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必备】中学语文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说课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专家老师,你们好!我是X号说课教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XXX》。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年级上册第 单元第 课。单元内容及单元知识教学重点:
阐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前布置预习; 利用工具书,掌握课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音形义(农村中学学生的语言功底差,应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图书馆资料查找
二、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A教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颂读法。
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情景教学法:采用电教平台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诵读法:“课标”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B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勾画圈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三、说教学程序: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13分钟;合作探究15—20分钟;拓展延伸3—5分钟。至于教学反馈这一环节是否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要视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情况而定。
(一)、导入新课(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本环节主要采用诵读法、勾画圈点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本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
(四)、拓展延伸(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
(五)、教学反馈: A、多媒体展示本课的生字词(三四组同学认度老师指定的字词,第一、二组转向背朝黑板,听写三四组同学读的字词)B、根据教学重点,设置练习。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六)布置作业:(控制论)
(七)板书设计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拿来主义》。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在新课程中仅存的一条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觉得它是现在高中生窥见鲁迅杂文的最后一眼。从另一方面讲,《拿来主义》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议论文,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在文中都有体现。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根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3、 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4、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5、 理解主题,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文化意义。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
2、 学习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二、说学法
(一) 分析学情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是多有学习,但是对于杂文,确实第一次。尤其在现在淡化文体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至少没有形成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一方面教授本课的基础上,交代夯实议论文相应的知识。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提问式教法、小组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2)学法:课前预习法、课堂探讨法、课后练习法
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法
编者提出: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挈领法"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 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3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4."鱼翅""""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引出“趣”,切入重点.
回忆:赶海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海边赶海。通过描写浪花的句子去品读“追浪花”的场景,快读全文,找出具体写赶海趣事的自然段。
二、紧扣“趣”,辐射全篇。
1、仔细读第三,找出赶海的有趣场景,分别加上小标题,理清脉络。
2、自由读第三,思考,哪个场景最有趣?从那些地方看出这个场景的`有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自渎感悟能力。
3、导读重点场景,捉螃蟹部分先让学生试读,通句子比较。从“摸呀摸呀”,“嘿…!中体会到抓小蟹给我带来的乐趣。抓住两个“原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幼感画面。通过第一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的专注神情与“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鲜明对照,通过第二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螃蟹作最后挣扎令人忽俊不禁的情形导读“捏大虾”时学生品味比喻句的精当,通过朗读想象大虾大摇大摆神气十足的样子,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只一捏”便俘虏了“武将”的那种得胜时的喜悦心情。
4、自读感悟这两个场景的“趣”。
5、多媒体出示赶海画面,学生想象赶海还有那些趣事,引出文中“有的……有的……”句式。
6、学生自由读4、5节。结合前文,插图,理解“满载而归”和“战利品”的意思。
三、再品“趣”,整体回归。
师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我”提着“战利品”,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挥,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四、围绕“趣”,课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语气:“战利品、武将”借代词,“束手就情、东逃西窜、满载而归”成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尽管全文场景描写没出现一个“趣”字。但我们读后却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让我们学习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玩得最开心的一次活动。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逍遥游》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文章。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根据本文的特色,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2、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引入课文
2、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解题“逍遥。”
(二)诵读品析,感知文本
1、在听读问记中疏通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2、重读文章,整体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无可待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这部分中,细读每段,这部分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
1、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合法否定的?
2、第一段中,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辨”,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辨,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课文第三段写了那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
4、《史记》说庄子“汪洋恣肆以适己”,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的雄伟与细微者的对比
其次,是作者描绘的鲲鹏形象
B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各笑什么?为什么笑?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由三个“笑”组成,“蜩与学鸠笑之”“斥`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三个之,是笑的对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庄子的“无所待”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待和无待以为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显示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中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2-01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1-20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08-28
中学语文《蒹葭》教学反思01-26
中学语文教学计划09-12
中学语文教学实习报告10-30
说课稿06-26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08-13
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11-13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习报告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