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2 16:41: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综合与实践第二课时《北京五日游》,107—108页。

  二、设计理念

  《课标(xxxx版)》提出:“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本节课的设计依据这一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重在实践,重在综合”是新课标对综合实践课的要求。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采取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定旅游计划的实践过程,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应用所学的乘除法、百分数等数学知识来解决旅游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好的方案和策略。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分析、观察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行程表的设计和费用的合理预算。

  教学难点:行程表的设计。

  五、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大多都有外出旅游的经历,且积累了有关旅游的活动经验。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百分数等相关知识,能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及较好的注意力,会独立思考,能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并热衷于参加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由于他们的活动经验有限,要设计经济、合理、方便、可行的旅行计划是本节课的难点。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讨论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旅行计划。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预学单、学习单(行程规划表、经费预算表)、PPT课件、景点卡片、笔记本电脑

  (2)学生准备:预学单、学习单(北京五日游行程表、北京五日游经费预算表)

  七、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收到了一份与你们有关的海报,咱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向小学毕业生征集北京五日游旅行计划的活动海报)

  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预设:在向小学毕业生征集北京五日游旅行计划

  预设:这个旅行计划要经济、可行、方便、合理,设计者可根据自己一家三口的情况来进行经费预算。

  预设:这次活动设置特等奖一名,可以免费参加北京五日游

  同学们,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你们愿意来试一试吗?

  预设:愿意

  咱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设计《北京五日游》的旅行计划吧! 板书课题:北京五日游

  [设计意图:以征集北京五日游旅行计划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快的投入课堂学习中。]

  (二)合作探究,设计行程

  1、设计行程表

  (1)、这里的“五日游”是什么意思?我们第几天去?

  能提前一天去吗?第几天回来?能推迟一天回来么?

  这五天就是我们游玩的什么呀?

  预设:时间或日期(板书:日期)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让学生理解五日游的意思,明确学习要求】

  (2)那设计一份北京五日游的旅行计划要考虑哪些内容呢?

  预设: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包含哪些方面呢?

  预设:市内交通、往返交通(板书:市内、往返)

  还有其他要考虑的内容么?

  预设:住宿 (板书:住宿)

  预设:购物、吃小吃

  这些我们把它放到其它这一栏(板书:其它)

  预设:景点

  对,我们去哪些景点,乘坐什么时候的往返交通工具都是我们的行程。(板书:行程)

  好了,我们的行程表就设计好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考虑旅行计划的内容,并将旅行计划的内容设计成表格,为下面设计旅行计划做铺垫。】

  分析、处理信息、设计指导

  课前,同学们调查收集了北京旅游的相关信息(指着白板上的信息),谁愿意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汇报宜昌到北京的往返交通工具火车,高铁、飞机,及每种交通工具的优点与不足。

  师:比较这三种交通工具,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有关三种交通工具相关信息的网页截图)

  预设:高铁票比火车票贵,但它比火车节省时间,高铁比飞机票的价格便宜,但没有飞机节省时间

  师:是呀,高铁比飞机省钱,比火车省时,非常的经济(板书:经济)

  师:火车和高铁有很多趟,都可行吗?这是今天早上查到的实时售票情况,你有什么发现?(出示12306购票页面)

  预设:我发现,目前只有G556、G516、T50显示有票,其他的都买不到票了。

  师:对,我们在考虑往返交通时,除了要考虑经济外,还要考虑是否能买到票,也就是方案是否可行(板书:可行)

  其实,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飞机也是可行的那么,第一天我们可以乘坐G556(8:20—16:46)或者CN7110(11:35—13:45)到北京。(板书:乘坐G556(8:20—16:46)或者CN7110(11:35—13:45))

  至于乘坐什么时候的交通工具回家,同学们可以从经济、可行的角度考虑,并将你们的选择填写在行程栏中

  预设二:汇报住宿、购物及饮食、市内交通、景点的相关信息

  刚刚同学们分享了这么多信息,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这些信息来填写行程表吧!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汇报调查的信息,并对调查的信息进行筛选,旨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这一环节做好设计前的指导。】

  填写行程表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北京五日游行程表》,如果有需要,同学们可以借助教室里的笔记本电脑上网查阅资料。同学们,开始吧!

