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10 10:30:2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劝说

  妻——私宫妇

  妾——畏朝廷之臣蒙蔽之深

  客——求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四、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识记文章情节、内容。

  二、重难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夯实考点,借助书后习题优质处理知识。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在古代社会,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君主的重用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邹忌劝谏精彩场面。

  (二)回顾文意,梳理知识

  1、首先请同学速度课文,回顾一下本篇文章围绕这对君臣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邹忌是如何想到要向齐王进谏的?

  由与徐公比美一事悟出的道理。

  3、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问了哪些人?回答如何?邹忌自己怎样认为的?

  翻译句子(组一):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E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F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三人回答有和不同,邹忌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6、邹忌悟出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自己受到了蒙蔽,怎样进谏给当时歌舞升平、疏于朝政的齐王呢?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同来回顾第二段的内容。

  7、邹忌的进谏分为几个步骤?邹忌对秦王说什么道理?

  翻译句子(组二)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分两个步骤。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想说明王之弊甚矣。这种以自身经历来劝说别人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一种暗喻。即可理解为运用了比喻论证。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8、进谏得到采纳了吗?是怎样实行的?

  翻译句子(组三)

  A王曰:善。B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C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E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将赏赐分为三个等级,也写出了邹忌讽谏的阶段性成功。

  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9、纵观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三)人物赏析

  复习过本篇文章同学们认为邹忌和齐王格式什么样的人?

  邹忌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进谏中讲求技巧的臣子;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实事求是;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齐王上算一个明君,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四、习题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形貌B、衣冠,C、窥D、弗如远甚

  2、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暮寝而思之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3、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2、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B、群臣进谏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令初下D、门庭若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2分)

  A、门庭若市B、犹不失下曹从事C、毕礼而归之D、忌不自信

  4、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吾妻之美我者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5、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虽欲言,无可进者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三)13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4)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指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五、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美徐公)(讽谏)(行动)(结果)

  妻私宫妇左右上等国内

  妾畏朝廷之臣中等国外

  客有求四境之内下等

  受蔽受蔽(甚矣)

  六、附明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阅读理解”—“阅读反思”三大步骤,其中“阅读理解”是主体。阅读理解又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字面上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内容上的理解是深层次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则带有欣赏意味。

  教学设计

  1、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2、学情分析:初中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

  3、课标参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教学目标:

  ⑴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⑶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分析:教学目标为递进式的三个教学层面。“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维度;“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是对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体现了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对语言方法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是由文本拓展出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从感情上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母语,体现了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追求。目标⑶可能显得有些虚泛,但这正体现了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的特点,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联系生活现实,使这一目标虚中有实。)

  二、教法、学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3、通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讲故事,引入文章背景。

  “我国古代有一位国君,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国家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有一天,来了一位琴师,听说国君爱听音乐,特赶来助兴。国君非常高兴,马上召见了他。可这位琴师,调试好了琴弦,两手抚在琴上,就是不开始弹,而是向国君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国君一听琴师懂得这么多,更想听他弹奏一首曲子了。琴师却慢吞吞地说:‘我一时半会没弹,您就急成这样,大王,您是治理国家的,国家在您手中就好像琴在我手中,您抚着国家这张大琴,几年来没有弹奏一曲,难道人们就不着急吗?’国君恍然大悟。于是拜琴师为相,勤于治国,终于使国家强盛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和丞相——齐威王和邹忌!你们都想知道和你们生活在同一片热土上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情景吧?好,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领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精彩故事吧!”

  (分析:导语吻合初中学生喜欢了解历史的心理,并且暗扣课文的比喻说理艺术,还附带介绍了课文的时代背景。目前的阅读教学有“理念先入”的倾向,往往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通过预习题、教学目标展示、课文导入语等预读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做过多的暗示,削弱了学生亲身阅读的实践力度,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文的导入语主要目的在于制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但又要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第一印象。)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⑴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画记下来,并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⑵ 提名朗读,学生评价,互相正音。

  ⑶ 正音练习(多媒体课件)。

  ⑷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⑸ 句读辨析(多媒体课件)。

  ⑹ 疑难句子解读(多媒体课件)。

  ⑺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读出思想感情,探究人物性格。

  ⑴ 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

  ⑵ 给连环画(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配音(多媒体课件)。

  ⑶ 自由评议。

  4、读出智慧,欣赏邹忌的说理艺术。

  ⑴ 课堂讨论:

  邹忌的规劝艺术妙在哪里? 他为什么要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来规劝齐王?总结邹忌说理特点,设喻说理的好处。

  ⑵ 梳理文章结构。

  ⑶ 阅读反思:解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收获。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借助“分角色朗读”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谈收获”,更顺理成章,符合认知逻辑;学生讨论收获将会从思想内容和说理艺术两个方面展开,思维的空间更大,对文本的利用更充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自我,联系生活实际。)

  5、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分析:本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大致有:听故事了解背景、参照注释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推荐朗读并评议、正音练习、同伴互助质疑问难、句读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翻译、齐读课文、小组讨论揣摩人物语气、分角色朗读、给连环画配音、讨论设喻说理、归纳文章结构、谈收获等,其中朗读是主打项目,贯穿始终。“读”是手段,通过“读”理解文意,借助“读”展开探究,在“读”中提高阅读质量。设计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合作学习,使同伴互助,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背诵课文

  ③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设计意图:小结,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和提高模仿能力。知识结构环环相接,通过比较,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辨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

  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三比①类比,喻比(以“家事”比“国事”)

  ②详比、略比(“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邹忌比美”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黑板左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

  齐王纳谏

  (黑板中间)《战国策》:西汉 刘向 整理

  成语: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黑板右侧)列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9、作为一国之君,受蒙蔽是正常的,但当臣子进谏之时,能愉快接受并马上付诸实施,是很难得的。从这个过程中你觉得齐王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6

  一、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指导思想

  根据初三的教学安排,本文已教学过,再加上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有些单调。因此。针对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简约,形象鲜明,不乏生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特别大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进生活,在创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三、学习策略

  1、带着教材走进生活。学生根据课文的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自评。

  2、,体味诵读,情感感悟。

  四、辅助教学媒体:

  电脑

  五、教学时数:

  一教时

  六、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编演评价——体味诵读,其中编演评价是主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聊天形式导入新课。

  师生问候(用英语问候),点明课题。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一堂课,学习的课文是本学期的语文课本第四单元的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一位同学将课题写一下。【写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学过了吧?

  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我给你们配点音乐。【播放】【配乐】学生诵读。

  课文回顾,点燃阅读期待。

  【媒体投影1】:

  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评价。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简约,但不乏生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

  【媒体投影2】编演课本剧

  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

  (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

  (三)导编

  1、讨论:编剧要注意的事项?

  那编写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课前选择了文中的某一场景予以了编写,现在呈现给大家。【媒体投影3“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请大家结合原文看看,老师编写的是哪一个场景?(场景“讽谏”)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书注意要点。

  (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更需要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

  同学们说说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编写成课本剧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投影。

  【媒体投影4】

  (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

  (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

  (3)思美:邹忌个人戏;

  (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

  (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

  (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

  时间关系,本节课只编写其中某一场景。大家说,编哪一个?根据学生选择确定本节课的任务

  “问美”(重点)

  下面请前后位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有其中的一位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运用刚才的学习收获,结合课文内容,共同讨论编写好剧本。

  学生阅读、讨论、编写;教师深入学生巡查编写情况,适时指导。

  (四)导演

  刚才大家都能仔细阅读课文,认真编写。我们精心编写了剧本,一定希望将它精心地演好。下面由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担任导演,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准备演好自己的`剧本。

  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推选导演、演员,进行表演排练。

  指名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或由大家推选导演,再由导演选取演员进行表演。

  (演员自己要说说对角色的表演感受;观看的同学要做好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的准备。)

  (五)导评

  表演得怎么样?如果学生表演比较出彩,获得同学们的掌声。

  师:看来本次演出很成功。下面请我们演员自己先可以说说表演角色的感受。

  观众呢,观看了刚才的演出,可以对演员的创新表现进行发问,也可以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你觉得谁演得好,好在哪里?谁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些?

  怎么看就怎么说,允许争论,允许反驳,只要意见合理。

  这一点评中要巧妙地将本课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万不可将评点纠缠在非语文的东西上面。

  刚才,同学们无论是演还是评,都很精彩。我们()的学生就是棒。老师相信大家不仅演得投入,评得具体,而且一定还能读得精彩。

  请大家推荐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评价。

  (六)听配乐朗读。【媒体投影5】

  最后请大家完整地听一遍课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仅编写了其中一个场景,文中还有其它场景可供编写,课后大家还可编写交流。下课。

  设计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要按新课标理念进行,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教学形式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设计”理念。

  主要体现:

  1、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格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

