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5 09:59:2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吗?会背二十四节气歌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其中的一个节气有关,哪个节气?(冬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课文,你对冬至这个节气有哪些了解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去感受冬至的梦的美好。

  二、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9课,快速默读课文,冬至的梦是怎样的梦?勾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你的体会。

  2、全班交流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

  (1)冬至的天气是怎样的?(图片)冬天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最冷的节气是哪个节气?(大寒)冬至离一年中最冷的大寒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那离温暖的春天就更远了,但是就在冬至和春天漫长而寒冷的时间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做着自己温暖的梦、希望的梦。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话——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再看这段话,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2)都有哪些事物在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同学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事物也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一个省略号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这些事物在寒冷的冬天,看上去是那么冷清,但他们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呢?是生命的涌动,是迎春的力量,我们不禁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而震撼,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感受生命的血液在涌动。(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力的讴歌。)

  (3)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如果让你去寻找春天的足迹,你觉得容易吗?那要怎样找啊?作者是怎样找的?(动作:拨开、扒开,仔细)

  作者多善于观察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样对你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经过作者一番仔细寻找,他找到春天的足迹了吗?他的心情怎么样?你能带着欣喜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吗?

  他们已经等不及了,谁等不及了?他们会说话吗?到底是谁等不及了?你觉得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板书:向往春天、热爱生活)

  冬至过后,人们就开始期盼天气转暖、大地解冻、小河流水、枝条吐绿,一切事物在呼唤春天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说,冬至的梦里充满了——温暖、蕴藏着——希望,下面就让我们在读中品味这份温暖,在读中感悟这份希望。(配乐读)

  (读得真好,老师相信你的心中也一定涌动这对春的向往与热爱)

  这样优美的.文字,让我们能把它记在心里,经常重温这份温暖与感动,谁能试着背诵几句。

  还有哪些段落或句子你感受特别深,我们接着交流。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要经过难熬的八十一天?从冬至开始数九,看大屏幕,《数九歌》。冬至的梦要历经九九八十一天才会迎来明朗温暖的春天。

  (2)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我和“爷爷”对春天的期盼?

  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突出这些词,谁想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和爷爷对春天的期盼。

  第五自然段

  (1)文中除了第三自然段提到了梅花图,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提到了梅花图,哪个自然段?从这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齐读对联。你觉得爷爷是怎样的人?

  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饱含了“我”和爷爷向往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再读对联,体会“我”和爷爷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作者和爷爷那样心怀希望,热爱生活。文中还有那些文字写得特别美,让你感受最深?

  第四自然段

  “哦,……!”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冬夜里等待春天的过程是美好的,因为它让我们始终心怀希望,心怀向往,下面就让我们沉浸在这个梦里,去感受它的温暖、漫长,而又充满希望。(配乐朗读)

  冬至的梦是多么美好,你能不能模仿文中的写法,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你心中冬至的梦。

  那是的梦,是的梦,是……

  三、课外拓展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冬至的诗歌、谚语,摘抄在采蜜集上,并背诵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写字8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3、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元宵节的民俗风情,感受元宵节的快乐和过节时的融融亲情。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放飞想像,体验幸福

  1、请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去年的元宵节,你是怎样度过的?(指名作答)a.元宵节要吃。。生:汤圆。板书汤圆,齐读。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出示课题),齐读二遍

  你是怎么记住这几个字的?(提示:“圆”的部首是“方框儿”,全包围结构)红笔标出部首。

  3、小组合作识字。(会的帮不会的)

  4、全班认读生字。

  5、指名口头扩词练习:宵汤圆

  二、初识课文,随文识字

  1、师范读课文,生用手指。

  2、请会读的同学来试读一下?你是怎么学会的(褒扬预习的)

  3、小组认字竞赛:(随机指)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4、这些生字中哪个字最难记?你是怎么记住的?

