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0 16:48:0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女生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况,教师在此可以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可以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

  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 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 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征, 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近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平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平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平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平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平衡时,V溶解=V结晶≠0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平衡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平衡特征]

  【板书】化学平衡

  一、 溶解平衡的建立

  1、 溶解 ——结晶—— 可逆过程

  2、 V溶解=V结晶≠0 →溶解平衡

  (动态平衡、 浓度不变、条件改变,平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

  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辅助设备:小黑板、学生课堂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问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说明。

  请书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指明该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已知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别的物质的质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用学过的知识试着去

  解决下面的问题。

  例题1:用足量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如果得到128Kg的铜,至少需要多少氧化铜?(同时需要多少克氢气?)

  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该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

  引导提问:

  你们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会儿,然后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

  总结:

  解题思路:

  1、写出化学方程式

  2、找出已知量、未知量(设为x),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已知量、未知量的质量比。分两行写在对应的化学式下面。

  3、列出比例式,求解x。

  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解题思路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并请同学们按照你们认为正确的解题格式将解题过程书写出来。

  例题2:13g锌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制得多少克氢气?

  问题深化:解答计算题应该有正确的书写格式,那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解题格式,并请学生回答。

  解题格式:

  1、设未知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量、未知量,并计算其质量比

  4、列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5、简明地答

  点拨:对解题格式中的相关事项作进一步强调。

  现在我们就用刚学过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知识,完成下列两个练习题。

  巩固练习:

  1、电解1.8g水可得多少克氢气?

  2、在空气中燃烧多少克木炭可得22g二氧化碳?

  让两位学生到台上演算。

  引导: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随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解题辨析:

  下题的两种计算的结果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其中错误,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内容:略

  (如果时间不够,则将该部分内容移到下节课进行。)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对学生的小结,教师作适当引导和补充。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方程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课外练习:

  教材习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请一位学生上台书写,另请一位学生回答意义。

  学生对以小黑板出示的例题略作观察,稍加思考。

  可让一个学生上台来演算。

  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两分钟,请一、两位学生回答。

  学生仔细体会解题的思路过程。

  学生进行练习,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并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使用正确的解题格式。

  学生分析总结出解题格式,一、两位学生代表作答。

  对照教师给出的解题格式,学生仔细体会,并和解题思路作比较。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完成课堂练习。

  强化训练,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学生积极思考,并指出其中错误。

  学生总结解题注意事项,请一、两位学生作答。

  理解记忆。

  独立完成课外练习。

  问题导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因为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对本节课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以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情景。

  结合具体的实例教会学生分析题意,学会如何解计算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特点出发,养成正确地审题、解题习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

  加深巩固,进一步强化用正确的思路去分析、解答计算题。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加深巩固知识,强化计算技能。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辨析解题正误,发现典型错误,避免学生犯类似错误。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只作恰当及时点拨。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加深、巩固知识,反馈信息。

  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4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溴碘的性质,知道氯溴碘的性质差异;

  3.了解检验溴离子、碘离子的常用方法;

  4.认识溴、碘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氯溴碘在氧化性上的递变规律以及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之处。

  三、 教具

  实验仪器(氯水、溴化钾溶液、碘化钾溶液),教学用PPT

  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 教学进程

  【课堂导入】阅读PPT上南岐之人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对于这些南岐人各个得大脖子病比较好奇,向他们介绍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引起的。

  碘的摄取:包括海带、紫菜等海产品;但我们每天最常见的摄取碘的方法通过加碘盐的摄取。

  溴的应用:溴的应用也有很多,比如红药水就是溴的有机物。溴还有海洋元素的美称。

  【情境一、溴碘的物理性质】讲解:溴在拉丁文中有恶臭的含义,而碘在拉丁文中是紫色的含义,由此你能不能得出什么信息?