  2、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导读”、“导编”、“导演”到“导评”,都要伴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探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

  4、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是非、美丑,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

  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6、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

  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锁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教学方法:

  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激情导语,创情境课堂

  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利于病往往苦口,忠言利于行往往逆耳。然而现在有一种药“糖衣片”,能治病但不苦。看来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就一定逆耳吗?有没有既利于行又不逆耳的忠言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

  二、解题:

  讽,不是讽刺,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三、找一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校正字音,感知内容。

  (一)教师设疑: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私我”;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 “畏我”;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是因为“有求于我”。比美反思后邹忌认为自己受到了蒙蔽,于是想到了国家的大事。

  (二)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段的知识点:

  1、固定句式:孰与:译为“与……相比,谁……”

  2、宾语前置句式:忌不自信(“不”是标志,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重要实词:明日(古今异义);吾妻之美我者:美是意动;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四、同学齐读第二段,

  (一)师设疑:邹忌入朝是如何分析“王之蔽”的?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宫妇左右私王”如“妻私我”;“朝廷之臣畏王”如“妾畏我”;“四境之内求王”如“客求我”。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二)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地方:地方方圆;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

  五、邹忌的谏言,齐威王接受了吗?并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一)同学齐读第三、四段。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齐威王闻邹忌的谏言大喜,果断下令:“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他悬赏求谏,广开言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纳谏强国,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二)归纳知识点:

  重要实词:谤讥(古今异义);成语(门庭若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

  介宾后置: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师生探究:

  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何在?学生各抒己见,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作总结:

  第一:得益于邹忌的讽谏艺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切入角度好,运用设喻,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使齐王心悦诚服,因为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是批龙鳞,逆圣听。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足智多谋、大智大勇、娴于辞令 、忠于职守的良臣。

  第二:得益于君臣双方:双方应该是贤君良臣,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若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自古就有屈原放逐,比干被挖心的惨例。从这里我们亦看到了一个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兴利除弊的贤君。

  七、拓展:

  邹忌进谏齐王,齐王欣然纳谏,内政修明,齐国强大,那么我们今天再读此文有哪些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发表意见,可引导同学总结出以下体会: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旦有可行性建议,就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摒弃个人的诸多考虑,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

  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4、邹忌入朝讽谏齐王,当邹忌说到齐王受蔽时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想指出齐王受蔽这个事实?

  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方法,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四、作业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妻私宫妇左右①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妾畏朝廷之臣设喻说理启发:②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客有求四境之内③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受蔽受蔽(更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9

  [教材与学情]

  1、本篇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文意,但文言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难度。

  2、本文记事写人说理章法典范,技巧高妙,值得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步骤;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工于对话、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策略]

  建构问题,以练促读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指导辨体析题

  1、出示课题,投影填空

  《战国策》又称《 》。“策”通“册”,意思是 ,《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所纂集,后经西汉末年 编订成书。全书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其体例为 。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 》,记载的'是策士谋臣 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见本文是一篇 作品。

  2、分析题目①“讽”——邹忌讽齐王;②“纳”——齐王纳谏。

  三、指导问题推想:

  根据①——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自然过渡到对②的推想,并且点明题目中两个意义的关系)

  根据②——D齐王怎么样纳谏?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四、指导检验问题推想并阅读分析

  A对应语段第一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一、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修八尺( )形貌( )朝服衣冠( )

  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 )

  孰视之( )暮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⑶训练二、试将下列短句的特点找出来,并加以翻译

  忌不自信( )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客从外来,与坐谈( )

  ⑷归纳:邹忌比美 妻 私

  妾 畏

  客 求

  讨论“妻、妾、客”三人的答话中所体现的感情异同:爱,感叹句,炽热;怕,反问句,敷衍;有求,陈述句,平淡。落脚点是:工于对话,精于对比。

  B对应语段第二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三、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地方( )宫妇左右( )

  ⑶训练四、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王之蔽甚矣( )

  ⑷归纳:相似比喻,类推成理(见A⑷框图)

  C对应语段第三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面刺( )谤讥( )闻寡人之耳( )

  门庭( )时时而间进( )期年( )

  虽欲言( )

