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4 16:39:2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3、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读统计表

  1、让学生读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

  2、交流从表中得到的数学信息。

  读统计图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两幅折线统计图。

  2、看图回答问题

  (1)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从两幅图中分别了解到哪些信息?

  (2)我国男女人数的差距有什么变化?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预测一下:到20xx年我国人口大概是多少?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完成统计图

  1、看书,让学生了解表中的内容。

  2、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了解图中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什么?

  3、完成统计图。

  4、交流,展示。

  5、看图回答问题。

  6、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练一练

  1、先读统计表,了解表中得数据信息。

  2、提出制图要求,鼓励学生尝试完成。

  3、交流展示。

  4、看图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20xx~20xx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xx—20xx年上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20xx—20xx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月份气温最低,从3月份气温上升,5~8月份气温,从8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xx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下图是他8~14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

  14岁比13岁增长的幅度。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 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

  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②你们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发表意见)

  指出:每幅图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情况。

  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统计图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逐步呈现

  (添加图例——添加折线及数据——修改名称)

  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

  ①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②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④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自主阅读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统计图的`图例告诉我们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趋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这幅统计图统计的的是什么内容?你对“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样理解的?)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你认为我国6—12岁的小学生,是男生身高增长的快,还是女生身高增长得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大约几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纵轴上的标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样表示的?这幅图为什么不从0厘米开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画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从1厘米画到160厘米?)

  谈话:为了是绘制的统计图更加美观,更能突出地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有时就像这幅图一样,把标尺省略一部分。

  (二)、课件出示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1、情景介绍:假设你是位苏宁电器家电柜的部门经理,“五一”期间电器比较好买,现在仓库里电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厂家进一批电器来销售。

  2、问:你会选择哪一家呢?(口说无凭,要拿出数据来说话。)

  3、小结:看来学习统计图还真有用。

  (三)、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问:你认为要准确无误的绘制这幅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你是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回答的?为什么?这说明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更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选作业

  1、请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个月来的电费统计出来,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篇教案是取自赵老师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几点感想:

  一是统计表的内容不能太单一。

  二是统计表的内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区别于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结合实例读懂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有条理地绘制折线统计图。

  4、经历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示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 仔细的绘图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题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对沙湖有哪些了解?

  老师收集了近几年来去沙湖旅游的人数,你想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数据更好的 呈现出来?

  你从条形统计图中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种统计图,想看看吗?

  这样的统计图见过吗?你在哪见过?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析,感受两者的相同。

  首先请你们仔细观察比较两幅统计图,找一找它们的相同点?

  重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2、深入讨论,认识特征。

  那再找找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那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有哪些优势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一起交流,一起讨论。行动吧。

  讨论好吗?请你们来说一说,它有哪些优势?

  (2)折线可以看出人数的变化情况,(你能不能指着图说说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增加,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减少。)还有什么优势?

  (3)角度大的下降快些,角度小的,下降就慢些。(角度,指线段斜着角度吗?这叫线段的倾斜程度。

  从线段的倾斜程度可以看出什么?

  那你们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倾斜程度,哪一条线段表明人数减少最多?为什么? 课件展示线段。

  通过比较发现:从折线统计图中每条线段的上升下降就能直观地看出?(数量连续的增减变化)

  线段的'倾斜程度,就能看出?(数量的变化的幅度。)

  这些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特点,大家清楚了吗?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把几位同学的话总结起来,就是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直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分析信息,回答问题。

  请你们按照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再去观察这张图,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出示上海市20xx年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清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运用新知识。

  怎样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出一张折线统计图呢?愿意试一试吗?

  1、 尝试绘制。

  (1) 学生尝试说绘制方法。

  (2)课件演示绘制方法。

  (3)独立地画一画。(教师进行指导。)

  画好的同学和同桌一起分析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

  2展示交流。

  这位同学画得怎么样呢?谁来大胆地评价。

  你能对自己绘制的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吗?

  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3、联系生活,体验变化。

  同学们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想体验这种变化的过程吗?好,请你用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变化过程。

  (1)城关四小近几年来学生人数的变化情况.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3)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五、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今天我们学习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希望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数据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5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统计整理数据的思想和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将自己的见解和认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因此,本课的教学要建立在表现一定数学思想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高度,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归纳、实践应用的能力出发,着眼于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未来的联系。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是湖北科技出版社《实验教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突出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新课标对《折线统计图》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目标:即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力目标: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从实例中使学生得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发现、组织交流、组织应用等教法。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知识的引入环节,通过对近几届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数量的整理,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为什么要制成折线统计图呢?”很自然的揭示了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激发探究欲望。在小组探究环节,“关于折线统计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困惑后再适时引导自学、讨论和探究,既尊重了学生主体又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渗透学法指导。应用部分更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探究法、独立自学、独立思考、个人动手、小组合作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交流、讨论、归纳等。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图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课前叫同学们调查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的数量,指名汇报。

  2、怎样使这些数目更清楚醒目呢?

