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设计>《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8-13 13:21: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 划出生字词。

  ⑵ 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环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 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 即书诗四句(写)

  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2

  伤仲永

  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伤仲永》。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说理散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本文语言精当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是学习文言文语言的又一篇典范之作,内容易懂而又引人深思,学生将会从中汲取很多营养。(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涉及文言文不久,还没有养成很好的文言语感及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节课学习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a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b积累文言知识,丰富学生的文言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a诵读b小组合作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朗读成诵,积累文言知识。难点:理解内容,领悟深刻内涵。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朗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诵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形式,力求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

  屏显王安石的《梅花》,并让学生诵读,以这首小诗引入作者王安石,引导学生简介作者,王安石之所以能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在散文方面可以说也是独当一面,今天,我们大家就共同学习他的一篇著名文言散文——《方仲永》

  出示教学目标:

  1、朗读成诵,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内容,领悟深刻内涵。

  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鉴于同学们已经预习过本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之后并作出评价,为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疏通文意屏显疑难

  ①、老师汇总整理并展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反馈出的疑难,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疑难。(采取抢答的形式)②、攻克难关针对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课文第三段不好理解的现象,首先鼓励学生,看是否能够解决,再不然老师做点拨指导。(3)请一名同学通译全文

  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伤仲永》,如何理解题目中的.“伤”?为何而伤?

  2、方仲永是一个怎样的“天才”?“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在哪里?(从原文中找出答案作答)

  3、文中作者对这件事有何见解,文章提到了“受之天”“受之人”,二者是什么关系?一个人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解决)

  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结合你对“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的认识,谈谈: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仅仅是普通人的话,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小结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勉励自己。为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请同学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配套课内阅读部分。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借事说理,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思索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也是一篇关于天才的文章。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王安石的古诗)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第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第二遍, 指名读课文。

  第三遍,学生齐读。

  (2)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3)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伤仲永 哀伤,感伤

  父异焉。 感到奇怪

  邑人奇之。 以…为奇,认为(他)是奇人

  稍稍宾客其父 纷纷 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 以…为利

  四、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原因是什么?

  明确:(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 ,是因为“受于人者不至也” ,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题目是《伤仲永》,但全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伤”字。试问:题目改为《记仲永》行不行?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的观点,这是借事说理的方法。

  五、齐读全文,学习了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六、总结: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4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

  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

  三、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

  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著有《王

  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学生自读课文

  (一)解题。

  1、板书课题:伤仲永,“伤”字是什么意思?

  2、布置学生看本文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字典,正字、正音。

  3、译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师做适当

  点拨。

  重点识记下列词语: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也()卒之为众人()...

  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也()...

  2、明确词类活用。

  ①父异焉()②邑人奇之()..

  ③父利其然也()④宾客其父()...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3、五岁时的方仲永表现出了怎样的。才能?在文中勾画语句。提示字义:书、为、意、一、可观。

  4、邑人和父亲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读课文,勾画语句。提示字义:稍稍、宾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的语句朗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

  学”。

  二、方仲永“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参考:。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师作补充。(可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重要。)

  四、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奔跑)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

  E、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五、扩展迁移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事例。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见。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5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复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文章的详略安排,词类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印象特别深刻,他聪明、机敏,然而年龄只有七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这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展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同学说一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读准下列字音:

  邑 yì扳 pān谒 yè 称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还huán

  四、诵读练习

  1、听课文录音。

  2、找学生读课文。

  3、学生评价。

  4、教师点播 。(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五、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找出对文中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由学生读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解难。

  (1)重点字的理解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小组内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

  ①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④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六、课外延伸

  从方仲永的悲剧,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七、达标检测

  1、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朝代)的,他字,号,世称,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世隶耕

  ②或以钱币乞之 ..

  ③环谒于邑人

  ④泯然众人矣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5、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得为众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2、做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6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

  二、作者介绍

  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四、积累实词

  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六、深化理解

  就方仲永的悲剧,谈自己的想法。见仁见智不束缚学生,巧妙引导,不着痕迹。

  七、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介绍作者

  师:谁能简略地介绍一下作者?

  生:【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写得十分出色。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生:请大家注意大屏幕,我查阅了作者王安石的生平。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师:介绍得言简意赅,又配有作者画像和文字,真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让我们对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谁想补充?

  生: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所以被欧阳修赏识呀。

  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师: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块来背诵。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梅花》。

  师:那试试?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学们鼓掌)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不是,是自己喜欢,我妈妈就让我背下来。

  师: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过,你的家长也教子有方哦。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多读多看一些好的、好的诗歌,遇到自己喜欢的片断不妨背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文学素养就会提高。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这种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师:有拿不准的字音吗?

  生:(摇头)。

  【出示幻灯二】易读错的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师:尽管大家预习得不错,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哪些同学愿意区分一下?

  生:“即”读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为”读wéi,是动词“写上”的意思。容易与介词“wèi”混淆。

  师:分析得很好,后一个字谁来分析?

  生:老师您帮我们分析一下吧。

  师:好。“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还会常常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

  师:除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节奏。

  师:有问题吗?

  生:不明白课后例题中“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停顿的原因。

  师:谁明白?

  生:这样停顿是保持了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师:解释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怎么停顿?

  师:谁能解决?

  生:应该读“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这是根据语意的停顿。还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生:我认为应该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也是根据语意停顿。

  师: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师:朗读除了注意字音、节奏,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作者的感情。

  师:什么感情?

  生:哀伤,惋惜。

  师:何以见得?