  【设计意图:提供笔记本电脑可以让学生现场查阅所需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融合】

  展示比较,合作优化

  (1)优化行程

  刚刚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了《北京五日游行程表》,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小组的行程安排,先来看第一天的安排,你有什么想说的?(希沃白板展示学生作品)

  预设1:坐高铁下午16:46就到了,安排好食宿,还有时间可以出去游玩,我们可以去鸟巢、水立方

  师:鸟巢和水立方什么时候对外开放?我们去来得及么?

  师:恩,我们在设计时要注意游览项目的运营时间,那么第一天就去鸟巢和水立方。

  我们再来看看,接下来三天的行程安排,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1: 、 、 ……这几个景点比较近,可以安排一天游玩

  师:恩,我们在安排景点时要考虑就近,使行程合理(板书:合理)

  预设2: 、 、 ……这几个景点安排在一天,景点排得太满,时间有点紧,会很累。

  师:恩,我们在安排景点时还要注意运动量是否适中。

  师:那怎样调整这一天的行程呢?

  预设3:把 、 、 ……这几个景点安排在一天,这个离得远一点的景点再单独安排。

  师:好的,同学们已经将这三天的景点安排好了,至于你们先玩哪一组景点,后玩哪一组景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板书:第二天到第四天的行程)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天的行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1:我们可以先去参观 ,然后再去火车站乘G555回家。

  师:G555的运行时间是怎样的?一共运行了几个小时?

  预设2:12:51—19:45,运行了6小时54分钟

  师: 什么时候开馆,时间来得及么?

  预设1:不知道

  谁愿意上来用电脑查一下

  预设2:生用教室里的笔记本查阅

  (将学生查阅的每一个步骤拍成照片上传或者手机与希沃同步摄像)

  师:现在知道了么?

  预设1:早上 开馆,时间来得及

  如果乘坐G555回家,我们可以在这里玩多久呢?

  预设1:我们可以玩两个多小时,然后留足充分的时间去火车站候车,以免在路上堵车,误了高铁。

  师:还有不同的安排么?

  预设1:我选择的'是飞机,只用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既省时又舒服,而且最后一天我游览这个景点之后,还可以去周边的景点游玩,然后留足时间赶飞机。

  师:飞机和高铁的票价分别是多少?

  预设1:飞机票1000元,高铁票605.5元

  师:恩,只要同学们的经济条件允许,乘飞机也是可行的,如果碰到特价机票,坐飞机反而更经济。

  师:我们第五天的行程也安排好了,接下来看看我们的交通工具如何安排。(板书:第五天行程)

  【设计意图:行程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我给足学生交流想法的时间,让学生在集体交流中,逐步明白设计旅行计划时需要考虑很多现实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对于某个信息不了解时,直接让学生用电脑现场查资料,通过白板交互功能将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呈现在大屏幕上,使信息技术融入课堂。】

  (2)根据优化后的行程,安排交通工具、住宿、其他

  师:根据行程安排,第一天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预设:高铁或飞机,地铁

  师:我们去鸟巢、水立方看完夜景能坐到地铁么?

  预设:不一定,可能地铁停运了

  师:嗯,对,我们在设计行程表时还要考虑交通工具的运营时间。地铁和公交大约在晚上十一时左右就停止运营了。

  师:那应该怎么安排呢?

  预设1:第一天还可能可能用到出租车,去鸟巢水立方看完夜景,可能坐不到公交和地铁了,而出租车24小时都有。(师根据学生说的依次板书,对于不合理的及时追问)

  师:关于住宿,同学们是怎么安排的?

  预设1:我们的住宿安排在既处于交通便利处,又离景点近的地方,这样比较方便。(板书:方便)

  师:为了简便,我就用酒店来代替住宿的地方,住了几夜?

  预设:四夜

  (板书:酒店)

  师:同学们,你们的饮食和购物是怎么安排的呢?

  预设:每天都要吃东西,所以每天的行程都有吃,购物放在最后两天。(板书:吃、买)

  好了,咱们的行程表就填写完了。

  【设计意图:通过有条理的引导学生从交通工具、住宿等方面优化,让学生在优化的过程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

  (3)与小明的设计比较

  师:其实远在上海的小明也设计了一份北京五日游的行程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与我们的相比小明的设计有什么优点?你能给他一些建议么?

