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8 09:58: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自己独立学习: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习: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⑴ 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 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成果,用 Word或 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习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三个,老师点了其中一位同学。)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只隔着几层山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呀?

  生:因为前面(网页)的解释里说:瓜洲在长江(读重音)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

  师:哦,原来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阅读真仔细!哪位同学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点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图知道的。(学生操作网页展示地图,指出长江)

  师:你看到了长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钟山在哪里吗?

  (生找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点其一回答)

  生:(操作网页将对应的地点名称拖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网页)说了: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重读)。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重读)。

  师:真不错,能借助注解,把地图看明白!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刚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点点头)

  析: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取字面信息,通过地图获得直观的信息,两种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在这里传统的学习与多媒体的优势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点。

  片段二:

  (一学生回答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后)

  师:理解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怎么明白这句诗的吗?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师:注解上怎么说的?

  生:(操作网页展示。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师:你能想象一下吹绿了的景象吗?

  生:春天来了,草绿了,树绿了。

  师: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气,哪位同学再来想象一下?

  生:春天来了,岸边的小草绿了,岸边的树的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绿树、绿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绿了,江水、树、草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真美的绿呀!

  析: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形象再现,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这里学生不会因多媒体而产生思想的惰性,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这又怎是一个绿字了得。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关键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预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反映作者思乡之情的诗词,王安石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往今来,思乡一直是人们吟诵的主题。课前,老师布置了收集任务,下面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比一比谁收集的反映作者思乡之情的诗词多!(学生汇报)

  过渡: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真的很佩服大家,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理解题目。

  “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学生介绍: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2、请学生主动站起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间”字的读音,如有不准确,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自行解决。)

  3、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指名读,齐读。

  4、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5、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三、品古诗,知内容,悟感情

  1、请大家细细地品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

  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品读——————说)

  2、汇报

  (1)前两句(指明汇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知道诗中涉及到了三个地名,请同学们分别在书中勾画出来,然后回答是哪三个。(京口、瓜洲、钟山)然后让同学们用简笔画在本上画出这三个地名的位置(指明板演,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2)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却不能如愿以偿的回到家乡,此情此景,他想到了什么?请用文中的诗句回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知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再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③过渡:诗人写诗贵在推敲,这两句中有一个字,诗人酝酿了好久,最后才定稿,你认为会是哪个字呢?同学回答:绿。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吹)比较一下,这几个字,哪个字用的做好呢?小组讨论回答。

  ④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多媒体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多么美丽的江南美景啊!

  ⑤指名朗读后两句,其他同学闭眼想象江南景色的美丽。

  四、欣赏诗歌,体会意境

  过渡:家乡近在咫尺,但由于种种原因,作者却不能回到家乡,这是多么难耐的情感啊!

  1、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闭眼想象: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学生想象回答。(描述江南的美丽景色、人们快乐的。情景)。

  五、总结全诗

  1、全班齐背,再次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师总结:人是故乡的美,水是故乡的甜,思乡之情像一首委婉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又像是一个甜美而美好的梦,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也会有乡愁,到那时,一定更能理解王安石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心境。

  六、第二课堂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人选一题自己完成。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根据诗句内容编故事。

  七、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3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诗句深情的言语的敏感通过想象转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三、师范读古诗

  四、读古诗(读通)

  五、细读古诗(感悟)

  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六、熟读古诗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七、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共同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八、课后作业

  默写古诗。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09-05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10-26

教学设计08-23

比的教学设计10-08

教学设计01-14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0-18

《海燕》的教学设计04-06

排列教学设计04-07

《比尾巴》教学设计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