  5、齐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出示挂图

  图上画了什么?两个小朋友急着回家干什么?他们和家人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小结:多快乐的.元宵节呀,也许他们在过节时还一起朗读《元宵节》这首诗呢?你们愿意再读一读吗?齐读课文。

  2、指名读。(褒扬大胆的同学,请生点评)

  3、小组竞赛读课文。(评出最佳朗读小组)

  4、全班拍节奏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我为小组争光: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元宵节的知识?你还知道过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写对联、猜灯谜、闹花灯)

  五、作业

  背诵课文,写生字,收集对联以开展“我的展区”)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9个新词,认识新部首“衣字底”“竹字头”。

  2.看懂图意,围绕“我”和“浪花”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有关句式,感知句子辅助成分。

  2.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认识拟人的修辞法(把浪花当作人)。

  教学思路: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仔细观察课本插图,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用具:

  彩色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看到过浪花吗?在沙滩上拣过贝壳吗?有一位小朋友在沙滩上玩耍,看到了海边的浪花(板书课题),可好玩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齐读课题:20、浪花)

  二、指导看图。

  1.整体看图:从近到远图上画了些什么?(小女孩坐在沙滩上、光着脚丫在玩耍。还可以看到:篮子、贝壳、浪花、海面、船、海鸟、云等)理解“沙滩”意思。

  2.仔细观察,展开现象:浪花是什么样?想象一下浪花卷上沙滩或退回大海时会发出什么声音?(轻松、走、悄悄、哗哗哗、唱着、笑着、跑……)

  3.观察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一下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4.再看看小姑娘身边的小篮子装些什么?想象一下小姑娘拣贝壳、捉小虾的情景?

  5.把以上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位小姑娘光着脚丫,来到海边的沙滩上拣贝壳、捉小虾。浪花哗哗地卷来了,小姑娘坐在沙滩上,浪花冲着小姑娘的脚丫,逗得她哈哈大笑。浪花退下去了,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还有活蹦乱跳的小虾。小姑娘拣啊、捉啊,拣得满满的一篮子,她高兴极了,笑得嘴也合不拢了)

  三、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2.认读生字卡片:浪、贝、壳、篮、步、次、悄、虾、唱、装。

  3.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有几个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5.教师范读课文。

  四、结合看图,再读课文,读懂句子。

  1.学生自学。

  (1)图文印证,读懂句子。

  (2)标出句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你读懂了哪些句子,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哪部分内容?

  3.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我”是在哪儿玩耍?为什么说浪花是“迈着轻轻的步子”,“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

  (1)浪花迈着步子。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

  (2)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比较,后一句更让我们感到浪花是那么顽皮淘气。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时,让学生观察图上小姑娘的表情,体会浪花给“我”带来的欢乐。“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才”是说浪花笑够了,逗够了,顽皮够了;“跑”是讲浪花退回去的速度,“家”这里指大海)

  4.小组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为什么说“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捧来”在这是什么意思?(课文把浪花涌来的.声音说成是浪花的唱、笑,进一步表达了我的欢快心情。“捧”是用手托的意思。“雪白的”“青青的”是写贝壳和小虾的颜色。“装不下啦”是说贝壳和小虾很多)

  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沙滩上景美情也美。景:蓝色的大海,黄色的沙滩,白色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情:轻轻、笑、唱、捧。情和景的结合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

  5.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浪花“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让学生体会小浪花的可爱,大海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语调要欢快、流畅,表达一种兴奋的心情。

  2.听老师配音范读。(海浪声)

  3.想象小姑娘的心情,再读课文。

  4.全班同学配音齐读。

  六、作业。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A蔽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B币晌剩浩普酆诺囊馑迹为什么用“落”?C备惺埽何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着重引导A。)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词语:煤油灯(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薄…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交流。

  1.“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

  2.分别时的对话。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

  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男女生读。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怎么找的语句。