  回答:碘的颜色是紫色的,溴具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展示:溴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发现溴的一些物理性质:深红棕色液体,易挥发。

  补充:溴的物理性质还有具有强的腐蚀性,会严重灼伤皮肤,橡胶;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ρBr2 >ρH2O

  展示:碘的图片,同样挖掘碘具有哪些物理性质:紫黑色晶体 ,有金属光泽 ;易升华,蒸气为紫红色刺激性(蒸气)

  补充:在水中溶解度比溴还小,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提问:加碘食盐由于碘具有挥发性,是不是开袋放置一段时间以后,碘的含量就会减少?

  回答:不会,因为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是化合态的碘。

  PPT展示:溴、碘的溶解性实验

  讲解:

  由于碘在水中,四氯化碳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的不同,就会导致他们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溴在水中是橙黄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橙红色的。

  碘在水中是棕褐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紫色的。

  【情境二、溴碘的化学性质】观察:溴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溴碘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非常容易得到电子,呈现的是什么性质?溴碘的性质与之前学过的哪一种元素非常像?

  回答:溴碘的.性质与氯的性质非常像。

  比较:氯溴碘三者的氧化性强弱(提示通过在一个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最强来进行比较)

  实验:展示书本上P46页的观察与思考实验内容

  讨论: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回答,这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涉及了什么方程式,通过方程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1:在氯水加入碘化钾溶液中,并加入四氯化碳溶液,下层变为紫色,可以得出反应为:

  Cl2+2KBr=2KCl+Br2

  现象2:在氯水中加入溴化钾溶液中,同样加入四氯化碳那溶液,下层变为橙色,说明发生了反应:

  Cl2+2KI=2KCl+I2

  结论:综合以上方程,我们可以得出他们在氧化性之间的关系式:

  Cl2>Br2>I2;相对应的它们在还原性上也有一个递变的规律:I->Br->Cl-

  引导:前面我们介绍了氯气的化学性质和溴碘非常的相似,那么氯气有的性质是不是溴碘也有呢?

  讲解:溴碘的化学性质1.能和金属反应2.能和非金属反应3.能和水反应4.能和碱反应

  强调:虽然溴碘在化学性质上与氯气非常相近,但是它们还是有特殊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与金属反应时,溴能够氧化到最高价,但碘不能。

  与非金属反应时,氯溴碘的反应条件越来越难。

  与水反应时,溴碘都是可逆反应

  与碱反应时,发生类似的反应:X2 + 2NaOH = NaX +NaXO + H2O

  【情境三、溴碘的提取】溴的提取

  在溴的提取的过程,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

  提问:

  1.溴在海水中的浓度低?

  2.海水中的溴以什么形式存在?

  3.如何把化合态的溴转化为单质溴?

  讲解:由于海水中溴的浓度比较低,因此采取浓缩的方法,而浓缩液就是我们在提取粗盐的过程中得到的母液

  展示提取流程图:教学设计--《溴、碘的提取》学生版

  提问:在最后,为什么要鼓入热的空气?

  回答:使溴以蒸汽的形式跑出来。

  碘的提取

  在提取碘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海水中碘的含量更低,如何来提高碘的提取?如何把海带中的碘提取出来?

  讲解:海带等藻类植物具有富集碘的能力,因此在这些植物的体内含有碘的量要比海洋中大十几万倍。再通过灼烧、浸取使碘离子提取出来。

  展示:从海带中提取得到碘的流程图教学设计--《溴、碘的提取》学生版

  提问:

  步骤①灼烧海带时,用什么仪器?(三脚架、泥三角、坩埚、酒精灯)

  步骤③的操作名称是什么? (过滤)

  步骤④中加入试剂的作用是什么?(使碘离子以单质形式得到)

  步骤⑤中,应选择什么试剂来提取碘?选择的理由(有机溶剂且不溶于水,萃取剂的要求)

  步骤⑥的操作名称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蒸馏,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情境四、溴碘的检验】如何检验溴离子和碘离子

  溴离子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淡黄色的沉淀生成)

  碘离子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黄色的沉淀生成)

  拓展另外的检验方法:

  可以用氯的四氯化碳溶液来检验溴单质和碘单质的存在:

  溴:下层溶液变为橙红色;碘:下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情境五、拓展与应用】溴的应用:抗爆剂、杀虫剂、粮食熏蒸剂、制药碘的应用:加碘食盐、华素片、海带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 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

  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 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20xx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

  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 “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六、教学信息技术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适当时间里学生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能根据电化学的原理解决有关设计电解池和原电池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池的`分析、判断。

  四、教学方法

  知识体系勾画——知识点习题分析——复习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原电池基本概念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可以相同)。

  ③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装置的变化:简易装置——盐桥装置——交换膜装置

  2、原电池原理:

  3、导电粒子的流向问题:

  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

  离子流向(内电路):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考点:装置的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判断:正负极和阴阳极

  例题: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考点:(例题)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正负极发生的反应,电子、阴阳离子的移动

  4、电解池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2)用于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用于金属的防护

  4)设计原电池

  例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写出两个半反应,选择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选择电解质溶液,设计简易原电池,设计盐桥原电池

  例题: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综合应用

  二、化学电源

  一次电池常见类型、二次电池主要类型

  1、二次电池的充电过程与放电过程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7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

  理。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习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 合作、学会评价。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烃的衍生物。

  2.能说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能写出化学方程式,能推测乙醇的结构简式。

  3.认识到乙醇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测乙醇结构简式的过程,认识到有机物的性质与其官能团息息相关,初步学会“结构—性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化学带来的乐趣,感受学到知识带来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简式。

  【难点】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物质的结构决定了性质,性质决定了用途,反过来说,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我们也可以推知物质的结构。【提出问题】已经知道了乙醇的分子式是,那么乙醇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

  【提出问题】金属钠与水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乙醇能否与金属钠发生反应?

  【播放视频】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

  【提出问题】根据现象判断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了一种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由此判断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2.乙醇的结构

  【提出问题】金属钠与乙醇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但是不能与烃发生反应,由此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相同吗?

  【学生回答】不同。

  【提出问题】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是如何连接的?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是这样连接的吗?

  【学生回答】烃分子中的氢原子都是与C原子直接相连的。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并不都是与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连接方式相同。

  【提出问题】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可以写出几种结构简式,哪一种才是符合乙醇化学性质的结构简式?为什么?请小组内讨论之后给出结论。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9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 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⑴把时间留给学生;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六、教学设计

  1. 课题引入

  ⑴从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从实验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2.实验研究

  确定主题:(供给学生实验学习)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设计与实施: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可摆放一些仪器和药品,促使学生自由联想,从而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⑵确定方案、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释疑、处理偶发事件。

  交流与评价:

  ⑴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和展示实验成果。

  ⑵同学自评和互评价。

  教师组织交流并适当的提问,使学生的总结更加完善,从而使研究学习顺利完成。

  3.引申与提高

  ⑴电子板书将原电池装置原理分析和构成条件展示给学生

  ⑵电子动画模拟原电池和干电池电流形成的微观电子的运动

  4.结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巩固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上,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和电池与环保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登录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各类电池介绍(水果原电池、自制电池等),科学家或科普文章,环境与电池等介绍;并亲手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处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二章的第三节,其它三节依次为: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先速率后平衡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研究化学反应快慢、利用化学反应限度的基本思路,即:先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速率,再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的限度,因此反应限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非常关键一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阶段,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学习对可逆反应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在选修阶段,通过对化学平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初步意识到有些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是不能完全发生的,存在反应限度。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反应限度的定性、定量的认识,能够定量计算化学反应限度(K)。平衡常数是反应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现,对于某一个具体反应来说,平衡常数与反应限度确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使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一个反应在一定条件(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只有一个,但是平衡转化率可以有多种,对应不同的平衡状态。

  2.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

  学生认识障碍点主要在于“化学平衡状态”及“化学反应限度”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上。学生对平衡问题的典型错误理解:一是不理解平衡建立的标志问题。第二,不能将反应限度看成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量化指标,不能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认识平衡状态与反应限度的关系,因此学生认为“化学平衡常数”比较难于理解。

