这样下来孩子们能够明白每一步的意思,他们能够知道先处理多余的彩笔,再考虑整盒的彩笔。这样下来理解也不是问题,又练了几道同类的题,也很顺手。例5的讲解上有些难度,孩子始终不太理解把括号看做一个整体,但在讲解和练习下也能做上了。

  今天我想验收一下昨天学的怎么样,结果让我很头疼,为什么过了一宿好多同学又没了思绪,留了6道题,少数几个好同学能够顺利的做上,大部分同学还在思索着,课下辅导了几个差生,原来他们又把前面学的简单的方程解法又忘了,自己思考了一下,得给孩子们消化时间,课上会了不代表他们一直不忘,还得多加练习啊

【方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方程教学反思11-22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23

《解方程》教学反思06-02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5-28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0-07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3-11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04-14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10-29

分式和方程教学反思12-23

《稍复杂的方程》教学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