  ⑶训练六、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⑷归纳:齐王纳谏

  方式 结果

  面刺 上赏 门庭若市

  书谏 中赏 无可进者

  谤讥 下赏 战胜于朝廷

  落脚点在:善于侧面描写

  五、指导归纳总结

  1、齐读课文

  2、同桌互译,听者记下翻译错误的地方,交流

  3、延伸阅读[附](课内外机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四、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 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两课时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你们来读一遍题目,老师把题目写到黑板上,这篇课文是你们预习过的,我来问一下,谁知道题目中的“讽”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讽”指讽谏,下对上用暗示、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非常好,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动词?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讽”,一个是:“纳”。好,那么我们根据题目来推测一下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邹忌劝谏,一个是:齐王纳谏。好,非常好,补齐主谓宾,再来一次。邹忌劝谏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我们再来试一下,看文章哪几段是劝谏的内容,哪几段是纳谏的内容。学生答:1、2段是劝谏的内容,第3段是纳谏的内容。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劝谏的内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品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及老师点拨等方式,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问了三个人分别是妻、妾、客,同样的问题“吾与徐公孰美?”,三个人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邹忌提问之前还自信满满,得到肯定答案以后,反而认为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借助朗读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

  有了这种描述,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不用批评与指责,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四)课堂训练

  老师活动:在班级组织的“亲近书信,传承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班委会发出欣赏名人书信、用书信交流彼此心境和生活的倡议。可你同桌对此不感兴趣,仍热衷于打电话、玩微信,你怎么劝说他呢?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五)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习题,积累本课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 : —— 三问、三答 —— 三思

  邹忌讽谏 :

  自己(受蔽)——王(蔽甚)

  委婉劝谏 (类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二、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6、省略句:与坐谈

  四、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五、课堂分析

  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

  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师:(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师:(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

  生:——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师:(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生:——有

  师:(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六、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二、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三、四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古:指责,劝谏,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三、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四、课堂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五、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六、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七、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八、朗读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2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3、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4、根据文章层次,背诵全文。

  过程和方法: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明的琴师,他就用不逆耳的忠言来规劝齐王,齐王不但虚心接受了他的批评,还任用他做了国相,来辅佐自己。同学们知道,这位琴师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拜访这位奇人吧。

  二、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那位同学能简单解释一下?

  明确: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评价:回答的很到位,预习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

  三、本文选自《战国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谁来接介绍一下。

  评价:很全面,除此之外,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惊弓之鸟都出自《战国策》。

  四、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读,只有读好才能学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检查一下大家读的情况,全班齐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评价:同学们读的很整齐,流畅,声音洪亮,很激情,有一点细节问题。“有、燕”的读音不准确,两个句子的'节奏连读的有写模糊。“忌/不自信,今齐地/方千里。”划分节奏重要根据意思。

  六、文言文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文同学们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又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老是想考考大家。

  (1)、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编两组“词义辨析”习题。

  评价: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要继续保持,做好预习工作。

  七、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小故事,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味,趣味性。该怎么去读呢?——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多,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他们说话的语气。

  我们来看第一段,邹忌问了三个人,每次问的心理和语气一样吗?

  三问:

  妻:自信,骄傲。

  妾:疑惑。

  客:试探,客气。

  三个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三答:

  妻:读出爱意,赞美。

  妾:畏惧,顺从。

  客:逢迎,奉承。

  (分角色朗读,五位同学自己挑角色)评价。

  八、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想到了齐王受蒙蔽很深,于是入朝齐王进谏,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九、文中有几个关键字既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按先后顺序)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大家发现了吗?

  思——由家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进而就入朝向威王进谏。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反思自己,有责任心,说话有技巧,很有胆识,敢于进谏。

  有智慧——智者(板书)

  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齐国政治严明,日益强大,进谏的目的也达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心胸开阔。

  善于纳谏——明君(板书)

  十、学习了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以“由邹忌(齐威王)的,我学会了、懂得了的道理”的句式,谈体会。

  十一、小结:两位人物的确留给大家许多启示。“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将收获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邹忌虽是古人,但身处现代的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讽谏技巧的。假如我们的一位好友沉溺于网络,整天以电脑为友,无所事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劝导他?如何使他走上正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十三、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思善

  智者明君

  教学反思: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一);通过思度、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了目标(二)和(三)。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理念:

  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则由学生自学完成。

  2、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刻之美。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例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品读、思考研读。既关注“言”也增加对“文”的感悟。

  3、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

  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思考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这节课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谈自己的感悟都体现出了民主和有效。

  4、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自己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还有指导学生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思考教学过程

  这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环节衔接顺畅,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照顾了大多同学的认识水平,我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不足之处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有些环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探究的还不够深刻。比如在读邹忌的“三问”的语气上时间太短。

  2、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3、时间地安排不够紧凑,还有一个感悟的环节没有实施。