  生: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

  师:你能读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读)

  师:读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读出了,哀伤、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语气,因为最后一个句子虽是问句,但却是督促人们学习的,所以语气应该强烈些。

  师:分析得好,你能读一遍么?

  生:(朗读)(大家掌声)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朗读应该注意的点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学生各自朗读、集体颂读。

  四.积累实词

  师:现在我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学生讨论)

  生:“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和“如此其贤”中的“贤”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能解答呢?

  生:这两个“贤”不一样。前一个“贤”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后一个“贤”是聪明、聪慧的意思。

  师:我知道前一个“贤”课下有注释,后一个“贤”的意思你从哪儿得知的呢?

  生:前几天预习时我查辞典了。

  师:好习惯。看来好习惯带来好效果,希望同学们都有这种学习的习惯。

  师:一个“贤”字,本来的词性是——

  生:形容词。

  师:在“贤于材人远矣”中变为——

  生:动词。

  师:这种词性的改变在文言文中很普遍,我们分析这个词的时候,要根据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再来确定这个词的意义。这篇中还有这类的词吗?请找出来。

  生:“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师:很好。如果词性的变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们理解课文,更便于我们准确的翻译课文了。课下注意积累这样的词语。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或以钱币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这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师:你的解释是对的,但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没有这个意思。

  师:真的吗?那同学们以后可要关注这个词了,看它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卒之为众人”的“卒”怎么解释?

  师:谁来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显志”中的“卒”用法一样?

  师:一样吗?

  生:“卒章显志”中的“卒”是完毕、结束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成了﹍﹍(同学笑)

  生: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师:这样就解释通了。其实,刚才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该注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遇到这类词语,要注意将词放在句中多比较、多分析。

  师:还有问题么?

  生:(摇头)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师:对于课文我们应该很熟悉了,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复述)

  师:复述的如何?

  生:还不错。

  师:具体讲——

  生:优点是复述的很流畅,缺点是有的重点词语漏掉了。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复到舅家问焉”的“焉”是代词,代方仲永的情况,她没有提到,让人不知作者问什么。

  师:评价的很中肯,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她的复述也有合理的想象。

  师:比如——

  生:“传一乡秀才观之”,原文并没有“大家都惊叹不已”,可是她加了,我认为加的好,这样就从侧面表现了方仲永的才华,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师:评价的真好,既发现了同学的长处,又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课文。

  师:那么,这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期间才能发展的变化过程。

  生: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不学习,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师:是他不学习吗?

  生:本文讲述了五岁神童方仲永,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师:谁能用白话概括得更简练明白些?

  生: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

  师:非常精辟。这句话中有个很关键的动词——

  生:变

  师: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师: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生:“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师:真乃神童。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生: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师: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

  生:蕴含主题的地方。

  生: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师:作者怎么说?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显然退步。

  生: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师:原文——

  生:“泯然众人矣”。

  师:悲剧啊,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的父亲“不使学”。

  生:他的父亲贪图小利,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致使仲永荒废学业。

  生:还有他后天不努力。他父亲不让他学习,他可以主动学习呀。(大家笑)

  师:你如果是仲永的话,相信你会的。大家再看看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师:从哪里看出?

  生:“受于人者不至”。

  师:这显然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师:对。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师: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内容

  【出示幻灯五】方仲才能永变化————————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受于人者不至

  师:我们学习到这儿,应该能够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了吧?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的内容。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生: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师:这两个概括都很好,既反映了本文所写的内容,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六.深化理解

  【出示幻灯六】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鼓掌)

  七.小结本课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够动手制作幻灯片,图文并茂,知识点醒目;能够抓住重点内容提问,有的同学甚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二、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把后天教育这个概念混淆为主观努力这个概念,这样就曲解了作者写的意图,曲解了作者想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重要的意图。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引导同学对最后一段做了重点分析,应该实现了理解作者意图这样一个目标。

  三、本课实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课前预习做得较好,查阅资料较为丰富,在选用材料、运用材料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四、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7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

  了解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能力;

  引导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意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三段九环节教学法、整体感知法、自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预设:

  一、准备阶段

  1、 身心准备。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2、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3、 知识准备。

  二、导学阶段

  (一) 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重点字音提示(ppt2):隶、邑、扳、谒、泯然

  3、师生交流

  4、齐读

  (二)、默读文章、自主翻译。

  1、要求:默读文章 1-2自然段、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

  2、师生交流(教师翻译第一段,故意翻译错误几个古今异义词,学生纠错)

  3、重点字义提示(ppt3):隶、尝、异、自是、立就、文理、环谒

  (三)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仲永的变化历经几个阶段?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 师生交流、双边对话、板书。

  三、应用评价阶段

  1、 你从仲永的'变化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书,完成情感目标)

  2、 拓展延伸:评价学生的看法;引入教师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诗文。

  叹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图其利再销磨。

  当年神采引风波,如今思绪无奈何。

  观古知今恒心变,读书养志毅力多。

  人生哪来轻易事?唯勤唯实永拼搏。-20xx.4.27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 作业布置:

  预习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课下搜集“江郎才尽”的故事,对比阅读。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众人

  个人 家庭

  说明:以“天字”为雏形,引出线索、阶段、原因(天,本义人的智慧、天资)

  伤 仲 永

  神童 凡人 众人

  荒废 利益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扳环谒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焉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学设计05-28

教学设计优秀06-20

《春》优秀教学设计02-17

中班优秀教学设计12-19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08-16

gkh教学设计优秀10-23

《争吵》教学设计优秀10-24

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07-23

《穷人》教学设计优秀04-28