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6 13:19: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

  2.通过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2过程与方法:

  讲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概括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的平面化,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让同学们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2.2教学难点:

  能够分清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区别,合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工具

  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如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圆柱体,比如我手里面拿的水杯,你们知道他有哪些东西组成的吗?

  生:同学们举手进行回答。

  师:这个水杯有哪些面组成呢?

  生:上底面、下底面、侧面

  师:多媒体出示动画

  师: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三部分组成。

  师:现在想一下这三部分都是什么图形?

  生:上下底面(圆形),侧面(长方形)

  师:把这三个面积加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柱的表面积。

  生:举手口述连线答案。

  师:课件出示答案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些数量关系:

  ①柱体上下底面面积相等;

  ②圆柱体侧面长=底面圆周长

  ③圆柱体侧面宽=圆柱体高

  二、探究新知

  (一)、侧面积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圆柱体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圆柱侧面积=长×宽=底面圆周长x高

  师:现在我们看看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计算的。(多媒体出示问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圆半径为50px,高为125px,求一下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及时多少?

  生:举手回答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解:周长=2πr=2×2π=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5=20πcm?

  师:同学们要认真观察书写步骤。

  (二)、表面积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怎么计算的。

  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侧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

  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练习吧!

  2、现在要制作一个底面半径为2dm,高为10dm的圆柱形铁桶,需要多少铁皮?

  师:同学们可以先算出侧面积和底面积,然后再算表面积。

  生:通过同学们互相竞争,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析:

  解:周长=2πr =2×2π =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10=40π

  底面圆面积=πr?=4π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40π+2x4π=40π+8π =48π

  答:需要48πdm?铁皮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道题,能不能分小组解决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天气冷了,农村学生就要生火了,烟囱使用铁皮做的,一节烟囱长为20xxpx,烟囱的半径为100px,求制作这样的烟囱一节需要多少铁皮。

  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理清思路,细心解题。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

  解:周长=2πr=2×4π=8π

  表面积=侧面积=8π×10=80π

  答:制作这样的烟囱一节需要80πcm?铁皮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也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2.现在要砌一个圆柱形的水窖,预计水窖深3米,水窖底的底面直径为1.5米,现在求一下整个水窖需要抹去多少平方米的混凝土。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解析:周长=πd=1.5π

  表面积=侧面积+下底面积=1.5π×3+2.25π=6.75π

  答:整个水窖需要抹去6.75π平方米的混凝土

  师:现在大家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出示题目)。

  3、已知一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15700px?,其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50px,求圆柱体的高。

  解:设圆柱体的高为h

  根据: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

  628=2×2πh+2×π2?

  628=4πh+8π

  628=4×3.14h+8×3.14

  20=4h+8

  h=4

  答:圆柱体的高4米

  7作业布置

  师:在作业本上面完成下面的2个题目。

  1、一个圆柱体,如果底面半径为5,圆柱体高为10,那么,求一下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解:周长=2πr=2×5π=10π

  侧面积=周长×高=10π×10=100π

  底面积=πr?=25π

  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100π+2×25π=150π

  2、现在要给一个圆柱形的纸质品涂上颜色,现在知道该艺术品的底面圆半径为50px,圆柱体高为125px,请同学们求出圆柱体的表面积。

  解:周长=2πr=2×2π=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5=20π

  底面积=πr?=4π

  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20π+4π=24π

  课后小结

  这堂课大家通过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使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图形面积问题。主要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建立丰富的想象,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能力,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板书

  第2节圆柱(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习时间少,练习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习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7页。

  学习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

  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巩固应用 1、已知: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问: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②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共两题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困惑——如果发表格,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发,那怎么揭示这个规律?(每人发一张白纸,这样难度拔高了,但可以试一试。)

  (2)动手操作,(发现)验证规律。

  已经发现的属于验证,没有发现的,可以依托这一环节去发现。

  方案一:

  用一个点分别和其他点连接,6个点的时候,分别是5+4+3+2+1=15。

  方案二:

  ①连线填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合作还是独立做。如果发一张白纸,就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

  就是这样的,也有可能出现其它结果。

  看看图上的数据和自己的操作,思考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课件说明:这张表格用课件展示,但是不完整,在课

  堂上边听学生回答边填写)

  ②交流汇报。

  指名到投影上汇报,教师板书。

  从2个点开始。

  板书:2个点共连1条

  学生:3个点共连3条

  提问:这3条线段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2个点,就增

  加2条,所以3条。)

  板书:3个点共连1+2=3(条)

  学生:4个点共连6条线段。

  提问:这6条线段又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就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3个点,

  就增加3条,所以6条。)

  板书:4个点共连1+2+3=6(条)

  追问:观察算式,6条是从1开始的几个什么样的数相加?

  学生:从1开始的3个连续自然数相加。(板书)

  提问:你能快速说出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吗?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5个点共连1+2+3+4=10(条)

  (从1开始的4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提问:6个、8个、12个、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列式后回答:6个点共连1+2+3+4+5=15(条)

  (从1开始的5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从1开始的7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

  (从1开始的.1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

  (从1开始的19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总结规律:

  提问:如果有n个点,你能说出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吗?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规律。

  教师小结:本题的规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n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n-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用算式表示为:1+2+3+4+5+6+7+??+(n-1)

  方案三:

  ①继续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汇报

  -两个点能连1条。

  △一个点能引2条,那么有3个点就共有2×3,但是每条线段分别重复了一次,所以,实际上有2×3÷2。

  四个点呢?谁能说说怎么连接?四个点、五个点??同理。

  根据规律,你知道15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第七个问题,再思考,如果有n个点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实在说不出来了,再提示)

  有n×(n-1)÷2

  解读关系式:点数×(点数-1)÷2

  【指导阅读】

  计算全班每个人都与同学握手,一共要握手多少次?生答:人数×(人数-1)÷2。

  【课堂作业】

  1.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1、2、4题

  2.按规律填数:

