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 整体感知 :
1、 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 正音,范读。检查预习。再读。
3、 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 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 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三、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亲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得心理。
3、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 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 秦王曰“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亲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 错”起“意”来,就会让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 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 文中亲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
【自读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
一、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速谈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朗读
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四、研读
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文章的十C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自读点投】
一、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
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
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
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
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解说:这部分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总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了解唐雎的性格特征,明确文章的中心。)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难点分析:
本文的难点是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其一,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段。文章一开始,秦王在灭亡韩、魏之后,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说”,这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不如说这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其二,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处,秦王与安凌君的对白,秦王要吞并安陵,却以诱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安陵君识破其阴谋之后,义正辞严地指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时“秦王不说”。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诈与专横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处,秦王与唐雎的对白,秦王气势汹汹地指责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行为,唐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蛮不讲理,以势压人的丑恶嘴脸和唐维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的形象。第三处仍是秦王与唐雎的对白,当秦王怫然大怒时,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淫`威来征服唐雄,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这样,把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与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三,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开端秦王以希望的语气提出“安陵君其许寡人”,当对方不同意时,秦王便指责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这时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机。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乃至发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挥剑而起”,使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
(解说:抓重点、破难点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使学生不仅懂得本文的学习重.发是对话描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表现手法
1、选材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洋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结构上情节完整、自然而紧凑。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从唐维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
3、描写方式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写了唐雎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另一方面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解说:教学中,抓住本文表现手法上的几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自读思考】
下面的短文《唐雎说信陵君》出自《战国策》,请将此文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
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
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正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解说;此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延伸思考,区别其异同,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这两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使学生全面、准确、深入、拓展、创新地发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3
学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学习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学习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音)
唐雎(jū)以君为长(zhǎng)者
以头抢(qiāng)地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1)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其中:
前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用现在的什么词来表示?(生答后)确定“可要”。
抽出读这句。师指导。大家齐读。(以下各项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后:寡人谕矣。谕:明白。
读时要强调: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要与下文形成转折。
──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
虽千里……岂直五百年哉?虽:即使。
岂……哉:难道……吗?反问句式
与臣而将四矣矣:了(陈述语气)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1.学生读错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要
何也也:(疑问语气)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错,放置。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寡人谕矣谕:明白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
虽千里……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岂……哉:难道……吗?
与臣而将四矣矣:(陈述语气)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能力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休寝 缟素 色挠
四、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研读赏析: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卜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布置作业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10-26
教学设计12-13
教学设计08-23
比的教学设计10-08
唐骏的语录49条11-01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0-18
冯唐的语录38句04-09
冯唐的语录30句11-18
白鹅教学设计06-24
《匆匆》教学设计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