  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r你着急了。

  r你在为大树担心。

  r你体会得真好。

  r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

  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

  1)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来,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

  2)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3)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4)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5)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a蓖迹捍遄永铮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b闭饣兀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

  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

  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把小鸟换成“我”,再指导读第二遍。(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总结: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大树、伐木人、作者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学会10字,认识10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读写并理解“真情、诚恳、风筝、吹拂、陶醉、形影不离、五颜六色、触景生情、苦思冥想、眉习色舞、情不自禁、开虚作假”等词语。能用“情不自禁”、“陶醉”写句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实话实说、不隐瞒真实的情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实话实说、不瞒真情是诚信的`重要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认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2.学生读题。

  3.解释课题。

  “真情”有两个意思:(1)真实的情况;(2)真实的感情。本文中“真情”指的是什么呢?

  二、学生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开火车读课文,生字互查。

  3.讲讲课文大意。“真情”是什么?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反馈:读后你了解到了什么?

  3.理解词语:“诚恳”、“形影不离”。

  四、学习生字。

  五、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老舍和高煜年金子般闪闪发亮的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

  1.巩固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从这两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吹拂”、“千姿百态”、“五颜六色“、”触景生情“、“苦思冥想”。

  (2)议一议:老舍为什么帮高煜年,是怎样帮的?

  接爱帮助的高煜年心情怎样?

  (3)指导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4-8自然段。

  1.默读课文4、5、6、7、8自然段。

  思考:从这几自然段中你了解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理解:“眉飞色舞”、“陶醉”。

  (2)面对老师的表扬,老舍、高煜年反应?(找出句子边读边议)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拓展

  1.如果你是老舍或高煜年,你会怎样说?(扮演角色)

  2.听了老舍、高煜年的话后,老师怎样说?(扮演老师发言)

  板书设计:

  为放风筝 帮写作文

  14 不瞒真相

  得到表扬 深感惭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读“凑”“喵”“孵”等生字词,会写“蜘蛛、暴晒、墙”等生字词,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文中语言描写的语句,分析老屋的形象。根据故事结尾发挥想象,进行猜想。

  3.学习老屋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培养阅读兴趣,体会阅读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分析老屋的形象。根据故事结尾发挥想象,进行猜想。

  教学难点:学习老屋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培养阅读兴趣,体会阅读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齐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老屋和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插图,并提问:同学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屋?老屋和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好奇,都很想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全文,并圈出不会读或不会写的字词,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课后生字词,讲解文中重点字词。

  明确:凑、喵、孵、蜘蛛、暴晒、墙、饿、饱。借助PPT,教师示范朗读、书写。

  3.教师学生齐读、个读重点字词,检查听课效果。

  4.默读课文,请用自己的话试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每当老屋准备倒下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就依次出现,请求老屋不要倒下以帮助他们,老屋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一直没有倒下。(板书:老屋)

  (三)深入研读

  1.教师请学生小组讨论:老屋和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之间都发生了有趣的故事,你最喜欢哪个?说说喜欢的理由。

  明确:老屋帮助小猫躲雨的故事。当小猫提出想在老屋里面躲雨时,老屋没有推辞,爽快地答应了。文中“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这些都可以看出老屋的年老,即使老屋年事已高,它仍然热心地帮助了小猫,可以看出它的慈祥、乐于助人。(板书:小猫)

  老屋帮助老母鸡孵小鸡的故事。当老母鸡提出想在老屋里孵小鸡时,老屋没有推辞,爽快地答应了。文中“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这句话中“低头看看”“我就再站二十一天”都可以看出老屋的慈祥、耐心和乐于助人。(板书:老母亲)

  老屋帮助小蜘蛛的故事。当小蜘蛛提出想在老屋里安心织网抓虫,老屋仍然没有推辞,爽快地答应了。文中“一个小极了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不注意根本听不到”,这句话可以看出小蜘蛛的渺小,而面对渺小的它,老屋却没有忽视它,而是“低头看看,眼睛眯成一条缝:‘哦,是小蜘蛛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会儿。’”,老屋答应了小蜘蛛的要求。(板书:小蜘蛛)