  1+3=()

  1+3+5=()

  1+3+5+7=()

  1+3+5+7+9=()

  1+3+5+7+9+11+?+97+99+97+?+5+3+1=()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教材简析】:

  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学生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原先学习时,知识在大脑皮层留下的暂时联系痕迹,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渐模糊,出现遗忘。而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进而认识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个反复。所以,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增进持久记忆。这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本单元内容不仅是本册教科书的一个重点,也是全套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根据《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把全部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归并为四节,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的编排结构如下图。

  本单元教材,基于复习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的例题,并配备了必要的练习。教学时,我要善于就题论理、论思路,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一般的解题策略,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我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如课内学生的发言、小组讨论、课后的作业批改、个别交谈等,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发现他们的学习经验,在班上介绍或交流。经验表明,六年级的整理和复习阶段,是小学生形成、总结学习经验的有利时机,利用这个时机,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经验,分享他人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本单元的教学成效。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5课时 本册总课时:49~53课时

  【教学内容】:

  整数、小数、百分数、分数、负数的含义等。(课文第76、77页的有关内容,练习十三的1、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建议不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整理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课件出示主题图中信息)

  请同学们来看屏幕上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你能找到哪些熟悉的数?

  让学生自由发挥个人的认识:

  有整数、小数、负数、分数、还有百分数……。

  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你学过的数?

  学生补充:正数、负数、真分数、假分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二、复习整理

  师:那这些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揭示课题)

  1、分类整理

  (1)自然数和整数

  适时点拨:

  如果学生想不到负整数,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除了自然数,还有小于0的负整数,这些数到了初中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板书:整数,负整数,正整数,0。

  4)、百分数

  引导学生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

  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一种商品打七折销售,“七折”表示了现价是原价的( )%。如果这种商品原价100元,现在便宜了( )元。

  三成五=( )% 八折=( )%

  5)、讨论数的整除

  近似值

  数的认识练习题(1)

  2课时 本册总课时:54~55课时

  一、填空题

  1、5060086540读作( )。

  2、二百零四亿零六十万零二十写作( )。

  3、5009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

  4、960074000用“亿”作单位写作( );用“亿”作单位再保留两位小数( )。

  5、把3/7、3/8和4/7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是( )。

  6、0,1,54,208,4500都是( )数,也都是( )数。

  7、分数的单位是1/8的最大真分数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假分数。

  8、0.045里面有45个( )。

  9、把0.58万改写成以“一”为单位的数,写作( )。

  10、把一根5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8段,每一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每段长()米。

  11、6/13的分数单位是( ),它里面有( )个这样的单位。

  12、()个1/7是5/7;8个( )是 0.08。

  13、把12.5先缩小10倍后,小数点再向右移动两位,结果是( )。

  14、分数单位是1/11的最大真分数和最小假分数的和是(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所有的小数都小于整数。()

  2、比7/9小而比5/9大的分数,只有6/9一个数。()

  2、120/150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1米的4/5与4米的1/5同样长。()

  4、合格率和出勤率都不会超过 100%。()

  5、0表示没有,所以0不是一个数。()

  6、0.475保留两位小数约等于0.48。()

  7、因为3/5比5/6小,所以3/5的分数单位比5/6的分数单位小。( )

  8、比3小的整数只有两个。( )

  9、4和0.25互为倒数。( )

  10、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

  11、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

  12、5.09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5.0。(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1.26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

  A、26 B、10 C、126

  2、不改变0.7的值,改写成以千分之一为单位的数是( )。

  A、0.007 B、0.70 C、7.00 (4)0.700

  3、一个数由三个6和三个0组成,如果这个数只读出两个零,那么这个数是( )。

  A、606060 B、660006 C、600606 D、660600

  4、把0.001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三位后,再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

  A、扩大10倍 B、缩小100倍 C、扩大100倍

  5、3.3时是( ) 。

  A、3小时30分 B、3小时18分 C、3小时3分

  6、2.85里有( )个百分之一。

  A、5 B、85 C、285

  7、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三位数大( )。

  A、899 B、900 C、100

  8、在9.9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数的计数单位就( )。

  A、扩大10倍 B、不变 C、缩小10倍

  9、一个数的2/3是15,这个数是( )。

  A、10 B、22.5 C、30

  10、甲数的1/2等于乙数的1/3,那么甲数( )乙数。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11、一个数,它的最高位是是十亿位,这个数是( )位数。

  A、八 B、九 C、十 D、十一

  数的认识练习题(2)

  2课时 本册总课时:56~57课时

  一、填空题

  1、24和8,( )是( )的约数,( )是( )的倍数。

  2、在1、2、3、9、24、41和51中,奇数是( ),偶数是( ),质数是( ),合数是( ),( )是奇数但不是质数,( )是偶数但不是合数。

  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2,这个数有( )个约数。

  4、21的所有约数是( ),21的全部质因数有( )

  5、一个合数的质因数是10以内所有的质数,这个合数是( )。

  6、a=2×2×5 ,b=2×3×3,a、b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7、a与b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

  8、2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是( ),是奇数但不是质数的数是( )。

  9、把171分解质因数是(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任何自然数都有两个约数。( )

  2、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约数。( )

  3、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

  4、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

  5、因为21÷7=3,所以21是倍数,7是约数。( )

  6、质数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

  7、因为60=3×4×5,所以3、4、5都是60的质因数。( )

  8、8能被0.4整除。( )

  9、18既是18的约数,又是18的倍数。( )

  10、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

  11、因为8和13的公约数只有1,所以8和13是互质数。( )

  12、所有偶数的公约数是2。(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各组数中,第一个数能整除第二个数的是( )