  4、对学生预习地情况把握地不够。

  以上就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3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cháo 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 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 |

  妾→→→→→→畏←←←←←←←朝廷之臣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今天的语文之旅。我们知道,古代大臣对君主的“谏”,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君如伴虎,“谏”得好,龙颜大悦,采而纳之;“谏”得不好,圣心震怒,罪加几等。由此可见,“谏”是很讲究一点艺术性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板书课题)

  二、预习共享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正音断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批注。

  屏幕显示以下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来。

  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guān)

  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指出停顿:今齐地方千里

  2.解题

  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包含那些信息吗?(明确:“讽”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式委婉的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句,包含两层意思: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3.感知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三、细读文本 深入探究

  1.“思”之除蔽。

  (1)你觉得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邹忌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2)文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明确:

  (3)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①“思之”的“之”指代什么?

  (“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师:深入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受蒙蔽的过程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需要对邹忌比美这件事进行透彻的分析。

  ②首先,你认为邹忌长得美吗?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美。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③邹忌长得美,但他知道“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所以有些不自信,于是问妻、妾、客:“吾孰与徐公美?”

  ④妻、妾、客三人是怎样回答的?(学生读文本中相关语句)

  ⑤等到邹忌见到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说自己比徐公美呢?鉴于此,起疑是邹忌“暮寝而思”首先要“思”的内容。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这是其次“思”的内容。经过了深入的思考,邹忌终于得出了结论,文本是怎么说的?(生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带学生一起分析:妻,偏爱他,情人眼里出西施,自然答得非常肯定;妾,由于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自然会说邹忌更美;客,有求于邹忌,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自然也会说邹忌更美。

  ⑥刚才我们分析的邹忌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同中求异的思维,他从妻、妾、客三人相同的回答中看出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利益追求。这样的思维有助于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我们可以将它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2.“思”之讽谏。

  (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是。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客观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

  于是,由此及彼,他想到由家庭私事推及国家大事,他的这种思维是比较思维,也就是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家事和国事有异,但也有相同之处,即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如同妻妾客对邹忌。异中求同也就是类比。

  追问:邹忌怎么就想到了国事呢?(邹忌是一位宰相,他是一个有心的人,从一件生活小事能够联想到国家大事,说明在他的心里装着国事,齐王能有这样一位宰相,他十分幸运。)邹忌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受蒙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受蒙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向齐王进谏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类比的方法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

  (2)第2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王之蔽甚矣”。

  3.“思”之验证。

  (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

  明确:齐王回答“善”,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听取邹忌的讽谏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悬赏也分为三等(上赏、中赏、下赏)。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说明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能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做了一番分析研究的。

  (3)臣民是怎样进谏的?

  明确: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也说明“王之蔽甚矣”。(4)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写齐王纳谏和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

  明确: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类比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正是邹忌的高明之处。

  四、总结收获

  我们应该从邹忌以上的所思中学到些什么呢?

  明确:

  1.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才会有收获;

  3.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4.思考问题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

  5.忠言也可以顺耳;

  6.感情的亲疏远近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评判。

  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的缘起受蔽—皆以美于徐公清醒—私、畏、求“我”生活小事进谏的内容根据—私、畏、求王结论—王之蔽甚矣类比推理齐威王纳谏除弊—进谏有赏效果—皆朝于齐国家大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3.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4.文言字词的理解、积累。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扫清认读障碍,粗通文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检查以下读音是否正确)

  昳 间

  2.文意疏通

  A.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约8分钟后请三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将前三段译为现代汉语,不对的地方请其他同学指出、纠正)

  B.教师整体梳理文意,如同学对文中的字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请举手提问,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解决。(梳理文意时强调以下字词)

  3.将全文再朗读一遍,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一讲本文的故事情节。(两分钟准备)抽2—3名学生讲述,检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

  4.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前提下,分句、分段朗读,直至基本成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品味探究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

  3.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4.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5.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小结: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人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三、拓展迁移

  1.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可从邹忌与齐王二人的品德修养和邹忌的语言艺术两个方面来谈,也可从其他方面来谈。)

  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

  2.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说话的技巧而取得成功的故事?

  3.古今中外类似齐威王这样善于纳谏的人还有谁?你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思考后举手讲述,教师给以鼓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9-0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1-18

教学设计01-14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06-16

争吵教学设计03-16

《阳光》教学设计04-28

《氓》教学设计07-27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07-27

《成功》教学设计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