  预设1:小明第一天晚上和第四天晚上在火车上度过了,节省了两晚的住宿费。

  预设2:小明的行程安排很有条理

  预设3:小明第一天晚上9:00出发,第五天早上就到家了,这样浪费了两天的时间,他可以选择一个时间比较合适,价格相对便宜的交通工具。

  预设4:第二天小明7:00到北京,安排好住宿再去天安门,如果想看升旗的话,就得将这天的行程调到后面一天,因为升旗时间和太阳升起的时间是一致。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体会小明设计中的好处与不足,学会取长补短。】

  师:刚刚同学们提出了很多优化的建议,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你们提出的建议,调整行程表,开始吧。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观察、讨论等活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收获,此时给足时间学生调整设计方案,有利于学生内化活动经验。】

  自主探究吧,预算经费

  1、独立预算经费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完成了北京五日游的行程表,根据我们的设计,哪些方面要花钱呢?

  预设:乘坐交通工具、住宿、景点门票、购物、饮食

  请同学们拿出2号学习单,根据你的预学单完成小刚一家三口的经费预算,如需查阅资料,可使用教室里的电脑。咱们开始吧!

  展示交流

  刚刚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了,我们来看一看吧!

  请你为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

  预设1:我是用估算的方法算的,因为我们是在算经费,所以我们的费用要估大。按照我们的行程表,往返交通都是选择的高铁,我将506.5估成510,共三个人,往返两趟,所以用510×3×2=3060(元)……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么?

  预设:往返交通两趟,不能漏了回来的费用

  预设:我们再算飞机票和高铁票时,要按年龄和身高来算

  同学们,对于他的预算,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1:北京物价比较贵,购物的经费可能不够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设计意图:通过预算旅游经费,让学生综合运用乘除法,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回顾反思,拓展升华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呀?

  预设:设计了北京五日游的旅行计划

  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预设:调查收集信息(板书)

  预设:填写行程表(板书)

  预设:预算旅游经费(板书)

  这就是我们制定旅行计划的方法,课后,同学们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的旅游攻略,或者向当地的旅行社咨询,将我们设计的这个旅行计划进一步优化,然后向天天旅行社投稿,希望你们能获得特等奖,免费参加北京五日。

  【设计意图:回顾制作旅游计划的全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旅行计划有奖征集的情境贯穿始终,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达到了综合实践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北京五日游

  日期

  行程

  交通工具

  住宿

  其他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调查、收集信息——设计旅游计划——解决问题

  九、教学反思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将教材主情景换成了海报出示6(2)小刚向同学们征集北京五日游旅行计划,这个情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前,我让学生调查,收集去北京旅游的相关信息,完成预学单,为新课做准备。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收集的相关信息,接着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设计旅游方案,预算旅游经费,经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过程。在完成这个实践活动时,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达到了本次综合实践课的目的。

  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仍有不足之处。在学生展示行程设计后,引导学生逐步调整设计的环节不够流畅自然;学生出现多种设计因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全部展示。这两个问题还需要我再思考优化。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定律、法则。

  能正确地、合理灵活地进行四则计算和四则混合计算,

  教学过程:

  练习

  选择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在括号里。

  计算(58/15+7.8-3.5÷7/15)×5/7时()比较简便。

  把分数化成小数

  把小数化成分数.

  学生在完成选择题后,分别总结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在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中把分化成小数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简便,总结其规律。

  试做教材91中第11题、第12题。

  口算练习,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1/2+1/31.5+1/23/4÷3/484/7×025.4÷12+33/4

  脱式计算。

  完成教材91页第13题。学生计算后,要说说估算的`方法,通过估算和计算,对其结果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91页第14题、15题和思考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展示自己思维过程)

  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雪松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4、通过雪松这一形象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

  1、猜谜。

  2、过渡:猜谜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大都能揭开谜底。但世界上也有许多谜却并不那么容易解开。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就有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板书:底)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说说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2、学生读。

  3、交流。

  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图)

  ⑵认识松、柏、柘、女贞以及山谷

  (3)谜底又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谜底)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1、山谷中的谜我们知道了,谜底也揭开了,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认识雪松的本领。

  3、探讨弯曲是不是懦弱的表现,正确认识弯曲。

  (1)仔细读课文第三小节,找出能说明雪松弯曲不是懦弱表现的词句,并标注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从雪松身上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四、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出示启示之一“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要向雪松一样学会弯曲,以求的反弹的`机会。” 其实对于像雪松这样的弯曲,在很多的故事中,很多的人身上都发生过,谁能举些例子说明?