  A、0.2和0.24 B、35和5 C、5和25

  2、下面各组数,一定不能成为互质数的一组是( )

  A、质数与合数 B、奇数与偶数 C、质数与质数 D、偶数与偶数

  3、把210分解质因数是( )

  A、210=2×7×3×5×1 B、210=2×5×21 C、210=3×5×2×7

  4、两个奇数的和( )

  A、是奇数 B、是偶数 C、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5、如果a、b都是自然数,并且a÷b=4,那么数a和数b的最大公约数是( )。

  A、4 B、a C、b

  6、一个合数至少有( )个约数。

  A、1 B、2 C、3

  7、6是36和48的( )

  A、约数 B、公约数 C、最大公约数

  8、有4、5、7、8这四个数,能组成( )组互质数。

  A、3 B、4 C、5

  9、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一个奇数,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一定是( )

  A、质数 B、奇数 C、偶数

  10、下面各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是( )

  A、84 B、8.4 C、0.6

  11、下列各数中,同时能被2、3和5整除的最小数是( )

  A、100 B、120 C、300

  12、8和5是( )。

  A、互质数 B、质数 C、质因数

  13、已知a能整除23,那么a是( )

  A、46 B、23 C、1或23

  14、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偶数可以表示为( )

  A、a+2 B、2a C、a-1(4)2a-1

  15、一个能被9、12、15整除的最小数是( )

  A、3 B、90 C、180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

  一、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二、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2.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3.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4.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三、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例3是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例4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厨师帽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四、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五、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积展开模型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

  易拉罐、白纸壳、剪子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用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其自主地积极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 2 +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πr h

  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评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由学生得出结论,又让学生验证,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展示自我,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四)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评析: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

  课件出示例四,读题明题意,学生试做,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第16页第七题,学生试做,全班交流。

  讨论: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小结,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S表面积=S侧+2S底

  =2πrh+2πr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 = 30×0.05 = 1.5(万元)

  4、课堂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张老师二月份工资收入是65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张老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3)黄老师上个月工资收入是82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黄老师税后收入是多少元?

  (4)李工程师得到一笔劳务8000元的报酬,按规定,扣除1000元免征额后,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5、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7、8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成数”的意义,拓宽学生的视野。

  2、建立“成数”问题与百分数问题的联系,体会“转化”、“迁移”思想。

  3、能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与百分数建立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归纳;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顺利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探讨有关“成数”的`问题,你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那我可要考考大家了,请看大屏幕!

  1、读读 、想想、 填填(举手回答)(ppt2)

  a、 30比50少( )%

  b 、 10比8多( )%

  c、六(2)班男生比女生少34%,

  意思是说( )是( )的34%, 那么( )是( )的66%呢?

  2、读读、填填、说说(举手回答)(ppt3)

  a、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b、三八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c、五折表示:( )是( )的50%

  d、三八折表示( )是( )的( )%

  师:看来同学们对折数、百分数及其关系已掌握得很好!其实折数是百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用于商家促销,商品降价;那么,今天我们所探讨的“成数”也是百分数的有一种表现形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关于“成数”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什么是成数?

  生2:成数能做什么?

  生3:我们为什么要学成数?有何意义?

  生4:成数和我们学过的数有什么联系?

  师:好,老师把大家的想法整理如下:(出示学习目标)(ppt4)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愿望自学课本第九页的1、2、3自然段!看你能发现些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后举手。)

  师:个别提问,当学生基本说出后,教师整理归纳。(出示ppt5)并举例进行数的“转化”。

  整理归纳:

  a、成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它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

  也就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十

  b、几成 就是十分之几 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C、它不仅用于农业收成,还用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师:怎么样?会转换了吗?试一试!(出示ppt6)

  课堂检测:

  1、三成=十分之( )=( )%=( )填小数

  四成六=十分之( )=( )%=( )填小数

  七成三=十分之( )=( )%=( )填小数

  2、今年玉米产量比去年减产二成 表示:( )比 ( )减少( )%

  3、电器商品售价比进价提了二成五 表示: ()比()增加了()%,

  那么售价是进价的()%

  师:我们认识了“成数”,在实际生活中就能解决关于“成数”的问题了。例如:(出示例2 ppt7)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找准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列式解答!)

  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千瓦时?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点拨;搜集不同素材,指名板演。解答完毕后,同桌交流订正;板演同学说思路,讲方法)

  生1:关键句是,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意思是今年比去年节电25%

  把“去年的用电量”看做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

  先求节省了的电量350×25%,再求今年的用电350-350×25%

  生2:关键句是,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意思是今年比去年节电25%

  把“去年的用电量”看做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

  先求今年用电量所对应的百分率,即今年用电量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用单位“1”减去今年比去年节省的百分率(1-25%),然后用单位“1”

  乘问题所对应的百分率 即:350×(1-25%)

  师:教师带领全体学生肯定上述方法后,规范解题格式,强调:解关于“成数”应用题时,必须先将“成数”转化为百分数(出示ppt8)

  课堂小结:

  “成数”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同“百分数”问题

  是一样的

  所不同的是:百分数用成数表示了,成数是百分数的有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只要把“成数”改写为“百分数”,“成数问题”就转化为“百分数问题”了。

  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你会了吗?我们当堂检测

  基础练习:

  一、填一填(出示ppt9,指名回答)6

  七成=( )% =( )%=( )= () =( )成

  填小数

  四成三=( )% 十成=( )% 78%=( )折=( )成( )

  二、选一选 (出示ppt10、11,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1、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了两成,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是( )人次

  a、15000×(1+20%) b、15000÷(1+20%)

  c、 15000 ×20% d、15000÷ 20%

  2、一个果园去年共收苹果156吨,今年比去年减产三成,今年减产( )吨

  a、156 ×(1 — 30%) b、156 ÷ 30%

  c、156 ÷ (1 — 30%) d、156 × 30%

  3、某厂今年生产化肥350万吨,比去年增产一成五,去年生产化肥( )万吨

  a、350÷(1—15%) b、350×(1+15%)

  c、350÷15% d、350× (1—15%)

  e、350×15% f、350÷ (1+15%)