  三、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平衡的要求:知道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其限度,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涵义,能进行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计算。依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定量观”“微粒观”“动态观”,引入化学平衡常数的.学习,对学生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带来了科学的依据,从而明确了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从定量的角度建立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本设计又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与计算,使学生对化学平衡能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进而确定了“向数字寻求帮助让数据支撑结论”教学设计的思路。

  四、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设计的知识线索、学生认知线索、问题线索、情景

  五、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知道化学反应存在限度问题,能认识到一个反应同一温度下的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只有一个反应限度。

  ②了解化学平衡常数,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对平衡常数的认识过程。

  ③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建立平衡状态以及各种反应限度的有关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可有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但其平衡常数只有一个,即各物质的浓度关系只有一个。

  ②充分发挥数据的功能,让数据分析支撑认识的发展。 ③通过平衡常数的讨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其价值在于:预测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能够进行的程度,从而更合理地分配研究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认识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反应限度的重要意义以及化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定量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化学平衡常数 教学难点:从不同化学平衡状态出发建立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

  六、教学流程示意

  七、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本节课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知识密切相关。它是电化学的基础,也是原电池知识的延伸,更是进一步研究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学习电解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知识、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知识联系起来的一个知识网络。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同时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能力,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能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认识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掌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习离子放电顺序。

  (3)综合分析设计实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知识动手实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应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组实验与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顺序判断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教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想一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问一问:原电池的电极如何判断?

  写一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联想质疑】:如下图所示:如果把两根石墨棒作电极插入CuCl2溶液中,外接直流电源,这还是原电池装置吗?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上述装置,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播放动画】:电解氯化铜溶液微观模拟

  【投影】:第三节: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学生小结】:

  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教师讲解】:放电:阴阳离子在阴阳两级失去或者得到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放电。

  【思考交流】:电解池的两极是怎样确定的?电极分几类?

  【学生小结】:

  3、两个电极及电极反应

  (1)两个电极的确定及电极反应: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电子流进——还原反应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电子流出——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式:

  (2)两个电极的类型:活性电极和惰性电极。

  惰性电极(铂、金、石墨)——仅仅导电,不参与反应

  活性电极(除铂、金外的金属)——既可以导电、又可以参与电极反应

  【提问】:根据电解氯化铜的装置,大家分析形成电解池的条件是什么?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

  【投影】:

  4、构成电解池的条件和电子流动方向

  (1)构成电解池的条件: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的电解质;形成闭合回路。

  (2)电子的流向:电子从外加电源的负极流出,流到电解池的阴极,再从阳极流回电源正极。(注意:电子只在外电路定向移动,不能从溶液中移动)

  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思考交流】:

  (1)电解后氯化铜的`浓度如何变化?

  (2)若要使电解质溶液复原,怎么办?

  【学生回答】:(1)电解后氯化铜的浓度减小;

  (2)若要使电解质溶液复原,可以加入氯化铜固体。

  【设置疑问】:

  (1)请同学们思考,在CuCl2溶液中,不仅有CuCl2电离生成的Cu2+和Cl-,还有H2O电离出的H+和OH-,为什么Cu2+、Cl-放电,而不是H+和OH-?

  【分析】:H+和OH-的量少。

  【提示】:阳离子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而阴离子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想一想在阴和阳两级参加化学反应的离子可能与离子本身的那些性质有关系呢?

  【讲解】:由于各种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因此电解时离子放电的难易程度也不同,顺序不同。

  【投影】:5、放电顺序

  (1)阳离子在阴极上放电顺序是:

  Ag+>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2)阴离子在阳极上的放电顺序是:

  ①活性材料作电极时:金属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成阳离子进人溶液,阴离子不容易在电极上放电。

  ②用惰性电极(Pt、Au、石墨、钛等)时:溶液中阴离子的放电顺序是:S2->SO32->I->Br->Cl->OH->NO3->SO42-(等含氧酸根离子)>F-