  3、课件出示一幅反映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获金牌数的折线统计图

  学生观察、质疑:看到这幅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4、引入课题: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折线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归纳发现

  (一)初步认识、生活来源

  1、阅读课本

  (1)独立自学

  (2)汇报所得:说说折线统计图在反映数据方面有什么特点?

  2、观察交流

  说说你在哪里见过折线统计图?

  (二)制作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你们从报纸上、网上或课外读物中见到过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想不想动手制作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呢?

  (A)讨论制作步骤

  1、看一看: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地方?折线统计图在反映数据上有什么特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小组合作学习课本上的制作方法。

  讨论后小结,课件出示。

  (B)动手操作

  1、独立完成数学书第48页试一试的统计图,同学之间相互订正,并回答问题:哪两年利税增长最快?

  2、从1992-2000年实现利税情况统计图中,你能预测一下后来的2001年利税将达到多少万元吗?

  三、操作体验,分析应用

  1、观察分析:出示病人体温变化情况记录,回答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位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所少摄氏度?

  (3)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说说你的想法。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数据(2000-2008)。

  请同学们将这些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并预测2009年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将会达到多少?

  3、拓展练习

  某商场要将2008年各个季度奶茶和凉茶销售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来帮忙。

  (1)提示:统计图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在设计上应有什么不同?(要反映两种数据)

  (2)课件出示缺少图例的统计图。小组讨论:你能运用生活经验从图上反映的情况推断出哪条折线反映的是哪个数据吗?

  指名到台上标示图例,集体订正。

  四、课堂收获,学法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什么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后实践

  课后请和你的伙伴一起调查麻城市龟山风景区的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提供给来龟山旅游的客人以供参考。为我们家乡的旅游业出一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选择的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

  2.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注重知识和学生素养的融合

  “一道数学题,除了数学知识以外,承载着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这句话是我国有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所说的。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道题目,使学生的思维、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中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例如:(1)当学生从“奥运金牌图”上读出我国奥运健儿努力拼搏喜获佳绩时,学生都充分显示出了爱国主义精神;(2)当学生在折线统计图中获知我国家庭拥有汽车台数越来越多时,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当学生通过“某商场奶茶、凉茶销售情况统计图”体会到要反映两种不同的数据,一条折线是不够的。学生产生了新的知识欲望,从已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学生能自主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设计两种不同的折线。这时教师再出示不完整的统计图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自己选择图例,将统计图补充完整。(4)这节课最后的实践作业设计是:让学生课外调查麻城龟山风景区的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提供给前来游览的客人以供参考。这一设计旨在调动学生为家乡旅游业出一份力的热情,训练学生搜索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这一类活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大大的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等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也渗透进去了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力求在教学效果上达成“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了解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xx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

  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第64页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

  这幅统计图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 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 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 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 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

  问:从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请你说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xx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 指导学生看图。

  (2)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 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

  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问:20xx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生:边指边答20xx年489支。追问:489在哪?生:在20xx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探究。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

  4.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xx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xx年呢?

  5.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三)、质疑再探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妈妈记录了陈东0~xx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课堂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8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110—111页

  2、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学生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制图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会根据折线的起伏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但是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教师要加以引导,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运用迁移。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和学习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体会教学来源于生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看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调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整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课外活动,今天教师想和大家一起去科学宫参观科技展,大家知道吗?每年去参观的同学都非常多,这里老师收集了从19xx年到20xx年参观科技展览人数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出示课件)

  二、合作学习

  1、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数据进行再整理,画出统计图。看这是什么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2、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能获得哪些信息?(生回答)

  3、提出问题:①哪两年参观人数相同?(答:20xx年、20xx年相同)②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多?(答:20xx年)③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少?(答:1998年)

  4、师:其实根据这个统计表除了可以画出条形统计图之外,还可以画出其它的统计图。

  5、现在我们还是用横轴表示年份,用纵轴表示人数,把表示年份和人数的线段制成这样的方格。(出示课件)

  6、根据每一年人数的多少在方格图中描出相应的点,例如:1998年参观展览的有3万人,我们就要先找到表示1998年的那条线,再找到表示3万人的那条线,它们的交点就是我们要描出的`点,这个点就表示1998年有3万人参观,还要在这个点上标上数据。

  7、会标了吗?那咱们就来标一标试试。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那张纸,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方格图上标出所有的点,看谁标得最准确。