  提升练习

  一、说一说: (出示出示ppt11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某农业合作社去年盈利二成七

  表示:

  某屠宰场四月份亏损三成五

  表示:

  今天八成要下雨

  表示: (用可能性作答)

  出售的二手车有六成新

  表示: (用现新和全新作答)

  二、比一比:成数与折数的异同(出示出示ppt12自主完成学习卡,小组交流,全班订正)

  类型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写法 意义 表示的百分数类型 列式

  四、畅谈收获,轻松下课

  一节课就要结束了,请你谈谈有和感受,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3、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4学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指导:猜想→讨论→操作→概括→尝试→辨析→总结

  教学用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学习用具: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所用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茶叶罐是什么形状的?如何求它的体积?你有办法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猜想

  现在该怎样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不妨大胆猜想一下好吗?

  2、表扬鼓励,实践迁移

  (1)有同学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真是既聪明又能干!

  让学生互相讨论,思考应如何转化,然后组织全班汇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2)操作:学生操作学具,切割拼合。

  (3)感知:将圆柱体模具(已切好)当场演示。

  ①让一位学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叉开;

  ②另一位学生将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

  ③观察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同时你发现了什么?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

  (4)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5)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

  (6)汇报:你发现了什么?【圆柱→近似长方体:①体积相等;②底面积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积不相等。】

  (7)概括总结

  ①让学生试着总结公式;

  ②老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运用新知,尝试解答

  [做一做]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

  (1)尝试:让学生理解题意,自己尝试解答。

  (2)展示:根据v=sh可得:75×90=6750(cm3)

  (3)讲评并强调:计算体积时结果应用体积单位。

  (4)拓展: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该怎么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如果已知的是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计算公式,再相互交流。

  得到:v=πr2h

  [完成教材第20页例6]一个圆柱形水杯,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是10厘米。已知一袋纯牛奶有498mL。问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

1、教师引导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计算出杯子的容积。

  2学生独立计算杯子的容积,然后与牛奶的容积作比较,就完成了任务。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

  底面积/ m2

  高/m

  圆柱的体积/ m3

  7

  3


  5.6

  4


  2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5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2、3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转化近似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柱=sh

  V柱=πr2h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大树、旗杆、高楼等物体有多高的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教学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预习导学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段小视频。

  2、师:同学们,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3、师:所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那么物体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探究两根长度相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同学的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相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

  (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竿,影长是相同的。

  2、探究两根长度不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不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

  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竿,影长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出示表格)1号2号3号4号竿长/cm

  影长/cm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要求: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交流,汇报)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同的。

  4、验证结论师:刚才发现的结论正确么?如果是正确的,老师课前还准备了5号竿,同学们运用所发现的结论,计算一下5号竿的竿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计算)

  三、当堂练习

  1、在上海中心大厦测得其影长为158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的长为180厘米,影长为45cm,那么长海中心大厦的高为多少米?

  2、早晨在校园里测得一棵梧桐树的影长为37.5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长2米,其影长为3米,这棵梧桐树高()米?

  3、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棵大树和一根旗杆,若此时大树的影长6m,旗杆高4m,影长5m,求大树的高度?

  四、你知道么?约公元前600年,泰勒斯从遥远的希腊来到了埃及。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很多东方国家,学习了各国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到埃及后,他学会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他学到的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吗?他苦苦思索着。有一天,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他突然想到办法了。泰勒斯仔细地观察着影子的变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边的中点(这个点到边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并作了标记。然后他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并请人不断测量他的影子的长度。当影子的长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时,他立即跑过去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做标记的中点的距离。他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

  五、课堂总结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有时仅仅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了,于是产生了负数。学生在感知了负数的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经验,已经见过负数的存在,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温度中,深刻体会了负数的意义,从而为下节课系统认识“正负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1、注重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本节课我就合理采用后者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在记录一组信息时,强烈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能清楚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了,于是体会到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感受符号化的思想,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通过生活经验的感知和内化,理解了负数的意义,又沟通了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2、注重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新课标》中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重要。本节课我先结合地震引出负数,再联系南方大雪灾,让学生在雪灾的场景中对比正、负数;还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比如在温度中体会到负数刚好是与正数相反的,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3、注重数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安全教育、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汶川大地震、南方雪灾的事例和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军民一条心,全民献爱心的战胜困难的决心,还就两次灾害的发生提出环保的迫切性以及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同时结合教师精彩的结束语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了解税收的种类和用途 会计算应纳税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全班交流的过程,理解纳税的意义与作用,同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知道纳税的重要意义,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明白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培养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 :

  六年级上册学过了的百分数(一)的知识,对百分数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税率的知识是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中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教学重点:

  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难点:

  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和个人所得税 ,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引入,感知税收。

  1、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国家对你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除课本、学费等费用,还给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补贴,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钱国家从哪里来呢? 生答,纳税

  2、师: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纳税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纳税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探究。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学教材第10页的内容。师巡视学生自学交流情况。

  2、全班围绕什么是纳税、举例说说纳税的作用、纳税的项目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什么是纳税?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举例说说纳税的作用

  师:每个国家都纳税,那纳税有什么作用?谁来举例说说?

  生:国家用纳税收的钱可以给老师发工资

  生:可以建设我们美丽的学校、漂亮的公园和广场

  生:可以建设医院,发射卫星等

  生:…… 学生回答后师课件出示图片并进行总结。

  师: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总之,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每位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那纳税的项目有哪些?

  (3)纳税的项目有哪些?