  【讲述】:电解电解质溶液时,在阴阳两级上首先发生放电反应的离子分别是溶液里最容易放电的阴阳离子。

  课堂练习:在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装置中,若把电解质换成熔融氯化钠,其结果又如何呢?写出电极反应。

  【总结】:

  1、分析电解反应(用惰性电极时)的一般思路:

  明确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阴阳两极附近有哪些离子

  根据阳极氧化、阴极还原以及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反应的离子先后,最后分析得出产物

  2、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装置名称

  原电池

  电解池

  举例电极名称电极反应类型电子运动方向能量转变形式

  巩固练习:

  1、电极反应方程式及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惰性电极,溶液):

  H2SO4HClNaOHK2SO4

  CuCl2CuSO4NaClKMnO4

  2、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Cl2、NaCl的混合溶液时,阴极析出的物质是xxx;阳极产物是xxx。

  3、两极都用银片作电极电解AgNO3溶液时,阳极的产物是xxx;阴极的产物是xxx。

  【作业布置】:课本83页1、2、3题。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2.通过学生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规律。

  4.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

  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试剂瓶里。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而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强氧化性

  [设疑]硝酸有酸性,能否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浓硝酸与Cu反应

  [讲解]从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进一步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的本质是+5价的氮得电子能力比H+1强。

  [学生实验]比较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

  [记录并讨论]

  反应现象

  产物

  浓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绿色

  3.气体颜色: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剧烈

  5.触摸容器外壁:很热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蓝色

  3.气体颜色:无色

  (打开止水夹后)无色变为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缓慢

  5.触摸容器外壁:温热

  Cu(NO3)2、NO和H20

  1.与金属反应:

  Cu +4HN03(浓)=Cu(NO3)2+ 2NO2↑+2H20

  3Cu +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讲述]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当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混合时,就配制成玻尔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可以溶解金。铂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属。

  [设问]比较浓硫酸的性质,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

  [练习]与非金属反应:C+HNO3(浓)S+HNO3(浓)P+HNO3(浓)

  2.与非金属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P+5HNO3(浓)=H3PO4↑+5NO2↑+H2O

  [提问]硝酸与哪些金属及非金属反应?产物是什么?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反应规律: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属。

  ②常温下Fe、Al等金属在浓HNO3中发生“纯化”。

  ③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如稀HNO3可使石蕊试变红,而浓HNO3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④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HNO3反应不生成H2,浓HNO3的还原产物为NO2,稀HNO3的还原产物为NO。活泼金属与极稀HNO3反应时,还原产物复杂,可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属单质可被HNO3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浓HNO3和浓HCl按体积比1:3配制)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强调]反应物或条件不同,硝酸产物发生变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设疑]浓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是否也剧烈?

  [学生实验]浓硝酸十铝片

  [讲解]钝化原理: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表面被氧化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与内层金属进一步反应。

  3.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常温下发生钝化。

  [提问]浓硝酸的运输和贮存可用何种物质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问为什么呈黄色?

  4.不稳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设疑]有人认为,“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还原产物的化合价,浓HN03中的氮从+5降为+4而稀HN03,中的氮从+5价降为+2,从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从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的反应条件。剧烈程度分析。

  [讲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3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生:(思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

  生:形成闭合电路;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二、新课讲授

  师:[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电流表指针的变化。碳棒上有什么变化?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生观察现象)

  生: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师:请大家是这写出电极反应。

  生: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生:Fe:Fe—2e=Fe2+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

  师:这里设计了三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师:在此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生: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

  生: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断。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讨论提纲

  [投影显示]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生:(讨论分析)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师:[总结板书]

  通电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动

  通电后: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阳(极)—氧(化反应)

  师: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大家请看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

  方向。

  生: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师:非常正确,我们一来总结一下。

  师生: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近的Cu2+

  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近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

  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

  合电路。

  师: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

  生:先有电离,后有电解。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完成投影显示的表格。

  生:(每位学生完成一项,共同填好此表。)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4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②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对摩尔概念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与价值观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分析比较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五课时