  2、学生交流

  3、教师补充文本资料《卧薪尝胆》

  4、出示启示之二:“弯曲不是屈服与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教师补充资料《马嘉鱼的悲哀》学生阅读并完成对资料空白的补充。

  5、再读启示,情感深化。

  6、对于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我们的古人早已心神领悟,在很多的成语中都浓缩着这种思想与精神,多媒体课件展示:

  7、师: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像雪松这样弯曲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齐读最后一句话)。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坚持固然可敬,退让亦是良策。弯曲不是低头,是为了重新开始;弯曲不是懦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忍辱才能负重,委屈才能求全,过硬的挺进有时会造成无限的失败,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人生的道路上,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的人生哲言:(齐: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要向雪松一样学会弯曲,以求的反弹的机会。)记住,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智者。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

  而是描述性的定

  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

  )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0℃

  -3℃

  3℃(+3℃)

  通过温度的概念,初步学习负数,理解气温高低与温度的关系,是负数学习的第一步。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

  2.通过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2过程与方法:

  讲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概括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的平面化,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让同学们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2.2教学难点:

  能够分清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区别,合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工具

  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如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圆柱体,比如我手里面拿的水杯,你们知道他有哪些东西组成的吗?

  生:同学们举手进行回答。

  师:这个水杯有哪些面组成呢?

  生:上底面、下底面、侧面

  师:多媒体出示动画

  师: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三部分组成。

  师:现在想一下这三部分都是什么图形?

  生:上下底面(圆形),侧面(长方形)

  师:把这三个面积加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柱的表面积。

  生:举手口述连线答案。

  师:课件出示答案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些数量关系:

  ①柱体上下底面面积相等;

  ②圆柱体侧面长=底面圆周长

  ③圆柱体侧面宽=圆柱体高

  二、探究新知

  (一)、侧面积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圆柱体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圆柱侧面积=长×宽=底面圆周长x高

  师:现在我们看看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计算的。(多媒体出示问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圆半径为50px,高为125px,求一下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及时多少?

  生:举手回答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解:周长=2πr=2×2π=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5=20πcm?

  师:同学们要认真观察书写步骤。

  (二)、表面积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怎么计算的。

  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侧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

  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练习吧!

  2、现在要制作一个底面半径为2dm,高为10dm的圆柱形铁桶,需要多少铁皮?

  师:同学们可以先算出侧面积和底面积,然后再算表面积。

  生:通过同学们互相竞争,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析:

  解:周长=2πr =2×2π =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10=40π

  底面圆面积=πr?=4π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40π+2x4π=40π+8π =48π

  答:需要48πdm?铁皮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道题,能不能分小组解决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天气冷了,农村学生就要生火了,烟囱使用铁皮做的,一节烟囱长为20xxpx,烟囱的半径为100px,求制作这样的烟囱一节需要多少铁皮。

  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理清思路,细心解题。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

  解:周长=2πr=2×4π=8π

  表面积=侧面积=8π×10=80π

  答:制作这样的烟囱一节需要80πcm?铁皮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也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2.现在要砌一个圆柱形的水窖,预计水窖深3米,水窖底的底面直径为1.5米,现在求一下整个水窖需要抹去多少平方米的混凝土。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解析:周长=πd=1.5π

  表面积=侧面积+下底面积=1.5π×3+2.25π=6.75π

  答:整个水窖需要抹去6.75π平方米的混凝土

  师:现在大家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出示题目)。

  3、已知一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15700px?,其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50px,求圆柱体的高。

  解:设圆柱体的高为h

  根据: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

  628=2×2πh+2×π2?