  师:那我们国家有哪些税呢?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师:由此看来,纳税的种类还挺多。纳税是按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交给国家。那一定的比率叫什么呢?

  三、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两个专业术语的含义。 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1)举例子理解,课件出示: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 在这里:收入是( ) 税率是( ) 应纳税额是( )

  (2)考考你:说出下面每条信息中应纳税额、各种收入和税率分别是多少? 晨光文具店20xx年全年的销售额是44万元,按销售额的5%缴纳增值税2.2万元。 长城宾馆20xx年上半年营业额是840万元,按营业额的4%向国家缴纳营业税33.6万元。

  (3)学习计算有关税率的公式

  师:你能写出计算税率的`公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展示: 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100%

  师:你能有此公式推出另两个公式吗? 课件展示: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各种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师:你们都很棒!师强调求应纳税额,就是求收入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2、教学例3,进一步理解概念。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刚得到的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切实体验一下税务员叔叔的工作。(出示课件,图片)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先读题,再指名说说“营业额30万元”是指什么,“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

  (4)集体交流反馈

  3、介绍发票在纳税中的作用

  老师:就在税务员叔叔准备离开的时候,饭店的大厅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动画演示情景: 一位阿姨用完餐后准备结账,说:“服务员,买单”。 饭店服务员对她说:“您好,如果不开发票打9折或送精美礼品一份。”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阿姨,你会怎么办呢? 生可能会出现以下观点:

  观点一、要礼品,因为要发票没什么用。

  观点二、要发票,因为可以报销。 观点三、要发票,否则饭店就不用交税。同学们之间会进行激烈的争辩。此时教师总结并强调发票的作用。并出示课。

  老师:发票除了是消费的凭证外,更是依法纳税的重要凭证。如果你不要发票我不要发票大家都不要的话,那这个饭店的收入就是0,就不用交税,国家还有税收吗?还有我们美丽的校园,漂亮的公园吗?因此,依法所要发票可以促进纳税。

  4、介绍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非常专业的经济学术语,是一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的说,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于1980年9月10日公布,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税法。 个人所得税从诞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次修改历程,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xx年4月20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的。20xx年9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至3500元。

  5、个人所得税的求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如下关系: 个人所得税=(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

  四、在游戏中练习(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老师:同学们,现在网络上流行这样一个称呼,“达人”。你们知道“达人”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们今天也来做个达人,做一个税务小达人好不好。要想成为一个税务小达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老师:信心十足呀。 那我们就开始吧。

  1、快乐判断

  (1)税率是永远不变的。( ) (2 )各种收入与应纳税额的比率叫税率。( )

  (3)纳税只有我国才有,其他国家没有。( )

  2、王老师刚买了一辆新车花了158000元,需按车价的10%缴纳车辆购置税,王老师应缴纳车辆购置税多少元?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税收的种类有:个人所得科、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等)的比率叫做税率。

  六、结束语。

  正因为有了纳税,才有了国家的税收,才有了我们美丽的城市、漂亮的校园。所以同学们应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依法纳税。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强大。【2】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纳税”及“税率”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学习,体会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纳税的认识,体会依法纳税的光荣和储蓄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

  2.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将“税率”相关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纳税的信息;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中,为了让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你知道这些钱是哪来的呢?(到了高年级,好像很少在孩子们的数学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给出这几幅图片,虽然书本上也有,但PPT显示出示颜色更鲜艳,学生却也十分感兴趣。当我介绍到这些建筑与出资者是国家时,学生们自己便有了疑问:“国家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

  也有极个别同学对纳税略知道一点。但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照本宣教”式的引入却也引来学生好奇的目光时,我倒也觉得很有意思:他们的眼睛里仍充满了童趣与好奇,若是能在数学课堂上多动些脑筋,多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引入,那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会更浓厚,他们也更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是百分数学习的一个延伸,同时也是将数学中的百分数以更生活化的形式展示于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学习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生活中的百分数,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可以更生活化一些,更实际一些。)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税率”的含义。

  (1)自学教材第10页,并回答指定问题: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

  (2)反馈:(关上书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教材上已有对几个概念的解释,但要学生自学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念一下书上的原话,我希望他们能通过自学书上的解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几个词的意义,这样的处理能更深入学生心里,更通俗易懂。事实证明,学生在看过书关上书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得也十分准确,起到了我想要的“理解”目的。)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读题(带着问题读题,不仅是为了对这道题的条件能理解,也希望这样的处理能给他们平时解决问题一个引领与示范的作用。经常这样带着他们读题,即使他们自己面对问题时,也能有这样的习惯。),说说“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这里的5%就是指的(税率)。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2)练习: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税法规定。(学生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在这里我也介绍了一些生活中关于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个人所得税。

  (3)对比两道题,了解税收的算法各不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设计意图】在了解税率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利用概念的解读顺利地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解决和概念理解相辅相成,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7两题。

  (1)李老师为某杂志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一共要缴税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反馈。

  ③对比两题,看看两种交税方式有什么不同,想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2

  一、导入:

  1.这节课由我来给同学们上。我站在这里,同学们对我以及我要给同学们上的这节课,一定有许多想知道的。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呢?(每人只提一个问题)

  (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2.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多,我就不一一回答了。我今天的任务不是回答同学们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教师:对。言归正传,据我了解,我们小学六年级现在已经普遍进入了复习阶段,你们已经开始复习了吗?(学生回答)

  3.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复习“常见的量”。(板书课题:)

  二、课堂复习。

  1.其实在我们教室里就有一些常见的量,你能找到吗?

  (自己的体重、身高、年龄,黑板的面积等)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哪些量?(学生回答)

  3.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量有:长度、面积、体积(包括容积)、质量、时间等。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呢?谁知道?(按顺序说出来,这样就显得不乱了。)

  4.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量以及各种量的计量单位、还有它们之间的进率整理一下,写在一张纸上,每小组只写一份就可以了。(重点内容)

  ……

  (教师巡视,提醒:速度要快一些)

  5.各小组整理完了吗?