  【引言】

  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5、溶液的稀释

  引导学生分析:

  (1)含义:溶液的稀释就是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使溶液浓度变小的操作。

  (2)实质:溶剂增加,浓度变小,溶质不变。

  (3)规律: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

  【板书】

  6、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预备知识】

  用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分数。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④溶液的体积:

  v特别提示:液体的密度单位通常是g/mL,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中的体积单位是L。

  在一些教复杂问题中,已知条件和题目所要求解决的问题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如果直接从已知条件正向分析推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由于目标不明确,可能导致使问题复杂化,有时候还会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中,误入歧途。

  如果从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逆向分析,步步为营,即可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解题时,再将思路理顺,然后去解决,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直接计算

  例题1:配制500mL0.2molL–1的NaCl溶液,需要NaCl的质量是多少?

  例2:将28.4gNa2SO4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计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并求出溶液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强调】

  ①在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时,体积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②在计算时要注意被溶解的物质是否能与溶剂反应,真正的溶质是什么。

  [练习]

  1、把4gNaOH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把6.2gNa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把5.6gCa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4、把4gCuSO4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5、把4gCuSO45H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过渡]在实际生产中,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还往往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如喷洒农药时,须把市售农药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施用,实验室所用一定浓度的稀H2SO4也均由浓H2SO4稀释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例3.配制250 mL 1 mol/L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例4:配制250mL1molL–1的硫酸溶液,需要18.4molL–1的浓硫酸的体积是多少?

  (3)【过渡】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例4.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现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溶液的密度为ρg/mL,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g/mol的某溶质的溶液,推出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式。

  【说明】

  不能依赖公式,应根据题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过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密度,又怎样求其质量分数呢?

  例4.已知75 mL 2 mol·L-1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牛刀小试】

  1、市售浓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计算市售浓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2、实验室有一瓶4 mol·L-1的NaOH溶液,密度为1.2 g·cm-3,求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现有一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9%的磷酸溶液(H3PO4),密度为1.12 g·cm-3,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4)溶液混合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①同种溶液混合

  【说明】

  一般在计算中,没有特别说明,可以认为混合后的体积等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若已知混合后的溶液密度,则一般要用总质量除以密度计算体积。

  例1、将300mL2 mol/L的HCl溶液和200mL4 mol/L的HCl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例2、将2 mol/L的NaOH溶液和4 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②互不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

  例3、将300mL2 mol/L的NaCl溶液和200mL4 mol/LMgCl2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和Cl—。

  1、将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50mL4mol/L的NaOH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将400mL2 mol/L的Na2SO4溶液和100ML2 mol/LAl2(SO4)3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Al3+、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

  3、将448LHCl气体(标况)溶于1L水中,得到的盐酸溶液的密度为1.25g/mL,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

  四、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1、计算依据: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 m A + nB = pC + qD n(A):n(B):n(C):n(D)= m:n:p:q

  2、解题思路:

  ①求什么;②已知什么;③怎么求。

  3、解题方法:

  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求出所需物质的物质的量;最后利用有关公式,求出题目要求的量。

  例1、现有250mL 0.8mol/L的H2SO4溶液,用2 mol/L NaOH溶液中和,使溶液显中性,求需要NaOH溶液多少mL?

  例2、现有250mL2Na2CO3mol/L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5mol/L HCl溶液使其充分反应,求参加反应的HCl溶液的体积和反应生成的CO2的体积(标准状况)。

  〖活学活用〗

  1、现有100g含杂质的Zn使其与盐酸充分反应,收集到标况5.6LH2,求Zn的纯度。

  2、现有200gCaCO3,使其与盐酸充分反应,并将生成的CO2与足量的NaOH溶液制取Na2CO3,求可以制得Na2CO3多少g?

  [小结]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作业]P17 1、2、3、4(要求有计算过程)

  板书设计:

  5、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计算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5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1-10

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计划05-15

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01-20

教学设计01-14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06-11

《窗口》教学设计06-12

通分教学设计06-18

《绝招》教学设计06-21

成数教学设计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