  628=4πh+8π

  628=4×3.14h+8×3.14

  20=4h+8

  h=4

  答:圆柱体的高4米

  7作业布置

  师:在作业本上面完成下面的2个题目。

  1、一个圆柱体,如果底面半径为5,圆柱体高为10,那么,求一下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解:周长=2πr=2×5π=10π

  侧面积=周长×高=10π×10=100π

  底面积=πr?=25π

  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100π+2×25π=150π

  2、现在要给一个圆柱形的纸质品涂上颜色,现在知道该艺术品的底面圆半径为50px,圆柱体高为125px,请同学们求出圆柱体的表面积。

  解:周长=2πr=2×2π=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5=20π

  底面积=πr?=4π

  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20π+4π=24π

  课后小结

  这堂课大家通过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使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图形面积问题。主要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建立丰富的想象,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能力,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板书

  第2节圆柱(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习时间少,练习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习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在书上完成自己会做的题目。

  本节课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出示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教师提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 同桌交流。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小组交流。

  5、练一练4(课本练习十四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64个球队呢?100个呢?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吗?(师板书:产生冠军,就是要淘汰多少支队伍?)为什么16-1就是求的比赛的场数?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大起板》曲调。

  2、情感目标:聆听河南板胡独奏《大起板》,感受、体验《大起板》那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及河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3、能力发展目标: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黄河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教学分析

  《大起板》是根据“河南曲子”中的《小调大起板》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

  河南曲子的早期演出形式是:“围地堆”及“高跷”。即:演出正式开场前,先把演出场地围好。随后便由乐队演奏一曲热闹非凡的乐曲——小调大起板,演员们则跟随音乐在场内舞蹈(俗称“踩场”)。这就是《大起板》最原始的曲调。

  《大起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将河南人民那种热情奔放、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曲的引子采用了同音进行的形式。它由角音(mi)开始,延伸至商音(re),造成一种粗犷、泼辣的宏大气势。

  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带有河南曲子的典型特征,使用了常用的典型音调),具有敲锣打鼓的节奏特点;采用对答呼应及句幅逐步增大的方式。从音乐情绪上看,它给人的印象是热情奔放的。

  乐曲的第二个段落与第一段落形成明显的对比。它频繁地变换节拍,采用跳动的节奏,在调性上进行对比,从而造成一种欢快、跳跃的音乐情绪。

  乐曲的第三个段落音区移高、速度加快,重现了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尔后,采用民间音乐中“螺蛳结顶”(即:音型由大到小、逐步递减)的手法将乐曲向前发展,直至一连串的下行滑音,形成一种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随着一个八度上翻,音乐又回到热烈奔放的情绪之中。

  乐曲的第四个段落速度更快、力度更强,并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最后,以一个短小干脆的乐句结束全曲。

  教学重点

  熟悉《小放驴》曲调。

  教学难点

  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准备

  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大起板》

  1、导入: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板胡独奏曲《大起板》。

  2、简介体裁内容:《大起板》是根据“河南曲子”中的《小调大起板》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大起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将河南人民那种热情奔放、豪爽粗旷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3、初听,边听边想: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4、分段欣赏:

  分析: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带有河南曲子的典型特征:使用了常用的.典型音调,具有敲锣打鼓的节奏特点,采用对答呼应及句幅逐步增大的方式。从音乐情绪上看,它给人的印象是热情奔放的。

  乐曲的第二段落与第一个段落形成明显的对比。它频繁地变换节奏,采用跳动的节奏,在调性上进行对比,从而造成一种欢快、跳跃的音乐情绪。

  乐曲的第三段落音区移高、速度加快,重现了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

  5、复听,完整体会。

  三、小结下课。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读通、读懂故事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道理,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道理。

  难点:“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话揭题,解题质疑

  1、师: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将再次来品读其中的一则《学弈》。

  2、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学习下棋。)知道学下什么棋?

  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交流板书:谁向谁学?(或为什么学?)怎么学?学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师:(出示:全文)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看你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遇到读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借助注释)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这是学习文言文一种常用的方法。如果结合注释,还弄不懂的.怎么办?(可以做上记号,请教前后左右同学互相合作着解决)再不行,举手请老师帮助。

  2、学生自读(5分)

  3、交流:根据大家提的三个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读懂些什么?