  2.教师依据学生讨论,提问:根据以上的讨论,文中的老屋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

  明确:慈祥、善良、耐心、乐于助人。(板书:慈祥、乐于助人、善良)

  3.教师指导并请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文中各个人物的特色。学生同桌讨论。

  明确:老屋是苍老的、慈祥的,朗读速度应该缓慢,语气低沉。小猫、小蜘蛛是可爱的`、调皮的,朗读速度较急,声音洪亮。老母鸡是年老的、稳重的,朗读速度适中。此外,小猫、小蜘蛛、老母鸡都是请老屋帮忙,所以语气要诚恳。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班级分享。假如小蜘蛛的故事讲完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老屋会倒下吗?

  2.你生活中有没有像老屋这样乐于助人的人?如果有,请分享他(她)乐于助人的事迹。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试着续写故事,假如小蜘蛛的故事讲完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2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个童话故事且单元导语提示要学生发挥想象,推想故事内容,因而重心在激发学生思考。而文中的老屋又是一个慈祥、乐于助人、善良的形象,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语句,体会老屋的高尚品质,培养其乐于助人的品质。本堂课的教学,教学了小学阶段的重点内容——字词,还运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此外,以续故事结尾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其阅读兴趣。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透过情感触摸文字,理解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理解作者,明白情感。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逝世7年。你觉得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不猜测,从文字中推测出来。

  预设:痛苦、愧疚、思念、后悔、伤心、感激……

  分析原因,找出句子,边读边分析:

  痛苦,身体上的,1段;

  后悔,没有和母亲一起去看花;

  愧疚,对母爱的不理解,不接受,前三段;

  思念,写文章纪念……

  伤心,母亲离世;

  感激,感激母亲的教导,关心;

  2、理解:当时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后来的我: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

  现在的我:著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xx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20xx年12月31日3时46分在北京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病逝,享年59岁。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三、品读母亲,明确写法。

  这之间的变化,有着一个人的功劳,母亲。她用什么办法让我走出生命的阴霾?

  1、分角色朗读第一段母子对话,赏析“躲”“抓”背后的情感,儿子需要宣泄,母亲的理解及希望;(我语气的绝望、肯定)

  2、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母子对话,赏析“挡”“笑”背后的情感,母亲的呵护及快乐。(我语气的无谓,母亲的喜出望外。)

  3、我和妹妹主动去看花。(生命的美好)

  4、母亲为什么选择看花?“花”是生命怒放、美好事物的象征。

  菊花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宋·梅尧臣《残菊》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作者却从在秋天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希望,生命的美好。

  小结:看花是本文叙事线索,作者写母亲时候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四、朗读课文,总结收获。

  小学五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xx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xx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三)拓展延伸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

  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

  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课后习题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板书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

  (1、充分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

  (2、欣赏美文佳句。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3、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2、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培养目标:

  (1、趵突泉泉水有何特点。

  (2、有关趵突泉的历史故事。

  教学重点(即难点):

  趵突泉泉水有何特点。

  创新点: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而骄傲。济南有闻名全国的泉城之美称。趵突泉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权。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景。请同学们走进大师笔下的趵突泉,走进我们自己发现的趵突泉吧。

  请大家先共同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感悟文章的美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全文朗读,在读熟读通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语句抄录下来。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喜欢的原因。

  2。根据自己选择的任务选择资源,利用老师给与的资源,或自己搜集到的资源整理复制有关趵突泉内容的资料。

  3。各组合作汇总进行材料整理。注意不要大篇幅的.复制,注意语言的修改。

  4、小组合作,整理成展示的文稿,从不同角度给大家讲一讲你对趵突泉的认识。

  5、根据全班汇总,小组合作做一份有关趵突泉的综合小报。

  三、总结全文:

