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马过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1
1.能按故事发展的过程,理清叙述的顺序,复述小马过河的过程。
2.通过朗读、分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有感情的读出句子的语气。
3.教育学生做事要动脑筋,要实地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老牛、小马、松鼠、老马图片及头饰
2.小黑板
教学方法:图片直观教学法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动物朋友,你们看它是谁?
教师出示一张小马的图片)(生笑了,说:“小马。”)对,是一匹可爱的小马。今天这匹小马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呢,你们想听吗?(想)故事的名字叫《小马过河》。师板书课题《小马过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小黑板出示自读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准字音;(3)读通句子;(4)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
2.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1)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老牛、松鼠、小马)
这课主要写的是谁?(小马)
写的是小马的一件什么事?(小马过河的事。)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
(2)精读课文
读1—3小段,妈妈让小马做什么事?小马心情怎样?书上哪个词写的是高兴的心情?(连蹦带跳)小马为什么这么高兴?(第一次接受任务)小马的话说明什么?(1.爱劳动。2.有礼貌)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去磨坊,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画一条河
小马这时怎么想的?小马为什么为难呢?
1.第一次离开妈妈。
2.离家很远了。
3.河水哗哗地流着不知深浅。
导读1—3小段,读出小马高兴的心情和后来为难心情的语气。
这时小马遇见了谁,争吵一件什么事?
读4—6小段,小马遇见了谁?他们争吵一件什么事?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霃过去。”
板书水浅
松鼠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板书水深
老牛说水浅,松鼠说水深,谁说的对?讨论:水的深浅不变。老牛高大认为水浅,松鼠矮小,认为水深。这是相对而言的,都有自己的'道理,为什么?
小马听了它们的话,怎样表现的?(不知怎么办)
小马为什么不知怎么办才好?(遇事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
导读4—6小段,读出小马和老牛、松鼠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间休扩散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小马光老牛和松鼠的话,自己不动脑筋。所以过不河。如果你是小马,会怎么做呢?
生说出①用小木棒伸进水里试一试(这个办法不错,你比小马还聪明)②用石头(你知道的可真多)③不光听别人说,自己去试试(对呀,只有自己试一试,才能解决问题)④造船(这个办法是不错,不过要花很多时间)⑤搭桥(这个办法还可以,但你可要多找几个朋友来帮忙哦)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替小马想出这么多办法,可是小马呢?它要回家问问妈妈。妈妈对它说些什么?跟着老师去看看吧。
读第7小段(分角色读)妈妈问小马,小马什么表情?什么叫难为情?(不好意思。)妈妈问了小马几次话?(三次话)读第一次指导读“我……我过不去。”读第二次理解反问句的意思。读第三次指导读“没……没想过。”小马听了妈妈的话怎么做的?(低下了头)为什么低头,说明了什么?(认识自己错了。)
妈妈最后怎么说的?读妈妈的话。
妈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河水是深是浅,亲自实践就知道了。)
小马过河了吗?怎么过的?(在妈妈的教育下,亲自实践。)
实践的结果如何?(水既不浅……也不深)
为什么结果是这样?(因为小马既不象老牛那么高,也不象松鼠那样矮,实践中认识到自己可以平安过河。)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小马听了妈妈的话亲自试了试,终于过河了。它回来后会对牛伯伯、松鼠还有妈妈说些什么呢?
生:它会对牛伯伯说:“牛伯伯,水并不像你说的那么浅。”
生:小马会对牛伯伯说:“牛伯伯,您长得高,所以你认为水浅。”
生:小马会对松鼠说:“松鼠,水并不像你说的那么深,你长得矮小,所以会觉得水深。
生:小马会对妈妈说:“妈妈,谢谢您让我知道了遇到事情要动脑筋,自己亲自去试试才知道结果。”
同学们,听了你们的话,老师知道了小马长大了,同时看出你们也长大了,能从妈妈的话中懂得了遇到事情动脑筋亲自去试试的道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四、分角色戴上头饰表演课本剧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小马过河这节课以后,我们知道做事要动脑筋,自己去试一试,没有实际中的苦,哪有成功后的甜呢,相信每位同学都会表现的更加出色。
教学反思:
有人说:教师站得有多高,我们的学生就能看得有多远。因为,语文课我们留给学生的不仅是基础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思考者,带着我的思考,走进文本,走进学生……
课标中对低年级识字教学实施的建议是这样写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课标中同时也提示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学手段应形象、直观、多样。这是我在备课之前、备课之中一直在反复思考的点。
《小马过河》故事叙述了小马为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对岸磨坊去,两次来到河边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我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
在理解本课难点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先各抒己见,然后再统一认识,这样既重视了孩子们的能动性,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很有好处。在解决课后问题时,(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他们说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对我说,把我当成老马,我做出相应的肯定,那一刻我们彼此感觉特别亲切。学生很喜欢结合实际的拓展部分,当他们说不到点子上时,我随机举了个例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棚、匹”等13个生字,会写“切、知”等7个字以及以下词语:亲切、做事等。
2、通过朗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理解老马对小马说的话的意思。
3、能从小马过河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开动脑筋,勇于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质疑、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训练学生说话。
1、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不但要和大家交朋友,而且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教师出示小马图片)对,是一匹可爱的小马。小马第一次来到咱们这个集体中,看到这么多张生面孔,他的心里太紧张了,谁愿意随便对他说点什么,让他放松放松?