  6.小组整理完后和附近的小组交换一下,看看别的小组是怎么整理的'。

  7.再交换回去,可以对自己小组的整理内容再做一下修改和补充。

  8.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每小组汇报你们整理的一种量就可以了。哪个小组先说一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依次板书:(标上进率)

  长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体积(容积):立方米 、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质量:吨、千克、克

  时间:世纪 、年、月、日、时、分、秒

  货币:元、角、分

  三、课堂练习。

  1.刚才我们已经把学过的量进行了整理,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同一种量的不同计量单位进行改写。

  说一说,怎么进行单位的改写?(提问)

  2.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看来都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独立做一下课本87页的做一做,细心一点。

  3.做完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同学们做的怎么样?我还不知道,我检查一下,你是怎么做的,谁来把这几道题 回答一下?

  5.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很好了。究竟是不是真正学好了,我还不知道。以下几道题我班的同学们在做的时候经常出错,你能做对吗?

  750=( ) =( )

  7050=( )( )

  5吨300千克=( )千克 =( )吨

  5030千克=( )吨( )千克

  提问,检查对错。

  6.小结:单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改写不容易出错,可是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有时往往一粗心,就出错了,以后希望同学们细心点。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常见的量进行整理与复习。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发言踊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同学们,下课。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3

  【1】第三课时 税率

  教学 内容

  教材有关税率的肉容

  教学 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率”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税率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解决有关税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纳税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纳税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因此,每个公民都有纳税的义务。你都知道哪些税收的种类?

  (个人所得科、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

  2、税款我多少与哪些条件有关?

  (不同种类的税,征收的标准一定不一样,也就是不同税种的税率是不同的,所以税款的多少与税率有关;税款的多少除了与税率有关,还应该跟收入的多少有关。)

  3、说明: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等)的比率叫做税率。

  讨论:应纳税额、税率和相应的收入这三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税率=应纳税额÷收入 应纳税额=收入×税率 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4、教材第10页例3

  5、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生。

  列式为:30×5%=1.5(万元)

  学生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大家。

  三、课堂巩固

  教材第10页“做一做”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 在生活 中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板书设计

  税率

  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等)的比率叫做税率。

  税率=应纳税额÷收入 应纳税额=收入×税率 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第四课时 利率

  教学内容

  教材有关利率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调查,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知道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能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3、体会储蓄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积累于储蓄的常识和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利率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父母亲每月领到的工资,或卖牛卖猪得到较多的一笔钱时,爸妈应该把这一笔钱放在哪里呢?

  学生交流,教师引入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安全,还可以获得利息。

  2、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一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钱存入银行后增加的部分就是利息,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与“利息”相关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提问:同学们觉得利息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交流)

  2、说明:a、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存期相同的情况下,本金越多,利息就越多。

  b、我们把一年或一个月或一天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存期不同,利率一般也是不同的。

  3、谁还知道有关储蓄的更多知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储蓄的种类有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活期;整存整取的利率又分为三个月的、半年的、一年的、二年的、三年的、五年的,存期不同利率也不一样;活期的利率最低,但随时用钱随时取,比较方便。)

  4、利息怎么计算呢?

  (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说明: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也会有所调整。引导学生观察20xx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表。

  5、教材第11页例4

  学生观察利率表后,提问:同学们能运用所掌握的利率的相关知识帮助王奶奶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生。

  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讲解合理,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巩固

  四、教材第11页“做一做”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李老师买了4000元的国债,定期五年,年利率是3.81%。到期他一共可以取出多少钱?

  2、为了给小东准备两年后上大学的学费,他的父母计划把10000元存入银行,你认为哪种储蓄方式更好一些呢?为什么?

  存期 年利率

  一年 4.14%

  二年 4.77%【2】本节课的内容属于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色。

  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基于以上理论,上课伊始,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有关储蓄知识的讨论中,使学生在初步了解储蓄好处的同时,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2.从已有经验出发,完善知识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逐步理解相关知识的含义,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3.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在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先结合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利率问题的解法,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利率的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一定很喜欢过年吧,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可以得到不少压岁钱。你们的压岁钱是谁在保管着呢?(学生说压岁钱自己花了一小部分,其余的都是妈妈在保管或者存入银行了。引导学生想到储蓄比较安全,并且能够得到利息)

  2.导入新课。

  储蓄的方法很好,不过,同学们,你们了解储蓄吗?关于储蓄有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11页,让我们了解一下储蓄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地引入今天的新课,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有关储蓄知识的热情。

  ⊙学习探索

  1.自学谈收获。

  (1)仔细读一读教材11页关于储蓄这部分的内容。

  (2)说一说,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回答: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家可以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可以使钱更加安全,还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说储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3)关于储蓄方面的知识,你还了解多少?

  (全班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介绍)

  明确:

  ①什么是利息?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②什么是本金?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③什么是利率?

  单位时间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④怎样计算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⑤常见的储蓄方式有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2.用储蓄的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4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7、88页。

  【学习目标】

  1.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

  2.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

  3.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学习重点】:

  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学习难点】:

  能够正确地进行改写。

  【设计特色】

  1.提供协作学习任务单,促进协作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

  环节

  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目标

  问题情境

  1.复习。

  师:“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思考、回答。

  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

  独立探究

  前一晚的作业是让学生在家独立分类整理,打算分成哪几类?

  独立思考、整理、分类。

  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任务:

  1、每人在小组中汇报自己整理。

  2、记录表:

  成员

  我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通过交流,互相欣赏、取长补短。

  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

  应用拓展

  1.