  学生通过读、找,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带给我们的享受。在共同合作中能找到更多的有关趵突泉的知识,探究趵突泉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更深的去热爱自然,享受自然,有自己的笔去描绘自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体会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课前的阅读课,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学生交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

  2、教师补充并小结: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新中国的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8226;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气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妙好词,而且成为中国诗歌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散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散读情况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提醒学生韵字延长的读法;(找出韵字,尝试韵字略微延长的读法如: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

  (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要用重音并确定重音(如:未下鞍 惊回首 三尺三等 )

  4、全班齐读

  四、朗读赏析、拓展深化

  整体感知

  1、说一说这三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山持抱的是怎么样的情感态度?(赞美)

  2、出示毛泽东的其他关于山的作品,说说毛泽东的诗的艺术特点?并从本课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词句?(从《十六字令》遣词用字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体会“大”的字眼,名词“山、海、天”,量词 “亿、万、千”,是他喜欢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万马战犹酣”,《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这里面大的景,大的数字,整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气势,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根据学生水平,还可补充一些毛泽东诗词的名句来赏析)

  深入品析

  1、第一首赏析要点

  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将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改为词中的“快马加鞭未下鞍”,写出了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这完全不同于民谣中对高山“须下得马来”的屈服从而表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惊回首”中“惊”字的品读:

  ——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字之间,显得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浑然磅礴

  2、第二首赏析要点

  山的动态形象品读:

  ——在这里,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山如狂涛巨浪成翻江倒海之势,奔腾向前,连绵不绝,犹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腾图

  学习这首小令中对山的描写:

  ——这首小令中运用“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让沉睡着的群山一下子“觉醒”了,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磅礴无比、力量强大非凡

  3、第三首赏析要点

  从状貌和气概上体会山险峻之势

  ——山高得可刺破青天,山高得可为天柱支撑起天顶天立地之山,既是写景又是象征着诗人及红军战士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

  4、知人论诗:现已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有五十多首,其中大约用了五十五个“山”字直接以“山”作为标题者九首,如《西江月&8226;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五律·看山》等,长征途中的七首诗词,更是篇篇都离不了山毛泽东诗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 “山”呢?首先,与作者的战略思想及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环境有关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上了井冈山;五次“围剿”凭借“龙冈千嶂”,利用“白云山头”,始得“赣水苍茫闽山碧”;两万五千里长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更喜岷山”;解放战争,一曲“钟山风雨”,唱彻“天翻地覆”;社会主义建设,登庐山、到韶山,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爱山,情有独钟由爱山到写山,把山写得千姿百态,出神入化“万山红遍”,“不周山下红旗”,有气吞八荒、包举宇内之势; “白云山头云欲止”,“黄洋界上炮声隆”,乃披坚执锐、势如破竹之勇“截断巫山云雨”,“天连五岭银锄落”,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妙香山上战旗妍”,状国际主义精神“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对比;“山下山下”,重叠“离天三尺山”,高也;“刺破青天锷未残”,利也;“赖以拄其间”,坚也“苍山如海”,宽也,“江山如画”,静也,“一山飞峙”,动也“要似昆仑崩绝壁”,其恨无穷“关山阵阵苍”,其美无比……

  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写对象,又是创作的灵感山,是他的胸怀,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的形象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

  五、拓展练习

  1、请选择毛泽东其他的诗中关于山的诗句加以品析,如:毛泽东在《沁园春&8226;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中对山的描写,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使本属静态的山一下子成了“活物”

  2、用几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并摘录自己比较喜欢的毛诗名句段背一背

  六、作业布置

  1、背诵本文,并完成《点击》练习

  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

  3、请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写山的名句下次进行课堂交流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本课生字重点词语理解并读准“僻””挚”“眸”,的读音。

