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春》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2、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句谚语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在天上天堂最美丽,在人间苏州、杭州最美丽。说到杭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西湖,今天我们学习的《钱塘湖春行》就是白居易游览西湖时写下的名篇,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下面,我们就随着白居易去西湖赏玩一番。
二、诵读感知
学习古诗,一定得多读,那么诵读古诗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
请一生试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明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争”、“啄”应读得轻快些、有活力些,谁家应读出疑问语气,最爱句应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注意刚才的几个要求。
三、理解内容,还原画面。
通过刚才的读,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得什么时候的西湖吗?——早春。你的依据是?请你从诗歌中找出依据。提示:可抓住体现早春特点的词语。
预设:初平:初,刚刚,春水不是很大,刚刚使得水与堤岸齐平,从水初平可看出是早春。
几处:而不是处处,说明莺的数量不多。
早莺:早来的莺,也写出了是早春。
谁家:这里是某家或者某几家的意思,而不是每家,家家,也写出燕子数量之少,体现早春。
新燕:刚从南方过来的燕子,写出这里开始变暖,体现早春。
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黄莺争着栖息在朝阳的树枝上。从早莺的这一行为可以看出是早春。
啄春泥:燕子啄泥是用来筑巢,也写出了燕子新到,体现早春。
浅草: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颜色不深或者指草短小,一个浅字即点明早春的季节。
才能:刚刚能,写出草不高,侧面点明了游行在早春。
没马蹄:没,在这里是遮没的.意思,草还没有长高,所以刚能遮住马蹄。
渐欲:渐,逐渐的意思,欲,想要,将要的意思,写出花儿将会越开越多的情景,这里也能体现早春。
(过渡)同学们找得都非常好,我们知道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首诗白居易所描绘的早春之景中,每句都有优美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示例,用下面的句式来描绘画面。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从“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看到了诗人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从孤山寺的北面出发,一会儿走到了贾亭的西面,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开阔的场面,平坦的湖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辽阔。
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用句式来描绘画面。
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四、析手法
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知西湖的景色十分美,由此诗人喜欢这里,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爱/最爱)对,本诗就是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诗人对早春西湖的喜爱之情。我们来齐读最后一联,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何作者能把这首诗写得这么美这么好?我们能不能从一些写作手法来分析这首诗歌。(小组讨论,一会交流。)
1、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描绘了早春的一派生机,注重炼字,“争”、“啄”使得这一画面更具有动态感。
2、运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之景的喜爱之情。
3、景中寄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争”字寄寓着诗人对早莺的喜爱之情。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一个“争”字,赋予鸟以人的特性,写出了鸟的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5、动静结合,诗人写了动态的早莺和新燕,写了静态的浅草和春泥,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6、按照一定的顺序而写,本诗按照诗人的游览顺序完篇,从孤山寺出发,经由贾亭,最后到白沙堤,这样写使得全诗条理清晰。
7、具有色彩美。诗中虽没有明写色彩,却处处可让读者想见色彩。如:水:清澈的。云:白的。天:蓝的。草:绿的。马:白的。
总结:这首诗之所以写得好,写得美,原来是运用了如此多的写作手法,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如果也能适当的使用一些写作手法,一定会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五、再读感受
这首诗讲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有则共同探讨)那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去感受西湖之美,去感受诗人对西湖的喜爱。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及诗文。
2、把《钱塘湖春行》改写成200—300字的短文。
《春》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澄清”、“贮蓄”、“空灵”等词语的音、形、义;
2、通过精读赏析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鉴赏力,并初步了解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热爱济南、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用一个4字短语或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印象中的冬天的景象及感受。
预设:白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北风呼呼、风刀霜剑
2、引言设疑:(多媒体出示图片)济南被誉为“泉城”,有着“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那儿的冬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这堂课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去感受济南冬日的别样风情。
3、读准字音,了解词义。(见大屏幕)
二、理清思路,把握特点
1、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勾画出你认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词语及能明确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赞美)
2、自由朗读,把握特点。
(屏显)思考:“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短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3、理清思路,明确重点。
假设要给一个从未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的`冬天,根据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个方面?
(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冬水这几部分,着重讲“薄雪覆盖下的山”。)
三、精段细读,赏析美点(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小雪后的小山”)
1、通过分组朗读给第五自然段分层次。
生读后用单竖线把三个层次标出来,教师指出:第一层概括;第二层细腻描写;第三层议论抒情。
2、课堂训练:自由朗读本段,思考问题:(屏幕显示)
①对这段文字进行的诗意画面命名(“雪后斜阳”,“小山雪霁”)
②圈出像线索一样能贯穿全段的一个字
(“妙”,“雪”写的是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特点。请把“妙”字圈下来)
③说说这段中“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能从文中再举几个字说说吗?
(“顶”字写出了雪中小松的形态美,写出了松上小雪的轻盈,它不是压着、扣着、盖在上面。“镶”字用得好,是因为线条很美,写出了天与山相连处逶迤的线条与亮丽的轮廓,同时这个“镶”字也有拟人手法的味道)
比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④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的表达之妙。
(第一,这句话用了比拟的手法;第二,写出了雪后山色的斑斓;第三,给我们以画面之美;第四,有静有动,静中有动,山是不动的,但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给人以动感,诗意盎然。)
追问:你能从文中再列举几句你认为很美的句子吗?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确归纳(见括号内容)
4、想象画面,用减字法读课文。(屏显)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山上的矮松,树尖上,好像。山尖全了,给天镶上一道边。山坡上,有的地方,有的地方;这样一道儿,一道儿,给山们;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叫你希望看见一点。等到快日落的时候,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微微露出点。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
四、同桌合作,探究疑点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谈谈你的理解并与同桌交流。
(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五、小结本课,归纳要点
1、掩卷沉思: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习到如何描写景物?(屏显)
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有条理;情景交融;善用修辞(比喻、拟人)
2、想象画面,教师提示,试背课文第五段。
②最妙的是。山上的矮松。山尖。山坡上。等到快日落的时候,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就是下小雪吧,!
六、作业设计
1、根据课后练习二的示例,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写一点欣赏文字。
2、片断仿写练习:以“秋天的原野”或“秋天的校园”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必须运用上述景物描写的方法。
【《春》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教学设计08-12
《春》教学设计10-23
《春》教学设计范文09-13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07-12
《春》教学设计15篇11-22
教学设计优秀06-20
优秀的教学设计11-24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08-16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