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优秀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10-01 13:22: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优秀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3、能读通古文,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对应的古文。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重点】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练习题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掌握滥竽充数的几种意思,从而把课文学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掩耳盗铃》,谁说说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2、师:什么叫寓言?

  3、师:列举你们所知道的寓言故事?

  4、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滥竽充数》

  (师板书课题:滥竽充数)

  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的.要求)

  2、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3、理解词语“竽眼儿”。

  4、再次读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老师读,学生思考课文中都讲了谁,他们有什么喜好?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理解词语“排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南郭先生是怎样吹竽的?

  2、看图,图中哪位先生是南郭先生,你们觉得他的样子可笑在哪?

  (不会吹、装腔作势、照样子学、作假)

  3、随机问: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4、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还要装腔作势的混在队里充数?(女生读课文)

  5、你们想象一下是什么样的待遇?

  6、一个不会吹竽的人,却能得到很高的待遇,而且还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这是为什么?

  (会作假、在三百人的乐队里、齐宣王选拔人才时制度不严格)

  7、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能永久的混下去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男生读课文。

  2、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南郭先生很会作假,又能获得高待遇为什么还要偷偷地溜走?

  2、理解词语“只好”。

  3、你能把“偷偷”换个词吗?

  4、教师小结: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当真相暴露时,他只好夹着尾巴偷偷地溜走。

  5、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理解寓意

  1、理解“滥竽充数”

  2、用“滥竽充数”造句。

  3、全班齐读。

  五、拓展练习,升华寓意

  1、我会说。

  2、我会提。

  3、我会选。

  六、了解出处,古今对照

  1、寓言学懂了,你们知道他出自哪吗?(介绍韩非子)

  2、我们这节课学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自己试着读一读。

  3、跟着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

  4、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然后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

  南郭先生偷偷溜走后会怎样?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2、理解题目: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谁能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竽:古乐器,形状像现在的笙。充数:凑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朗读课文。

  (3)交流故事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3、小结。

  这则寓言说的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而南郭先生不会吹,于是他混在吹竽的队伍中充数,齐泯王即位后,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默读课文,说说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你能想象他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说话练习:每逢吹竽,他()。

  3、过渡: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难道真能永久地混下去吗?

  4、南郭先生后来为什么逃走了?他听到了一个什么消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5、想象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练习说话: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

  6、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揭示寓意:一个人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续编故事:这下我们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的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伴和你的家人听。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优秀3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 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 (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 蒙混进去 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 (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 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 ,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 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抓住关键词读懂课文内容。

  2、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3、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二、新课学习。

  1、运用以上方法独立阅读《滥竽充数》。

  (1)抓关键词“充”,联系课文,说一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2)找出描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3)齐湣王继位后,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补写课文。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只有故事部分内容,请你补上一段作者的话。

  如:

  (1)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结果肯定是十分狼狈的。

  (2)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日子是长不了的。

  (3)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迟早是要露马脚的。

  4、体会寓意。

  三、课外延伸,多角度看人物。

  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

  2、组织交流。

  去楚国的人:

  A、勇于探索,不怕冒险。 B、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

  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四、作业:复述两则寓言。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08-08

教学设计优秀06-20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09-21

《背影》教学设计优秀08-01

绝招教学设计优秀08-20

《争吵》教学设计优秀10-24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12-23

《穷人》教学设计优秀04-28

中班优秀教学设计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