  2。会写六个字,重点指导书写“镶”“凝”。

  3。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长句子的断句。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运用抓重点词句、朗读、背诵、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对蒲公英这种植物有什么了解吗?是啊,它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出示蒲公英图片)这就是蒲公英,种子成长以后就会离开赋予他们生命的妈妈到四处去闯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会飞的蒲公英》。

  二、新授

  1、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字词,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同学掌握得怎么样。同桌间先练习读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采取开火车领读、指名读等方式,认读课文中出现的一类二类字所组成的词语。

  (2)理解二类字字意

  看来字音同学们掌握得都非常好,那么大家看这些红色的字是我们要求会认的字,对于这些字的字意大家是怎么理解的,谁来说说。

  (教师相机讲解“盈”字的两个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挚”这个词。明确“眸”是眼睛的意思,扩充“回眸一笑”的典故)把这些二类字组成的词语一起读一遍。

  (3)练习写字。

  同学们看这些蓝色的字是我们要会写的字,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想给大家提示一下。(相机指导“镶” “凝”两个字)。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边读,边认真看字形,记住所有字怎么写。

  教师听写几个:杜鹃蹦跳逗留闯荡镶边不仅凝望几个词语。

  2、初读课文。

  字词同学们预习的都非常好,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老师相信这次你们一定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如果有问题,读完之后可以提出来。(指名读)

  相机指导两个句子的断句

  (1)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

  (2)一年后,我把从林荫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母亲。

  3、概括文章大意

  请大家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填表理清文章脉络

  那么为了帮助所有同学理清课文的脉络,请同学们看后面的表格,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填写书后的表格,因为课文比较长,老师建议大家用跳读法来读。

  时间“妈妈”的礼物“我”的路

  小学绣着蒲公英的书包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

  中学绣着蒲公英的连衣裙学校到山村的大马路

  大学一句话大学的林萌小路

  大学毕业一幅水彩画生活的路

  5、总结文章写作顺序和线索。

  你能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的顺序。同学们找得真好,文章的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成长过程,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提到了蒲公英,蒲公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6、学习课文1—3自然段

  那么在童年时蒲公英带给我哪些憧憬和希望呢,谁能把课文的第(1——3)自然节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想,你从这部分中读懂了什么。轻声读读前两个自然段,画一画你认为的重点词句,说说你从中都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如下:

  (1)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从中看出蒲公英很美,这么优美的句子应该怎么读?(轻柔的,充满感情的)让我们试着背一背吧。

  (2)我知道蒲公英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喜欢到外边的世界去闯荡。这句怎么读,指名读这句话。

  总结:是啊,同学们,小小的蒲公英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我也常常梦见自己是一朵蒲公英向着自己的理想飞翔,那么这个美丽的梦想,到底给我带来了哪些神奇的力量呢,下节课由严老师接着带大家学习。

  板书:会飞的蒲公英

  按时间顺序(成长过程)

  以蒲公英为线索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默读课文,会写垂、越、彩、蜘蛛等12个生字。

  2、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变化特征。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一)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8课。学生齐读课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课件出示会认的生字,学生读字,组词。

  (二)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生字这个拦路虎看来已经被我们的小朋友消灭了。在这节课中你想学会哪些新知识呢?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走进18课,感受作者笔下的雷雨吧!请小朋友们把书打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小朋友知道作者都写了雷雨哪几个时期的景象?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2、下面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读读课文,想一想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来读课文最合适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可以找三个同学,按照雷雨前、中、后每个人读一部分;可以找8个同学来读,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

  教师抓住学生提出按照雷雨前中后的顺序的读法,引导学生读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

  指名读文。读后汇报。

  3、过渡:小朋友想不想欣赏雷雨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景色呢?下面就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三、分段读议,朗读感悟

  (一)学习雷雨前。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读一读雷雨前的这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雷雨前都写了哪些景象呢?