  2.P88练习十六

  总结单位改写的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并及时分享错例。

  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板书设计】

  常见的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综合与实践第二课时《北京五日游》,107—108页。

  二、设计理念

  《课标(xxxx版)》提出:“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本节课的设计依据这一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重在实践,重在综合”是新课标对综合实践课的要求。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采取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定旅游计划的实践过程,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应用所学的乘除法、百分数等数学知识来解决旅游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好的方案和策略。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分析、观察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行程表的设计和费用的合理预算。

  教学难点:行程表的设计。

  五、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大多都有外出旅游的经历,且积累了有关旅游的活动经验。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百分数等相关知识,能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及较好的注意力,会独立思考,能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并热衷于参加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由于他们的活动经验有限,要设计经济、合理、方便、可行的旅行计划是本节课的难点。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讨论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旅行计划。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预学单、学习单(行程规划表、经费预算表)、PPT课件、景点卡片、笔记本电脑

  (2)学生准备:预学单、学习单(北京五日游行程表、北京五日游经费预算表)

  七、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收到了一份与你们有关的海报,咱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向小学毕业生征集北京五日游旅行计划的活动海报)

  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预设:在向小学毕业生征集北京五日游旅行计划

  预设:这个旅行计划要经济、可行、方便、合理,设计者可根据自己一家三口的情况来进行经费预算。

  预设:这次活动设置特等奖一名,可以免费参加北京五日游

  同学们,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你们愿意来试一试吗?

  预设:愿意

  咱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设计《北京五日游》的旅行计划吧! 板书课题:北京五日游

  [设计意图:以征集北京五日游旅行计划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快的投入课堂学习中。]

  (二)合作探究,设计行程

  1、设计行程表

  (1)、这里的“五日游”是什么意思?我们第几天去?

  能提前一天去吗?第几天回来?能推迟一天回来么?

  这五天就是我们游玩的什么呀?

  预设:时间或日期(板书:日期)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让学生理解五日游的意思,明确学习要求】

  (2)那设计一份北京五日游的旅行计划要考虑哪些内容呢?

  预设: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包含哪些方面呢?

  预设:市内交通、往返交通(板书:市内、往返)

  还有其他要考虑的内容么?

  预设:住宿 (板书:住宿)

  预设:购物、吃小吃

  这些我们把它放到其它这一栏(板书:其它)

  预设:景点

  对,我们去哪些景点,乘坐什么时候的往返交通工具都是我们的行程。(板书:行程)

  好了,我们的行程表就设计好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考虑旅行计划的内容,并将旅行计划的内容设计成表格,为下面设计旅行计划做铺垫。】

  分析、处理信息、设计指导

  课前,同学们调查收集了北京旅游的相关信息(指着白板上的信息),谁愿意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汇报宜昌到北京的往返交通工具火车,高铁、飞机,及每种交通工具的优点与不足。

  师:比较这三种交通工具,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有关三种交通工具相关信息的网页截图)

  预设:高铁票比火车票贵,但它比火车节省时间,高铁比飞机票的价格便宜,但没有飞机节省时间

  师:是呀,高铁比飞机省钱,比火车省时,非常的经济(板书:经济)

  师:火车和高铁有很多趟,都可行吗?这是今天早上查到的实时售票情况,你有什么发现?(出示12306购票页面)

  预设:我发现,目前只有G556、G516、T50显示有票,其他的都买不到票了。

  师:对,我们在考虑往返交通时,除了要考虑经济外,还要考虑是否能买到票,也就是方案是否可行(板书:可行)

  其实,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飞机也是可行的那么,第一天我们可以乘坐G556(8:20—16:46)或者CN7110(11:35—13:45)到北京。(板书:乘坐G556(8:20—16:46)或者CN7110(11:35—13:45))

  至于乘坐什么时候的交通工具回家,同学们可以从经济、可行的角度考虑,并将你们的选择填写在行程栏中

  预设二:汇报住宿、购物及饮食、市内交通、景点的相关信息

  刚刚同学们分享了这么多信息,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这些信息来填写行程表吧!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汇报调查的信息,并对调查的信息进行筛选,旨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这一环节做好设计前的指导。】

  填写行程表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北京五日游行程表》,如果有需要,同学们可以借助教室里的笔记本电脑上网查阅资料。同学们,开始吧!

  【设计意图:提供笔记本电脑可以让学生现场查阅所需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融合】

  展示比较,合作优化

  (1)优化行程

  刚刚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了《北京五日游行程表》,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小组的行程安排,先来看第一天的安排,你有什么想说的?(希沃白板展示学生作品)

  预设1:坐高铁下午16:46就到了,安排好食宿,还有时间可以出去游玩,我们可以去鸟巢、水立方

  师:鸟巢和水立方什么时候对外开放?我们去来得及么?

  师:恩,我们在设计时要注意游览项目的运营时间,那么第一天就去鸟巢和水立方。

  我们再来看看,接下来三天的行程安排,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1: 、 、 ……这几个景点比较近,可以安排一天游玩

  师:恩,我们在安排景点时要考虑就近,使行程合理(板书:合理)

  预设2: 、 、 ……这几个景点安排在一天,景点排得太满,时间有点紧,会很累。

  师:恩,我们在安排景点时还要注意运动量是否适中。

  师:那怎样调整这一天的行程呢?

  预设3:把 、 、 ……这几个景点安排在一天,这个离得远一点的景点再单独安排。

  师:好的,同学们已经将这三天的景点安排好了,至于你们先玩哪一组景点,后玩哪一组景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板书:第二天到第四天的行程)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天的行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1:我们可以先去参观 ,然后再去火车站乘G555回家。

  师:G555的运行时间是怎样的?一共运行了几个小时?

  预设2:12:51—19:45,运行了6小时54分钟

  师: 什么时候开馆,时间来得及么?