  8、展示学生的结果。(1)出示一个没标数据的。

  师:同学们看,他标对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2)出示有数据的。

  师:那这个呢?标对了吗?同学们仔细看,你能看明白吗?这个点表示什么?(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回答)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

  (3)师:这也有个8万,这两个8万一样吗?(生回答)你是

  怎么看出来的?(生回答)也就是说这个点表示既要看横轴也要看纵轴。

  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大家,前面的点都是整数,这个点(20xx年参观的13.6万人)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

  师:很好,现在你们已经把各个点都找出来了,能依次把这些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吗?动手试一试。(生活动)

  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同学们创作了一种新的统计图,你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生回答)

  三、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1、启以引导:看看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学生说:折线统计图有格子;有点,还有一段一段的线。(课件出示: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方法不同,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到每一部分的变化趋势,还能看到整体变化的趋势。)(板书: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的方法不同。)

  2、师: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是很大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陈东妈妈记录的陈东0~xx岁的身高统计表。(课件出示)

  3、你能根据这个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吗?

  4、请同学们完成教材1xx页统计图。

  5、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课件出示3个问题)

  ③如果想要了解一下咱们学校这几年招生人数的增减变化的情况,最好选择哪一种统计图?

  (生回答)

  师:为什么?(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小结: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这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点,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分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呢?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些你喜欢的数据分析一下,把你获得的信息和你的朋友分享一下。然后今天的家庭作业是:

  1、完成111页的做一做。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

  最后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08页—109页第七单元《统计》例1及练习十九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作出预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幻灯片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科技馆参观过吗(没有)老师去年就到北京科技馆去参观了一次(点幻2),科技馆里的东西可有趣了,有许许多多的新型汽车,(点幻3)还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课件出示主题图及图片)每年都有很多像同学们这样的中小学生到里面去参观,下面就是1998年——20xx年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统计图(点击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这个统计图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同学们还认识它吗?谁来说说它叫什么名字?(条形统计图)用你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

  师:

(1)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2)条形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引导学生回答:①标题,日期②横轴、纵轴③直条④数据。

  (3)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口答)(板书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可以表示数量3万人和1998年的相交点上),很棒,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同时课件出示3万的点)这就是画折线统计图很重要的一步,描点。(课件出示并板书:描点)。从1999年到20xx年的点你能找出来吗?(能)把你们小组的纸片拿出来,互相合作,描上剩下的点。(教师巡视)

  (2)学生尝试描点

  (3)同桌交换看一看。(剩下的点都描好了吗?把你的作品和同桌互相交换展示一下,把你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告诉你的同桌)

  (4)全班汇报,集体描点或指名回答。(如:4万人这个点,横轴对准4万,纵轴对准1999年……)

  (5)连线

  点描好了,折线统计图画好了吗?还要做什么?(课件出示并板书:连线)说得真棒!为了统计图的美观和顺畅,要用直尺把这些点连起来,而且用铅笔画,笔尖不能太粗了,这样画出来的折线统计图才漂亮美观。

  (6)标数据

  折线统计图画好了吗?(如:指着4万这个点,问:这个点表示有多少万人去参观?(4万人)所以我们最后还应该把数据标上。)

  4、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的新朋友—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画好了,在画折线统计图时,我们要先描点,再把这些点用线段按顺序连接起来,并标上数据。

  5、学生画的和课件对照,学生改错。

  6、分析图中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小组讨论: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课件出示)

  学生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小结: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逐年增加。

  我的感想是:现在的科技展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看科技展了。)

  (4)引导学生预测、教师自己预测。

  师:20xx年是10万人,那么同学们,你们预测一下20xx大约是多少万人?(指名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师:老师认为20xx年大约是12万人,因为从1998年开始,大部分都是每年增长2万人,所以我认为20xx年大约是12万人。

  7、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新朋友折线统计图,再加上我们的老朋友条形统计图,现在我们把它们俩个全请出来(课件出示),请同学们来对比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相同点:都有标题、日期、横轴、纵轴。横轴都表示年份,纵轴都表示人数。

  不同点:条形统计图用每个直条表示人数,而这个统计图是用点表示人数,还把点顺次连接成线段。

  特点的异同:

  条形统计图:直观、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既能直观、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在原来的板书上板书:既…………,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当我们只是想知道数量的多少,我们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当我们既想知道数量的多少,又想知道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用什么统计图合适?(课件出示)

  考考你:

  (1)当我们只想知道三小每个班人数的多少,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2)当我们想知道这一个星期以来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我们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请同学们打开书108—10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看一遍,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把它提出来。

  看完的请举手,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画折线统计图,其实折线统计图和同学们的关系可密切了,只是同学们平时不注意罢了,同学们不信就请看大屏幕,这是图书室的老师对喜欢看科普读物的学生人数作的统计表,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吗?(课件出示统计表)

  学生动手画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有困难吗?(没有)那把你画的和老师的对比一下,看看和老师的一样不一样?(学生对照)

  难点:不在相交点上的点怎么描点。

  同学们没有困难了,可老师有个疑问,26人这个点应该怎么确定?谁来帮帮老师?