  (预设:生:有两个人拜弈秋为师学习下棋。一个人学得非常认真,一个人虽然在听,心里却想着要把天鹅射下来,结果两个人学得不一样。或,结果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指名2个学生讲讲。)

  4、用自己的话,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能把的大意读懂了,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

  5、读通句子。指名读,点评,正音。齐读。

  (在点评过程中,随机解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

  三、抓住重点,设疑学文。

  1、理解“为是其智弗若与?”

  师:刚才咱们借助注释,读懂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大家找找文中也有一个问题,怎么问的?

  (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

  结合注释,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智力?指名读这句话,读出问的语气。

  2、理解“曰:非然也。”

  师:对这个问题文中也有回答,怎么答的?(出示:曰:非然也。)

  分组读读一问一答句。

  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习结果的不同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建议: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划一划,注一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四、创设情境,读文悟理

  1、学生自由读文。

  2、交流:

  (预设:生:我觉得是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学习的结果也不同。)

  师:请你用文中的话来证明你的观点。(出示相关语句)

  3、教师随机板书:专心致志, 思援弓缴

  4、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两个人不同的表现。

  5、创设情境,读文悟理

  (1)师:现在,让我们透过这些古文,来到当年弈秋诲二人弈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前看到的学弈的情景。(出示课文插图)

  学生自由练说。

  指名说。(学生可能会说,一个学生学棋非常认真,他一手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盯着棋盘,一心想着该如何下这一招。也有可能正在思考着弈秋刚才教过的方法。而一个学生虽然人坐在那儿,可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根本不看棋盘,也没把弈秋的教导牢记在心。他可能在想,有天鹅飞过来了,拉开弓箭把天鹅给射死。……)

  (2)师: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而却用了34个字,精练的语言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两个人学弈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

  学生赏读,把握重音,读出自己的感受。

  (3)难怪结果会是:出示句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出示句子填空:虽然,( )与(前一个人)一起学棋,结果却是( )不如( )。

  师:结合这个句子的意思,你能把下面这个句子说完整吗?

  (4)假设你就是弈秋,面对这两个学生,会作出怎样的评价呢?

  学生自由表达。

  6、连起来读读2、3两句话,读出自己对这两个人的态度。

  师:看来,这真的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板书:态度)

  难怪最后写道:引导学生再次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7、回归整体,配乐朗读全文。

  师:读着读着,你是否想到了自己学习时的情景?你属于前者,还是后者?读着读着,你是否想到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类似“学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指名自由说说。

  师:那就让我们也此为戒,时刻提醒自己,用心学习,用心做事。让我们再次诵读全文。

  五、传承文化,拓展积累。

  1、赏析文言文的特色

  师:备课的时候,老师数了数全文的字数,作者只用了寥寥70个字,就把学下围棋这件事写得完完整整,明明白白,还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更是让每个读完这篇的人悟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习或做事都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这就是文言文的高深之处,这种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传承。这也是作者的高深之处,这种简洁明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也值得我们模仿和学习。

  2、走进孟子

  师:知道《学弈》的作者是谁吗?孟子

  简单拓展孟子的生平,以及留下的至理名言。

  (出示: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对后世影响很大。《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师:除了我们今天学的这则文言文之外,孟子还留下不少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至今广为流传。

  出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找些孟子的名句、名篇品读赏析,不仅能提升你的文学修养,更能告诉你为人处事的道理。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机器人识别障碍物、“认识”路的原理。

  2、初步会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识别障碍物、“认识”路的完成任务。

  教学重点: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识别障碍物、“认识”路的完成任务

  教学难点: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识别障碍物、“认识”路的完成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践

  教学过程:

  一、演示演示机器人沿白的线路或黑的线路行进,到达模拟的公共汽车站停止。

  二、引导观察机器人能完成沿白的线路或黑的线路行进,到达模拟的公共汽车站停止,说明机器人具有什么功能?答:机器人具有“看”路和“看”站牌的功能。机器人为什么具有“看”的功能呢?答:机器人身上安装了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它是机器人的“眼晴”。这个机器人有多少支“眼睛”?答:三支“眼睛”

  三、引导探索机器人“眼睛”的特性

  实验一:打开机器人的电源开关,用手去挡住光电传感器,看看机器人有什么反应?结果说明什么?答:机器人能利用光电传感器“看”到物体。因为手挡在光电传感器的`前面,一部分光就会被反射回去。这时光电传感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机器人的“大脑”就会有一定的反应,从面感知物体的存在。

  实验二:打开机器人的电源开关,用手去挡住光电传感器并且前后移动你的手,看看机器人有什么反应?结果说明什么?答:机器人能利用光电传感器“看”到不同距离的物体。

  实验三:打开机器人的电源开关,用手去挡住光电传感器和没有任何障碍物挡住光电传感受器两种情况,观察机器人有什么反应?