2、导入课题,引导提问。
教师激情导入:听了大家的发言,小马真高兴,现在它不紧张了,而且他还特别愿意和大家共同来分享一个有关他的童话故事。你们想听吗?(播放小马过河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听吗?他的题目叫什么?(小马过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小马过河》。(教师板书课题)齐声将课题读两遍。
引导提问:通过读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小马为什么要过河?他怎样过河?过河了没有?)
3、训练说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读课题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要帮妈妈做事;要到磨坊去;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组织学生讨论:
要是把磨坊所在地点“河对岸”说进去,那就表达完整了。你看应该加在哪里?(磨房前面)
过渡:小马可真懂事呀!他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了吗?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本中,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看我们昨天学习的生字都记住了没有。(多媒体出示)
二、整体入手,捕捉重点,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如何?
2、集体强化,梳理课文脉络: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两次)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一次过河?(三至六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二次过河?(八自然段)小马两次过河的结果一样吗?(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趟了过去。)
三、细读课文三——六自然段,引入情境,质疑解疑。
过渡: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为什么没有过河呢?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朗读课文三至六自然段。
1、教师范读,为学生做好榜样作用,激起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2、生自读,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小马在去磨坊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想的?
(2)同时一条河,老牛和松鼠说的一样吗?用“————”画出牛伯伯和松鼠说的话,在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四、深入理解,深化感悟,品读角色,初明事理。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小马在去磨坊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小马高高兴兴的往磨坊跑去,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它的去路,你们想象一下,它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啊!(为难)
3、请你用为难的语气把此时小马心里的想法读给你的同桌听。
(二)解决第二个问题:
1、同是一条河,老牛和松鼠说的一样吗?
(1)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分别出示两种动物图片及它们所说的话。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松鼠拦住小马,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
松树认真地说:“当然啦!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2)如果你就是老牛,如果你就是松鼠,你会用什么语气对小马说话?(老牛说的话要读得轻松,慢条斯理,松鼠说的话要读出急切、认真的语气。)自己把这两种动物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
(3)师生分角色带上头饰共同表演。
师:老师也想加入到你们当中,和您们共同表演这部分内容,好吗?下面我们共同来将这个片断表演出来。老师当小马,谁来当牛伯伯?谁来当松鼠?(用讲台当作小河,找一把椅子当作大树)
2、同是一条河,它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呢?请你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其中的原因。(学生说后,教师在小河的简笔画旁贴出老牛、松鼠图片,并板书:高、浅矮、深)
3、老牛和松鼠的话你们仔细想过了,可是我们的新朋友小马想过它们说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多媒体出示带有近义词“马上、连忙”的句子。)
(2)、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
(2)、小马听了松鼠的话,连忙收住脚步
A、指名读。
B、“立刻”、“马上”都表示什么?请你再读一读,看看你能明白什么?(小马不动脑筋)
四、指导表演,读写句子。
1、分角色朗读,表演老马教育小马的情节。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可真为难了,他决定回家问问妈妈吧!于是小马甩甩尾巴跑回了家,你们想知道妈妈是怎么对小马说的吗?他当时的表情又是怎样的?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表演老马教育小马的情节
抓住“难为情”一词,让学生说说“难为情”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事情感到过“难为情”?并演示:“难为情”时,你是什么样子的?做给大家看看。
2、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并划出一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话。
对老马教育的这段话,让学生:
(1)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2)说——说说“光”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别人”指谁?
(3)写——做改写句子的练习:用“不应该……而应该……”的句式表达老马的意思。
(4)议——读了小马妈妈的话,你明白了什么?。
五、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过渡:听了妈妈的话,小马又一次来到河边,这次它过去了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8自然段,并说说从哪里看出小马记住了妈妈的话,遇事开动脑筋了。
2、讨论:小马亲自下河去试一试,觉得河水怎么样?同一条河,为什么老牛、小马、松鼠对不的深浅说法会不一样,究竟谁说得对?
3、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
(1)说“高度”
(2)说“深度”
(3)连说。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刚才说的两句话连起来。
因为小马不像(),也不像(),所以他觉得河水既不像(),也不像()。
4、小马过河后,心里可高兴了,它不但完成了妈妈交给的任务,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于是它就欢快的唱起了《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让我们和它一起来唱。多媒体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六、分角色读,读中升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马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故事吗?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我呀现在有个想法,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一起来演一演,你们愿意吗?
七、依据课文,小结收获。----
1、让学生畅所欲言,小结收获。说说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还了解了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像小马一样遇到过什么难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呢?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教师作适当处理。
3、教师小结,提出希望。
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呀。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勇敢的、爱动脑筋的孩子,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的成长。
八、思维启迪,拓展延伸。
课后习题: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又会对它说什么?
1、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拓宽思路。(如:可以是蹚水的感觉、磨坊磨面的情景、路上碰到的事情等)
2、两人一组分角色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对话练习。
3、指名小组汇报表演。
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老牛(图片)
(高)浅
小马(图片)
(动脑筋试一试)
松鼠(图片)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06-23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05-21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15篇11-07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01-07
教学设计01-14
比的教学设计10-08
教学设计08-23
约分教学设计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