  预设1:不知道

  谁愿意上来用电脑查一下

  预设2:生用教室里的笔记本查阅

  (将学生查阅的每一个步骤拍成照片上传或者手机与希沃同步摄像)

  师:现在知道了么?

  预设1:早上 开馆,时间来得及

  如果乘坐G555回家,我们可以在这里玩多久呢?

  预设1:我们可以玩两个多小时,然后留足充分的时间去火车站候车,以免在路上堵车,误了高铁。

  师:还有不同的安排么?

  预设1:我选择的是飞机,只用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既省时又舒服,而且最后一天我游览这个景点之后,还可以去周边的景点游玩,然后留足时间赶飞机。

  师:飞机和高铁的票价分别是多少?

  预设1:飞机票1000元,高铁票605.5元

  师:恩,只要同学们的经济条件允许,乘飞机也是可行的,如果碰到特价机票,坐飞机反而更经济。

  师:我们第五天的行程也安排好了,接下来看看我们的交通工具如何安排。(板书:第五天行程)

  【设计意图:行程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我给足学生交流想法的时间,让学生在集体交流中,逐步明白设计旅行计划时需要考虑很多现实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对于某个信息不了解时,直接让学生用电脑现场查资料,通过白板交互功能将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呈现在大屏幕上,使信息技术融入课堂。】

  (2)根据优化后的行程,安排交通工具、住宿、其他

  师:根据行程安排,第一天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预设:高铁或飞机,地铁

  师:我们去鸟巢、水立方看完夜景能坐到地铁么?

  预设:不一定,可能地铁停运了

  师:嗯,对,我们在设计行程表时还要考虑交通工具的运营时间。地铁和公交大约在晚上十一时左右就停止运营了。

  师:那应该怎么安排呢?

  预设1:第一天还可能可能用到出租车,去鸟巢水立方看完夜景,可能坐不到公交和地铁了,而出租车24小时都有。(师根据学生说的依次板书,对于不合理的及时追问)

  师:关于住宿,同学们是怎么安排的?

  预设1:我们的住宿安排在既处于交通便利处,又离景点近的地方,这样比较方便。(板书:方便)

  师:为了简便,我就用酒店来代替住宿的地方,住了几夜?

  预设:四夜

  (板书:酒店)

  师:同学们,你们的饮食和购物是怎么安排的呢?

  预设:每天都要吃东西,所以每天的行程都有吃,购物放在最后两天。(板书:吃、买)

  好了,咱们的行程表就填写完了。

  【设计意图:通过有条理的引导学生从交通工具、住宿等方面优化,让学生在优化的过程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

  (3)与小明的设计比较

  师:其实远在上海的小明也设计了一份北京五日游的行程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与我们的相比小明的设计有什么优点?你能给他一些建议么?

  预设1:小明第一天晚上和第四天晚上在火车上度过了,节省了两晚的住宿费。

  预设2:小明的行程安排很有条理

  预设3:小明第一天晚上9:00出发,第五天早上就到家了,这样浪费了两天的时间,他可以选择一个时间比较合适,价格相对便宜的交通工具。

  预设4:第二天小明7:00到北京,安排好住宿再去天安门,如果想看升旗的话,就得将这天的行程调到后面一天,因为升旗时间和太阳升起的时间是一致。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体会小明设计中的好处与不足,学会取长补短。】

  师:刚刚同学们提出了很多优化的建议,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你们提出的建议,调整行程表,开始吧。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观察、讨论等活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收获,此时给足时间学生调整设计方案,有利于学生内化活动经验。】

  自主探究吧,预算经费

  1、独立预算经费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完成了北京五日游的行程表,根据我们的设计,哪些方面要花钱呢?

  预设:乘坐交通工具、住宿、景点门票、购物、饮食

  请同学们拿出2号学习单,根据你的预学单完成小刚一家三口的经费预算,如需查阅资料,可使用教室里的电脑。咱们开始吧!

  展示交流

  刚刚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了,我们来看一看吧!

  请你为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

  预设1:我是用估算的方法算的,因为我们是在算经费,所以我们的费用要估大。按照我们的行程表,往返交通都是选择的高铁,我将506.5估成510,共三个人,往返两趟,所以用510×3×2=3060(元)……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么?

  预设:往返交通两趟,不能漏了回来的费用

  预设:我们再算飞机票和高铁票时,要按年龄和身高来算

  同学们,对于他的预算,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1:北京物价比较贵,购物的经费可能不够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设计意图:通过预算旅游经费,让学生综合运用乘除法,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回顾反思,拓展升华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呀?

  预设:设计了北京五日游的旅行计划

  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预设:调查收集信息(板书)

  预设:填写行程表(板书)

  预设:预算旅游经费(板书)

  这就是我们制定旅行计划的方法,课后,同学们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的旅游攻略,或者向当地的旅行社咨询,将我们设计的这个旅行计划进一步优化,然后向天天旅行社投稿,希望你们能获得特等奖,免费参加北京五日。

  【设计意图:回顾制作旅游计划的全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旅行计划有奖征集的情境贯穿始终,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达到了综合实践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北京五日游

  日期

  行程

  交通工具

  住宿

  其他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调查、收集信息——设计旅游计划——解决问题

  九、教学反思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将教材主情景换成了海报出示6(2)小刚向同学们征集北京五日游旅行计划,这个情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前,我让学生调查,收集去北京旅游的相关信息,完成预学单,为新课做准备。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收集的相关信息,接着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设计旅游方案,预算旅游经费,经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过程。在完成这个实践活动时,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达到了本次综合实践课的目的。

  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仍有不足之处。在学生展示行程设计后,引导学生逐步调整设计的环节不够流畅自然;学生出现多种设计因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全部展示。这两个问题还需要我再思考优化。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9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3-12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7-27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06-09

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6-29

数学教学设计12-06

数学教学设计12-11

五年级数学下册《旋转》教学设计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