  四、根据机器人完成的任务编制程序见书P103页图13—2程序

  五、设计仿真场地具体设计步骤见书103页设计仿真场地部分

  六、仿真运行 具体操作步骤见书106页仿真运行部分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P9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每小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实物各一个。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各一个。

  橡皮泥一盒。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老师在网上下载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请欣赏!

  (点击出示课件。)

  师: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看到的一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由立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二、新授。

  (点击,出示例3的四幅图。)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立体图形分两类,你打算怎样分?说说理由。

  (学学生讨论后汇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一类,圆柱、圆锥为一类。)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吗?

  (学生回答: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分为一类,而圆柱、圆锥都有曲面分为一类。)

  探究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摸一摸,体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归纳填表。

  师:好!我们就按照第一种分类来整理复习,先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再探讨圆柱、圆锥。

  师:(宣布复习要求)摸一摸你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记一记它们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它们在点、线、面上各有哪些特点?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意见,整理归纳。合作完成表格一。注意用简练的文字归纳。看哪个小组第一个完成。好,小组活动开始。

  (点击,出示表格。)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顶点

  线

  面

  (师及时发现并表扬最先完成的小组。)

  2、展示汇报:

  师:谁上台将你们讨论的结果给大家看看,向同学们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点击,出示表格内的内容。)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顶点 有8个顶点 有8个顶点

  线 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都相等

  面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

  面积相等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共同讨论:

  师:想一想: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小结: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1)“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棱分别相等,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2)“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探究二:复习圆柱、圆锥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你们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的非常好,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忘记圆柱、圆锥的特点。现在请各小组拿出圆柱、圆锥,摸一摸,感受一下它们的特征,小组交流,合作完成表格二。

  (点击,出示表格。)

  圆柱 圆锥

  底面

  侧面

  高

  2、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点击,出示表格内的内容。)

  圆柱 圆锥

  底面 2个大小相等的圆 1个圆

  侧面 曲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3、小结: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圆锥也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只有1条高,即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三、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立体图形的特征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1、看图回答:(课本P109/练习十九11、)

  2、填空: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个顶点,()条棱,()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

  (2)用一根长13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立方体的模型,棱长应是()厘米,如果围成一个长方体的模型,长、宽、高的和是()厘米。

  (3)()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条高。

  (4)()叫做圆锥的高,圆锥有()条高。

  (5)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展开会得到一个(),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它的宽等于圆柱的()。

  四、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特点。

  (点击,出示表格进行小结。)

  五、作业。

  (1)海关大钟时针长2.7米,时针绕一圈的长度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右图中,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分别以AB,BC,CD,DA

  为直径画半圆。求这四个半圆弧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 识

  1、了解“墓碑石镇”的风貌与特点。

  2、认识课文朴实的叙述风格。

  能 力

  1、学习以历史传说体现地方风情的写作手法。

  2、对“墓碑石镇”刻意保留“原始风貌”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 感:懂得古迹保护中维持原貌的意义。

  教学重点 :

  1、了解“墓碑石镇”的风貌与特点。

  2、认识课文朴实的.叙述风格。

  3、学习以历史传说体现地方风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以历史传说体现地方风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作者相关资料

  教后感: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也是前所未有的。那么,何谓“文化”?如何来增加学生“文化积淀”?真是对老师出了道难题。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然后在教学中能留意,善于挖掘教材,能以教材为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本文美国西部的牛仔小镇就是一种文化。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有旖旎的自然景观,也有众多令世人向往的都市。而在西南边陲竟然还伴留着这样一个原始而苍凉的墓碑小镇,这样的建设是令人回味的。毫不夸张地说,墓碑石镇的原始和苍凉本身就是文化。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一二年级时,我们读王安石的《梅花》(齐读)五年级时我们读《雪梅》(齐背)这节课,我们读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说到王冕,他还是我们家乡人呢?(学生补充注释处的内容)

  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古诗。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4.读出平仄变化来。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解释古诗。

  1.王冕画中的这株梅花长在哪里?

