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比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通分的意义;
掌握通分的方法,能运用通分的知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在比较大小的同时体会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过程中,感受通分的必要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运用转化原理,组织好铺垫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迁移。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铺路搭桥,激活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课堂评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练习的形式、梯度和侧重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我们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情况,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是哪两种情况?
有部分同学很快说出:一种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大;另一种是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复习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对。
二、探究新知
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1、教师谈话引入: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这本书介绍了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的先进事迹,我们书中的同伴红红和亮亮正在读这本书。
2、出示图片,交流方法。
比的教学设计2
课型
新授/练习/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统计活动,用形象统计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让学通过自己操作探索出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和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地使用“>”、“<”“=”号,并将数的大小比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
“>”“<”“=”3张符号卡片和1、2、3、4、5、6共6张卡片,小棒2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三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野餐,他们带了许多水果,可三只小猴不知怎么将它们分类,你能帮帮他们吗?
2、让学生动手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将其分类。
方法:分类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
3、展示学生摆放水果的结果。
4、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子吃几个桃、几个梨和几个香蕉?生回答后在图形下面写3、4、3、2。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教学“3=3”
(1)小猴子说:“我们可喜欢吃桃子了,我们每个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2)每只猴子可以吃一个桃,桃子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猴的个数与桃的个数怎能么样?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能用等号“=”表示,同时讲解等号的书写方法,并在上图下在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
小猴子说:我们每人都能吃到一人香蕉吗?为什么?
猴子的只数是3只,而香蕉只有2个,猴子和香蕉比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表示。讲解“>”的书写,同时请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以帮助学生记忆,教给学生用手势表示。并板书“3>2”。
3、教学“3<4”
小猴子每人吃一个梨够吗?会不会有剩余?
猴子的只数是3只,而梨有4个,小猴子和梨比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3比4小可以用“<”表示,讲解“<”的书写,同时请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以帮助学生记忆,教给学生用手势表示。并板书“3<4”。
4、区分“>”、“<”、“=”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怎样能很快的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大、小于号。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游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②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四、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三
第6、7题
5、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比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情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智慧老爷爷听说小朋友特别爱动脑筋,心里可高兴。送了份礼物给大家,要想打开礼物,先解开盒上的密码:
(课件:7比4 6比9 8比3 2比9)
学生口答
2.、打开礼物出现水果。(课件出示)让学生对两种水果进行比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生活中常见事物数量比较,自然导入新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下面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数圆片
师:数数信封里的圆片,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红圆片13个
生:蓝圆片8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生:蓝圆片比红圆片少多少个?
生:圆片和红圆片一共多少个?
[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
2、摆圆片
让学生摆圆片,摆出的圆片必须一眼就能看出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学生摆,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摆的情况,说出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观察感知一一对应,直观的发现谁比谁多。]
3、领悟算法
(1)让学生把红圆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数量和蓝圆片同样多。
(2)讨论:老师: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发表意见。
(3)要求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只要怎样?用什么方法?(反过来问又怎样列式?)
从(13)里面去掉和(蓝圆片)同样多(8)个。剩下的是多出的部分。(课件展示)
学生列式
(4)提问:13-8=5可以表示什么?
教师适当的.引导如:13-8=5可表示为:小明有13朵花,小红有8朵花,小明比小红多多少朵花?
学生表述,教师评价。
小结: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就是从多的部分里去掉少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的部分(少出的部分)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手动、口动、脑动、眼动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从而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从算式入手“13-8=5可以表示什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给孩子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开展游戏设问解答
1.、分6组
2、交代游戏规则:
(1)每组选三人抓棋。
(2)抓棋的人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表格里,然后每人抓一次,数一数抓棋的个数,写在自己每名字的下面。
(3)填好表后,每人根据自己组里填表情况提一个“比多少”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条上,最后把纸条贴在表格里。
比的教学设计4
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少年宫正在举行一个个人广播体操比赛,下面是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资料介绍:郑强,11岁,身高1.42米;李明,11岁,身高1.38米。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他们俩谁高?为什么?板书:1.42米>1.38米
2、他们的成绩出来了!郑强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谁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样表示?板书:9.87<9.90
3、第三位选手出场了,张华,今年也是11岁,身高1.40米,我们先来关心一下他的成绩:评委说,张华的表现比李明要好,但不能得10分。猜一猜评委可能给出多少分?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说一说你的怎么比的。
4、现在他们要进行团体表演,请你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他们排成一队。
5、小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三、巩固与应用
1、三位选手的体重是这样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
请你把他们的体重按顺序排列起来。
2、第9页练一练第1题、2、3、4题。
3、第9题《数学游戏》。
四、总结。
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教师放手让学生讨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根据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很好。
比的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练习第5、6题,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学难点:
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个香蕉的图片: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旧知辅垫: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一些数字,请看黑板(边板边说)你们能读出它们吗?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摆上数字卡片3、1、5、2、4
师: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数字排列。(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摆)
师:谁还能从大到小排列呢?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1、出示主题图
师;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数字
信息。(出示挂图)
从这幅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呢?
教师跟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子。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
师: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比较数字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请同学们观察猴子和水果的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教学“>”“<”和“=’)
1、教学“=”
(1)师:我们来比一比,哪些水果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
(2)教师说明:当桃子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时,我们就说3只猴子和3个桃相等。(板书:“3=3”),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教学“>”(猴子和香蕉比)
(1)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教学3>2(板书3>2),教学反思《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2)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3)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教学“<”(猴子和梨比)
(1)学生观察得出,猴比梨少,教学3<4(板书3<4)。
(2)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尖头小,对小数。”
(3)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同桌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1)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2)让学生边读边用手指在空中写两遍
5、发散思维
师:看看这些数字,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拓展运用
1、第20页第5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摆一摆。
2、第2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游戏:比一比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的数量是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2)同桌游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四、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读一遍: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教学反思: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认识这三种符号后,学生是怎样区别和理解的呢?我在教学时,特别让学生注意符号的开口方向:“>”开口向左是大于号;“<”开口向右是小于号;两边都相同的数用等于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顺口溜:相同数间用等号;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可以帮助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比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08-23
约分教学设计11-18
《春》教学设计04-01
《海燕》的教学设计04-06
《比尾巴》教学设计04-10
《称赞》教学设计04-16
《恐龙》教学设计04-22
质量教学设计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