  小组同学讨论后,学生自由说说,教师相机板书(乌云蝉大风树枝蜘蛛树叶)

  教师引读课文,通过适当范读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并进行朗读指导。学生练习朗读,逐句汇报读,再整体读1—3自然段。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一起欣赏范读。

  (二)学习雷雨中。过渡: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紧凑热闹,雨马上就要下下来了。和老师一起看一看雷雨中作者又写了哪些景象?准备好笔,在树上圈一圈,画一画。

  以同桌为单位,读一读,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声也小了)师:雷雨是变化的,来的快,去的也快,那小朋友们应该怎样把雷雨的渐变过程读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汇报读,齐读。

  (三)学习雷雨后。

  过渡:万物经过大雨的洗礼,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新,那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

  7、8自然段,看看作者在雨后都写了哪些景象?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师: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鸟、小青蛙欢快的唱着歌,这个时候你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读课文呢?(高兴、喜悦)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

  7、8自然段,看谁能读出雷雨后那美丽的景致。

  生练读,教师指名读。

  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配乐朗读。

  师:刚才的同学配乐朗读读的很美,那全班同学想不想试一试呢?教师播放音乐和画面,学生随乐齐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把书翻到82页,书上有12个要求大家会写的生字,看一看这些生字你认为哪个比较难写,老师给大家做指导?

  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老师利用课件进行集中指导垂、越、蜘蛛、彩。

  五、课外延伸

  课文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是雷雨中,第二幅是雷雨后,只有雷雨前没有插图,;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灵巧的双手给我们雷雨前的景象也配上一幅插图。

  六、课后总结

  1、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总结汇报

  2、师:生活中除了有下雨这种天气现象之外,还有下雪,下雾,下冰雹等天气现象,那同学们都应该认真观察,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写的精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细致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词写句,并连成段。

  2、指导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

  3、根据具体的情境,先说后写。

  教学重点:

  根据图画恰当地写几句完整的话,把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

  教学难点: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及

  一、图画展示,根据图画内容进行情景模拟,找几名同学到讲台前现场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二、看图说词语(关联词和人物的心情词语)。

  1、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开开心心、高高兴兴、难过、悲伤……

  2、简单的动词:抓、蹦、喊……

  3、关联词:一边……一边,如果……就

  三、看图写话指导。

  (一)指导观察图画(先练习说话)。

  师: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的是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想一想他们会说什么?我们的观察顺序是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观察整幅图画,你知道这几幅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请用几句话把图上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在黑板上板书: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想像。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讲述图画的内容)

  (二)指导写话。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图画中的天气怎么样?

  2、小白兔在做什么,心情怎么样。

  3、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白兔为什么哭了。

  4、谁出现了,帮助了小白兔。

  5、他们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

  (边提出问题,边引导学生作答,并将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

  (三)写话训练。

  师:出示例句(描写心情与动作的词语)

  有一天,小白兔()地()气球。

  (学生学说句子)。

  师:说得真好!

  师:出示例句(关联词)

  小白兔()唱歌,()蹦蹦跳跳地向前走。

  (学生学说句子)。

  (四)学生看图写话。

  1、写话。

  师:出示图片,开始写话。

  (学生写话)

  师: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写话完毕,老师逐个阅读并批改。

  3、指名读一读写的话。

  师:谁愿意读自己写的一段话?

  (学生读话)

  师:写得真好!