  2.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补充: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朵朵花开淡墨痕”

  花开时那花儿的颜色(不浓艳),就像(用含着许多水的墨汁点染上去)一样。既没有(桃花那样娇艳),也没有(杏花那样如霞般粉红)。[可让学生填写。]

  朗读表现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只留清气满乾坤”

  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想象你此刻身在何处,闻到那香气了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可这样设置对话: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朗读,表现梅花的香气到处都是的情景。

  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栀子花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这种梅香,在王安石的诗中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暗香”(读王安石的《梅花》)

  朗读表现梅香清雅的特点。

  小结:这梅,色淡、气清。

  “不要人夸好颜色”

  知道句中的“颜色”指梅花的色彩。

  体会梅花品格的高贵、高洁,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

  5.朗读,读出梅花的特点,读出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6.背诵古诗。

  四、深入体会诗意。

  1.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读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2.交流,知道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不计名利的品格。

  3.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详见附件)

  4.读着这些王冕的生平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与“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己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表露了自己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7.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

  8.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五、布置作业:

  默写古诗。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通过梳言、造境、显象和抒情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让吟诵之声萦绕始终,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设计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设计流程

  一、梳言: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记得画家王冕这样赞颂道(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

  这节课,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于谦,他同样吟诵出这样的诗句……(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信息共享: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身影。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它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让学生交流有关石灰的知识)

  2.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体会诵读:听了石灰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三、显象:再现物我的形象

  1.历尽磨难: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在诗人的眼里,石灰力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读一读第一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被熊熊烈火焚烧着,折磨着;然而,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

  (2)这就是坚忍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诵读全诗)

  (3)读到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诗人于谦,想起他的伟大一生。(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于谦资料,老师补充: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对比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于谦又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同桌讨论)

  (2)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石灰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它更给了人们精神的启示――要做一个坚强不屈、纯洁高尚的人。而于谦就是像石灰一样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石灰的人生,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

  (3)拓展联系:你还知道哪些像石灰一样、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这就是于谦。在他的诗作中,我们还发现了一首《咏煤炭》,同样表现出了于谦的高尚品格。(引着学生诵读,难读的字加上拼音)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四、抒情:抒发诗人的情志

  1.一诵――少年抒怀

  十六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怀,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诵读全诗)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学生深情背诵全诗)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用你手中的笔写下于谦的这首诗。(指导难点字“锤”、“凿”、“烧”的书写,后抄写全诗)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能力目标: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发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播放歌曲《恭喜发财》)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的情景?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集体交流所了解的有关春节的习俗。

  3、(出示有关春节习俗的幻灯片)自由读幻灯片中的内容,了解有关春节的习俗。

  4、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齐读。

  5、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交流、简介作者。(出示课件内容)自读了解。

  二、检查预习,了解情况。

  1、集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词,指名读,集体订正,再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可分为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分别是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2、集体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相继出示有关的幻灯片)

  3、指名分时间段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这些重要日子的哪些风俗习惯呢?同桌合作,划出有关内容,填写表格。(出示表格)

  4、集体交流所填内容。(出示表格内容补充)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课件内容)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指名读有关内容)(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出示课件内容)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出示课件内容)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从正月初一的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中,我们感受到北京人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春节中最令你开心的事。(出示课件内容)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但是,却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出示课件内容)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师生合作读第七自然段,联系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出示课文内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集体交流感受。(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4、学习本段首句的特点(总起句、中心句),以及由总到分的写法,体会“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自己体会,再集体交流,然后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5、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这种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表现出来。

  6、配《恭喜》乐曲,指名展示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了北京春节的年味,明白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一些不懂的内容。收获真大。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六、作业超市: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并选取一样,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百分数的应用、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

  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

  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还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数学有很大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7、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学习方式:

  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7-27

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9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03-06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6-28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6-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06-09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31

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