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3 10:00:4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空气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空气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感官来初步感知空气的性质。

  2、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愿意合作、科学交流的实验常规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准备:

  水槽、矿泉水瓶、方便袋、粉笔、海绵、玻璃杯、纸、气球、硬纸板、乒乓球、肥皂水、纸筒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大家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2、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就让我们先来一起找一找吧!

  二、寻找空气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方便袋、硬纸板、书、饮料瓶、粉笔……谁能利用身边的东西帮老师找到空气呢?

  2、学生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3、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4、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5、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各种方法找到了空气,那谁能说一下空气到底在哪里呢?(板书:到处有)

  三、认识空气

  1、观察认识空气的特点

  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空气,那么同学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眼前的空气,有什么样的特点?(跟水的特点比较)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2、认识什么是气体、感受空气会流动,流动的方向的向着四面八方的

  (1)跟固体、液体比较

  谈话:我们知道,像木块、橡皮这样不会流动的物体,我们叫它固体,像水、牛奶这样会流动的物体,我们叫它液体,那气体会流动吗?

  (2)香水实验,认识气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流动

  老师洒一下香水,问学生:同学们闻到了什么?刚才我们闻到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现在怎么有的香水的气味?我只洒在这儿,那儿的同学怎么闻到了?(板书:会流动)其他同学闻到了吗?你觉得空气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四面八方)

  (3)教师小结,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而空气就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它会流动、而且流动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四、空气占据空间

  谈话:同学们觉得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一:

  1、出示装纸的杯子:杯子里有什么?(纸、空气)把杯子倒过来,现在杯子里有什么?(纸、空气)如果我把杯子直直地插入水中,杯子中的纸可能会怎样?如果湿了说明了什么,如果不湿又说明了什么?

  2、学生实验(强调直直插入,直直提起,杯子不要倾斜)

  3、学生汇报(纸没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的空间)

  4、如果把杯子倾斜,你会发现什么?

  实验二:

  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拿一空玻璃罩在上面,问学生:如果老师,往下摁水杯,乒乓球会原地不动,还是也被摁了下去?为什么?

  2、老师演示实验

  3、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三:

  1、谈话:同学们喜欢吹泡泡吗?谁能不吹就制造出泡泡来呢?

  2、学生实验并说出理由

  四、谈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

  关于空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我们四周到处有空气,那月球上有空气吗?水里有空气吗?空气有重量吗?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下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学习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

空气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有关孔明灯视频、 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准备好的孔明灯,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面装的是什么呢?

  3 、猜测,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4 、学生讨论、交流。

  5 、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6 、谈话: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吗?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教育)

  1.学生猜测。

  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回答。

  7. 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 、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 、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 、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套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 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套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套往上升了。

  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1 、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

  2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要按老师的要求跟着一步步的做,不提前也不落后,小心热水伤到人。

  3 、完成实验后,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并填写实验表格。

  4 、教师小结: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向上流动的过程中遇到冷又会下沉,这样就形成了冷热瓶中空气的循环流动。

  在第二次试验中,热瓶在上面,热空气上升,我们就看不到对流的现象了。

  (四)、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 、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板书:冷空气)

  2 、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3 、启发回忆: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

  4 、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板书:下降↓)

  (五)热空气的利用

  1 、你知道“孔明灯” 、 “热气球”利用了什么原理制成的吗?

  2 、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3 、播放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视频资料。

  (六)、模拟热气球上升实验

  用准备好的塑料袋,蜡烛等做塑料袋上升实验,注意不要烧到塑料袋,不要烧到手,体验成功的快乐。

  (七)、热空气及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 、制冷空调及取暖器安装在房屋的什么位置比较好?为什么?

  2 、小组讨论并汇报。

  (八)、课后作业

  请根据本课所学,查找资料,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2 、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空气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而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把本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目的: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2、目的: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讲述空气的发现史,然后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从而提出问题: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目的: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同组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内容: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两组同学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并自由发言。

  5、目的: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内容: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提供其实验设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

  7、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内容: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从而得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空气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和大气压的应用。其中大气压的存在及大气压的大小是教学重点,大气压应用中的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是教学难点。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易感觉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使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说出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强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大小。

  2、教学难点: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用具:

  汽水两瓶、橡皮塞、吸管、塑料瓶、热水、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吸盘挂钩多个。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课件演示、分析讨论。

  六、课前实施内容:教师先熟悉实验,并充分考虑到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实验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七、媒体设计思路:

  本课课件设计主要用于辅助实验教学,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该课件在设计时本着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问题、分析实验现象,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设计。

  八、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一)新课引入:(实验引入法)

  比赛吸汽水,看谁吸得快?

  道具:两瓶饮料,一瓶带橡皮塞,一瓶不带塞。

  (从生活中常见事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新课讲授:(实验探究法)

  1、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引导学生做好两个实验,教师做好两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塑料瓶为什么会变形?

  2、是谁托住了纸片(覆杯实验)?

  3、是谁把小试管推上去的?(小试管上升)

  4、鸡蛋为什么会掉下来?(瓶吞鸡蛋实验)

  学生讨论后教师对每个实验进行分析引导,最后得出结论:以上几个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证明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

  2、大气压的大小:

  A、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器材:两个挂钩吸盘

  (让学生参与此活动,调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大气压是很大的。)

  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课件演示)

  结论: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学生体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威力。

  (质疑:大气压有多大呢?)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课件演示)

  (提醒学生注意管内水银液面高度的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在管内灌满水银后,堵住管口倒置在水银槽内?(使管内没有空气)

  ⑵、松手后,管内水银柱下降,管内水银面上方有没有空气?(没有)

  管内水银面上方有没有大气压?(没有)

  结论:管内上方为真空,没有大气压强,管外的大气压支持着760mm高的水银柱。也就是说大气压强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1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高=1.01×105帕

  D、介绍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

  3、大气压的应用:

  图片演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后得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课件演示:活塞式抽水机及工作原理.

  课堂小结:

  1、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并能通过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九、板书设计:

  空气的力量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大小

  三、大气压的应用

【空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08-23

风教学设计03-15

花儿教学设计03-16

争吵教学设计03-17

教学作业设计03-18

《zcs》教学设计03-20

有关教学的设计03-21

咏柳教学设计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