  (如:26人这个点应该怎么确定?我们知道纵轴要对准二年级,横轴要对准26人,可是没有26人怎么办呢?(指名回答:在20人和30人的中间上去一点点。)

  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呀?(天气预报图),对,在气温变化方面我们就常用到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这是某地20xx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你能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回答书上的问题吗?

  3、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同上)

  同学们,这是某地区1997—20xx年每百户家庭彩电平均拥有量统计图,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交流回答问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外作业

  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五、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画法:①描点②连线③标数据

  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又可以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书114—116页

  2、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制图能力较差,本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绘制统计图,提高制图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引入

  1、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2、小结: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汇报:刚进医院时病人正发着高烧。病人体温最高时是39。5度,最低时是36。8度。……

  二、生活中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从报纸上、网站上、课外读物等收集到了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不想动手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呢?

  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

  师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1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2、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3、制作折线统计图

  4、学生讨论

  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

  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2北京20xx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3北京20xx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预测:从20xx年和20xx年的旅游人数统计图中,你能预计一下,再即将到来的20xx年的第二季度游客将达到多少万人?

  预测身高

  请从三组资料中选择一组,制成折线统计图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全班展示、评价

  收集了许多资料,例降水量统计表,旅游人数统计图

  四、小结

  师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制作折线统计图

  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七、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13

  课题:折线统计图

  课型:新授课

  备课人:

  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力目标:

  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

  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重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

  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引出折线统计图

  (1)这是李康同学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表。出示统计表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体温变化的情况吗?(条形统计图)

  (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的看出什么?小结:通过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天的`体温变化,还能很快看出哪一时刻的体温最高,哪一时刻的体温最低。

  (4)那怎样更简单、更清晰的表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呢?出示折线统计图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合作探究

  二、解读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a)独立观察b)小组交流c)、大组交流

  (1)点: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②小结: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一天的体温。

  (2)线: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李康的体温变化情况)

  小结: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看看书上怎么说的?学生看书

  三、感受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

  (2)交流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它与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吗?(1)生说(2)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晰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拓展应用:

  总结:

  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作业布置

  108页1、2题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5题。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导成教材第131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下面是王强收集的20xx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

  20xx年2 — 15日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

  ……厂甸庙会

  ……龙潭湖庙会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l)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3)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4)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15

  授课教师:杨超

  授课时间:xxxx.5.31

  授课地点:四楼礼堂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10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经历数据的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中有条理的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读懂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新

  提问1:由于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了这项赛事,展现自己的智慧。大家想了解一下近几年的参赛情况吗?

  二、探究新知

  提问1: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

  提问2:谁能说说,通过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3:仔细观察,从xxxx年到20xx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提问4:比画时,手指放在条柱的什么位置更恰当?为什么?

  提问5: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提问6:看到这个研究内容,我想大家心里一定都有一个个小问号吧?关于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问的?

  提问7: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呢?

  提问8:这一段一段的线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问9:再看这两段线,它们上升的一样吗?上升的角度是谁决定的?

  提问10:这一段一段的线在向我们透露着什么信息?

  提问11:刚才同学们是一段一段的看,现在从整体上看,又有什么新发现?

  提问12:你能预测一下xxxx年的参赛数量吗?如果按照这幅统计图的趋势,哪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提问13:除了这个折线统计图,生活中哪里还有它的影子?

  提问14:这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如果你是医生的话,怎么分析病人的病情?

  提问15: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势,那么,下面有

  两张统计表,选用哪种统计图刻画更合适呢?

  三、动手绘制,阅读思考

  提问1: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提问2: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20xx年某商场凉鞋销量统计图。

  五、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提问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听课感想:

  杨老师从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入手,让学生说说这组数量的特点,说说一格表示多少,让学生从图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新授内容--除了用条形统计图反映一组数据外,还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折线统计图)。在这堂课里杨老师以问题串联整堂课,问题的设计精心有趣,总观整节课,杨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思维含量高,教学思路清晰,师生表达能力特别强,特别是杨老师倾听学生发言,能及时有效吸取学生回答问题的价值值得我学习。向优秀的杨老师致敬!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4-12

人教版《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4篇01-06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6-25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3-28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09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8-31

教学设计01-14

压强教学设计08-01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6-13

教学设计优秀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