  (对学生进行表扬,针对每篇写话的具体情况,指出优点以及要改进的地方。)

  (五)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可认真啦!学到了看图写话的好方法,让我们说一说看图写话要注意什么。(对照板书讲述)

  附:范文

  气球又回来了

  一天,免妈妈在玩具店里给小白兔买了一个五颜六色的.花气球,小白兔十分喜爱。回到家里,小白兔拿着气球一会儿跳到沙发上,一会儿跳到它爸爸面前炫耀……

  小白兔对妈妈说:“妈妈,我可以带着的气球出去玩吗?”妈妈说:“可以。”小白兔连忙拿着自己的气球出去玩了。

  小白兔来到离家不远的树林里,它在树林里活蹦乱跳。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小白兔没有拿紧气球上的绳子,气球飞走了。小白兔焦急地看着在天空上越飘越高的气球,它心里急得连耳朵都变成“八字”形了。就在快看不见气球的身影时,小鸟姐姐飞来了,她正想找小白兔玩。小鸟姐姐看见小白兔着急的样子,就问小兔是怎么回事,小白兔把事情的原因告诉了小鸟姐姐,小鸟姐姐说:“我可以帮你。”

  说完,小鸟姐姐拍打着翅膀,箭一般地飞上了天空。过了一会儿,小鸟姐姐咬着气球的线回来了。小白兔看见了它心爱的气球,它那红红的眼睛就仿佛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红宝石,小白兔的耳朵也竖起来了。它非常感谢小鸟姐姐,便说:“谢谢你,小鸟姐姐。”小鸟连忙说:“不客气”。于是,它们在树林里高兴地一起玩着气球。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表演形式,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斯巴达克勇武机智、富于反抗精神的英

  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引导发现课文特点。

  1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奴隶英雄》。

  2 出声地读课文。注意正音,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3 汇报自己的发现。老师说明剧本的`特点,指导读剧本的方法。

  剧本,与平常所见的文章表达形式不同:一般在开头,先说明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剧中人物和布景等,然后写人物对话。故事中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的动作、感情、语气等,一般都在括号里用小字注明。用这些不同的表达形式共同表现剧本的内容,所以在阅读剧本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家印的人物对话,应该把开头的说明、人物的对话和括号里的小字联系起来阅读。

  二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 思考:什么是奴隶,奴隶的生活命运怎样?他们为什么起义?谁是奴隶英

  雄?他哪些地方值得你佩服?

  2、剧本讲了什么事?

  三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剧中的情景。

  1 指导分角色试读。注意读出剧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2 分角色排练,准备表演。 10至15人自愿结组

  四 进行表演,相互评议。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读懂各部分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查阅资料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拓展阅读更多的相关内容。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1、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冷静地思考问题,积极地付诸行动。

  重点 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冷静地思考问题,积极地付诸行动。

  难点 培养查阅资料,并整理,归纳,提炼重点的能力。

  教学环节与预设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乐观面对生活的小故事

  一 、回顾导入。

  同学们,走进“生活哲理”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课文,其中哪一篇给你印象最深?

  (围绕五篇课文,师生展开交流。)

  是啊,对待生活我们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本次“阅读连接”围绕“学会乐观”设计了几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自渎课文。

  二、初读课文,谈感受。

  1、小组阅读,同学互相纠错。

  2、交流感受。

  三、再读故事,思考交流。

  教师根据每一部分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乐观的心态。可设计一些小话题,如:“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读过之后交流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升认识。然后再回到语言文字去读。

  预设

  1、学会乐观:对于悲观消极和乐观积极你怎么看?

  2、学会说“太好了”。一个乐观的人,会对周围的世界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一个积极的认识和体验,要乐观地面对生活。

  3、学会想“虽然……但是……”。思考问题不仅要冷静,而且要面向未来,要有合理的建议,提醒和准备。

  4、学会“行动起来”。有了乐观的'态度,看到了希望,还要积极行动起来,否则光乐观是没有意义的。

  小结:乐观能给人带来快乐、智慧、勇气和希望,乐观会让人看到不幸中的万幸,可以使不利变为有利。

  四、拓展

  1、学生从查阅的故事中选择相关的内容在全班进行交流。

  2、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想怎样乐观地面对生活,并有哪些实际行动,记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学会说“太好了”

  学会乐观 学会想“虽然……但是……”

  学会“行动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8-30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05-03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5-19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07-26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07-26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08-08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5-09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01-0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8篇12-19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